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八
对华应龙化错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对华应龙化错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华应龙化错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让孩子接触自然环境和自主学习,培养孩子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华应龙化错教育中,孩子们能够通过观察、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体验,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兴趣。
这种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孩子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认识和理解事物,而不是简单地依靠记忆和机械性的学习。
华应龙化错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这种教育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下降。
华应龙化错教育通过让孩子参与实际操作和体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欲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用实物或图形来理解和计算,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兴趣,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公式和计算方法。
华应龙化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按照教师的步骤和要求来完成作业和考试。
而在华应龙化错教育中,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来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原理和规律。
华应龙化错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传统教育往往强调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华应龙化错教育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培养他们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画画,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样例5]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样例5]](https://img.taocdn.com/s3/m/e3c14c5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c.png)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样例5]第一篇: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30多年,近日有幸品读了华老师的专著《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着实受益良多。
无论是“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师生情谊,还是“以爱育爱”的新型师生关系,都拨动着我的心弦,现将华老师的教育观之我见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化腐朽为神奇华老师说:没有错的课堂绝不是一节真课堂,少了差错就少了真实。
其实“错”更是课堂中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华老师把化错归纳为: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等三个阶段。
这是化错课堂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日常常态课,我们都不能怕在课堂上出错,我自然达不到华老师的化错水平,但是我一直认同并践行着,在课堂上只有充分把学生的思想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课堂,不怕出错,甚至有时候故意有意识的“导误”。
因为出错有时候反而是好事,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知道授课的关键点遗漏在哪里;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深挖出知识点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剖析出出错的原因,找出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提高。
二、师者若水“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
华老师的体味是“师者若水”。
师者若水,宽容博爱。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师者至柔为上,温温恭人。
华老师说:水,最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是“往低处流”,深有同感。
只有我们放低姿态,“往低处流”,才会真正的和学生融入一体,倾听到学生的真实心声(我曾经以作为学生群里唯一的一位教师而骄傲过,学生拉我进群并能让我留下来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和同行),融洽师生关系;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获得学生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精神需求还是学科知识都可以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查漏补缺。
华应龙案例集修订版

华应龙案例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四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案例1】一次,在讲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时,华老师出了一道习题:下面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如图:(略)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解答,而晨晨同学却有异议。
他解释说:“为什么相等呢因为那个图形像影子一样,所以相等。
”同学们哄堂大笑,华老师也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晨晨显得局促不安。
华老师说:“老师很欣赏晨晨同学能提出这条理由,人的影子确实有和身高一样长的时候。
”晨晨的脸上露出几分自豪。
华老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不过,大家想一想,人的影子有时不是也比身高长或者短吗”同学们点点头。
“既然这样,能不能根据那个图的影子,就推断它们的面积相等呢”晨晨摇摇头。
“晨晨同学能想出从来没有人想到的理由,并且这一想法对了一半。
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而自豪。
”教室里掌声响起来,晨晨同学体面地坐下了。
【点评】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它使课堂教学更趋完整,华老师除了对学生的参与作出评价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肯定孩子发言中的合理成分。
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快反馈,学生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案例2】一次,华老师上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复习课,要求学生把化成百分数。
在兰兰同学回答出20%后,华老师让她说说是怎么想的。
她说:“=2/10,十分之……”还没说完,同学们“嘘”声一片。
华老师示意别打断她,请她继续说。
“=2/10=1/5”。
“扑哧”,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
华老师也在想:这扯到哪儿去了,可还是耐着性子让她说。
“分子分母同乘以20,等于20%。
”“哎呀,真了不起。
”随着华老师的称赞,同学们鼓起掌来。
华老师接着说:“大家看,兰兰同学先运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数。
灵动飘逸——华应龙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灵动飘逸——华应龙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余小刚
【期刊名称】《四川教育》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课置生命于教育视野之中,置数学于文化背景之内,将新课程的理念艺术地呈现出来,像云天之外散落的缤纷花雨,悠徐而滋润,催生并强化着学习的生态,于自然、圆转、灵动、和谐中洋溢着鲜活的数学质感,刚柔相济,优美无限.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余小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澄明润泽——周益民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J], 余小刚
2.朴茂清严——康永邦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J], 余小刚
3.沉着简捷——余海燕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J], 余小刚
4.清华灵逸——张齐华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J], 余小刚
5.雄逸舒朗——黄爱华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J], 余小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应龙:课堂因融错而精彩

