丧亲青少年哀伤的质性研究及箱庭干预
复杂哀伤丧亲女孩的箱庭疗法个案研究

复杂哀伤丧亲女孩的箱庭疗法个案研究*徐洁张日昇陈顺森张雯(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漳州师范学院应用心理研究所,漳州363000)(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学院,北京100101)摘要通过19 次个体箱庭和2 次家庭箱庭治疗,对一名12 岁复杂哀伤的丧亲女孩W 进行了个案研究。
发现:(1)箱庭治疗能提高丧亲青少年的个体和家庭功能,促进青少年个体和家庭哀伤任务的完成;(2)W 的个体箱庭经历了在混乱重复中寻找秩序、重建自我、转化与整合、自我治愈力展现四个阶段;(3)W 的哀伤经验经历了在治疗者促进下分享—象征性表达—主动地象征性表达—直接而主动地表达哀伤经验最终获得哀伤任务完成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复杂哀伤,丧亲,箱庭疗法,个案研究。
1 引言自弗洛伊德关注哀伤问题以来,哀伤心理咨询在西方受到了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的关注[1]。
在临床方面,哀伤咨询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咨询方向,但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哀伤咨询方法有限。
有研究者认为箱庭疗法对丧亲儿童青少年的哀伤咨询更适合[2]。
以此为线索对箱庭疗法与哀伤咨询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二者在理论上具有结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3]:(1)箱庭疗法的非言语特性可以提供安全表达哀伤的空间;(2)箱庭疗法为丧亲者提供过渡性客体;(3)箱庭制作能引发哀伤;(4)箱庭疗法能促进自我成长;(5)箱庭疗法与哀伤咨询的治疗理念相符;(6)箱庭疗法适用于家庭;(7)箱庭疗法与哀伤咨询都注重个案的独特性。
在理论思考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考察箱庭疗法对丧亲青少年的治疗过程和效果。
2 个案评估及治疗方案W (女)经转介由父亲带来咨询,12 岁,小学六年级。
主诉问题是学校适应(学习成绩差,无同伴交往)、亲子关系(与父亲常有语言和身体冲突)和问题行为(偷家里的东西、撕纸)。
通过临床观察和治疗前两次深度访谈,了解W 及其家庭背景信息。
W 在7 岁时母亲患癌症,家庭成员对W 隐瞒母亲病情,9 岁时母亲去世,这对W 是非预期性的。
青春期丧亲经历者的叙事同一性研究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青春期丧亲经历者的叙事同一性研究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青春期丧亲经历者的叙事同一性研究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引言: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许多人在这个时期经历了生命中的重大变故,而其中最为突然和具有冲击力的事件之一,就是失去至亲的丧亲经历。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春期丧亲经历者的叙事同一性进行研究,探讨他们在经历丧亲后如何建构个人身份和拥有归属感,以及这对生命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研究背景青春期丧亲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挑战,因为在这个阶段,个体正在建立自我认同,并试图找到自己在家庭、社会和朋友关系中的角色。
失去至亲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悲伤和痛苦,还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和迷失。
然而,面对悲剧的冲击,一些青春期丧亲者通过叙事的方式来重新建构自我认同,找到生活的意义,并拥有积极的生活观。
二、叙事同一性的意义1. 重新建立身份认同:青春期丧亲者通过叙事的方式,可以找到连接自己与失去的至亲的纽带。
他们可以回顾过去的回忆,并思考自己的身份是如何受到这次丧亲事件的影响。
通过这个过程,他们能够重新定义自己,找到新的身份认同。
2. 寻找生活意义:面对丧亲的悲痛,青春期丧亲者常常陷入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通过叙事,他们可以反省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并重新评估个人目标和追求。
这种重新思考生活意义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重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3. 建立归属感:青春期丧亲者常常感到孤独和迷失,他们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归属感。
通过叙事的方式,他们可以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建立联系,共享彼此的故事,互相支持和理解。
这种建立归属感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摆脱孤独感,重新找到人际关系的支持和依靠。
