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情结
古代诗人的“悲秋”情怀

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与其内心情感的对应。
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
诗人为了表现哀怨,寂寞的丰富感情,往往要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形态。
1.“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诗人表现其哀怨不平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是比兴寄托抒泄其怀,或是览古、吊古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之中寓其身世之悲和失意之痛,或是悲秋伤春述其哀愁,或是伤别离愁羁旅而陈情告哀等[5](p101-112)。
宽泛的说,咏古托寄、悲秋伤春等等都属咏怀。
我国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秋天是气候由热变冷,植物由盛变衰的季节,古代诗人又生活在那个容易感到悲哀的古代社会,所以他们每每感物兴怀,逢秋天而悲寂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刘熙载说:“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
”即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悲秋之传统并不起自宋玉。
《诗经》中已有由秋天引出的伤悲之声。
《小雅四月》有“秋日凄凄,百卉俱腓。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这由秋天引出的就是时代的苦难,但时代的苦难与秋日的悲凉还没有融合在一起。
在屈原的作品中,秋与人的悲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关联,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诗人的哀伤。
如《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确实能称得上“写秋景入画”“千古言秋之祖”的,还应该推宋玉的《九辩》。
《九辩》首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发端,次言秋风萧瑟,草木花叶陨落,枝叶枯槁。
这既是对何以悲秋气的进一步发挥,又贯穿了自伤之情。
“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宋玉点出悲秋之由,乃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悲秋实是自悲,将秋天悲凉的画面落实到自身的遭遇和不平。
《九辩》以伤为主,曹丕的《燕歌行》则是以思为主。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见情感表达方式,代表着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离别和孤独等情感。
悲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氛围、情感抒发和寓意象征等多种方式。
通过对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白、杜甫等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悲秋的表现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出发,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和生命哲理的探讨。
第1章典型的文学形象1.1 悲秋意象的生成秋,是一个圆满美好季节的终结,也是未来希望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变迁的季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常常被用来表现悲凉、孤独和离别等感觉,“秋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天常常被描绘为悲凉、萧条、寂寥、萎靡不振的季节,这与秋季本身的气候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精神和情感的联系密切相关。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一个渐渐衰老的季节,万物凋零,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
这种意象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广泛存在,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悲秋意象的生成,又与自然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植物逐渐凋谢,昼夜渐长,晦暗覆盖,为后来中国人的悲秋情结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因为风景的凄美,秋色亦便执向了悲秋的极致。
悲秋的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描述了一种男女恋情怀念的情感,人们常常用“关关雎鸠”来引申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季的悲凉气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词中的意象,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士子们的离愁别绪、生命的短暂和不可复得。
