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制度论的再度阐释与反思
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文学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

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文学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形考任务11、下列关于古典主义戏剧的描述中,不对的是______。
A. 政治上拥护王权B. 艺术上重视规则,恪守“三一律”C. 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营养D. 思想上提倡唯心主义2、推动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的哲学基础是______。
A. 经验主义哲学B. 唯物主义哲学C. 唯理主义哲学D. 唯心主义哲学3、下列关于启蒙主义文学思想特征的表述上,不对的是________。
A. 以理性作为思想尺度B. 以自然神论或无神论去批判宗教或教会C. 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写作题材D. 从唯物论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世界4、下列关于启蒙主义文学艺术特征的表述上,不对的是________。
A. 以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奥的哲学道理B. 有着严格的艺术标准,恪守“三一律”C. 哲学和文学水乳交融D. 提出并开创了市民剧的理论5、《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________。
A. 法国作家卢梭B. 法国作家福楼拜C. 英国作家笛福D. 美国作家福克纳6、_______对_______所做的百科全书般的阐释和总结,使《神曲》成为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A. 乔叟……古希腊B. 奥古斯丁……中世纪C. 荷马……古罗马时期D. 但丁……中世纪7、文艺复兴是_______对_______和宗教势力所进行的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斗争。
A. 资产阶级……氏族制度B. 无产阶级……封建制度C. 资产阶级……封建制度D. 平民阶层……贵族制度8、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是:________。
A.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暴风雨》B.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C. 《哈姆雷特》、《奥赛罗》、《暴风雨》和《罗密欧与朱丽叶》D. 《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9、莎士比亚的悲剧虽带有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但他的悲剧不在神示与先知的怪圈中徘徊,有着鲜明的_______信念。
《理论与改革》2023年总目录

●数字时代专题
数字人权保护的再嵌与联结:理论阐释与制度建构 汪 波 牛朝文(1),48— 63 元宇宙的社会潜能和变革性影响———从网络权力的维度 宋辰婷(1),64— 76 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斯丽娟(2),73— 85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 潘光曦(2),86— 96 挑战与进路:数字时代的同行评议 张耀铭(3),24— 42 从幽灵对象到幽灵智能———浅论智能时代的物与劳动的历史演进 蓝 江(4),52— 63 “数字孪生”拓展实践技术逻辑的哲学叙事 涂良川(4),64— 74 试论信用、伦理与同行评议制度 原祖杰(5),37— 50 数字时代的同行评议:一个有待破解的悖论———以学术期刊匿名审稿制为中心 朱 剑(5),51— 71 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原则与法律策略 徐继敏(5),72— 83 算法行政的合法性危机与化解方案———基于沟通合法性的视角 翟 翌 罗 实(6),63— 77 数据犯罪刑法规制模式的系统性研判与立体化构建 房慧颖(6),78— 88 审美认同的媒介表征———基于数字时代技术与信息的思考 阳玉平(6),89— 98
·162·
《理论与改革》2023年总目录
双笼关虎:权力限制法治化的中国式表达 欧爱民 范晓珲(3),67— 78 大党独有难题:释义与析理 于安龙(4),75— 89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观念认知及其内在逻辑 陈家刚(6),39— 49 党内法规评估结果运用的政治规范和保障机制 庄德水(6),50— 62
·164·
●政治学研究
战争想象:国家建构的动员机制———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例 郭台辉 曾 敏(2),36— 47 中华民族观念的时代意义 周 平(3),43— 56
价值建构与阐释

价值建构与阐释当我们面对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价值建构与阐释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价值建构与阐释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一、价值建构:从多元视角出发价值建构是指从多个角度对一件事物或观念进行价值判断,以形成对其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而应该尊重并理解他人的价值观。
通过价值建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理解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价值阐释:挖掘事物的深层含义价值阐释是在价值建构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深层含义。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我们需要运用价值阐释的能力,去伪存真,深入了解事物背后的真正含义。