三、生命教育的启示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青春期丧亲经历者需要得到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和分享感受的安全空间。
2. 叙事教育的价值:叙事教育可以帮助青春期丧亲者重新建立对生活的意义和目标,通过思考和表达个人故事,他们可以探索自身身份和价值观。
哀伤辅导与危机干预

Walter重构论
为英国研究死亡学的著名社会学家,打破“丧亲 者需要与亡者切断联结关系才能走出悲伤”的心 理学观点,主张建构逝者传记的方式,并建议心 中常怀逝者,则能走过悲伤路,
哀悼与忧郁的区别
抽象与具体 失去客体和自我 外在空虚和内在空虚 有无自尊感下降
与逝者的联系,而在于以不同于生前的方式在内心安置逝者;台湾Hsu:
保留象征性想象,重新联系) 如果有内在干扰如矛盾或愧疚支配,则欲能难以转移,并延
迟、夸大、或病态悲伤,这种复杂的悲伤反应,需要特别的 关注和处理。
精神分析理论(二)
爱的客体对象失去,力比多需要收回,正常的 结果是尊重现实获得机会,哀悼工作完成之后, 自我(ego)才会获得自由且不再受陷(这个执行
与应对技巧有关 应对不良可引发新的灾难。
危机干预的目标
最低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病人解决危机,使其功 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最高目标是提高病人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 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危机干预理论
基本危机理论:Lindemann;Caplan
扩展危机论 应用危机理论:Brammer
危机干预3种理论模式
悲伤(grief)是哀伤的一部分,主要指面对依恋的对象损失或丧
失(loss)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心理反应,后者包括情感、认知 行为等部分
哀悼(mourning)是哀伤的另一部分,为悲伤的公开表现,是悲
伤的社会样貌(face),主要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丧失 (loss)时,因身心的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行为表现,其表 现方式与社会、文化和习俗有很大的关系
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持、丧失及恢复期间会有许多强烈的 情感产生
针对丧亲群众的哀伤辅导技术

面对丧亲者的特殊需求和挑战,哀伤辅导需要更加灵活和个性化,以适应不同个体的需求和情况。同时,也需要 尊重丧亲者的意愿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
06
哀伤辅导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哀伤辅导的普及与推广
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推 动哀伤辅导的普及和推广, 提高公众对哀伤辅导的认 知和接受度。
青少年哀伤辅导
01
02
03
04
倾听与共情
倾听青少年的感受,理解他们 的困惑和痛苦,与他们共同度
过哀伤过程。
生活指导
提供生活技能和情绪管理方面 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
失去亲人的痛苦。
学校支持
与学校合作,提供心理支持和 教育资源,帮助青少年重建学
习和社交能力。
长期关怀
定期回访,持续关注青少年的 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
接受阶段
丧亲者逐渐接受亲人离世的事 实,开始适应没有逝者的生活。
哀伤反应的多样性
01
02
03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哀伤反应都可能 不同,取决于他们的性格、 生活经历和与逝者的关系。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对死亡和哀伤的 态度和习俗可能影响哀伤 反应。
丧亲类型
不同类型的丧亲事件(如 自然死亡、意外或暴力死 亡)可能导致不同的哀伤 反应。
建立评估标准
建立哀伤辅导的评估标准,对哀伤 辅导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反馈。
哀伤辅导的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哀伤辅导
01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哀伤辅导方法和效果,比较不同文化之
间的差异和共性。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02
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分享哀伤辅导的经验和技术,推动哀
丧亲青少年哀伤过程的定性研究

,为青少 年的哀伤咨询提供依 据。方法 :据理论抽样原则
选取 1 在青 少年时期丧亲 ( 8名 父或母去 世 ) 的被访 者进行 深度访 谈 。采 用主题 分析 方法分 析数据 ,运用
编码分析软件 Al .i . ts t5 0对访谈 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丧 亲青 少年的哀伤过程有 4个共 同主题 ,即面对生 a 活 的巨变 、体验 丧亲的痛苦与失落 、在哀伤 中继 续生活 、重新诠释死亡 。共 同主题 还分别有 4个次级 主题 ,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 1 ,2 ( ) 5 64 ) 0 1 5 9 :60— 5 .
