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变化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封建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起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崇尚礼法和君权至上。

在封建时期,法律主要以礼法为主要手段来规范社会行为。

礼法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等级秩序,强调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尊卑有序的行为准则。

此外,封建时期的法律还体现了君权至上的特征,君主通过制定法律来统治社会,法律具有强大的威严,且法律的遵守与否取决于君主的决定。

其次,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体系的建立。

在秦汉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实用性。

法家思想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以实现社会秩序和君主权力为目标,追求法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刑法和行政法律体系,为后来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基础。

最后,唐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成熟阶段,也是中国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唐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法律开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认为法律应该服从于伦理道德,法律的制定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其中,宋代王安石变法在法律制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倡“赏罚必明”、“以法饬吏”等观念,加强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实效性。

明清时期,法律思想呈现出稳定和细致的特点,明清法律体系成熟,法律范围扩大到经济、教育、民事等各个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封建时期的礼法思想和君权至上、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唐宋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和法律体系的形成。

这些特征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出现了《礼记》《尚书》等经典法典,并确立了“兼济天下”的思想。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法律不断改革与发展。

清朝时期,法律体系开始较为完善,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法律统一。

但是清朝的法律仍然缺乏科学性和现代性,加上特权阶层的存在,导致法律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大宪法》和《中
华第一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社会快速变化和政治动荡,一些法律无法有效实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法治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推进了现代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逐渐强化。

特别是1982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通则》,为中国法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法官、检察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增强,司法公正性得到提高。

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反腐败斗争,并通过一系列加强司法独立和保障人权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较长,涉及到多个历史时期,它必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而不断前进。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国法律思想从其开始产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曾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这3种社会中由于部分质变所形成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它的发展约可分为4个时期: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当时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主要是利用“受命于天”的神权法的思想和以“亲亲”、“尊尊”为指导原则的宗法思想来进行统治。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二者的支配。

在这个时期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周公。

他吸取商末统治者残酷压榨人民因而被推翻的教训,比较重视民心的向背,要求西周贵族以殷为鉴,主张“明德慎罚”,德刑并用,反对“罪人以族”,要求在判罪量刑时必须区别过失(“眚”)和故意(“非眚”)、偶犯(“非终”)和累犯(“惟终”),以缩小打击面。

这在当时整个世界的刑法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他又修正了殷商的神权法思想,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由纯重人权走向兼重人事,为法律思想初步摆脱神权的羁绊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还“制礼作乐”,以“亲亲”、“尊尊”原则为指导,健全了西周的礼制,为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这时的法律思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深入到法理学的领域,不少思想家对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与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合理因素的新见解,大大丰富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古代法学。

秦、汉到鸦片战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缓慢发展到逐步衰落的时期。

统一全中国的秦王朝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建立的。

由于法家主张“法治”,一贯重视法制建设,所以到秦始皇时,各个方面“皆有法式”,为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作出了贡献。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法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介绍,包括儒家法律思想、道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和佛教法律思想等。

二、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律。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君子之治,必以礼为主”,认为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

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

道家认为,法律应该尽量少用,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老子是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法律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且自由,让人们自由选择和发展。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即通过让人们自由发展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四、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应该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韩非是法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严密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认为,法律应该公平、严明、无偏,能够对不法分子进行惩罚,同时也保护人民的权益。

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世间的法律和规则,达到解脱。

法显是佛教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解决争端和冲突,以求和平共处和众生安乐。

六、总结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礼仪和仁德,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这些不同的法律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1.夏商两代的立法,属于早期习惯法的确认与改造阶段,以源于夏商两个部族的传统习俗与伦理规范所构成的早期习惯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其中包含礼与刑两方面的法律内容。

同时夏商两代又属于中国早期的神权法时代,司法制度具有鲜明的天讨、天罚、神判的特色。

“有夏服天命”、“致孝于鬼神”。

夏代政权从一建立时起,便宣称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对于那些违背“天命”者,自然要“恭行天之罚”。

商代的建立也以“受命于天”而自居。

“有殷受天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方将,帝立子生商”。

夏代宣扬“受命于天”、“奉天伐罪”,所崇尚的“天”及“天命”仅处于一种自然神阶段。

商代则将“天”及“天命”人格化为形象的“帝”或“上帝”,并与祖先一起奉为神灵祭祀崇拜。

因此,商代已由简单的自然神崇拜发展成为与祖先神崇拜相结合,由单纯宣扬“天罚”进而发展到与占卜巫术相结合的“神判”。

2.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夏商时期的天命思想和神权观念,继续宣称自己“受天明命”,继续打出“恭行天之罚”的旗帜。

