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
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
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
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四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2.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
三、要素的国际流 动
资本要素是一种极为活跃的生产要素,资本国际流 动对国际经贸的影响在程度和范围上要远超劳动力 国际流动的影响。 分为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 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主要基于各国资本要素的禀赋 状况。 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最直接的后果是世界总产值和 各国国民产值的增加。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产品创新阶段及特点 2.产品成熟阶段及特点 3.产品标准化阶段及特点
三、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赫希等人进一步分析了制 成品国际贸易流向,认为新产品的创新一般首先发生在美国。 这是因为:美国较高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引起了对复杂技术设备 的需求;美国较高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对新产品的需求强度大 于其他国家;美国高水平的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丰裕的资 本使其在新产品开发与生产上占据优势地位。如图 4.2 所示, 美国首先推出新产品。这样,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周期性运动便 开始了。
第一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一、新型生产要素 1.技术要素
2.人力技能要素
3.研究与开发要素 4.信息要素 5.规模经济与管理
二、要素密集性的变换
定义及概念: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要素密集性特征是不同 的。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 技术进步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 劳动力要素的国际流动
三、要素的国际流 动
技术差距理论通过引入模仿滞后(imitation lag) 的概念来解释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
模仿时滞相关概念:需求时滞、模仿时滞、反应时 滞、掌握时滞
创新国
生产/出口
创新国出口 t0 t1 t2 模仿滞后 模仿国 需求滞后 反应滞后 掌握滞后
创新国生产
t3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 在国际间流动
没有运输成本、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 进行的其他壁垒 资源充分利用 贸易是平衡的
2. 要素禀赋基本概念
2. 1要素密集度:单位商品生产投入不同要 素的相对密集程度。如果在商品Y生产中使 用的资本— 劳动比率(K/L)高于X商品的 K/L, 则Y商品相对于X商品是资本密集型。 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
7.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 2、需求逆转 3、人力资本的差异 4、未考虑自然因素
5、贸易壁垒的限制
Hale Waihona Puke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绝对(实 际)和相对收入。
分工生产X
国家A (劳动丰裕国)
对丰裕要素劳动 的相对需求上升 对稀缺要素资本 的相对需求下降 对丰裕要素资本 的相对需求上升
工资率上升 利率下降 均 等 化 实 现
减少Y 的产量 分工生产Y
国家B (资本丰裕国)
工资率下降
减少X 的产量
2.2.3 要素禀赋实例
一国究竟属于资本丰富还是劳动丰富的国家,取 决于与谁相比。
2.2.4 要素丰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Y B国
说明 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 家,其生产可能性 曲线偏向劳动密集 型的X产品 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 家,其生产可能性 曲线偏向资本密集 型的Y 产品
A国 X
要素密集度类型是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投 入的要素绝对量无关。
2.1.1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为什么B国两种 商品资本— 劳动比率均 高于A国?
4 要素禀赋理论

PW
P*
E’
E’* E* U2 O B‘ U’2 X
O
A’
X
图4-5 H、J两国贸易后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 二、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 •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 当某一要素禀赋增加时,会导致密集使用 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 产则下降。
•
第一种方法:如果B国的可用总资本和 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国的这 一比例,我们就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注意 ,这种方法用的是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 ,而不是两者的绝对数量。如果B国的 TK/TL大于A国的TK/TL,即使B国的资本 拥有量少于A国,B国仍然是资本丰裕的。
K
K2
E2
K1
•
里昂惕夫的计算给他本人和其他人提供 了一个令人困惑的“谜”:1947年美国居 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 本密集型产品。其关键比率(KX/LX)/( KM/LM)仅为0.77,而根据H-O理论,该比 率应该远大于是。这一现实与理论大相径 庭的矛盾即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Y’’
X’’
X’ X Y’
SJ
a P
c
DH O a) O
D
DJ O c)
Q
b)
Q
Q
图4-3 贸易利益的局部均衡分析 a)H国大米市场b)国际大米市场c)J国大米市场
• (二)一般均衡分析
Y P* B E* U2 A P E U1 O B‘ A’
X 图4-4 贸易前H、J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状况
Y Y PW P A E U1 B U’1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两种生产要 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 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22
生产均衡时,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由等产量 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与圆点连线的斜率决定
K
A A’ W’/r’ w/r O L
kx=Kx/Lx ky=Ky/Ly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一国究竟属于资本丰富还是劳动丰富的国家, 取决于与谁相比。
20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国家或地区 瑞 士 德 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 本 法 国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73,459 50,116 42,745 37,854 36,480 35,600
b.人力资源差异对产出的影响: 前苏联解体后,犹太人纷纷移居以色列。 当时很多人担心这些移民会带来大量的问题。 殊不知在1992年和1993年却传来喜讯:原来这60 万移民中,40%的拥有大中专毕业文凭,平均 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甚至高于东南亚国家,他 们不但很快适应生活并且找到工作,而且成为 以色列经济高涨的发动机。
第二节
H-O理论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 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和Y 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引起供给能力的 差别。 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别,可通过两国PPF的偏向 性来直观地加以刻画。
29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点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与内容 2. 掌握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 罗布津斯基定理 3. 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内容及相关解释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局限性
1、关于“要素丰缺’’概念,“丰 缺”的程度是什么?是价格还是数量方 面的“丰缺”? 2、关于国际贸易的结果,正是由于 价格差异的存在,才得以使国际贸易 发生,但如果贸易的结果使价格趋于 均等,贸易还会发生吗?
