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有感_读后感_模板
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读后感》。
读了陶渊明的诗文,我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清新的山水之间。
他的诗文深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淳朴、自然、纯粹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让我深受启发。
陶渊明的诗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游玩,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在他的诗文中,我看到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这种情感让我深受感动。
除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渊明的诗文中还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发为君妻,愿与伊偕老。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真挚友情和美好爱情的向往。
他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生活,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在他的诗文中,我看到了一种对真挚情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让我
深受感动。
读了陶渊明的诗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态度
让我深受启发。
我也希望能像陶渊明一样,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追求真挚情感,过上简单而美好的生活。
我相信,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能够找到自己的生活信仰和追求,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
希望。
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读后感说起陶渊明,我就想起了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每次读他的诗文,都仿佛能闻到那菊花的清香,看到那南山的秀美。
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充满波折又富有诗意的长卷。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按理说应该顺着家族的期望,在官场中谋求高位,享受荣华富贵。
可他偏不!他那颗向往自由、追求真我的心,让他在官场的泥潭中挣扎了没多久,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
我觉得吧,他就像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不愿意走别人给他安排好的路。
你想想,在那个时代,当官多有面子啊,有权有势的。
但陶渊明不在乎,他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想要的,是能随心所欲地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听听鸟儿的歌声,看看那金黄的麦浪。
就说他那篇吧,哎呀,我读的时候,那叫一个陶醉。
他描绘的那个桃花源,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描述得多细致啊,我仿佛都能看到那整整齐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那翠绿的竹林。
那里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大家都和和睦睦的,多好啊!我有时候就在想,要是真有这么个地方,我也想去住住,远离这尘世的喧嚣和烦恼。
还有他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你看,他自己种个豆子,结果草长得比豆苗还茂盛。
这要是换做别人,估计得愁死。
可陶渊明不,他还乐在其中。
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去锄草,一直忙到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然辛苦,但他心里踏实,自在。
这种生活,简单却又充满了乐趣。
我曾经有一次去乡下体验生活,那感觉就有点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
早上,被公鸡的打鸣声叫醒,一出门,就能闻到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香味。
我跟着当地的农民去田里干活,学着他们的样子播种、施肥。
一开始,我笨手笨脚的,不是把种子撒多了,就是把肥料弄得到处都是。
但是大家都不笑话我,还耐心地教我。
中午,就在田边的大树下吃着简单的饭菜,虽然没有城里的大鱼大肉,但那新鲜的蔬菜和自家做的馒头,吃起来格外香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
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
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
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近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
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
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
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
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平,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
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受后世文人
的喜爱和推崇。
在我读完陶渊明的作品后,我深深地被他的思想和
情感所感染,对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陶渊明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
惆怅而独悲。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归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
的不满。
在他看来,田园生活是自由、恬静和快乐的象征,而现实
生活却是束缚、烦扰和苦闷的代表。
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让我
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对纯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对自然的赞美,陶渊明的作品中还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
感悟。
在《饮酒》中,他写道,“欲以灵气养性,遂成疏放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由、潇洒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他看来,人生
应该是自由、潇洒、快乐的,而不应该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和困扰。
他的这种思想让我感受到了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和探索,让我对人生
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陶渊明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他的思想和情感
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让我感受到了他
内心深处对纯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
了欣赏和享受,更让我在思想和情感上有了更深的感悟和领悟。
他
的作品是那样的真挚、深刻,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陶渊明集读后感

陶渊明集读后感
在读完陶渊明的诗文集合后,我深受其文字和思想的影响。
我感受
到了他对自由、清新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想让我
深深地震撼。
陶渊明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其文学风格清新自然,擅长给人
以净化内心的冲击。
在诗歌和散文中,他把自己的感受和人生哲理娓
娓道来,呈现了一个真正的君子形象。
在他的诗歌中,我看到了自由和自然的美好。
例如《饮酒》这首诗,诗中所表现的热爱自由、不愿墨守成规的精神,令我深受启发。
他不
仅希望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也希望别人都能够享受这种自由。
在他的作品中,诗歌并不是为了歌颂权贵和政治官场,而是为了表达
对家国、真理、良知、情感以及人性自由的追求。
另外,陶渊明在自己的散文中表现了自己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如