周人通过总结汲取夏商两代颠覆的历史教训,对“天命”有了新的认识和解释。

他们不再盲目的迷信“天命”了,而是在“敬事上帝”的同时,提出了“不可不敬德”的要求。

于是西周统治者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认识出发,将“天命”与“民意”、德礼与刑罚紧密联系在一起,确立“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制原则。

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与激烈变革,形成了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代表的法律思想和法制主张。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礼治”、“德治”、“人治”的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倡“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自然”、“无为”的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法律思想,明确提出了“帝王之德,以天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的绝对“无为”的政治主张。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六)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 (七)“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律实施论 1.有治人,无治法。 2.君制变、臣谨修。
(八)轻徭薄赋,经济方面的法律主张 1.轻徭薄赋。 2.制民之产。 3.重农轻商。 4.民富而国富。 5.保护自然资源。
四、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原则 1.“法先王”的思维模式。 2.家族伦理主义。 3.民本主义。 4.大一统的君主主义。 5.“中庸”的法律方法论。 6.德主刑辅。 7.重义轻利。 (二)主要特点 1.世俗性。 2.宗法性。 3.广泛强制性。
第二节 从“天命”、“天罚”到“以 德配天”的神权法思想
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1.是原始社会自然神崇拜的产物。 2.特征。 3.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夏、商的“天命”、“天罚”思想 三、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四、“德”字、“德”观念、“德”思想的兴起 (一)“德”字与“德”观念 (二)“德”思想的兴起 1.关于“德”的记载。 2.西周人对“德”的认识。
第一章 夏、商、西周——中国 法律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中所反映的 古代先民的法律观念
一、中国早期法律观念之源 中国古代早期的法律观念,是指先民对法律这
一新生事物的普遍看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最 初表现形态。
它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祀”与“戎”
二、中国古代“刑”、“法”、“律”、“礼”字 及其所反映的法律观念 (一)“刑”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二)“法”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三)“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四)“礼”字及“礼”观念 三、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特征 (一)直观性与单一性 (二)功利主义与义务本位
1.礼治具有天然合理性。 (1)礼讲等差,等级原则是礼治的基本原则。 (2)人性本善,以礼化之足矣。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 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 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 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 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 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 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 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刑与战争是分不开的 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是中华文明发生发 展的主要契机。征讨反叛的部族、征服未归顺 的部族,即所谓“大刑用甲兵”。频繁的军事 征伐既确立了一套实施军法大刑的规范,又带 动对本部族内部成员惩罚方式的发展。以惩罚 为核心的刑法观念和制度在法律发展中居于首 要地位。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 立法主体 :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指导原则: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法律的主要内容: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法典 中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在以刑法为 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有民法、行政法、经济法 的相关规定。 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 级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
打击面。这在当时整个世界的刑法史上, 是难能可贵的。他又修正了殷商的神权法 思想,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由纯重神权走向兼重人事,为法律思想初 步摆脱神权的羁绊提供了有利条件。他还 ‚制礼作乐‛,以‚亲亲‛、‚尊尊‛原 则为指导,健全了西周的礼制,为巩固西 周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 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 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 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 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 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 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 说成是国王的权利.

中国法学的发展

中国法学的发展

(5)中国法学中比较重视注释法学的研究。 法学不应仅解释法律条文,而应对法律进行深入 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 (6)中国法学以阶级为范畴组建自己的概念体 系。应当以权力为核心。 (7) 中国法学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法学。 我国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学习和借鉴反映市场 共同规律的法学理论,并在中国现代市场经济条 件下,构筑起一套新的中国法学体系。
(1)发展过程的曲
折性与反复性。 (2)对外国法的移 植。 (3)对历史上法学 发展的吸收。 (4)重视现实社会 中的重大问题。 (5)积极参与立法 和司法改革。
(6)学术批评和学
术争鸣成为法学发 展的推动力。 (7)法学方法论从 单一向多元发展。 (8)以实现和谐的 社会目标为指导。 (9)以人为本的价 值规律。
科 学 化 趋 势

