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合集下载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一、前言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

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

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

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

2019年第3期No,3,2019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194期(Sum N0194*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赵豫陇(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辛弃疾在农村词中大量用典,从仅(染农村风光到典故与农事相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层原因$辛弃疾用才华对典故和农事加以熔炼,既扩大词的表现功能,造就了农村词多样的风格,也推动了词学走向正统。

关键词:辛弃疾;稼轩词;农村词;用典;风格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9)03—0083—(05)DQI:10.19717/ki.jjus.2019.03.005辛弃疾对农村生活风光描绘与含农村典故的词有数十首,对农村的描绘是渐变的过程,从仅对农村轮廓的描摹到深入农村生活并大量运用典故,其农事词多集中于隐居带湖、瓢泉时期&一、隐居带湖、瓢泉时期辛弃疾农村词的创作及用典公元1172年春,辛弃疾出任滁州,积极参与建设,夏麦秋禾得到丰收,富足的太平景象在词中表现为《声声慢》“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词中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农事繁荣在词中的直接反映。

-1.民生成就让辛弃疾把喜悦之情流露于笔端,这种农事描绘是间接抽象的&辛弃疾江、淮、两湖时开始对农村风光直接描绘。

如《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古鸟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减字木兰花》“水村山驿”词中对农村的描绘限于轮廓,把农村当做整体对象,缺少细节描绘”辛弃疾厌倦官场后,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思想,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描写修筑草房,泛舟垂钓,种植柳树,观赏梅花等隐逸生活。

辛弃疾的农村词(专题讲解)

辛弃疾的农村词(专题讲解)

《浣溪沙》
• 父老争言雨水均,眉头不似 去年颦。殷勤谢却甄忠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 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四,不事雕琢,自然平淡
• 上下篇所写事项与物象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 一种和乐、喜悦的气氛,甚是可人。雨水充足 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老农舒展了眉头,争先恐 后向词人传达喜悦。词人为农民高兴,就连小 鸟婉转的唱歌也好像在劝人开怀畅饮。“啼鸟 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 新。”这三个拟人句恰到好处,只用平凡的景 物就衬托出了词人的喜悦之情,自然而又十分 新颖。
辛弃疾的农村词
辛弃疾一生,金戈铁马,渴望收复山河。但他是不得 志的。在他闲置的岁月里,他的作品别有风景。辛弃疾笔 下的农村风光的词,成为他豪放报国的背后的独特风景。
Hale Waihona Puke 综 述• 辛弃疾在近二十年的投闲置散生涯中, 创作了不少抒写啸傲溪山情趣和描绘田 园风物的农村词。这些农村词的思想内 容较为丰富且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对词境的别种开拓,对词的风格的新突 破。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清新平实, 词风质朴自然,但反应了农村生活的闲 适美好。
结 束 语
• 辛弃疾的农村词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 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 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以及自己生活在 农村里的轻松和欣喜。农民的憨真、民风的淳 朴无不组成一幅幅动人、诱人的画面,令人心 弛神往。他的农村词风格别具特色,更加有力 地证明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一个 伟大的作家的创作风格是多样化的。
《清平乐· 柳边飞革空》
• 柳边飞革空,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 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影, 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 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三,纯朴善良的人物
• 全词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上片开头两句是词人描 写自己。一位被迫闲居的英雄,夜晚在柳荫道上飞驰, 露水都已沾湿了衣服。不仅写出了词人的马上英姿, 而且写出了他当时畅快的心情。后两句写景,描写了 一幅鹭鸶捕鱼的情景。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一幅浣纱 女群体的形象,用“娉婷”一词来形容浣纱女子在月 下浣纱的身影,显得风韵优雅,顿使画面更为增色。 最后两句是全词中最有生气的一幅画面:词人突然听 到那边宁静的村庄中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其中一位 浣纱女急忙向陌生人羞涩地一笑,然后起身匆匆去。 这不但是读者如见其人,而且使人能感受到她的心理 活动,词人把画中的女子写活了。