华应龙: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解成君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
他曾经只是南方小城里一所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数学只是他的“副业”,但这并没有动摇华应龙“当一个好老师”的信念。
他怀抱着对数学课堂的理想,对孩子们的热爱,继续着他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在不断反思中完善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前进。
孩子们特别爱上华应龙的数学课。
因为他从不照本宣科,在他的课堂上,没有数学课司空见惯的机械与枯燥,而是随处闪耀着“匠心独运”的智慧:捕捉生活中的“意外”,成就课堂上最鲜活的素材;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启迪孩子的智慧;发现孩子“不同”的声音,保护他们的“独特”思维……他的课堂如同通往宝藏前的迷宫,让孩子们沉醉于不断探索的快乐中,不知不觉被带入“疯狂数学”的世界。
与其他教师不同,华应龙从不担心孩子们在课堂上犯错,“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
”课堂上,他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尊重,对儿童“独特之处”的发现。
他说:“每一次上课,我都怀着期待的心情,今天孩子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故事?”“课堂因融错而精彩”。
在华应龙的“融错教育”理念中,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的错误。
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
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
每次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应龙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只要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
”“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怎么解释,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这是华应龙经常对学校教师讲的,“如果只是武断地去批评他,那么我们就扼杀了他这种独特的表达。
”在华应龙看来:孩子不是教师的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
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
浅谈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

浅谈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认识华应龙老师还是通过他撰写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开始的,后来关注他的著作、优秀课视频等。
而更有幸的是现场观摩了华老师的《找次品》优秀课例和它的《化错课堂,求真育人》专题讲座。
使人如获新生,受益匪浅一、华老师的课堂特色华老师上的《找次品》这一课,挥洒自如,出神入化,充满智慧,充满创造性,一进他的课堂,就会被吸引,被感染。
学生喜欢他的课,因为抽象枯燥的小学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老师喜欢他的课,因为原来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变得那么富有内涵,美不胜收。
他的智慧根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充满了灵气与睿智。
在他那里,数学真正成为人人需要的数学,人人喜爱的数学,人人身边的数学,人人自己的数学。
明明看来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可是仔细推敲,支撑它的却是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对人的尊重,是对美的追求。
其实,这就是数学的智慧,就是创造性。
我觉得华老师的创造性来源于他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挚爱,他爱学生,爱数学。
他将小学数学教学融进了他的每个生命细胞,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二、关于“化错教育”教育理念华老师的化错教育理念,传承的应该是整个数学文化,而不是数学知识本身。
“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走进学生,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可能丰富多彩。
作为数学老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
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
”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因此华老师的课堂上,他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是对儿童“独特之处”?的发现。
在华老师看来: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
要像种树那样“能顺木三天以致其性”,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于是华老师提出了“化错教育”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在于“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个肯于探索的头脑,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中正确的明亮眼睛”。
华应龙老师教学艺术

华应龙老师教学艺术华应龙老师简介: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89年)。
1984 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在职自学取得中文大专(1989年)、本科文凭(1994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1997年),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1984年8月,分配到乡村工作,先后任乡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中心初中副校长、乡镇教育助理等职,1995年11月,调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任副校长,2002年3月,调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学处主任、党总支委员。
【案例1】2004年11月13日上午,在安徽省蒙城县实验小学,华老师借班讲授《初步认识分数》。
在讲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历史和写法以后,华老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一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一个看上去胆子很小的男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表示出3/5的意义。
华老师问:“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5份中的3份。
”“这5份是怎么分的?”“平均分。
”“对了!”华老师示意他坐下。
在交流的时候,华老师有意让他锻炼一下。
华老师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并且特别强调了…平均分‟!你能把两句话合成一句吗?”那男孩有些激动,声音明显高了许多:“把5平均分成3份。
”同学们笑了,华老师也惊讶地张开了嘴。
一位同学在底下纠正道:“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3份就是这张纸的3/5。
”华老师佯作嗔怪,其实心里挺感激那位快嘴的孩子。
要知道快下课了,男孩的发言是很打击课的效果的。
“我们应该让人家自己改过来。
”华老师示意那男孩重说。
男孩说对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
在总结阶段,华老师强调:“谢谢那位同学,是他提醒了我们,3/5不是把5平均分成3份,而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
”后来,华老师深刻反思了课堂教学,明白了那男孩说的“把5平均分成3份”,也许是他潜意识里分数的真正意思,而不是鹦鹉学舌的话语。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华老师想:一是在教分数的意义时,过于重视表示分数的三要素——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归纳,而忽视了单位“1”的渗透,以致学生头脑中搞不清把“什么”平均分。
华应龙“教”我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