现 代 化 趋 势Leabharlann 实 践 化 趋 势
国 际 化 趋 势

中国法学所强调的

是“政治正确”的 大口号,所推崇的 是法律形式主义和 法条的逻辑。
中国法学在进行法律知 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中基本上忽略了对中国 现实问题的切实关注和 研究,甚至根本没有意 识到中国法学在当下的 发展必须以我们对“中 国”的定义为基础这个 问题。
(1)在中国法学中,应用法学比较热门,而理 论法学比较冷落。 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2)中国法学更多的注意立法学问题,对法律 社会学问题研究较少。 今后,认真研究立法问题,同时也应更加强研究 法律的实行问题。 (3)中国法学的教育还很落后。 应加强培育高质量的青年法学工作者。 (4)中国法学在研究中缺乏对方法论的重视。
(1)夏、商、西周: 出现了以天命和守法制度 为核心的法律思想。“明德慎罚”“以德配天”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发展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变化和发展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作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最近一个世纪复杂、曲折的过程,已经获得了可喜的发展。

基于这一总的原则,现特就管见所及,对我国法律思想的发展,试作如下六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萌生时期。

这个时期一般认定为原始社会末期分别以黄帝、蚩尤等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传说时代。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传说与考古所获资料印证,当时,在古老的神祗观念和部落意识的支配下,随着部落联盟的出现和适应军事征战与维护传统祭祀的需要,逐渐萌生了具有一定强制力、甚至包括某些处罚方式在内的社会行为规范。

这种原始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习惯,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判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第二,形成时期。

约当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属于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

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利用君主“受命于天”的神权思想和以“亲亲”、“尊尊”为指导的宗法、等级原则作为统治工具,此后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的出现,在法律上即以这两种思想为主宰,神化当时的阶级统治,把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美化为神的意志,把对战俘、奴隶和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人的
惩罚神化为“天讨”、“天罚”,从而形成了后人所称的神判法或神权法。

到了西周,神权思想开始动摇,著名政治家周公姬旦汲取商代末年统治者暴虐无道遭致覆亡的教训,强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倡为“礼制”,在法律方面采取“明德慎罚”的方针和德刑并用、反对滥刑、乱罚乱杀等一系列明智的政策,于是开始形成了中国法律史上由野蛮走向文明初期的法律思想。

第三,争鸣时期。

约当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属于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亦即公认的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奴隶起义和国人暴动的不断兴起,出现了“礼崩乐坏”,政治权力下移,诸侯异政,学术思想上异彩纷呈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法律思想方面,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代表的各家各派各抒己见,纷纷就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与时代需求、社会经济、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乃至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等基本问题,发表见解,其中很多都超越前人,大大丰富了古代中国以至世界法学的内容。

这些学派,通过自由的学术讨论,共同铸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学灿料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第四,定型时期。

这个时期是指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时起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止的整个封建时期。

这两千多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秦统一中国,经
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历时约1200年,即一般所称封建前期阶段。

从两宋经元、明两代至于清晚期的公元1840年,历时约880年,即一般所称封建后期阶段。

就前一阶段而言,最初建立的是秦王朝。

它全面继承了法家思想传统,把原来的重刑主义推向极端,不但窒息了原来诸子百家的思想,而且也妨害了法家本身思想的发展。

继起的西汉王朝,以秦代的速亡为鉴,改弦易辙,制定和推行了一整套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的政策。

形成了以文武并用、德刑相济、进退循法和约法省禁为主要特点的方针政策。

随着东汉、两晋和唐朝法律的不断演化,基本完成了中国法律思想儒家化的过程,为长期著称于世的、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后一阶段而言,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由成熟到逐渐式微的时期。

在法学领域,这时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虽已基本完善了它的内容和体系,但随着封建统治的走向没落,也进一步暴露了它的腐朽性。

第五,转轨时期。

这是指从清代后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迄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共历一百多年的时期。

在此期间,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也随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包括法律思想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转变了
轨道。

以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为分界,整个转轨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以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此以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法律思想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

总的看来,中国的法律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但从整体看,又有其类似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带全局性的特点。

即中国法律思想史仍可粗略划分为采猎经济时代(原始)、农业经济时代(封建)和工业经济时代(资本)三大阶段。

当然这种划分是相当粗略的,相邻的两个阶段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的部分。

但从这种粗略的划分中仍可看出,人类法律思想的演变总是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类法律思想总是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而前进的,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