慷慨激昂的人生画卷背后的另一道风景——赏析辛弃疾的田园风光词

慷慨激昂的人生画卷背后的另一道风景——赏析辛弃疾的田园风光词
白 酒床 头 初 熟
上 片 突 出 了 曰常 劳 作和 生活 的情 景 。北 边 高 地 ,农 人 忙 着踏 水 车 灌 溉 田地 ,而 湿 润 的溪 水 两 岸 土 地 里早 熟 的 稻谷 早 就让 乡人 欣 享 了米 饭 的 清 香 ,农 人 此 中的 紧 张和 忙 碌透 着 积
极 、 向上 和 乐观 的元 素 。而 接 下 来 隔 墙 “ ”酒 的 细节 ,实 呼 为生 动 别 致 的一 笔 ,满 透着 质 朴 的泥 土 气息 ,尤 其是 那 佐 酒
国华 章 ,我 们 还 会 惊 讶地 发 现 ,他 写 田 园风 光 的词 篇 同样 清
道 , “ 果 梨 枣 , 谁 见 了谁 咬 。 ”偷 梨 摸 枣 在 当 时 老 人 眼 瓜
隽 可 爱 ,生 活 气 息浓 郁 醉 人 ,表 现 出 南宋 词 坛 一代 宗师 的风 里 ,根 本 算 不 上 偷 ,更 何 况 这 又 是发 生在 一 个 天真 未 凿 的孩 范 。这 类 词 虽 然 仅有 2 首 ,但 其 精 湛 娴 熟 的 艺 术 匠心 , 比之 子 身上 。孩 子 的 本 能举 止 ,老 人 慈爱 胸 襟 下 的容 忍 ,历历 在 6
恢 复 中原 为 己任 的热 血 男 儿形 象 。他 的 词 处处 沸 腾 着滚 烫 的 人 也 不 要去 惊 扰 孩 子 , 自己甘 于 僻 静 处坐 享 观 赏稚 子 食 梨 尝
爱 国热 情 ,这 早 已为 我们 家 喻 户 晓 。 其 实 ,绕 开 其 壮美 的爱 枣 带 来 的无 穷 乐 趣 , 疼 子 、爱 子 、 护 子之 情 溢 于 言表 。常 言
不 忍 释手 。
枣 的 可 爱情 景 。情 文 并茂 ,画 面 立 体感 特 强 ,让 人久 久 把 玩 能 加 入 了一 些 理 想化 成 分 在 内 ,但 不管 怎么 说 ,他 笔 下的这 种祥 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谧 、 自足 、幸 福 的 田园风 光 ,到 底在 某 种 程 度上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及赏析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个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因为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注重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辛弃疾词中有很多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仅仅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陶渊明田园诗与辛弃疾农村词的异同

陶渊明田园诗与辛弃疾农村词的异同

陶渊明⽥园诗与⾟弃疾农村词的异同陶渊明⽥园诗与⾟弃疾农村词的异同在中国古代⽂学史上,东晋未年的陶渊明与南宋的⾟弃疾,在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陶渊明是⽥园诗的创史⼈,⾟弃疾是农村词的集⼤成者,尽管两者创作体裁不同,但他们都较全⾯⽽⽣动地反映了农村⽣活的各个⽅⾯,表现了⾃⼰的志向和⽣活情趣,本⽂拟就其异同进⾏⽐较。

⼀、陶渊明和⾟弃疾都具有隐居农村的⽣活经历,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有所不同陶渊明和⾟弃疾在仕途上,都希望有所建树,且都因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退隐农村。

但陶渊明是因为看不惯官场⿊暗污浊,不肯为五⽃⽶折腰⽽⾃愿退隐归⽥。

如《归园⽥居》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馀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诗⼈对⾃⼰“误落尘⽹”“三⼗年”深深地悔恨。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说明⾃⼰⽣性喜好⼤⾃然,绝⽆媚俗的品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说明⾃⼰归隐⽥园⼼切。

诗⼈开垦荒⽥,种植桃李,悠闲⾃在地⽣活在“⽅宅⼗馀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环境中。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是诗⼈对⽐过去的世俗⽣活与眼下悠闲⾃在的隐居⽣活的由衷感叹,既见其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见其摆脱“尘⽹”初归⽥园的轻松欢快⼼情。