他的一篇散文《归园田居·其二》中所说的一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他将自己的心忧与外界的视野不同寻常之间
加以对比,这是一种对思想自由的探寻,也是对人心深处难以捉摸的
把握。
因此,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主人公们的心境变化十分细腻,他
们对于人性、命运、自由和幸福的探索是极其深刻的。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包括《归田赋》、《桃花源记》、《饮酒》等,这些文学作品在思想和文学方面都有深度的描绘。
此外,他的作品为
后人留下了人性和思想的珍品。
在这个纷杂和繁忙的世界中,我们有
时偏离了自己的内心追求,读陶渊明的诗歌与散文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成长。
《陶渊明集》的读后感

在阅读《陶渊明集》这部千古传世之作后,我深感震撼。
它不仅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古代田园生活、山水风光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陶渊明集》的阅读,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陶渊明集》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
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陶渊明集》中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
在《陶渊明集》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关于信仰、虔诚、智慧、仁爱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为佛教事业尽心尽力的高僧,还是为民请命的英雄,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正是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然而,《陶渊明集》中也不乏揭示人性黑暗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权谋、欺诈、背叛、贪婪等丑恶现象。
这些现象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正是这些黑暗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这种变化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防止自己走向堕落的道路。
陶渊明读后感7篇

陶渊明读后感7篇大家写读后感可以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通过认真写读后感,我们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陶渊明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陶渊明读后感篇1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渊明。
有一位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个心愿叫做留下来。
你是否还有时间,能够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容我讲述一遍《桃花源记》的故事?渔人来到这亦真亦假的世界,来到这如梦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他过上了一种在那战乱纷飞的境地,永远无法奢望的梦想生活。
桃花随风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轻点舞步,沾湿了他的肩头,也沾湿了他的心房,只可是,他却没有发现。
只待离开,才开始醒悟。
源中老人苦苦相劝,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却始终忍不住和其他人说,人们只当他发梦。
在赋税繁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们早已失去了梦想,那样完美的一个词汇,仅有被无情的点点啄碎。
南阳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随他苦苦找寻,最终却抱憾而终,死前的疑问,对他们两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伤?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
与其离开后无尽的悔恨,果断的选择留下来,在如此纯美的地方,能够拥有一亩田地,一处宅院,捕鱼为生。
有些际遇,其实一生真的仅有一次。
陶渊明读后感篇2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名扬天下,所以趁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
这种看似随意的笔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
改天咱也起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爱说话、没啥理想当做优点炫耀了。
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会招来这孩子内向、不要强、老实之类的话。
这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岂能站稳脚跟?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会意?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读书与装相》的文章。
书是要好好读的,书生可不是装出来的。
20《陶渊明集》读后感

《陶渊明集》读后感
陶渊明,这位东晋末年的大文学家,以其纯真质朴、清新自然的诗文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阅读《陶渊明集》,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充满田园乐趣的世界,感受到了陶渊明那份超脱物欲、追求真我的豁达与洒脱。
陶渊明的作品继承了汉、魏、正始的传统,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文内容充实,情感真挚,风格冲淡,韵致悠然。
他善于运用写意的手法,点染出浑朴深远的意境。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可以感受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读《陶渊明集》,让我对陶渊明的为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自幼家贫,却能饱读诗书,思想中受到儒家、道家两派学说的濡染。
他胸怀远志,却恰逢乱世,报国无门。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选择了以诗文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陶渊明的诗文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他倡导回归自然、追求真我的生活方式,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
中,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陶渊明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总之,《陶渊明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文风格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更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陶渊明集》将继续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陶渊明有感_读后感_模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陶渊明有感
齐小鹿
其实相比与”陶渊明”这个正气凛然的名字,他的另一个名字——陶潜,简直就是他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为了家族为了妻儿,他也不得己几次步入仕途,但是他在历史上的留名,还是个伟大的田园派诗人。
来,先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五十多年后东晋亡,立了南朝。
陶渊明一生处于战乱时期,因此对军阀豪族这类避之惟恐不及。
可能这就是他日后”性本爱丘山”的起源吧。
陶渊明的家族当时都是当官的。
从曾祖父到祖父,族里人都是各种武将太守。
在家族门第观念深入血液的魏晋,即使陶渊明想逃避,迫于家族迫于生活也得妥协。
其实陶渊明日常生活随意的很,看不惯官场污浊干脆就拍屁股走人,这也是苏东坡最钦佩陶渊明的地方,因为苏东坡做不到啊!别说苏东坡了,中国文学历史名人这么多,即便是李白杜甫,写了那么多名山大川,却也只是接近陶诗的境界而已。
王国维不是说了嘛,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两忘,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而陶渊明,堪称”无我境界”第一人。
陶渊明的名作《归去来兮辞》就是他拍屁股走人后留下的。
当时上级领导来视察,吃吃喝喝不说,还摆谱。
一个小官竟要求陶渊明用非常正式高级的礼节去迎接他。
刚好前段时间跟陶渊明感情深厚的妹妹去世了,本来陶渊明心情就不好,领导这么一刺激,陶渊明干脆回老家了。
《归去来兮辞》还是很长的,这里就不贴了。
单单贴一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大家感悟吧!
