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酉阳杂俎》看唐代佛道争风

合集下载

《酉阳杂俎》的道教文化意蕴探析

《酉阳杂俎》的道教文化意蕴探析

《酉阳杂俎》的道教文化意蕴探析作者:罗晓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3期摘 ;要:《酉阳杂俎》为唐代段成式所著,此书内容内容浩繁,包罗万象,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

从道人形象、仙境描绘及道教法术三个方面切入对《酉阳杂俎》中所蕴含的道教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可以一窥唐时文化风貌。

关键词:《酉阳杂俎》;道教文化;道人形象;仙境;道教法术《酉阳杂俎》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晚唐段成式所著。

此书分门辑事,魯迅先生称其“或录秘书,或叙异事,仙佛人鬼,至以动植,弥不毕载,以类相聚,有如类书。

”[2]关于《酉阳杂俎》的文化价值,此前的论者多注意到其中的佛教文化内蕴,而其所蕴含的道教文化内涵则少有人提及。

然而事实上,有唐一代,不管从宗教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来看,作为国教的道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道人形象、仙境描绘切入,试图对《酉阳杂俎》中所蕴含的道家文化意蕴进行初浅的探析。

一、道人:道教在人世的代言形象在唐时争言玄怪的氛围下,《酉阳杂俎》旨在征奇话异,而道家从追求长生成仙演化出来的一系列超越现实的方法仪式,服食引导、存神练气、餐风饮露等,在普通人眼中都显得神秘而刺激,因此,在段成式的笔下,其时广为流传的道教故事便自然而然地称为了反复述说描写的内容,而道教故事中的主角——多是道士或有道缘者,也直接充当了推动叙事发展的重要角色。

具体来说,此书中的道人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道士所谓道士,指的是信奉道教教义,修习道术的教徒。

《酉阳杂俎》中提到,道士有两类,一类为男性,称为“乾道”,也称羽士、黄冠等,与之对应的另一类为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

书中所载既有典型的道士形象如灰袋道士、中岳道士顾玄绩、秦霞霁等人,也有如扬州东陵圣母庙主女道士紫霞、衣道服主香火的寿安公主这样的女冠,还有更多,是未记名姓的无名道士。

这些道士形象,并非身着道袍、手持法器、演奏仙乐、吟唱道曲,在坛场翩翩起舞,斋醮科仪的普通道士,而更多地具备了神秘传奇色彩。

从《酉阳杂俎》看唐代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

从《酉阳杂俎》看唐代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
界 的外 交 辞 令 , 也有 底 层 民众 如 底 层 妇 女 、 匠人 、 支 诺 皋上 )张七 政 、王 超虽 然 只 是 民间 的赤 脚 医
但 他 商人 、 儿 、 头 少年 等群 体 的 生活 百态 本文 试 生 . 医术 精 湛 。可 以说 。 们 是 一群 隐 藏在 民间 乞 街 《 有 汤 图撇 开 战争 、政治 活 动 以及 自然灾 害等 非 常态 生 的神 医。 酉 阳杂俎 》 一章专 门记述纹 身 习俗 。
第3 3卷 第 6期
VO . 3No6 13 .
临 沂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L NYI I UNⅣ ERS rY I
2l 年 l 01 2月
De 2 c. 011
从《 酉阳杂俎》 看唐代底层 民众的 日常生活

( 徽 大学 安

合肥 2 0 3 ) 3 0 9
社会学系 , 徽 安
摘 要 : 代 是 中国 历 史上 的 一 个 辉 煌 时期 , 济 、 唐 经 文化 、 宗教 信 仰 呈 现 一 种 多元 、 开放 的特 征 在 这 种 大 的 社 会 背 景 下 , 代 底 层 民 众 的就 业 渠道 增 多 , 相 当数 量 的 民众 可 以 脱 离土 地 凭 借 劳 动 力 或 手 艺谋 生 . 济 生 活 唐 有 经 日趋 商 业化 。 姻 生活 虽沿 袭 了讲 求 门 第 、 婚 重视 聘 礼 的传 统 , 男女 双 方 尤 其 是妇 女 在 择 偶 、 但 离婚 、 再婚 方 面 的 自
由度增 加 , 性 意 识 觉 醒 。 女 宗教 生 活 兼容 并 包 , 崇佛 敬 道 . 信 奉 着 多种 民间信 仰 。 代 的大 国形 象 以 民 众对 经 既 也 唐