3、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当代国 家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科学技术起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革新、技术进步 可以改变要素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比 较成本; 4、要素比例学说只能解释要素禀赋 不同国家的分工与贸易行为,而当代国 际贸易却大量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需 求格局接近的工业国之间。
三、主要内容
(一)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二)如何进行分工和贸易 (三)贸易的结果---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定理
(一)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这一原因可以简化为:各国生产 要素禀赋(供给)的差异 生产 要素价格的差异 商品生产成本 的差异 商品价格的差异 国 际贸易产生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 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2、运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 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 素的理论。要素比例学说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 素拥有状况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及各 种要素结合所起的重要作用。 3、在各国参加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的 依据上, 要素比例学说比比较成本理论从体 系上更完整、更全面。要素比例学说关于贸 易产生后对各国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被西 方学术界称为“世界著名的理论范式”。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
一、背景
赫克歇尔、俄林都是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是赫克歇 尔的学生,他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斯德哥尔摩经 济学院教授。他还曾长期担任国会议员和自由党领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瑞典商业大臣。 俄林由于在国际经济关系理论方面做出过卓越的贡 献而荣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于1933年出版了《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 该书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 为俄林在这本著作中所创立的贸易学说被经济学界誉为 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标志。他的理 论模式称作生产要素比例模式,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模 式并列为国际贸易中两大基本模式。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
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
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 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 )和俄林(Bertil Ohlin )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H—O定理)。
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国际贸易学第四章

另一种方法是价格定义法,在1、2两个国家中资本要素价格 为r,劳动要素价格为w,如果两国的工资利率比分别为r1/w1 和 r2/ w2,而且有r1/w1> r2/ w2,就可以认为相对1国而言, 2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相对于2国而言,1国为劳动丰裕型国 家。 物质定义法是一种相对的数量关系,仅仅从生产要素供给角 度而言。而价格定义法则受要素市场供求的影响。对生产要 素的需求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生产技术的变化会使生 产一个单位的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量发生变化;二是消费 偏好变化会使消费商品数量改变,从而使生产商品所需要的 生产要素量发生变化。如果假定两国的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 相同,那么要素禀赋的两种计量方法的关系就是明确的。比 如2国K/L大于1国K/L,则必定有2国的r/w小于1国的r/w,即2 国无论从哪种方法计量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如果两国生产 技术或消费偏好不同,运用不同定义得出的国家的丰裕情形 将不一致。
二、假定条件的经济含义
(1)简化分析和便利几何图示 (2)排除技术差异;区分不同商品 (3)产量将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同比例增加 f(tK、tL)= tf(K、L) (4)不存在闲置的生产资源;扩大一种产品的 生产必须降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5)在任何相对要素价格下,一种商品生产过 程中投入的劳动资本比都会高于另外一种商品
(7)生产要素在国内安全自由流动,但在国家之间 不发生要素流动(要素流动性假定) (8)两国在两种产品上的专业化是不完全的(专业 化假定) (9)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假 定) (10)没有运输成本,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没有关税和 其他贸易障碍(自由贸易假定) (11)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贸易平衡假定)
2.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 例,主要通过两种产品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比如资本-劳动比率比 较而确定,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没有关系,是一个相对概 念。一般的,如果某一要素投入比例大,称该产品为该要素密 集程度高。并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最高的要素种类不 同,将产品分为若干类。 假设两种产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 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的投入比例分别为KX/LX 和KY/LY。如 果有 KX/LX 小于 KY/LY ,就可以称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Kintensive),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L-intensive) 。 如果X、Y商品的生产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生产技术, 那么在任何情况下,X、Y产品的生产资本-劳动的投入比例保持 不变。此时,X、Y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直接比较KX/LX和KY/LY 来确定。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产品,其生产的要素配合比例是 可变的,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资本和劳动 的相互替代关系要受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影响即利率r和工资率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在A、B两种产品中,生产一单位B产品所需投入的 资本是3单位,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12单位,生产一 单位A产品所需投入的资本是2单位,所需投入的劳 动力是2单位,试判断A、B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2、要素禀赋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