1.2 文学类型的建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秋情结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学类型,比如“秋思”、“离别”、“怀人”、“思乡”、“伤春悲秋”等等。
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思想 感情 , 尤其是 善 于通 过景 物 面 , 对 秋进 行描 绘 。从他 的描 绘
以上所举几类, 当然不是悲 描写来创造典型环境, 烘托气氛 , 中我们看 到 除 了秋容 清 明 , 给 人 秋文学的全部 , 读者已经感受到 构成意境 , 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 以 “ 天高 日晶” 、 明朗开阔的感受
的景物 , 风急天高, 猿啸悲哀; 渚 写到悲秋呢?我认为, 大概有以 夫秋之为状也 , 其色惨淡 , 烟霏 清沙 白, 众鸟飞回; 落木萧萧, 长 下几点 : 云敛 ; 其容清明, 天高 日晶; 其气
江滚滚 , 景色凄清辽阔。后两联
第一, 重视意象 经营, 做 到 栗冽, 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 山川
趣 味 汉 旁主闷的心情。 们忧国忧民, 或政治上失意之时 ,
同, 感情基调则是一样的, 都是抒
不过 正 式提 出悲秋 , 最 早 抒 写一种悲愁凄苦之 隋。因为无论
往往登高抒怀, 排遣积压在胸 中 写悲秋文学 的作家作品, 是宋玉 是离亭话别, 还是羁旅行役, 都会 的郁闷愁苦 , 也多借清秋景物来 的《 九辩 ) 。这 首诗开 头说: “ 悲 在人的感情屏幕上布上一层阴 烘托。杜甫《 登高 》 诗云: “ 风急 哉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影。“ 多情自 古伤离别” 。欢聚之 天高猿 啸哀, 渚清 沙 白鸟飞 回。 落而变哀。 ” 借秋天萧瑟之景 , 抒 事, 都是使人高兴的, 而亲( 友) 人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 写 “ 贫 士失 职 而志 不平 ”的悲 苦 的离散, 则使人难受 , 因为中国人 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 之 情 , 成 为 中国文 学 史上最 为 有 很讲求天伦之 乐。 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 名的一篇悲秋文字。此后, 这种 第三 , 萧 索凄清 的秋 景, 最
请结合作品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主题的生成

请结合作品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主题的生成、内容及其发展。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悲秋”情结的产生,发展到不断深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歌的情感内涵、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
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若追溯悲秋传统,其开先河者就是战国后期楚国的大辞赋家宋玉。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宋玉的作品以《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最为著名,《九辩》是宋玉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一共九个自然段,萧瑟凄凉的深秋景物与作者的愁苦哀怨的感情互相映衬,文中反复描写生命萎顿的秋景,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秋季的苍凉,万物的衰败。
悲秋情怀常常是怀才不遇的诗人漂零之叹,例如柳永在《八声甘州》中这样写道:“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令人生出无限的伤感。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
再者,诗人又将悲秋与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诗人内心复杂的悲秋情怀。
诗人将“登高”与“悲秋”主题融为一体,集中展现了诗人暮年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痛楚与苍凉。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
悲秋情结与悲秋诗词鉴赏

悲秋情结与悲秋诗词鉴赏作者:刘来法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1期一、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物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这里钟嵘、陆机和刘勰都阐明了气候、景物的变化与文学情感之发生的关系。
四季轮回、气温变化导致万物消长,进而触动人的内心情感。
秋天由于季节的原因,万物失去勃勃生机,秋风萧瑟、百花凋零、草木枯萎,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刺激永远是那么强烈,他们的肉体和心灵在秋天的残败景象所铸就的荒凉与萧瑟的不断磨打下,又进一步升华为伤感凄凉、悲哀失意、生命短暂的人生感悟。
“暮蝉不可听,落叶不堪闻”、“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这种感悟不断积淀,代代相承,凝结为一种悲秋情结,一种文学母题。
中国古代文人仕途坎坷、倍受压抑和排挤,许多为官文人又被卷入黑暗政治斗争的污泥浊水中,当他们艰难的人生历程与长久积淀的悲秋情结相碰撞时,一种由外物的自然属性引发的人生感悟并淤积于胸,成为宣泄的对象。
于是文人们就借助他们最擅长的文学样式——诗词,来表现自己的心灵感悟。