从段成式《酉阳杂俎》看唐代佛道争锋

从段成式《酉阳杂俎》看唐代佛道争锋

《 酉阳杂俎 ・ 寺塔记》 有 载“ 三藏取经回来 , 太宗
设 乐 接待 、 迎佛像 、 赐衲” 之事 , 可 见 太 宗 晚年 对 玄奘 的礼 遇之 盛 。高 宗 专 程拜 谒 了老 君庙 , 给老

3 6・








第3 3卷
子上尊号, 又令 王公 以下 皆习《 老子》 , 但 高宗对 于佛教的态度较为宽容 , 未曾颁发黜佛诏令。 道教 的政治优 势地 位在 武周 时期发 生 了很 大 的变化, 则天皇帝伪造《 大云经》 为其正命 , 以“ 尊
《 贝编》 专载释门诸事 。除记佛门诸事外 , 作者还 辟专卷记道教诸事, 如《 玉格》 、 《 壶史》 , 这不但说 明作者 精佛 通道 , 更 表 明道 佛 两教 在 当时社 会 上
的影 响力是 势均 力敌 、 不 相 上下 的 。
先河 , 此后 两教 争斗 不断 , 至唐 代达 到 了高潮 。唐 时, 道 教 与皇家 的关 系密 切而 特殊 , 政治 因素左 右 着佛 道两教 势 力 的消 长 , 因而 佛 道 之争 显 得 更 为
作者简介 : 杨 田春 ( 1 9 9 0一) , 女, 湖南邵 阳人 ,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
佛道 之争 由来 已久 , 作 为外 来 宗 教 的佛 教 在 传人 中土之初 就 与 土生 土 长 的道 教产 生 了矛 盾 。 东汉 明帝 时枷 摄摩腾 与诸 道 士论争 开两 教争 锋之
族, 为 了抬 高 自己的门第 , 李唐统 治 者抬高 祖先 的 地位 , 追 认 被 道 教 尊 为 教 主 的老 子 李 耳 为 先 祖 。 唐初 二 主打击 佛教 势力 就 不 可避 免 地 与其 “ 尊道

唐代段成式与《酉阳杂俎》

唐代段成式与《酉阳杂俎》
为什么以“酉阳”二字命名?一说,段成式与其父段文昌因客居荆
州,酉阳之地为荆州所属,故名曰《酉阳九俎》。另一说,是因有大、
小二酉山,曾有古人隐学于小酉山石洞中,洞中多藏奇书。梁元帝
好聚书,曾有赋“访酉阳之逸典”之语。因段成式以所著之书有异乎
世俗,所以取名为《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计卷,全书共计20卷,续集30卷。 1千多年
来,该书以内容广博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所记述的中外古代传说
以及神话、故事丰富多采。历代不少文人,也对该书作了各方面的
评价。
明代李云鹄评价《酉阳阳俎》时说:“至于《天咫》、《玉格》、《壶
史》、《贝编》之所赅载;与夫《器艺》、《酒食》、《鲸道》之琐细
迹》、《尸多》、《诺皋》之荒唐;《昆虫》、《草木》、《肉攫》之汗漫,无所
林植物的很有用的材料”。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
技术史》这部巨著中,也多处征引了《酉阳杂俎》中 的一些材料,并
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应当看到,在信息社会,今天研究这部著作
的内容,仍然有着实际意义。
当然,也应当看到,在这部著作中,也有许多“诡怪不经之谈,
荒渺无稽之物”四库全书总目》)。并且杂有不少道、释两家唯心
主义思想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这些是它的糟粕,因此,对这
部文化遗产,应当批判地继承。
究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历史和中外关系史有着较为广泛的参考
价值,甚至在某些方面,补了正史之不足。而该书的传奇部分,在中
国文学史上,亦有一定的地位。同时,该书在《艺绝》、《器奇》、《物
异》、《广动植》、《木篇》、《草篇》诸篇中,除记载了有关天象、陨星、
化石及矿藏方面的内容之外, 对于动植物的形态与特性等也有较

