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诗文阅读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古诗文阅读训练炼字虚实结合(高三复习)超级棒看后对你一定会有启发

• 【题型】诗歌炼字类 • 【答题要领】 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三: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学生答题
学生答题
• • • • • • • • •
阅读下面这道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南堂五首①(其三) 苏轼 他时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注:①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居住的地方。 此诗作于南堂新葺之后。 回答下面问题 (1)“坐厌愁声点客肠”中的“点”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5分))
实词辨析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答题注意: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 通假字现象 • 遵循语境优先原则 • 运用正向反向探究法 • 4答案. B 【解析】寻:推究。
古诗文阅读训练
古诗文部分--高考分值36分
诗歌鉴赏训练
• 阅读下面这道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 南堂五首①(其三) • 苏轼 • 他时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 注:①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居住的地方。 • 此诗作于南堂新葺之后。 • 回答下面问题 • (1)“坐厌愁声点客肠”中的“点”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5 分))
诗歌虚实手法强化与扩展 高考真题训练
• • • • • 阅读杜甫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 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 了极致
2025年古诗文阅读训练之三---由24年新高考古诗(刘克庄)想到的

2025年古诗文阅读训练之三---由24年新高考古诗(刘克庄)想到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补充注释:襆衾(fú qīn):“襆”,是包扎的意思。
襆衾,用布单包扎衣被,准备行装。
将谓:以为。
翻疑:反而怀疑。
清圆:清脆圆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而放弃了乐器”错误。
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
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6.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官方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生答案】①(内容)对比:“变作怒声犹壮伟”将“泉声”比作“怒涛”,宏伟雄壮;“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比作“细点”,清脆圆润,二者形成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
高考语文之古诗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题---学生版一.阅读下面这首古代诗词,完成习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政使②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③年华。
[注] ①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
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
②政使:纵使。
③用:享用。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诗。
诗的前六句是写景,于景中见情;后二句是言志抒情。
B.首联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
“忽”字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C.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极富神韵,不仅朗朗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形象地描摹了夜间大雪。
D.“风回共作婆娑舞”,动态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
采用拟人的手法,仿佛让人感觉到雪就是天地精灵。
2.请赏析全诗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习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
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200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原文及翻译(一)

200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原文及翻译(一)200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原文及翻译1、李邕鉴真迹萧诚自矜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
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
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
”李欣然愿见。
萧故迟旬日,未肯出也。
后因论及,李故请见,曰:“许而不去,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不得,惊曰:“前某客来见之,当被窃去。
”李诚以为信矣。
萧良久曰:“吾置在某处,遂忘之。
”遽令走出。
既至,李寻绎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
在坐者咸以为然。
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
”及见,略开视,置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
”《封氏闻见记》【译文】萧诚十分擅长书法,李邕也自己写东西说自己擅长鉴别书法。
两个人都住在南中。
萧诚写了副字认为不错,就拿给李邕看,李邕觉得一般,萧诚对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满,就造了几张假的古字画,天天把玩,把字画弄得很旧,看见的都说这是数百年前的字画,萧诚对李邕说:“我有王羲之的真迹,珍藏了很久,现在想拿给你看看。
”李邕很希望看看,萧诚故意拖延数天,不肯拿出来。
后来两人谈及此事,李邕执意要求看看,说:“你答应了却不让我看,不是在骗我吗?”萧诚于是让家仆回去取来,家仆没拿到,惊呼:“前几天有客人来,见过,估计被他偷了。
”李邕信以为真,萧诚过了很久说:“我放在某个地方,后来忘了。
”就让李邕跟着去取,到了地方后,李邕观摩了很久,没怀疑是假货,说:“这样的真迹我这辈子都没见过。
”在座的都认为这就是真迹。
又过了几天,等到李邕的客人们都聚会,于是萧诚对李邕说:“你从来都看不起我的书法,前几天给你看了几张我小时候写的字,你怎么就认为它是王羲之的真迹,你是怎么看的?”李邕大惊说:“你再拿来我看看?”看到后,稍微瞟了几下,扔在床上说:“现在仔细看看,还是不怎么样。
【高中古诗词阅读】古诗文名句默写训练及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古诗文名句默写训练及答案古诗文名句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崭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孑)立,形影相吊。
(《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并无祖母,并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5、乌鸟私情,愿乞归养。
6、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7、借书八十架,偃仰啸歌,冥然兀挤,万籁有声,而庭阶默默无闻,小鸟时去啄食,人至哪怕。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调皮。
……然自后余多出外,不常居。
庭存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所书也,今已亭亭例如砌矣。
《项脊轩志》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9、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渔父》1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1、怨相逢得晚,恨月夜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怨不碧疏林扯断斜晖。
1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长亭送别》1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不下人间苦恼填上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有载得起至?《长亭送行》1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记念刘和珍君》15、惨象,已并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并使我耳不忍心言。
我除了什么话可以说道呢?我懂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1巩固文言基础第3课时了解词类活用提能训练