陶渊明再一篇名作,就是《桃花源记》了。
当时五十八岁的陶渊明,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之中,政治黑暗百姓遭难。
陶渊明无力改变,只能在文章中寻找精神寄托。
可惜的是,陶渊明给了大家一个”桃花源”,可自己却被现实折磨的一年不如一年。
穷到别人请他喝酒,他光着脚包着头巾就去了,因此同一张桌子上那些当官的都看不起他。
陶渊明晚年时又有人别有用心地请他出山做官,即使五个孩子眼巴巴地瞅着那人送来的米和肉,陶渊明还是拒绝了。
他说:我还不够贤士的资格呢,我不去。
你把东西拿走吧,我还饿不死。
次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渊明死于贫病交困。
一代田园诗人就这样走了。
他的躯体托付给永远沉默的山丘,只要山丘在,陶渊明就还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最后贴一句陶渊明生前写给自己的挽诗做结束吧!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
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
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
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
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
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
()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
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
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我还要读梁先生的作品,大爱他的风范。
书生味道读后感秋天的味道作文300字济南的味道读书感受《小猪唏哩呼噜》读后感
暑假里,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小猪唏哩呼噜》这本书。
这本书里有许多人物,有小猪唏哩呼噜、猪太太、花花,有哇呜老师,还有猩猩老二等等。
我喜欢书里的小猪,他很有意思。
因为他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头也不抬,发出“唏哩呼噜、唏哩呼噜”一片响,所以大家就叫他“唏哩呼噜”。
“唏哩呼噜”他可爱、善良,他聪明、勇敢,他经历了许多事情。
有的事有趣,有的事危险,有的事倒霉,还有的事让人感动……
有一次,他被大狼刁走,要喂狼宝宝,可他并不害怕,巧妙地逃脱了;他战胜了月牙熊,保护了小狼;他为鸭太太做保镖;为鸡太太鸡宅捉鬼……
小猪唏哩呼噜还遇到了许多麻烦的事情。
他想挣钱为妈妈买生日礼物,可狐狸掌柜却让他吃了不少苦。
他为象博士做保姆,受了不少冤枉气……可他一点都不在乎。
读了《小猪唏哩呼噜》,我喜欢上了小猪唏哩呼噜,从他那儿我学到了很多。
我也要像唏哩呼噜那样成长为一个善良、可爱、机智、勇敢的好孩子。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
巴学园,以废弃的电车作为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学生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只有50个学生。
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真正理解教育的教育家,在他的眼中,所有的教育都是为孩子服务,要让孩子在快乐、自由中享受教育,没有什么事比孩子的事更大;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并生长于生活中,因此他可以顶着压力带领孩子们上午上课,下午去实践、去体验。
他是那样满怀深情地爱着孩子,巴学园的一切都蕴
涵着他的良苦用心,而且本着对每个孩子负责的态度,经营着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塑造着.
“小豆豆”是个特别的孩子,调皮、在人们眼中显得有些另类的小女生,如果没有遇上超级棒的小林校长,那么她的生活轨迹定将改变无疑。
小豆豆是幸运的并且幸福的,她不仅有一位好妈妈,能够因为爱而对小豆豆隐瞒了她在一年级就被退学的残忍的事,并未对小豆豆有丝毫的责备,一直是理解、包容小豆豆的非原则性的错误。
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的成长,了解孩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的出发点。
我想没有那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
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在实施爱的过程中是否也在同时扼杀着孩子们的童真?《窗边的小豆豆》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特别是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同样也为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我想,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们在笑声和感动声中深深思考的问题。
教育小孩子,应该要深爱他们,相信他们,融入他们,呵护他们以及给予他们自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擦亮他们的童真与善心。
而这些我们都做到了吗?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并不仅仅是这些,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用心感受.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教师一辈子的付出. 希望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家长及老师细心地呵护,能像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样快乐地成长着、成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