浅谈《酉阳杂俎》所反映的唐代长安的风貌

浅谈《酉阳杂俎》所反映的唐代长安的风貌

浅谈《酉阳杂俎》所反映的唐代长安的风貌作者:张怡兴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酉阳杂俎》从商业活动、饮食文化、艺术文化、街头恶少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生动地表现了长安的风貌。

可以看到,一方面,唐代长安人享受着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另一方面,唐人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原,汇聚于长安,使长安呈现出了国际性大都市的风貌。

关键词:酉阳杂俎;唐代;长安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90-01唐人段成式所撰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题材广泛,搜古述今,保存了南北朝至唐代的许多珍贵资料,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人称赞它“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

唐都长安是唐帝国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后世因战火和自然灾害的破坏,长安的面貌今非昔比。

但大唐帝都的风貌,仍然可以通过后人的史籍、诗文、笔记等体现出来。

《酉阳杂俎》中有多处涉及长安的记载,对长安的城市景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比较具体的反映,这些内容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长安风貌。

一、长安的商业活动段成式长期居住在长安,《酉阳杂俎》对长安商业活动有所反映。

《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记载:“……斋毕,帘下出彩篚,香罗帕籍一物,如朽钉,长数寸。

僧归,失望惭惋数日。

且意大臣不容欺己,遂携至西市,示于商胡。

商胡见之,惊曰:“上人安得此物?必货此,不违价……”《酉阳杂俎·续集·卷八·支动》记载:“……坐老僧泰贤云:‘泾帅段公宅在昭国坊,尝失银器十余事。

贫道时为沙弥,每随师出入段公宅,段因令贫道以钱一千诣西市贾胡求郎巾……’”长安西市的商业活动非常繁荣,这里汇集了中外商人,交换着各地的物产。

二、长安的饮食文化据《酉阳杂俎·卷七·酒食》记载,长安城内饭店遍布,饮食花样繁多,长安“衣冠家”能制作萧家馄饨、庚家棕子、樱桃毕罗、冷胡突、鳢鱼臆、连蒸诈草、草皮索饼、骏鬃驼峰炙……等名目繁多的美食,此外长安人还可以喝到三勒浆、葡萄酒、龙膏酒等饮料。

酉阳杂俎读后感

酉阳杂俎读后感

酉阳杂俎读后感一、引言《酉阳杂俎》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著,是一本集锦了丰富而多样的讽刺故事和寓言的著作。

它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了社会丑恶和人性的种种缺陷。

通过对《酉阳杂俎》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

二、幽默讽刺的笔调1. 世俗尘世的鲜明描绘《酉阳杂俎》展现了当时尘世的一幕幕,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揭示,让读者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作者通过幽默的笔调,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荒谬进行了深刻的讽刺,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本质。

2. 突破常规的寓言故事《酉阳杂俎》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许多寓言故事,通过动物和人物的形象,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

这些故事通过夸张、幽默的手法,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道德准则与教育意义1. 道德的讽刺与启发《酉阳杂俎》中的故事大多带有明显的道德讽刺意味,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告诉读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种道德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正确思考和行为。

2. 培养智慧和见识在《酉阳杂俎》中,作者通过描绘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智慧。