隐居⽥园,做个真隐者是陶渊明⼀⽣的理想追求。

⾟弃疾的隐居与陶渊明则不同,他并不是⼼⽢情愿做隐者,⽽是被迫隐居农村。

由于南宋统治者重视主和派,压制主战派,⾟弃疾被迫闲居江西带湖、瓢泉近⼆⼗年。

如《⽔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杖屦⽆事,⼀⽇⾛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苍苔。

窥鱼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清风此夜,⼈世⼏欢哀。

闲适中的闲适 淳朴中的淳朴——对苏轼、辛弃疾两首农村词的比较

闲适中的闲适 淳朴中的淳朴——对苏轼、辛弃疾两首农村词的比较
不 可 言 ” 打 破 了 诗 词 的 界 限 , 拓 了词 的 , 开 题 材 . 得 农 村 生 活 得 以 广 见 于 词 。 苏 轼 使 平 生 在 许 多 地 方 仟 过 职 , 到 一 地 , 是 每 总 勤政 爱 民 ,努 力 为 当地 百 姓 做 一 些 实 事 , 如疏浚西湖 、 赈济 灾 民 、 免 杂 税 等 。 对 减 他 农 业 生 产 尤 为关 心 。 在各 地 兴 办 的 实 事 也 多是 为农 业 生 产服 务 的 。 种 关 心 表 现 在 这 词 中 . 出现 了第 一 个把 农 村 生 活 纳 入 词 就 中 的 创 举 , 拓 了 词 的 题 材 , 大 了词 的 开 扩 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 , 后来词人创作 田 为
询 问 与 关 心 。 首 词 通 过视 觉 、 觉 、 整 嗅 听觉
沽 1- .  ̄- -
环境 和 生 活 画 面 。 者 把 这 家 老 小 的 不 同 作 面貌和情态 . 写得惟妙惟 肖、 灵活现 。 描 活
“ 檐 低 小 , 上 青 青 草 。 ” 有 高 大 的 房 茅 溪 没
屋 、 有 宏 伟 的 建 筑 , 低小 的茅 檐 。 屋 没 是 茅 之 外 便 是 小 溪 和 溪 边 的青 草 , 屋 、 溪 、 茅 小 青 草 组 成 了 清 新 秀 丽 的 画卷 。 “ ” 给 一 小 字 人 以 喜 爱 之 情 , “ ” 给 人 以 生 机 勃 一 青 字 勃 、 新 之 景 。没 有 世 事 的烦 扰 , 切 是 那 清 一
这 ~ 开 创 得 到 了 辛 弃 疾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他 不 仅 仅 是 单 独 地 描 写 农 村 生 活 , 并 且 身 处 其 中写 出 了 自己 村 居 的 感 受 , 之 较 苏 轼 是 ~ 个 继 承 与发 展 。 人称 赞道 : 稼 有 “ 轩 者 , 中 之 杰 , 中 之 龙 。 ” 与 苏 轼 齐 人 词 他 名 “ 辛 ” 辛 弃 疾 不 仅 与 苏 轼 的豪 放 词 一 苏 。 脉 相 承 . 农 村 词 也 有 着 继 承 与 发 展 。 与 对 苏 轼 不 问 的 是辛 弃 疾 身 居 田 园 , 而 更 加 深 入 地 感 受 田园 生 活 。 弃 疾 于 江西 上饶 辛 带 湖 闲 居 时 , 曾 置 身 于 悠 闲 的村 居 生 活 。 这 期 间 , 体 验 到 农 村 社 会 生 活 的 淳 厚 与 他

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空有凌云报国志无可奈何诉笔端——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汉语言文学刘惠莲【内容提要】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一心以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可惜他生不逢时,他的爱国主张不但没有引起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反而使他仕途坎坷。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却因此成就了一代著名词人。

观其创作高峰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了他浓烈的爱国热情和爱国理想无法实现、被弃置不用时所经历的农村生活。

【关键词】辛弃疾中期思想内容在中国历代文人中,生命轨迹最为曲折的,当属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了。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金人大举南侵。