例如,在面对新闻报道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通过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政治立场等。
三、价值建构与阐释的实践方法1、培养批判性思维要提高价值建构与阐释的能力,首先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理性分析,不盲从、不轻信,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2、学习多元文化通过学习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提高价值建构与阐释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并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3、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提高价值建构与阐释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增加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同时,社会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价值建构与阐释是理解复杂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习多元文化、加强社会实践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价值建构与阐释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并理解不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
制度生成与演化的主观博弈论分析:新的理论探索

制度生成与演化的主观博弈论分析:新的理论探索黄凯南【摘要】由于假定参与者是在外生给定的博弈规则下进行博弈,无论是经典博弈还是演化博弈都无法做到真正内生地解释制度生成与演化.主观博弈论能够摆脱这一局限,进而内生地解释博弈规则的形成与演变,为制度生成与演化的分析提供一个良好的分析视角,是未来制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深入分析主观博弈论中有关参与者认知模式的异质性假设、制度的两种重要功能以及主观博弈过程中两个层面上的学习过程,这里尝试进一步探索制度生成与内生演变的主观博弈分析,并指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及其对解释中国制度变迁的理论启示.【期刊名称】《理论学刊》【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制度;演化;主观博弈论【作者】黄凯南【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9.9一、引言由于明确考虑参与者之间策略互动对彼此收益的影响,经典博弈论成为研究经济主体间相互影响关系的重要工具。
毫无疑问,作为协调、组织和约束参与者互动的制度,该理论直接体现了经济主体的相互影响关系,同时也是由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
这使得经典博弈论天然地成为制度分析的重要工具。
因此,上世纪80年代,当经济学的主流研究范式从一般均衡理论转向经典博弈论时,经典博弈论便被成功地引入制度分析中。
在过去30年里,制度的经典博弈论分析日益成为制度理论的主流范式。
尤其是在经典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已经成为主流的制度理论。
无论是完全合同理论中的最优合同设计,还是不完全合同理论中的最优产权结构设计都体现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也是经典博弈论在制度分析中的典范[1](P56)。
正如Binmore所强调,运用经典博弈论来分析制度是现代制度理论区别于传统制度理论的重要标志[2]。
显然,较之于新制度经济学早期对制度带有功能性的分析(例如,制度的功能是降低交易成本),制度的经典博弈分析是迈出了一大步,它从个体理性互动的视角论证了制度得以实施的均衡机制,从而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制度形成的微观策略基础。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
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种审美属性或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
艺术体制论源流新释--从贡布里希到阿瑟·丹托与乔治·迪基

第26卷第3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6No.3 2020年5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S)May 2020 DOI: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20.03.004艺术体制论源流新释——从贡布里希到阿瑟·丹托与乔治·迪基刘昌奇,赵奎英(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学界一致认为,乔治·迪基创造性地发展了阿瑟·丹托的艺术界理论,提出了艺术体制论,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类社会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
然而,早在阿瑟·丹托于1964年提出艺术界理论、迪基于1969年开始建构艺术体制论之前,贡布里希已经于20世纪50年代用艺术体制论阐释艺术了。
贡布里希的图像语言学研究直接启发了丹托,贡布里希才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艺术体制论的真正奠基人。
与丹托和迪基试图通过美学思辨为艺术提供定义不同,贡布里希综合语言学、社会学等理论,致力于微观文化史和艺术史研究的具体实践。