通过阅读,读者能够借鉴其中的思考方式,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见识。

3. 激发审美情趣《酉阳杂俎》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幽默的笔调,给人带来一种审美的享受。

通过阅读,人们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能够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现实意义与社会反思1.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酉阳杂俎》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不公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引发了社会对于封建体制的反思。

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它不仅是文人的对策,也是人民的希望。

2. 激励社会进步通过对社会阴暗面的揭示,《酉阳杂俎》引发了人们对社会进步的思考和行动。

它给人们以启示,要勇于揭露社会弊端,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酉阳杂俎》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它教会了人们善于思考,培养了勇于揭露不公的勇气,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选择。

段成式《酉阳杂俎》与佛教

段成式《酉阳杂俎》与佛教
往 往 错 出 其 中 。 故 论 者 虽 病 其 浮 夸 , 不 能 不 相 而
《 国寺 寂 照 和 尚 碑 记 》 碑 文 载 《 唐 文 》 七 八 安 ( 全 卷 七 ) 《 石 文 补 》称 “ 文 险 怪 , 内 典 极 夥 , 宗 ,金 碑 用 樊
称 引” 。鲁 迅 先 生 在 《 国 小 说 史 略 》中 亦 言 : 中
式 齐 名 , 号 三 十 六 。 可 见 , 成 式 在 当 时 颇 有 文 时 ” 段 名 。 段 成 式 能 诗 善 文 , 部 分诗 文 流 传 后 世 , 撰 有 曾
而 发 冲 , 而 目眩 神 骇 , 眙 而 不 能禁 。 书 中有许 忽 愕 ” 多 足 资 引 用 的 宝 贵 材 料 , 四 库 总 目提 要 》 “ 书 《 评 其 多诡 怪不 经之谈 , 谬无 稽 之物 , 遗文秘 籍 , 荒 而 亦
(0 。文 宗 开 成 ( 3 8 3) 8 6— 8 0) 间 , 式 以 荫 人 4 年 成
述 《 刚 经 》 验 故 事 。 另 外 , 为 专 记 道 教 之 言 金 应 作 的 《 格 》、 壶 史 》 , 间 涉 佛 教 。 玉 《 等 亦
官 , 秘 书省校 书 郎。宣宗 、 宗 朝任 各州 刺史 , 为 懿
夏 广 兴
( 海 师 范大 学 人文学 院 古籍 所 , 海 2 03 ) 上 上 0 2 4 [ 要 ] 两 汉 之 际 , 教 传 入 中土 , 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交 汇 互 融 。 经 过 几 百 年 流 播 , 隋 唐 , 响 已渐 入 摘 佛 并 至 影 肌 理 。 此 时 的 诸 部 佛 典 完备 译 出 , 为 刺 激 隋 唐 五 代 叙 事 文 学 演 变 发 展 的 一 种 活 跃 因 素 。 段 成 式 ‘ 阳 杂 俎 > 成 酉 中的传 说 、 话 、 事 、 奇 有不少 佛教 因子 。佛教 不 断 向文 化深 层 的渗 透 , 大地 影 响 了作 家 的 创 作理 念 ; 神 故 传 极 梵 汉 文化 交 融对唐 五 代 小说创 作 产 生 了深层 影 响。

《酉阳杂俎》:唐代的“朋克”文学

《酉阳杂俎》:唐代的“朋克”文学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朋克文化”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亚文化,最早起源于音乐界,逐渐转换成一种整合音乐、服装与个人意识主张的广义文化风格。

而朋克文学具有强烈的反乌托邦和悲观主义色彩。

仔细翻阅《酉阳杂俎》后会发现,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也有朋克文学的影子。

出身名家,爱写小说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有位国子监的明经梦到自己正与人在长兴里毕罗店吃毕罗(一种自西域传入,可荤可素、可甜可咸的带馅面食),忽然被狗叫惊醒,恍惚之际有人敲门:“郎君与客食毕罗计二斤,何不计直而去也?”明经非常惊骇,便脱下衣服抵饭钱……这个模糊了梦与现实的故事出自于《酉阳杂俎》续集卷一。