目睹祖国河山沦陷,词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参加抗金义军,奋起杀敌,保卫祖国。

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一味实行妥协投降政策,词人的爱国理想无法实现,无奈之下,词人只有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最后在频繁的弃置不用和职务变动中含恨而终。

观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140—1181年。

这一时期,辛弃疾主要致力于抗金斗争,他一方面亲自参加抗金战争,另一方面积极上书,从战略的高度为抗金战争提供理论支持,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就写于此时。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在频繁的职务变动中虚度时光。

严格的说,这时的他还不能算是一个词人,只能称为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2)1181—1203年。

这一时期,由于他的抗金做法和统治者的妥协政策格格不入,理所当然地被罢职不用,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但他并没有忘记北伐大计,感情上的抑郁不平加上时间又悠闲有余,使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也由一个爱国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词人。

(3)1203—1207年。

这一时期,他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战争。

但他仍未得到真正的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一代爱国词人,就这样含恨终生。

生活经历直接影响着写作的内容。

辛弃疾目睹了金人的残暴和沦陷区人民的痛苦,领略了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也体验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这一切都奠定了他中期词作的思想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

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

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

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

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

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

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

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

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

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他不再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的慨叹,也不再吟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令人凄神寒骨的悲凉之调。

农村丰歉甘苦,婚嫁劳作,种种质朴而又淳美的生活画面,都一幅幅呈现于词人辛弃疾的感性观照之中。

生活感应了辛弃疾,辛弃疾也真诚拥抱这崭新的生活。

他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倾吐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乐滋滋
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与村夫交往甚密,“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在这崭新的天地里,辛弃疾培养起了自己恬淡宁静的愉悦心情,从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乡村田园词。

辛弃疾在滴居上饶带湖、瓢泉等地期间,虽然特殊的经历,沉重的内忧外患,强烈的报国热情仍在他的心中困扰着他,但他却报国无门,无法施展才华,为了寻求解脱,他十分注意乡村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他所作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没有一首不是用主要笔墨抒写农家生活气息或田园风光的。

无论是抒写农家田园生活的,还是描写田园风光的,
都流露出一股质朴活淡的气息。

他在《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写道: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淮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这首词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村女走娘家,风光锦旗的景物画,无论是荠菜花,群鸦,桑麻,还是村女,作者都是不加任何雕饰就描写出来,让其自然之态凸现,这不仅体现了一种恬淡之美、闲适之乐,也是一种质朴而纯真的美.
二、宁静和谐。

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又一审美特征是宁静和谐,无论是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是繁忙的农家劳动,以及农家淳朴,轻松的心境,都体现了一种和谐宁静。

辛弃疾在乡村田园词中,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冷静,客观地观察、叙事,让存物幸福和谐地存在。

他在乡村田园词中的惊人的观察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达到传神入画的真实效果,以真情溶真事,以真事现真情。

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农村夏夜的景象,月白风清,送来了阵阵稻花香,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收景象,它给农民们带来无限喜悦,下片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见。

笔调灵活、轻快。

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给人一种轻松和谐之感。

三、自然清新
政治上的失意,挫伤了辛弃疾的积极进取之心,“兼济天下”的宏愿化为泡影,“独善其身”偏又寂寞难奈,山川田园的旖旎风光占据了他进退维谷的心田,使他受到陶冶,感到快慰,促他频生灵感,这就使他的乡村田园词有别于政治抒情词的那种豪放沉雄的风格,一变而写下了许多清新、自然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歌咏乡村自然风光和农村风俗的田园词作。

他的乡村
田园词,却走了一条离经叛道之路,写景状物纯用俗辞和白描,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

村野田园清新、幽美的物象感应了辛弃疾,他从内心深处感到这“世外桃园”能给他温暖和安慰。

所以,他的乡村田园词在敷色设彩上,一改过去之词风,由阴森冷涩而更多在呈现出亮色暖色,使得所绘景物有一种清新自然之趣。

在辛弃疾的乡村田园词里,生活就处在如此清新明快的山光水色中,难怪作者时常发出“万事从此足”的怡乐之叹——溶进自己性灵和幻想的田园风光,确实是处处包藏着显亮色暖彩的自然清新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