专题5 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1 巩固文言基础第3课时了解词类活用一、专项练习1.找出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并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节选自刘向《说苑·敬慎》)(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译文:_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拜访。
(关键词语:“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戴;“吊”,拜访。
)__(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译文:当了大官后对人骄傲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
职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
(关键词语:“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人骄傲;“去”,离开;“擅权”,独揽大权;“恶”,厌恶。
)【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拜访。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而受官民们的责骂,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拜访,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
当了大官后对人骄傲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
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
俸禄已经优厚却不满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他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将自己看低;官职越大,处事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应谨慎不再索取分外的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古诗词复习专项训练(一)(有答案)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古诗词复习专项训练(一)班级姓名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月夜怀故人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旧国: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和作者独处“凝愁”来间接抒情。
D.本诗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平淡自然地抒发了作者月下怀念故人的情感。
2).“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
曲江: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赏胜地。
经眼:从眼前经过。
翡翠:翡翠鸟。
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也不仅是诗入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
两句对仗工整,“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
D.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古诗文阅读训练(二)
组题人:黄想明杨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9分)
丁前溪,诸城人。
富有钱谷。
游侠好义,慕郭解①之.为人。
御史行台按访之。
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
雨日中不止。
有少年来,馆谷丰隆。
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
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
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
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
”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 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
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
丁怪之。
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
”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
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
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
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 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赞叹而别。
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
暇幸.见顾。
”
数年无耗.。
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
妻漫劝诣.丁,从之。
至诸,通姓名于门者。
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
踩履而出, 揖客入。
见其衣敝踵决, 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
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 殊不言赠别。
杨意甚亟, 告丁曰:“顾不敢隐, 仆来时, 米不满升。
今过蒙推解, 固乐, 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 已代经纪矣。
幸舒意少留, 当助资斧。
”走伻②招诸博徒, 使杨坐而乞头③, 终夜得百金, 乃送之还。
归见室人, 衣履鲜整, 小婢侍焉。
惊问之, 妻言:“自君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米粟, 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又给一婢,为妾驱使。
”杨感不自已。
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
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
(选自《聊斋志异》第二卷)
【注释】①郭解,西汉人,以“任侠”闻名,常藏匿亡命,喜于救人之危。
武帝时,被族诛。
②伻(bēng): 使, 使者。
这里是派人。
③乞头: 开赌场的人向赢钱的赌徒抽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人好交游,适.他出适:恰逢
B. 暇幸.见顾幸:幸亏
C. 数年无耗.耗: 消息
D.妻漫劝诣.丁诣: 造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慕郭解之.为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家贫无以.饲畜/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何.遂索偿乎/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为.制冠服,表里温暖/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丘杨家虽然家境贫寒,对逃亡中的丁前溪却能尽其所能地去招待,甚至扯下屋顶的草来喂丁的牲口,还分文不取。
B.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杨妻的形象,表现了她乐善好施的美德。
C.丁前溪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回报,不但对恩人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还主动、及时地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令杨十分感动。
D.异史氏认为,贫穷却很好客,一般人都很难做到,更别说是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了,而杨妻却是个例外。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
(2)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
”
(3)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8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5.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4分)
6.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