《酉阳杂俎》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另类作家段成式。

公元80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山西人段成式,其六世祖便是唐朝开国功勋、位居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位的段志玄,其父亲段文昌也是中唐名臣,唐穆宗时曾任宰相。

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之家,段成式从小就是学霸,自幼力学苦读、博闻强记,年少时曾跟着父亲四处游历,辗转往来于成都、长安、淮南、荆州、扬州等地,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逸闻趣事,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835年,父亲去世,33岁的段成式荫官成了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任职集贤殿修撰。

段成式活泼好动,对人彬彬有礼,他交友广泛,与当时文艺圈名人杜牧、温庭筠、李商隐、周繇等都是好友。

周繇曾用《嘲段成式》诗刻画了段成式的年轻风貌:“蹙鞠且徒为,宁如目送时……促坐疑辟咡(交谈时侧着头避免口气触及对方),衔杯强朵颐(鼓着腮帮子嚼食之态)。

恣情窥窈窕,曾恃好风姿。

色授应难夺,神交愿莫辞。

”段成式不仅是小说家,也是诗人。

他与绰号“温八叉”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交情深厚,30多首诗作中,有三分之一都是与温庭筠的唱和之作。

他们不仅结成儿女亲家,文学创作上也志同道合。

温庭筠曾撰写了一部记载鬼怪妖狐、杂事异闻的小说集《乾巽子》。

只不过,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为出名,是当时的畅销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段成式《酉阳杂俎》看唐代佛道争风杨田春*(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佛道之争由来已久,至唐达到高潮。

从唐初傅奕对佛教的发难,到武周大力弘佛,再到盛唐尊道为主、佛道兼容,又到中唐会昌灭佛,最后是晚唐佛道争风趋于缓和,有唐一代佛道两教的斗争激烈与缓和交替出现。

唐段成式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内容广泛驳杂、多有反映当时道佛故事广泛流传、僧道斗法之社会现状,从中可以以一斑窥全豹,了解唐代佛道争风的大致情况。

其佛道争风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是互相仇恨,递相贬斥;二是僧道斗法,法法灵验。

关键词:《酉阳杂俎》;唐代;佛道争风Study on the struggle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novel——“You Yang Za Zu”Yang Tianchun(S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w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Abstract: Buddhism and Taoism struggled with each other long ago. To the Tang Dynasty,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reached its climax.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ang Dynasty,FuYi launched an attack against Buddhism. In the Zhou Dynasty,Wu Zetian Vigorously promoted Buddhism. Emperor Xuanzong respected Taoism,but converted to Buddhism as well.However, "HuiChang Forbidding Buddha" was a serious blow to the Buddhism. While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struggle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tended to mitigation,but didn' t stop. “You Yang Za Zu”,the novel of Duan Chengshi, completely reflects the struggle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he the Tang Dynasty.We can know of many things about Buddhism and Taoism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novel. The struggle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mainly displays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y hated each other and exclude each other;Second, Buddhists be matched aganst Taoists.Keywords: You Yang Za Zu; the Tang Dynasty; the struggle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作者简介:杨田春(1990—),女,湖南邵阳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佛道之争由来已久,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初就与土生土长的道教产生了矛盾。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它们作为宗教都是以广泛传播自己的教义、争取更多的信徒为目的的,因此佛道两教的矛盾与斗争往往就不可避免了。

昔东汉明帝时枷摄摩腾与诸道士论争开两教争风之先河,此后两教争斗不断,至唐代达到了高潮。

唐时,道教与皇家的关系密切而特殊,政治因素左右着佛道两教势力的消长,因而佛道之争显得更为激烈与复杂。

唐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内容广泛驳杂、包罗万象,亦有反映当时道佛故事广泛流传、僧道斗法之社会现状,折射出了唐代社会佛道争风的历史现象。

