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依法治国

合集下载

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及其未来发展前瞻

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及其未来发展前瞻

依法治 国 , 被人们简称为法 治 , 是依照法律 又 就
来治理 国家 , 它是一种治 国的方针 。 依法 治国或 者法
治是 一 个 历 史 的 概 念 , 不 同 的 时 代 有 着 不 同 的 实 在 质、 内涵 和 发 展 特 点 。 们 考 察 中 国 法 治 的 历 史 进 我 程 , 结其经验教 训 , 我们 坚持依 法 治 国 , 设社 总 对 建
( . 南 财政 税 务 高等 专 科 学校 , 南 郑 州 4 0 0 ; 1河 河 5 0 2
2 郑 州 市 国 家安 全 局 , 南 郑 州 4 0 0 ; . 河 5 0 0 3 河 南省 开 封 市人 0 0
( 要 ] 依 法 治 国或 者 法 治是 一 个 历 史的 概 念 , 不 同的 时代 有 着 不 同的 实质 、 摘 在 内涵 和 发展 特 点 。 法 治在 近 代 中 国的发 展 可 以说 是 道 路 坎 坷 , 程 艰 难 , 些许 成 功 和 诸 多 失 败 , 经 验 教 训 发 人 深 思 。新 中 国 行 有 其 法 治发 展 走 了一 条 曲折 的道 路 , 痛 的 教 训 有 之 , 功 的经 验 更 多 。 瞻 望 未 来 中 国 法 治发 展 , 景 广 阔 , 势 沉 成 前 形
等 方 面 的法 规 。 自此 , 袭 了 二 千 余 年 的传 统 法 律 开 沿 始 解 体 , 方 法 律 制 度 被 引 进 , 国法 治 化 的漫 漫 征 西 中
程 迈 开 了第 一 步 。

近 代 中 国 法 治 进 程 及 其 反 思
法 治 的思 想 在 古 代 中 国 即 已有 之 , 春 秋 战 国 如
复杂 , 工程 艰 巨 , 要 我 们 从 多 方 面 寻 找 对 策 , 出努 力 , 需 做 以尽 快把 我 国建 设 成 为社 会 主 义 法 治 国 家 。

简述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简述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简述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基本国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依法治国的实施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法律成为治理社会的基本工具,法治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

这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法治国使得国家治理更加规范化、有序化,有效地提升了社会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依法治国的推行为保障人民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

法律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依法治国使得人民的权益在法律的保护下得到充分实现。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人民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也能够有效地制止和惩治侵犯人民权益的行为。

这使得人民享有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有效地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依法治国的推行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式。

依法治国要求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依照法律规定,任何人和组织都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行使权力。

这使得政府的权力行使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有效地减少了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

依法治国使得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式。

依法治国的推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稳定性,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法律的保护使得市场秩序更加公平、透明,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依法治国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

依法治国使得社会发展更加有序、稳定,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动力。

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保障了人民的权益,提升了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依法治国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经验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经验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经验曾令勋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上的重大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也是总结建国50年来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而得出的基本结论。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开创时期,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以及有关劳动保护、民族区域自治和公私企业管理等法律、法令。

所有这些法律、法令,对于维护革命秩序,保护人民利益,巩固民族团结,特别是摧毁一切旧制度,保障各种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胜利,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在党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指引下,一批重要法律和法令先后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第二阶段(1957—196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这期间,民主法制建设时伏时起,时弱时强。

第三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

在此期间,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了全面破坏和摧残。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20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拨乱反正,坚定不移地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

(2)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确立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法治概念的历史

法治概念的历史

法治概念的历史巩曰法摘要:“法治”概念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提出了“法制”思想,把“法治”提升到“主义”的高度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把法治与民主联系起来。

西方第一个主张依法治国者可以说是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后来西方一大批思想家对法治的概念、内涵、原则、属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法治概念人治主义法治主义德治主义依法治国“法治”概念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它的具体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建国前和解放初期,在一些法律书刊、文章中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中,曾经多次谈到“法治”这个概念,大量利用“法治”一词大概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

笔者以为,一个原因是,解放后我们开始主要学习苏联,在俄语中,相应的词汇(3akoHHocTBo)一般是应该翻译成“法制”的,因为在俄语中很少出现同英语对应的词汇(既俄语中3akoHHbcTBo词组相当于英语ruleOf law 词组,其中的英语Rule中的统治的意思,在俄语中是有GocnodcTBo 表示的)。

当然,这自然不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自50年代后,我们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法治主义(这种批判不能全盘否定,也要具体分析)之后,法律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人们错误地以为只要一谈“法治”就是资产阶级的,于是讳言“法治”,后来在错误的“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思想指导下,走向了反对“法治”,文化大革命中竟然又批判“法治”,文化大命的发生,可以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发扬人民民主,加强法制的正确决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学理论界,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才又提出社会主义是否实行法治的问题。

一、我国历史上关于“法治”的概念关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的争论,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开始。

著名的“儒法之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治理国家主要是靠法律,即“圣人之治(即人治)”还是主要靠个别贤明的君主,即“圣法之治(即法治)”,前者是“自理出者也”(即法律是出自客观规律),后者是“自己出者也”(即出自“贤君”、“圣主”的主观意志)(《尹文子.圣人》篇)虽然,在古代中国,法家如管子、李悝、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慎到、李斯等著名思想家,都不同程度的重视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后来作为治国方略即“法治”的系统主张,即没有上升到作为一种“主义”的高度。

法治的概念和历史

法治的概念和历史

法治概念的历史巩曰法摘要:“法治”概念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提出了“法制”思想,把“法治”提升到“主义”的高度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把法治与民主联系起来。