作者: 傅海洋
作者机构: 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实验小学,222042
出版物刊名: 中小学教师培训
页码: 42-43页
主题词: 学生;反思能力;“教”;培养;数学特级教师;实物投影;国家级;老师
摘要:笔者曾观摩了国家级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认识圆》一课,当学生已经学会用圆规画圆后,华应龙老师让全班学生各自自由地画一个圆,然后问:“你们画的圆一样大吗?”随手选了几个学生所画的圆,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不一样大呢?”有的学生回答:“不是一个人画的圆当然不一样大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八
让课堂充满民主
【案例1】
(为了听到来自班级的真实的声音,华老师常常让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给老师提意见,这是学生给华老师的一封信。
)
华老师,您好:
在批评和建议您之前,我先要对您说的是:这封信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才行哦!
现在我要批评您了,请您做好思想准备。
开学的第一天,您对我们说过,您不拖课,可您没做到,已有三次。
第二,你好像到了更年期,讲课有些啰唆,有时前后颠倒(注:有时华老师讲课故意在前边留一些问题,后面再做处理)。
第三,在建议之前,我要说一下,这一条建议我恐怕您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我放在最后。
提提神哪!就是希望您少吃一点午饭。
为什么我要希望您少吃午饭呢?因为您的肌肉太发达了,每当我有精彩表现,您的手总是要在我头上一拍,那个动作看起来挺轻松,可是真挺痛的,回到座位上要揉半天才行。
好了,信就写到这里了,星期一见。
学生:XX2001年9月27日原来,华老师上课有一个习惯动作,学生回答问题精彩之处,华老师会情不自禁朝他头上拍一下。
看了这封信,华老师走进教室对学生说:“不赞成华老师拍头的举手。
”哗——一片小手举起来,原来那个挺“阳刚”的奖赏方式,学生接受不了,在了解到不少学生都有同感时,华老师当众宣布今后不再用这种方
式。
【案例2】
一次试卷评讲课上,评析这样一道题:
3点钟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夹角是( )度,再过1小时,时针和分针成( )角。
在画出钟面图作了评讲之后,华老师问学生:“如果不是问再过1小时,而是说再过1分钟,那么时针和分针成什么角?”学生茫然,三四秒钟之后,有几个学生答:还是钝角。
华老师觉得正中下怀,说:“对!哪怕是再过1秒钟,时针和分针的夹角就会大于90度,所以是钝角!”学生纷纷点头,佩服老师的高明,华老师也有几分自鸣得意。
下课了,两位同学找到华老师:“华老师,您课上讲错了。
”华老师莫名其妙:“怎么会呢?华老师哪儿错了?”“我们算过了……”学生的语气中有些不容置疑。
华老师凝神静听。
“分针比时针走得快,所以再过1分钟,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锐角,不是钝角。
”学生的语气十分肯定。
“哎呀,确实是我错了。
”华老师恍然大悟。
事后,华老师“狠狠地”把他俩夸奖了一番,并当即表示:第二天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扬他俩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赠两张名片给他俩,上书:“敬赠我的一题之师!”
【点评】
有人说,华老师的数学课简直是“疯狂数学”。
是的,在他的课
堂上,常常出现下课铃响了,老师示意下课,学生挥舞着小拳头高喊:“抗议,抗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这不仅仅是因为华老师的课讲得精彩,还因为在他的课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说了还管用。
看了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会发现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
”对这句话,华老师的解释是:别看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人小鬼大”,都是有主见、有思想的人。
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尽情表现自己才能的自我意识是当今孩子的特点。
理想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先生和学生。
过去,我们一般习惯上把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表述为“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其实,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已不能用铃声与围墙截然分开,显然这一表述中的“老师”与“朋友”的角色是泾渭分明的,“老师就是老师,朋友就是朋友”。
华老师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在社会各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和每一名学生每一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
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
华老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要变革
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善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良好的交往,既是教学的核心和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正如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说:“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