有关《酉阳杂俎》的研究,前人的足迹多止于此书与佛教的关系研究,而本文则立足于此书所反映的佛道斗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一段成式,字柯古,临淄邹平人,一般认为生于中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卒于晚唐懿宗咸通四年。

当时的佛教已颇为昌明,父段文昌精通佛教,家藏奇篇秘籍。

《南楚新闻》称“唐段成式词学博闻,精通三教”[1](4369),《旧唐书》称其“尤深于佛书”[2](1486)。

其书《酉阳杂俎》亦多处载段成式信佛之事,如《草篇》云“成式尝置香炉于枿台,每念经,门生以为善徵”[3](187),《金刚经鸠异》篇有“开成元年,于上都怀楚法师处,听《青龙疏》一篇”等。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

书名之由来取自梁元帝之赋有“访酉阳之逸典”语:酉阳,即小酉山,相传山下有石穴藏书千卷,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喜聚书,赋有“访酉阳之典”语,段成式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又因书内容庞杂,故有此名。

其《寺塔记》一卷专记长安两街佛寺,并述及寺中壁画;《金刚经鸠异》一卷,专述读《金刚经》灵验之事;《贝编》专载释门诸事。

除记佛门诸事外,作者还辟专卷记道教诸事,如《玉格》、《壶史》,这不但说明作者精佛通道,更表明道佛两教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力是势均力敌的、不相上下的。

《酉阳杂俎》虽为小说,但它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是学界所公认的。

唐代小说虽渐趋成熟,始自成一家,然其“史性”未改,唐人仍以小说为“史余”,与正史参行。

《酉阳杂俎》虽多诡怪不经之谈,却多是作者或听闻而来,或亲眼所见,或引用它书而成,未有作者凭空虚构而成者。

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遗闻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 (1214),周登为《酉阳杂俎》所作之后序称“其载唐事,修史者或取之”[5](291)。

作为一部具有“史性”、又多记释道诸事的小说,《酉阳杂俎》当仁不让地反映了唐代佛道争风的社会现象。

二由于李唐起于关陇士族,门第不及山东老牌士族显贵,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李唐统治者只好往祖先脸上贴金,追认被道教尊为教主的老子李耳为先祖。

唐初二主打击佛教势力就不可避免地与其“尊道崇祖”相关,太史令傅奕最先对佛教发难,几度上书辟佛,指出僧侣“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高祖则深以为然。

此后不久道教徒的直接参战,使佛道之争随之白热化,贞观年间有释智实被杖责、释法琳被流放。

而到了贞观后期,崇道抑佛的局面又有所改观,其时太宗礼待玄奘,支持玄奘取经、译经。

《酉阳杂俎·寺塔记》有载:“初,三藏自西域回,诏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设九部乐,迎经像入寺,彩车凡千余辆。

上御安福门观之。

太宗常赐三藏衲,约直百余金,其工无针綖之迹。

”可见太宗晚年对玄奘的礼遇之盛。

高宗封禅泰山后专程拜谒了老君庙,给老子上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又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但高宗对于佛教的态度较为宽容,未曾颁发黜佛诏令。

道教的政治优势地位在武周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则天皇帝伪造《大云经》为其正命,以“尊佛兴周”来与“尊道兴唐”对抗。