这为艺术体制论提供了一个更为基础的“复调叙事”,并对20世纪中期之后的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社会学转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这一点长期以来却被艺术体制论研究者所忽视。
重新考察艺术体制论的源流,无论是对贡布里希研究还是对艺术体制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贡布里希;阿瑟·丹托;乔治·迪基;艺术体制论;艺术社会学;图像语言学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3104(2020)03−0033−09一、艺术体制论的主流看法及其问题艺术体制论被认为是当下最具有阐释力的艺术观点①。
无论欧美还是国内,在主流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叙事中,阿瑟·丹托是艺术界理论的代表人物,受他启发的乔治·迪基则是艺术体制论的创建者②。
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

1969年,哈罗德·塞曼( Harald Szeemann)策划了“当态度变成形式”(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的展览。
在西方60年代的展览史上,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塞曼将60年代中后期的后极少主义与观念艺术放在了核心的位置,其雄心在于,使其引领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潮流。
同时,这也是塞曼宣布做独立策展人以来完成的首个展览项目。
在策划1972年的“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时,塞曼的理念是希望将整个展览变成一个事件,在名为“100天的事件”的主题下,首次将偶发艺术、表演、影像、行为艺术等集结起来。
塞曼的策展理念在当时得到了艺术家们的积极响应与支持,譬如,博伊斯在这次展览中实施的“直接民主办公室”(Office for Direct Democracy)就以行为的方式,使“对话”转化成一个社会事件。
实际上,在“二战”后涌现的第一批策展人中,塞曼是一个既传奇又倍受争议的人物,当然,这与他追求前卫,注重实验,保持独立的艺术立场分不开。
在后来三十多年的策展经历中,塞曼曾两次担任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始终保持“独立策展人”的身份,但在他看来,这个身份有时也是混乱的,因为一个策展人还需要完成档案管理员、保管员、艺术品管理员、会计等不同领域的工作。
然而,对于70、80年代涌现的策展人来说,塞曼对策展人身份的捍卫,对展览制度的理解,尤其是他的工作方式,早已嬗变为一个范式,成为年轻一代仿效的对象。
故此,塞曼在西方赢得了“策展之父”的美誉。
20世纪80年代,策展人(curator)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
但是,80年代却是中国当代艺术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期,仅仅就“新潮美术”阶段,国内就涌现出数十个青年艺术群体和许多具有前卫色彩的展览。
追溯起来,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辟了当代艺术展览的一种全新模式,一方面是强调民间、草根、边缘、反体制、前卫性的艺术身份与文化诉求;另一方面是成立群体、有自己的艺术主张或宣言,并且独立的举办展览。
艺术的自主性:论艺术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美学思想彭 锋 / 主持艺术的自主性:论艺术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美学思想阳 烁近年来,有学者将艺术社会学归结为三种范式:以卢卡奇、戈德曼、阿多诺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范式;以贝克尔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范式以及以德诺拉为代表的新艺术社会学范式①。
前两类的分类方式主要依据的是偏向艺术和偏向社会学之间的差别,而第三类新的艺术社会学范式则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和融合。
本文试图通过进一步厘清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来反思这一分类方式的合理性。
一、艺术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关于“何为艺术社会学”一直存在争论,许多学者都曾尝试通过对艺术社会的文献梳理来构建艺术社会学的发展路径②。
下面,本文试图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审视艺术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摘要: 近期流行的一种观点将艺术社会学划分为三种范式:“艺术——社会”学范式、“艺术——社会学”和新艺术社会学。
本文试图通过进一步厘清艺术社会学的发展路径来反思这一分类方式的合理性,并且试图以艺术的自主性为核心重新对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进行重新划分。
关键词: 艺术社会学;审美转向;研究范式;艺术自主性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18 (2022) 02-0119-05The Autonomy of Art: On the Three Developmental Phrases of the Sociology of ArtYang ShuoAbstract : Recently, a popular view divides the sociology of art into three paradigms: "art-society" paradigm, "art-sociology" and the new sociology of ar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flect on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classification by teasing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art sociology. It tries to redivide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sociology of art by focusing the art autonomy.Key words : art sociology; aesthetic turn; research paradigm; the autonomy of art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社会学起源于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 内授 予 的 。 任 何 物 品 , 只要 得 到 艺 术 界 的 承认 并