K
K
A(K1,L1)
K1
K2
B(K2,L2) X1
结论: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取决于与谁比较,与不同的国家比较,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3)要素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家2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
国家1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
X
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国家1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比国家2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横轴方 向上扩展较宽,这反映国家1可以比国家2生产相对更多的X,其原 因为国家1是劳动丰裕的国家,且X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5、两国生产不完全专业化。这意味着即使是自由贸易,
任何一国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两国将继续生 产两种商品。这一假设也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没有一个 国家是“非常小”的国家。
6.两国有相同的消费偏好。这意味着两国无差异曲线的
形状和位置完全相同,所以,当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同时, 两国将以相同的比例消费X商品和Y商品。
9、无运输成本、关税或其他阻止国际贸易自由流通 的障碍。这意味着生产的专业化一直进行到相对和绝对商品
价格在贸易双方取得一致时为止,进而实现两国生产要素价 格均等化。
10、两国的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其含义是,在两国
中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这意味着,每一国的总进口
额等于其总出口额。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应 用 科 技谢 学德 院俊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 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的提出者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 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 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 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他老师的思 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 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通俗说法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一、假定前提的内容
1、使用“2×2×2”模式。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 种要素。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同种技术(即面临相同的生产 函数,投入产出相同)。
造成K/L比例不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水平不同,二是要素 价格不同或资源禀赋不同,本模型造成K/L不同的原因是要素 价格的差异。
概念解释: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 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 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 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 两种特殊的等产量曲线
如果两国要素价格一致,则两国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中使用相同数 量的劳动和资本。但由于要素价格通常并不相同,因此,在 生产同种商品时,两国K/L比例并不相同,两国的生产者将更 多使用相对便宜的要素以减少生产成本。
技术相同也说明两国的等产量线是相同的。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一、假定前提的内容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二、相关概念 1、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
例。 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
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
本和劳动的比例,即(K/L)Y> (K/L)X,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3、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是指在技术水 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 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各 种组合点的连线。假设生产 商品X时投入了两种生产要
素资本(K)和劳动(L),
右图即为一条常见的等产量
曲线。
K
K1
A(K1,L1)
K2
B(K2,L2)
X1
L1
L2
L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等产量曲线
假设国家1的要素禀赋为(r/w)1,国家2的要素禀赋为(r/w)2,且 有:(r/w)2 < (r/w)1,则国家2是资本丰裕的国家,国家1是劳
动丰裕国家。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2)要素禀赋的实际衡量:通过单位劳动的资本存量来衡量
要确定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单位劳 动的资本存量来确定。例如:美国与墨西哥比较:美国为资 本丰富的国家;美国与瑞士比较:美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
的相对比例。 (1)判断一国要素禀赋有两种方法:
物质定义法:假设国家1拥有的资本数量为K1,劳动数量为L1,则 其要素丰裕度为:K1/L1,同样国家2的要素禀赋为:K2/L2。若 K2/L2 > K1/L1,则国家2相对国家1是资本丰裕国家,国家1相对
国家2是劳动力丰裕国家。
价格定义法:如果一国资本价格(即利率)为r,劳动力价格(即工 资率)为w,则其要素丰裕度可用相对价格表示,即:r/w
第4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一、假定前提的内容
7、两种商品和要素市场存在完全竞争。存在着大量的
卖者和买者,任何人都不能影响商品和要素价格。从长远看, 完全竞争也意味着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
8、生产要素在国内完全流动,而在国际间不流动。
由于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性为零,以至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 生产要素收益的国际差异将永远保持下去。
3、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即X的
K/L比例低于Y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如:1K/4L<2K/2L
4、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且规模收益不变。
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资本和劳动搭配的比例,生产可能性曲 线不变。在相同生产条件下,投入同时增加相同的比例,产 出也增加相同的比例。即Q=F(nK,nL)=nF(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