《酉阳杂俎·寺塔记下》有一条云:“招国坊崇济寺,寺内有天后织成蛟龙披袄子及绣衣六事。

东廊从南第二院,有宣律师制袈裟堂。

曼殊堂有松数株,甚奇。

”天后竟亲自织成有蛟龙图案的披袄子与绣衣给寺庙;又《贝编》有“睿宗初生含凉殿,则天乃于殿内造佛氏,有玉像焉。

及长,闲观其侧,玉像忽言:‘尔后当为天子。

’”;天后称帝后更是大兴佛寺,其时道门冷落,甚至出现了不少“改换门庭、削发为僧”[6]者。

712年,玄宗即位后推行“抑佛崇道”政策,可到了后期,政局稳定、社会经济进入昌明时代后,“抑佛”又有所松弛。

其实,玄宗只是从道、佛中取己所需,以施于政,治国安民,把道家的清虚无为思想贯彻于经济,又御注《金刚经》以发挥佛教的“治化”之功。

《酉阳杂俎》中所载有关僧道在玄宗面前斗法以期取信于玄宗之事,皆是源于玄宗后来对佛教的宽容态度,道教徒想借皇权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佛教徒则试图取得统治者更多的支持。

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社会对佛教的依赖性增强,这与当时动乱衰败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除武宗外,大多数皇帝都扶持佛教。

肃宗就是一个忠实的佛教徒,“光宅坊光宅寺,本官蒲萄园中禅师影堂,师号惠中,肃宗上元二年征至京师,初居此寺。

征诏云:‘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此条出自《酉阳杂俎·寺塔记》的故事所载即为肃宗召慧中和尚入京事。

元和“中兴皇帝”宪宗曾大张旗鼓地迎取佛骨,韩愈的惊世名文《论佛骨表》即是写于此时。

中晚唐统治者虽“重佛”却不“废道”,他们求道服药,以求长生不死,主持“迎佛骨”大典的宪宗皇帝最后竟死于误食仙丹。

武宗更是极尊道教,他发起的“会昌灭佛”运动给佛教徒带来了一场浩劫,据《寺塔记》载“武宗癸亥三年夏,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书郑君符梦复,连职仙署。

会暇日,游大兴善寺。

因问《两京新记》及《游目记》,多所遗略,乃约一旬寻两街寺,以街东兴善为首,二记所不具则别录之。

游及慈恩,初知官将并寺,僧众草草,乃泛问一二上人及记塔下画迹,游于此遂绝。

”会昌三年,作者与同僚同游长安两街佛寺恰好碰上官兵在查封寺庙,亲眼见到了僧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颇为感慨,“僧众草草”可见当时僧侣们的慌乱。

又《支诺皋》载“武宗六年,扬州海陵县还俗僧义本且死,托其弟言:‘我死,必为我剃须发,衣僧衣三事。

’弟如其言。

义本经宿却活,言见二黄衣吏追至冥司,有若王者问曰:‘此何州县?’吏言:‘扬州海陵县僧。

’王言:‘奉天符沙汰僧尼,海陵无僧,因何作僧领来?’令回还俗了领来。

僧遽索俗衣衣之而卒。

”武宗大规模灭佛,僧本义被迫还俗,将死之时仍对佛门念念不忘,遗言死后要穿僧衣入葬。

会昌灭佛时,时人纷纷修道观,而感叹寺庙不足修,实是一种无奈。

会昌之后,统治者灭佛运动又渐归平静,佛道势力又复归平衡了,《酉阳杂俎》所记之事大致迄于此时。

总之,终唐一代,统治者并未一味地“尊佛”或“崇道”,他们时而“尊佛”时而“崇道”的态度带来的是佛道两教无休止的争风,后面将论及其争风的具体表现。

三唐代佛道争风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互相仇恨,递相贬斥;二是僧道斗法,法法灵验。

《酉阳杂俎》对此有着较为全面的反映:(一)互相仇恨,递相贬斥僧道常争二教之优劣,门户之见难以消除,二教门徒相互仇视、互贬互斥。

首先是争相自抬门第,打压对方。

信徒们总是把自己所信宗教的地位置于对方所信仰的宗教之上,以贬低对方。

“老君西越流沙,历八十一国。

乌弋、身毒为浮屠,化被三千国,有九万品戒经,汉所获大月支《复位经》是也”(《酉阳杂俎·玉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