A ua ia i e r s a c a uta ls e r av m e tpr c s q lt tv e e r h bo do e c nt S be e e n oes
60 5
C ieeMe t at ora hns na He hJun l l l
,
Vo 5, No 9, 2 1 l 2 . 01
・
心理治 疗 与心 理 咨询 ・
丧 亲 青 少 年 哀伤 过 程 的定 性研 究
徐 洁 陈顺森 张 日弄 张 雯
( 北京 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 京 10 2 漳州 师范学院应用 心理研 究所 ,福建 漳州 3 30 北京 师范大学发展 心理 009 6 00 研 究所 ,北 京 1 85 0 7 中华女子学院J l 0 A i 发展学院 ,北京 1 1 1 通信作者 :张 日异 r hn @b u eu c ) 0 0 0 i eg n .d . n s
s l n fb r a e d ls e c . eh d : c r i g t e i e ft e r t a a l g 1 e s n o l s t er u t g o e e v d a oe c n e M t o s Ac o d n o t d a o o e c ls mp i , p ro swh o t h i i h h i n 8
丧亲儿童干预研究——基于Scoping Review的文献分析与评述

丧亲儿童干预研究——基于Scoping Review的文献分析与评述赵芳,朱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丧亲对于儿童是重大的创伤性事件,丧亲后的儿童将面临艰巨的适应性任务。
那些丧亲后有适应困难的儿童,以及所有失去父母的儿童都会从某些有时间限制的干预措施中获益。
本研究采用阿克西(Arksey)和奥马利(O’Malley)提出的Scoping Review文献范围综述方法和研究步骤,对国内3个中文电子数据库和国外5个英文电子数据库进行检索。
经标准筛选提取后发现,国内丧亲儿童干预服务稀少,主要以个案和小组式干预为主,尚未形成和建立共享联动的服务机制,研究多采用个案研究法,缺乏科学、严谨的评估设计和工具,也没有长期追踪回访性研究;国外丧亲儿童干预经验丰富,以小组、营地和家庭预防式干预为主,服务时跨专业多团队合作,研究科学、规范,已经成为一个专业和审慎的干预领域。
因此,未来国内丧亲儿童干预服务可以在现有干预经验基础上,将其纳入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结合本土文化特性和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促进有效服务机制的形成,预防性与治疗性干预策略相结合,循证为本,服务和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儿童。
关键词:丧亲儿童;干预服务;Scoping Review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640(2021)02-0015-09一、问题提出个体成长经历中的丧亲,尤其是失去父母是一种毁灭性的经历。
[1]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16.2万名年龄小于18岁的儿童因父亲或母亲自杀身亡而成为丧亲者。
[2]考虑到其他更普遍的死亡原因 (如意外、灾害和疾病等)而引起的丧亲事件,丧亲儿童是一个确实存在却被人们忽视的群体。
以本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为例,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的死亡数据背后又有多少丧亲后满是伤痛的儿童?研究者指出,父母在孩子的世界里占据着独特位置,孩子几乎会将其所有情感投入到父母身上,父母因各种原因死亡将剥夺孩子诸多爱与被爱的机会;且丧亲后,儿童在照顾者、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和学校教育等方面也常常经历变化[3],面临艰巨的适应任务[4]。
丧亲人群哀伤辅导的研究构思

丧亲人群哀伤辅导的研究构思李梅;李洁;时勘;曾晓颖;曹燕;钟岭;王彩琴;林红;闫立新【摘要】There is a lack of attention for the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bereaved especially because of disasters. The Dual Process Model proposed by Stroebe (1999) integrated the attachment theory, trauma theory, and cognitive coping theory, which pointed that the experiences of the bereaved included two aspects:loss-oriented and restoration-oriented. The bereaved oscillated between the two sides to cope with challenges from two aspects. Basis of DPM, we proposed a conception model of grief counseling, which includes three systems, a manual and interventions. The aim is to assist the bereaved to get through grief, accept death, adjust self-identity, reconstruct meaning system, get personal growth, adapt to bereavement, and keep a good level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justment.%丧亲者的哀伤过程可以分为丧失导向(loss-oriented)和恢复导向(restored-oriented)。
殡葬服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殡葬服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殡葬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我们很少关注这种服务如何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对殡葬服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探讨如何建立积极的心理支持机制,以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殡葬服务对青少年的心理刺激殡葬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业,其涉及到死亡、丧失和悲痛等情绪。
当青少年亲眼目睹或参与到这些过程中时,往往会受到巨大的心理刺激。
对于那些未曾经历过丧失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和接受死亡的现实,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恐惧和不安。
二、殡葬服务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殡葬服务不仅是给予逝者最后的尊重和礼仪,也是对活着的人传递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参与殡葬服务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感受到悲伤、丧失和思考死亡的意义。
这对于他们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亲人的离去,青少年可以学会珍惜生命、关怀他人,并对未来的人生有更加深刻的思考。
三、殡葬服务对青少年的社交影响殡葬服务往往是家庭和社群团结的重要时刻。
而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参与其中。