公 开 展 览 ,都 成 为 了 艺 术 品 。 迪 基 之 后 的 许 多 美 ] 学 家 , 如卡 罗 尔 ( ar l 、斯 蒂 芬 ・ 维 斯 ( t- C ro1 ) 戴 Se
p e ve ) h nDa is 、杰 罗 尔 德 ・莱 文 森 ( er l e i- J rod L vn
第 1 卷第 2 2 期
21 0 0年 5 月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n l f y Unv r i S c l c n e dt n o ra o Wu i ies y( o i i c sE i o ) t aS e i
Vo . 2 No 2 I1 . Ma ,00 y 2 1
理论 困境 ,难以充分说 明艺术的本质 。对艺术制度论不可盲 目 受,而要作 出批判性 回应。 接
关键词 :分析 关学’艺术制度论 ,艺术概念 }审美经验
中图分类号 : O 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1 1 21 )O 一∞3一O 0 9 5 3(00 2 8 4
看作 艺 术 ,要 求 某 种 眼 睛 不 能 察 觉 的东 西— — 一 种
糊 。艺术 的 转 向 必 然 带 来 美 学 的转 向 ,这 种 转 向在
及 艺 术 理 论 的 存 在 :从 肯 定 的角 度 看 ,只 有 通 过 艺
术 界 对 一 个 理 论 的接 受 ,一 把 雪 铲 才 可 能 成 为 一 件 现成 品 艺术 ;从 否 定 的角 度 讲 ,如 果 没 有 艺术 界 的
一
迪 基 ( ereD ci) 转 化 成 了艺 术 的 制 度 论 。 G og i e k
在 迪 基 看 来 ,一 件 艺 术 品是 “ () 一 个 人 工 制 品 , 1 () 一 系 列 方 面 ,它 由 代 表 某 个 社 会 制 度 ( 术 2 艺 界 ) 的某 个 人 或 某 些 人 授 予 它 以 欣 赏 的 候 选 者 资
靠 拢 ,开 始 重 新 探 寻 艺 术 的 本 质 。 在 这 次 转 向 中 ,丹 托 ( r u a t) 发 挥 了 A t r no h D 举 足轻 重 的作 用 。丹 托 深 受 黑 格 尔 的 影 响 ,坚 持 认 为 “ 术 中 存 在 一 种 超 历 史 的 本 质 ,遍 及 所 有 地 艺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丹 托 的 “ 艺术 界 ” 概 念 被 乔 治
・
nc) i 、加 利 ( B le 、 肯 普 (o nKe ) k W Ga i l) Jh mp 等 人 都 采 纳 了维 特 根 斯 坦 的 “ 戏 ” 和 “ 族 相 游 家 似 ” 理 论 ,否 认 艺 术 具 有共 同 的本 质 ,而 将 其 视 为
格 ”5。简 言 之 ,艺 术 的 资 格 是 人 们 在 艺 术 界 的 框 [ ]
个 “ 族 相 似 ” 的 、 “ 放 性 ” 的 概 念 。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 , 家 开
“ 族 相 似 ” 的 学 说 并 非 无 懈 可 击 。曼 德 尔 鲍 姆 家 ( u ieMa d la m) 就 尖 锐 地 批 判 了 “ 族 相 Ma rc n eb u 家 似 ” 学 说 对 本 义 和 比 喻 义 的 混 淆 。] 他 及 另 一 些 [在 美 学 家 的 冲击 下 ,艺 术 的 反 本 质 论 在 2 O世 纪 6 O年 代 中期 就 失 去 了影 响 。 一 些 分 析 美 学 家 向形 而 上 学
方 、总 是 同一 性 质 ,但 是 它 只 能 通 过 历 史 来 显 现 自 身 ”2 针对 沃 霍 尔 的 《 利 洛 盒 子 》 等 作 品 ,丹 [。 ] 布 托 于 16 9 4年在 《 术 界 》一 文 中说 ; “ 某 个 东 西 艺 将
收 稿 日期 :2 O 一 l 一O O9 2 7
“ 论 ”和 “ 史” 理 历 ,单 纯 的 现 实 物 便 不 会 成 为 艺 术 品 ,这 就 是 “ 术 界 ”理 论 的真 义 。正 如 舒 斯 特 曼 艺 所 言 ,“ 托 也 许 是 第 一 个 使 分 析 美 学 关 注 我 们 艺 丹
术 欣 赏不 可 排 除 的社 会 一 历 史 维 度 的人 。 ‘ ” ] 。
英 美 分析 美 学 中表 现 得 尤 其 明显 。从 总 体 上 看 ,早 期 分 析美 学 普 遍 对 先 锋 派 艺 术 采 取 亲 和 态 度 ,对 传 统 艺 术 概 念 进 行 了质 疑 和 批 判 。 比 如 ,齐 夫 ( al P u
Zf) i 、韦 兹 ( ri W e z 、肯 尼 克 ( .E n f Mo rs i ) t w Ke -
一
、
艺 术制 度 论 的兴起
艺术 的 氛 围 ,一 种 艺 术 史 的 知 识 :一 种 艺 术 界 。_ ”3 ]
进 而 言 之 ,艺 术 的概 念 在 本 质 上 相 关 于 历 史 境 况 以
2 世 纪 6 年 代 ,西 方 出 现 了 所 谓 的 “ 锋 艺 O O 先 术” ,它 们 对 既 定 艺 术 规 范 的 冲 击 ,使 得 传 统 艺 术 审 美 观 念 摇 摇 欲 坠 ,艺 术 与 非 艺 术 的 界 限 趋 于 模
sn 等 ,基 本 上 继 承 了迪 基 的 制 度 论 。 正 如 门 罗 o)
艺 术 制 度 论 的 再 度 阐 释 反 思 与
邓文华
( 南方医科 大学 外 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0 1 ) 1 55
摘要:2 世 纪 6 0 O年代以后所涌现的先锋派艺术从根本上否定 了传统的艺术观念 ,也 带来 了美学的转向,分
析美学对 艺术作 出了制度性 的定义。艺术的制度论一方 面迎合先锋派 艺术 ,缺乏批 判性 }另一方面 自身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