庞大的文人队伍,共同的表现形式,终于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诗词表现传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悲秋文学。
从《诗经·小雅·四月》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屈原《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越到后来,悲秋的色彩也就越浓重,到了《全唐诗》,悲秋之诗几乎不可胜数。
杜甫就是一个以悲秋出名的诗人,如他的《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有名的悲秋之作。
但杜甫的悲秋表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伟大的忧患意识。
二、悲秋诗词的创作表现形式中国古诗文中有太多的悲秋之作,或触景伤怀,或睹物思人。
中国诗歌中的悲秋情节

中国诗歌中的悲秋情节导语:秋意总是让人感到寂寥,为什么古人诗歌中的秋天总是那么悲伤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代文人一些代代相沿叙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
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古代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历来就有文人悲秋的说法,“一叶落而知秋”、“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
“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
一、“悲秋”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哺育出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魅力源于灿烂的传统文化。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则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
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感动着。
1.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与自然观的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观就是一种生命态度,其极致,指向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伦理和自然性的哲学塑造着中国人的灵魂,自然性的哲学,给中国人提供无限的自由,自然观影响着诗歌的发展。
从“宋玉悲秋”看中国士人的悲秋情结

从 “ 玉悲秋 "看 中国士人 的悲秋情结 宋
宋 瑞 斌
鸡西 180 5 10) ( 西大 学 ,黑 龙江 鸡
摘
要 :悲秋 自宋玉开始 ,成 了中国文人创作 的情感母题 。本 文结合 中国古代咏秋诗文探讨 中国士人 悲秋 的深
层 原 因 。并 以之 窥 测 宋 玉 悲秋 对 后 代 文人 的深 远 影 响 。
叹年华的流逝。
逝 的感慨。 由于宋玉的 《 九辩 》把中 国失 意文人的怀才
不遇感抒发得极为深刻 ,所 以赢得 了历代 失意文人或贫
士 的认同 ,并逐渐地形成了悲秋文学 的传统 。
二 、文 人 悲 秋 的情 感 模 式
朱玉之后 ,历代文人的悲秋 作品由于各 自的际遇 、
性格 、理想等不尽相 同,或者说触发悲愁 的契机不 同,
“ 常恐秋节至 ,煜黄华 叶衰 ” 万木无一叶 ,客心悲此 ,“ 时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 台” 多情 自古 ,“ ,“ 伤别离 ,更那堪零落清秋节 ” 蓬鬓一时成 白雪 ,老来 ,“
禁得几秋霄 ”…… 自宋玉 以后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 中 , 悲秋” “ 遂成了永恒的情结。 天作 为一种文学意象 , 秋
一
才能 ,有抱 负 ,但屡受 排挤 压抑 ,报国无门 ,四十一岁 即为射洪县令段简所 害。 中诗人 以兰若 自比, 岁华” 诗 “ 、 “ 意”用语 双关 ,借 花草 之凋零 ,悲叹 自己的年华流 芳 逝 ,理想 破灭 ,寓意凄婉 ,寄慨遥深。 再看辛弃疾 的 《 龙吟 》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 水 :“ 去秋 无际。遥岑远 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 日楼头 , 断鸿 声里 ,江南 游子 。把吴 钩看 了 , 栏杆拍遍 ,无人会 , 登l 临意。 ”楚天千里 ,辽远无际 ,气象阔大 ,景色壮美 ,
读懂古诗词中的“悲秋”情结

而体悟 到人 的生命 的脆弱 ,产 生强烈 的生命感 叹 ,
文 化背景下 成长起 来 的中国传统文 人 ,不 自觉地继 哀叹青 春易逝 、人生苦短 。 承着 某种共 同 的哲 学理想 和审美趣 味 。那么 ,古人 如, 屈原在 《 离骚 》中感叹: “ 日月忽其不 淹兮 , 恐美人之迟暮 。” 缘何 “ 悲秋 ” 呢?通 过研读 “ 悲秋 ”之作 ,我归纳 春与秋 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
向 凋 零 , 自然 的景 色 发 生 了 变 化 ,没 有 了昔 日 的郁 பைடு நூலகம்郁 葱 葱 。尤 其 是 深 秋 时 节 ,昼 短 夜 长 ,秋 风 瑟 瑟 ,
却也让 人华 发早生。 思故园遥远 , 亲人难会 。 秋风渐起 , 意味着 中秋 、
秋 雨绵绵 ,是一种 景物肃杀 的 自然 环境和 阴霾冷湿 重 阳佳 节 已不远 ,再过不久 ,还有一年 中最盛 大 的 的 天 气 。 情 随 物 迁 ,如 此 悲 凉 、 深 沉 、幽 远 、萧 瑟 节 日一~ 春节 。若 能亲人 团聚 ,共享 天伦 ,那 是何
一
的荒 凉 ,一 回首 ,看 到 的却 是小桥 流水人家 的温情
场 景 ,怎 不 令 人 断肠 ?