在殡葬仪式中,青少年有机会与其他家庭成员、亲戚和朋友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有助于青少年建立和扩展社会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四、建立积极的心理支持机制尽管殡葬服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要关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于那些敏感脆弱的青少年来说,过度暴露在悲伤和丧失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负面的情绪反应。
因此,建立积极的心理支持机制对于帮助青少年应对悲伤和丧失至关重要。
首先,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青少年调节情绪和处理丧失。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殡葬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此外,社会上的机构和组织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让青少年参观医院、养老院等,增加他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并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丧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亲青少年哀伤的质性研究及箱庭干预答辩日期:2008.06.06 著者:徐洁导师:张日昇【关闭窗口】英文标题: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咨询关键词:青少年; 丧亲; 哀伤; 丧亲之影响; 哀伤过程; 质性研究; 哀伤咨询; 整合式箱庭疗法中文摘要青少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本身有其重要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
如果在这一时期遭遇丧亲(Death of Parent)的重大丧失(Loss),将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
了解丧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青少年丧亲后的哀伤(Bereavement)过程以及哀伤过程的影响因素将为青少年哀伤咨询(Grief Counseling)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首先以8名丧亲者为预访谈被试,然后选取18名在9-18岁期间一方父母去世的丧亲者为正式被试对他们进行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逐级编码、主题分析方法以丧亲主体的视角建构了丧亲对青少年之影响的结构、青少年哀伤过程主题、哀伤过程影响因素的结构,获得了为青少年进行哀伤咨询的重要理念。
以此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理论和研究者的思考,以10名丧亲个体为预试验被试,验证了将箱庭疗法与哀伤咨询结合的可行性,然后发展出整合式箱庭疗法的干预方案,用于对一名具有复杂哀伤的12岁丧亲青少年的干预。
最后本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论: 1. 丧亲对青少年的影响面非常广泛,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个体功能(学校适应、生活方式、情绪、人格、人际关系、价值观),还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沟通)间接影响其个体功能。
2. 丧亲对青少年之影响可能是长期的,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任务交互作用。
3. 丧亲对青少年之影响既有负面影响,又为其带来成长的动力。
在程度、过程、影响因素方面具有个体差异性。
4. 丧亲青少年的哀伤过程有四个共同主题,面对生活的巨变(强烈的反应、否认与逃避、生活秩序的骤变、卷入家庭系统的重组);体验丧亲的痛苦与失落(承受告别的痛苦、未完成事件的遗憾、强烈的思念与呼唤、承受死亡的真实);在哀伤中继续生活(独自哀伤的需要、对哀伤的反思、寻找应对的方式、哀伤的反复);重新诠释死亡(将死亡合理化、与逝者建立联结、建立死亡的意义、哀伤的超越与转化)。
5. 青少年哀伤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背景(人口学变量、丧亲年龄)、事件性质(死亡类型、死亡父母特点、丧葬文化、丧亲时间、次级丧失)、环境背景(继存父母特点、社会支持)。
6. 整合式箱庭疗法能提高丧亲青少年的个体功能(学校适应、自我概念、问题行为)、家庭功能(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个体和家庭哀伤任务的完成,个案的复杂哀伤转化为正向的成长力量。
7. 个案的个体箱庭经历了在混乱重复中寻找秩序、重建自我、转化与整合、自我治愈力展现四个阶段。
通过近3个月19次连续的个体箱庭,个案的自我力量逐步增强,由创伤走向治愈。
8. 随着自我力量的增强,个案经历了“在治疗者促进下分享—象征性表达—主动地象征性表达—直接而主动表达”哀伤的改变过程,最终获得了哀伤任务完成。
9. 整合式箱庭疗法进行哀伤咨询的治疗机制:沙、箱、玩具能够激发哀伤反应;提供安全表达哀伤经验的空间;呈现心理问题;激发自我治愈力的发挥;通过仪式完成对逝去亲人的未完成事件;建立与逝去亲人之间的联结;通过象征促进思考生死问题,建立死亡的意义;联结过去、现在、未来,实现自性;处理家庭哀伤。
外文摘要Adolescence, the critical period of life, had its own important developmental tasks. If during this period adolescent experienced the death of a parent, such significant loss would bring a great impact on them. Understanding deeply the bereavement’s impacts on adolescent, adolescent’s bereavement process following the death of a parent and the factors of bereavement process coul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grief counseling for the bereaved adolescent.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t first, we interviewed eight bereaved persons for the pre-trial and then interviewed in-depth with 18 persons who lose their one parent when they were during 9-18 year-old for formal study. By using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methods, line-by-line coding analysis and theme analysis, the structure of the bereavement’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the theme of bereavement process and the structure of factors of bereavement process were explored. At the same time some important concept about grief counseling for bereaved adolescent were concluded. On this basis, combining the past theory with researcher own thinking about grief counseling, 10 bereaved persons took part in the pre-trial, which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of sandplay therapy being applied into grief counseling