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两首》-教学教案
乡愁教案(精选10篇)

乡愁教案乡愁教案(精选10篇)乡愁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乡愁教案篇2教学目的: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媒体设计: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像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教时课堂教学设计: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
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乡愁》创新教案设计(精选16篇)

《乡愁》创新教案设计(精选16篇)《乡愁》创新设计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二:课时安排1、课时:一节课2、课型:比较·品味课三:预习要求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1:结合对预习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3:教师点拨: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
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习)2:同学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
(大屏幕显示)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1.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乡愁》教案《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走近乡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乡愁诗两首》_初级中学语文教案.doc

《乡愁诗两首》_初中语文教案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朗诵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四、分析《乡愁》(余光中)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总述】这节课教育目标:通过分析陈村物欲哲学和“乡愁”,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生活的局限性和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视频(1分钟)播放陈村物欲哲学感人的视频,引起学生共鸣,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找寻幸福的不同方向。
2、提问(4分钟)提问:你们对乡愁是什么样的感觉?它给你们带来什么体验?二、正片:(25分钟)1、引言(5分钟)陈述乡愁和物欲哲学的关系:都是人对自己文化和价值感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2、图文并茂(15分钟)PPT放映,介绍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图片和文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促进理解和交流。
3、阅读(5分钟)给学生分发一篇文章《寻找乡愁》,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归纳提取对乡愁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感。
三、深度思考:(20分钟)1、角色扮演(10分钟)把学生分成两组,演绎生活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在国内生活的农民工的对话和冲突,考察跨文化交流的困境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2、思考题(10分钟)提出几个思考题,比如:什么是“乡愁”?它如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它对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何?四、总结:(5分钟)1、小结(2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今天的课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展示(3分钟)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进行讨论。
【延伸阅读】1、《物欲、人生和世界的之路》2、《乡愁与失落》3、《重新建立乡愁的价值观》【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复杂性和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陈村物欲哲学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
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
乡愁 教案最新5篇

乡愁教案最新5篇乡愁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2、齐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通用10篇)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 教师补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
同时,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使学生悠然产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环节----听读课文:听读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听读视频朗读,学生边听边留意: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哪些技巧?把握技巧: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情感:深挚停顿: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设计意图: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发现并感知朗诵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闺怨和本课涉及的乡愁。
适当地跟学生讲讲这些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就乡愁这一主题来说,我国古代和现当代都有很多著名的诗篇。
在新课导人时引用一些,再复印-些作为学生比较阅读的材料,以此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
我国古代第-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歌咏爱情的名篇,如《关睢》、《蒹葭》。
乡愁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个重要主题。
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国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其实,现当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
乡愁
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明确: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明确:①语速要放缓慢一点;②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老师作示范朗读。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三、分析、解读课文。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明确: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日诗歌创
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方”“-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课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那么,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明确: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
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
席慕蓉
席慕蓉,台湾当代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54赴台。
跟余光中一样,席慕蓉有很多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为加深同学们对席慕蓉的了解和对其诗歌中的情感的体味,可以把席慕蓉作词,李南华作曲,由台湾著名女歌手蔡琴演唱的《出塞曲》放给学生听听。
(附:《出塞曲》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言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
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
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
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
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
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
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
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
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
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