唐代诗人张籍的 《 秋思 》: “ 洛 阳城里见秋风 ,
欲作家 书意万 重。 复恐匆 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 封 。” 将客居他乡的游子的心绪写得 淋漓尽致 。 悲秋是—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其内容远远不止这 些,其调子也永远不会停歇。
出 以 下几 个 “ 悲秋 ”原 因 。
面对季 节的交替 ,诗人想 到的还有美人 迟暮 ,青春
“ 最是 衷物华 凋零 ,满 目萧瑟 。秋 天 ,万 物成 熟 ,是 不再 。清代 诗人 赵翼也 以嬉 笑 的 口吻写道 : 秋 风 管 闲 事 , 红 他 枫 叶 白人 头 。”秋 风 吹 红 了枫 叶, 喜 庆丰 收之季 ,但盛 景短 暂 ,很快所 有植物 开始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
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
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追宋玉。
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
被
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
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说法不一。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
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
”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
”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的。
赵敏俐的《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则表现出另一种观念,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
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
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
”
秋景秋事秋情,都为一“气”所化,故宋玉曰:“悲哉,秋之为气也。
”秋气乃阴盛衰杀之气。
人感秋气而衰,原是自然之理。
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主要是通过物质性的“气”的作用来达到的。
正如《吕氏春秋》所云:“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鼓宫则宫动,鼓角则角动。
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
”客观自然之秋与主观人心之悲,其实也是一种“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时代与个人经
历的统一,但它根本上还是人的自然性与对象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体说,往往就是一个处于秋季的独特主体与处于
秋季的诸多自然存在之间的感应,是天人合一。
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
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
感的。
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秋与人生、历史的同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运与自然、历史、社会交织在一起。
在古代文化心态中以秋为悲的思维定势,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内容,而且包含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忧时患世的思想。
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生命价值追求中的苦闷,也包含生命忧患与社会忧患的多个层面。
“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陆游《悲秋》)。
悲秋情结是先民悲秋集体无意识积淀的结果。
夏商周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以农业为主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产品剩余并不多,而少数奴隶主统治者却极为暴虐贪婪,致使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在严酷的剥削
下,人民纷纷反抗,要“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但终究力量单薄,大批人被抓获问罪,遭杀戮之祸。
而处死犯人的时间就是秋天。
《周礼·秋官司寇》把掌管刑罚的司寇称为“秋官”,可见一斑。
秋天成了统治者大发淫威杀人的季节,怎不阴风惨惨,令广大劳动人民哀伤不已。
再加上当时各个部族、小国为争地夺人,统治者经常发动残酷战争,互相残杀,无数人战死疆场,家园毁坏,流离失所,广大人民苦不堪言。
而战争也总是要在秋天来进行,所谓“沙场秋点兵”。
《礼记·月令》上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在“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臣以迎秋于西郊……乃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秋天,人们置身于战争的血腥、恐惧与痛苦之中,怎不黯然神伤、悲悲切切。
而且,古时繁重的徭役也是春秋两季开始征发的,而以秋天为主。
《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仓”。
秋天适宜征发人们去作各种徭役。
统治者称人民去服役可以“春行秋返,秋行春返”,但
这只不过是骗人的言语,很多去服役之人往
往在秋天期满之时并未被放回,而且常常是
有去无回。
不见人回,而新征徭役的秋天又
开始了。
秋天又成了思念、盼归、生离死别
之日。
思念之切,死别之痛,阻隔之恨都凝
结在秋天。
一秋一秋的只是无望的思念,无
尽的等待。
独自面对秋之凄情,怎不令人伤
悲。
总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是先民集
体无意识的结果,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
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
价值观念对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油画作品
下,秋天既是美丽的、灿烂的,而同时又多是感伤的。
中国文人常常在赞秋的同时又悲秋。
为何中国文人在写秋、咏秋时多为悲秋、伤秋之作呢?笔者认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相当多的读书人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政治抱负。
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为下层寒士提供了一个最主要的入仕、实现自己理想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台。
客观地说,科举制度直到今天也是被全世界公认为比较公平、公正、先进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高压专制政策,它在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公正。
另外,还有广大读书人自身的客观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能够实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
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高压政策。
而这就使许多读书人非常压抑痛苦,他们借由悲秋来表达心中的不 书法作品
满和自己的理想。
具体来说,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清朝康、雍、乾三朝更是大兴“文字狱”,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推向高潮。
三、入仕的读书人借由悲秋表达自己仕途坎坷、宦海沉浮的哀怨和心中的愤懑。
如前所述,苏轼《前赤壁赋》、欧阳修《秋声赋》都是借由哀秋表达自己被贬谪迁、仕途辛酸的感怀情绪。
四、一些文人借由悲秋表达自己身世悲惨、命运坎坷、家国之痛、人生无常的感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年四季到了秋天,时令气候的变迁,自然景观的变化,引起一部分文人强烈共鸣。
由于政治事件的影响、自己身世命运的悲惨、家庭的变故、世事的无常,使他们睹物思人,一种悲秋的感伤情怀油然而生。
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声
声慢·寻寻觅觅》,就是通过残秋景物来渲染秋情。
词作表达作者丈夫新逝、国破家亡、只身流落江南,晚景十分凄惨的景况,整首词描述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境况和内心深处近乎绝望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