for bereaved adolescent. Then, a case study was done in which a 12 year-old girl with complex grief accepted the integrated sandplay therapy intervention program. Finally this study got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Bereavement impacted on adolescent very extensively,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ed their individual functioning (school adaption, way of life, emotions, persona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values), but also by its impact on family functioning (family environment,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communication) impacted indirectly on their individual functioning. 2. Bereavement’s impact on adolescent could be long-term and had interacted with their own development tasks. 3.Bereavement impacted on adolescence not only with negative effects but also made them get growth strength. The extent, process and factors of bereavement’s impact on adolescent ha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 Bereaved adolescent’s bereavement process had four common themes : facing life/s big changes (strong reactions; denying and avoiding; life order’s sudden changes; involvement in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family system);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and loss (bearing the pain of farewell; regretting for unfinished business; strong yearning and missing; bearing the death’s truth); continuing to live in grief (the needs to bereave lonely; reflection with grief; looking for the coping strategies; the repeated bereavement); Re-interpretation of death (rationalization of death; to establish links with the deceased; establishing the meaning of death; berea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cendence). 5. The factors of adolescence’s bereavement process included that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demographic variables, bereavement age); the feature of the incident (death types; characteristics of died parent; funeral culture; bereavement time; secondary loss);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parent; social support). 6. Integrated sandplay therapy could promote bereaved adolescent’s individual functioning (school adaption, self-concept, problem behaviors) and family function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o more positive development. It also could promote the individual and family bereavement task to be finished. After intervention, the case’s complex grief was transcended into positive growth strength. 7. The case’s individual sandtray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searching for order in chaos and repeat; reconstructing ego;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showing of self healing. For about three months through 19 consecutive individual sandtrays, the case’s ego power gradually strengthened from trauma to healing.8. With the ego power being strengthened, the case’s bereavement experienced the changing process gradually: expressing under counselor’s promoting—symbolic expression - initiative to symbolic expression - direct and active expression of grief experience, eventually her bereavement task was finished. 9.Integrated Sandplay Therapy application in grief counseling for bereaved adolescent had its own mechanisms: sand, boxes, toys could stimulate the bereavement reaction; provide a space to express bereavement safely and freely; pres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 promote self-healing; finish the unfinished businessby symbolic ritual; build the link with the died parent; reflect a question for discussion about life and death symbolically and 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death; link the past, present, future and Self realization; dealing with family grief Key Words: Adolescent; Bereavement; Bereavement Proces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Grief Counseling; Integrated Sandplay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