西方第一个主张依法治国者可以说是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后来西方一大批思想家对法治的概念、内涵、原则、属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法治概念人治主义法治主义德治主义依法治国“法治”概念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它的具体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建国前和解放初期,在一些法律书刊、文章中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中,曾经多次谈到“法治”这个概念,大量利用“法治”一词大概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

笔者以为,一个原因是,解放后我们开始主要学习苏联,在俄语中,相应的词汇(3akoHHocTBo)一般是应该翻译成“法制”的,因为在俄语中很少出现同英语对应的词汇(既俄语中3akoHHbcTBo词组相当于英语rule Of law 词组,其中的英语Rule中的统治的意思,在俄语中是有GocnodcTBo 表示的)。

当然,这自然不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自50年代后,我们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法治主义(这种批判不能全盘否定,也要具体分析)之后,法律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人们错误地以为只要一谈“法治”就是资产阶级的,于是讳言“法治”,后来在错误的“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思想指导下,走向了反对“法治”,文化大革命中竟然又批判“法治”,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可以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发扬人民民主,加强法制的正确决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学理论界,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才又提出社会主义是否实行法治的问题。

一、我国历史上关于“法治”的概念关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的争论,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开始。

著名的“儒法之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治理国家主要是靠法律,即“圣人之治(即人治)”还是主要靠个别贤明的君主,即“圣法之治(即法治)”,前者是“自理出者也”(即法律是出自客观规律),后者是“自己出者也”(即出自“贤君”、“圣主”的主观意志)(《尹文子.圣人》篇)虽然,在古代中国,法家如管子、李悝、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慎到、李斯等著名思想家,都不同程度的重视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后来作为治国方略即“法治”的系统主张,即没有上升到作为一种“主义”的高度。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法律回顾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法律回顾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法律回顾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始终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无论是古代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主义,法律始终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法律,并探讨其对中国法制发展的影响。

1. 周代《周礼》周代的《周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要法律典籍之一。

该典籍以礼仪制度为主要内容,包含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礼仪仪式,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石。

《周礼》的制定和建立,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法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对后世的法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秦代《律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律法》。

《律法》严格规定了刑罚和刑法程序,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刑法的奠基之作。

秦代的法律体系为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宋代《大宋律例》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大宋律例》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法律典籍之一,对宋代的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大宋律例》详细规定了刑法和刑法程序,体现了当时社会法治化的方向,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清代《大清律例》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大清律例》是清代最为重要的法律典籍之一,系统地规定了刑法和刑法程序,并确立了权威的法律地位。

《大清律例》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进入一个相对完备和稳定的阶段,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确立的最高法律文件,被奉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权力机关的组成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益等内容,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宪法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法律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6. 中国新时期法制建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律发展进入新时期。

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方位与战略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方位与战略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方位与战略推进一、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方位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政府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冲击下,在统一的中国被瓜分为四分五裂的中国的颓势下,中华法系逐步走向衰落。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使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实践和理论的艰辛探索,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道路。

法治和人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始了从人治向法制的转变,翻开了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依法治国,更加注重法治在现代化建设和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任务,并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开启了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推进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必须认识到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

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论依法治国

论依法治国

论依法治国摘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通过修宪,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写入宪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本文仅就依法治国的涵义、特点、核心等问题阐述笔者的观点,以期对依法治国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字:法治,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司法公正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通过修宪。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写入宪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就此我仅就依法治国的历史沿革、概念、特点等一些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依法治国的涵义(一)法治的发展在我国依法治国的主张,最早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管仲、慎到、商鞅、韩非等人提出的,尤以韩非为代表。

“韩非著有《韩非子》一本,他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

他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强调必须行法、执术、持势,使法、术、势三者密切结合,提出抱‘法处势则治’。

形成了一整套的治国理论,规定一切都‘断于法’”。

1这些论述虽包含有法制的思想,但与现代法治精神有质的区别。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民主特别是与宪法密不可分的,几乎是与宪法同时产生的。

现代法治包括资本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法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法治思想”,主要是认为统一的法律与严格的刑赏为治国治本,把法律的强制手段视为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战国中期管子后学继承管仲思想。

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概念并说:“威不两错政正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管子·明法》)强调“正民之德”(《管子·君臣下》),对民进行道德教化,认为“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

战国中后期的法家片面强调法治,不讲道德,甚至反对道德。

如:
商鞅提出“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商君书·错法》)
:“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

”(同上《说民》)
反对对民进行道德教化,主张对之一味地驱之以法令。

韩非子: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韩非子·难势》)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后之不足以止乱也《韩非子·显学》
历史上的法治具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传统法治思想过于片面夸大刑法强力的作用。

正是这一点,更为充分地暴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

在秦王朝表现得最为突出。

由于秦始皇、李斯将发家理论推向极端,实行“深督轻罪”、专任刑罚的统治方法,结果不但没有使秦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反而引起天下仇怨,群起反叛,使强大的秦王朝很快遭到覆灭。

此后人们常以秦朝灭亡为例,对法家和法治多有批判。

直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还曾提出反对“以法为治”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治国的根本方法是“正人心,厚风俗”如果单纯用法治,就会陷入君主独裁,因为君主“欲转大利”,就必然“移权于法,还会导致“胥吏专权”、人才不振。

这里对封建社会的“以法为治的”批判,不无一定道理。

然而尽管如此,法治思想中的有价值的合理的因素及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应抹煞的。

它在反对和打击奴隶制的旧制度】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曾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而他所强调的明法审令、循名责实、信赏必罚、明于公私之分等主张,则是治国经验的总结,凝结着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