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 曹风 下泉
_诗经_曹风_下泉_诗旨探疑_宋春光

若依照这种观点,则认为《下泉》的创作缘由 为: 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崩世,由于太子寿先 卒,使得王子猛得立。王子朝作乱,攻杀王子猛, 尹氏立王子朝。王子猛之弟王子丐居于狄泉,晋 文公派大夫郇跞驱逐王子朝,迎立王子丐,是为周 敬王。依此说,则“王”指周敬王,“郇伯”指晋国 大夫郇跞。若此说成立,则《下泉》当作于周敬王 在晋的帮助下城成周之后,即公元前 516 年之后。 但《左传》在襄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 544 年,记
60
殷都学刊
2014 年
有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诗一事。季札在评论时称 “自《郐》以 下 无 讥 焉”。[11] 而“《郐》以 下”只 有 《曹风》。有 针 对《曹 风》的 评 论,说 明 当 时《曹 风》已 有 基 本 成 型 的 定 本。而 后 季 札 又 论 及 雅 颂。因而我们 认 为,《诗 经》在 当 时 已 经 基 本 定 型。若《下泉》作于公元前 516 年之后,则与此相 矛盾。因而从创作时间上来看,“美郇跞”说并不 成立。此外,魏源在其《诗古微·陈曹答问》中已 对此提出疑问: “问: 焦氏《易林》云,下泉苞稂,十 年无王。郇伯遇时,忧念周京。何楷以晋郇跞纳 周敬王事当之,其说如何? 曰: 周敬王事在晋顷, 鲁昭 之 世,距 陈 灵 已 九 十 二 年,距 晋 文 则 百 有 余 年。又纳王亦是晋侯之功,何得归美郇跞? 绝非 诗人所指”。[12]此 处 魏 源 指 明 周 敬 王 与 晋 文 公 并 非同时代的人,不可能发生晋文公派大夫帮助周 敬王平定叛乱的事情。况且,即使是晋侯派大夫 匡扶周室,那么也应归功于晋侯,没有归功于郇跞 的道理。此外,依据《左传》及《史记》记载,晋文 公对于自己流亡期间曹共公的无礼行为一直耿耿 于怀,因而回国后就将兵锋指向了曹国,并俘获了 曹共公。《左 传 · 僖 公 二 十 八 年 》记“晋 侯 入 曹, 执曹伯,畀宋 人 ”,[11] 晋 国 接 受 曹 国 贿 赂 之 后,虽 放归曹共公,但还是和宋国共同瓜分了曹国一部 分土地。此 后,曹 国 基 本 沦 为 晋 国 附 庸,晋 国 每 战,曹国都要出兵追随,甚至贵为一国之君的曹宣 公,在晋国针对秦国的“麻隧之战”中居然战死沙 场。公元前 576 年,又发生了晋文公借会盟之名 扣留曹成公的事件。诸如此类可见,晋国对于曹 国的“控 制 ”多 于“保 护 ”,而 曹 国 对 于 晋 国 则 是 “疑惧”多于“尊崇”,如此新仇旧恨必生嫌隙,因 而曹国不太可能为赞美晋国大夫而作诗。更何 况,《诗经》中并没有某国 国 风 为 他 国 而 作 的 先 例。故而我们认为王先谦的说法不是十分合理。 据此,我们不太认同《下泉》是为“美郇跞”而作的 说法。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原文、赏析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出自先秦的《下泉》
原文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创作背景:《曹风·下泉》一诗,写的是周王室发生内乱,周敬王王子匄(gài)在称王之前,住在下泉,思念京师王朝的安危。
《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
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认为是曹人痛恶统治者的暴虐,怀念明王贤伯。
译文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流动,一丛丛狗尾草浸在寒泉中。
梦中醒来我连连长吁短叹,深深怀念繁华的周国京城。
寒凉的泉水在下涔涔涌流,一丛丛艾蒿草浸在寒泉里。
睡梦中醒来我不住地叹息,深深怀念富庶的都城旧地。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涌动,丛丛筮草被淹没在寒水流。
一觉醒来我总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诗经全文目录

诗经全文目录诗经全文目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诗经》原本叫《诗》,又称“诗三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经全文目录,欢迎阅读。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诗经·国风·周南·葛覃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国风·周南·樛木诗经·国风·周南·螽斯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国风·周南·兔罝诗经·国风·周南·芣苢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诗经·国风·周南·汝坟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诗经·国风·召南·鹊巢诗经·国风·召南·采蘩诗经·国风·召南·草虫诗经·国风·召南·采苹诗经·国风·召南·甘棠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诗经·国风·召南·羔羊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靁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诗经·国风·召南·小星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诗经·国风·召南·驺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诗经·国风·邶风·绿衣诗经·国风·邶风·燕燕诗经·国风·邶风·日月诗经·国风·邶风·终风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诗经·国风·邶风·凯风诗经·国风·邶风·雄雉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诗经·国风·邶风·谷风诗经·国风·邶风·式微诗经·国风·邶风·旄丘诗经·国风·邶风·简兮诗经·国风·邶风·泉水诗经·国风·邶风·北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诗经·国风·邶风·静女诗经·国风·邶风·新台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诗经·国风·墉风·柏舟诗经·国风·墉风·墙有茨诗经·国风·墉风·君子偕老诗经·国风·墉风·桑中诗经·国风·墉风·鹑之奔奔诗经·国风·墉风·定之方中诗经·国风·墉风·蝃蝀诗经·国风·墉风·相鼠诗经·国风·墉风·干旄诗经·国风·墉风·载驰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诗经·国风·卫风·考盘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诗经·国风·卫风·氓诗经·国风·卫风·竹竿诗经·国风·卫风·芄兰诗经·国风·卫风·河广诗经·国风·卫风·伯兮诗经·国风·卫风·有狐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诗经·国风·王风·兔爰诗经·国风·王风·葛藟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诗经·国风·王风·大车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诗经·国风·郑风·缁衣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诗经·国风·郑风·清人诗经·国风·郑风·羔裘诗经·国风·郑风·遵大路诗经·国风·郑风·女曰鸡鸣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诗经·国风·郑风·蘀兮诗经·国风·郑风·狡童诗经·国风·郑风·褰裳诗经·国风·郑风·丰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诗经·国风·郑风·溱洧诗经·国风·齐风·鸡鸣诗经·国风·齐风·还诗经·国风·齐风·著诗经·国风·齐风·东方之日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诗经·国风·齐风·南山诗经·国风·齐风·甫田诗经·国风·齐风·卢令诗经·国风·齐风·敝笱诗经·国风·齐风·载驱诗经·国风·齐风·猗嗟诗经·国风·魏风·葛屦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诗经·国风·魏风·陟岵诗经·国风·魏风·十亩之间诗经·国风·魏风·伐檀诗经·国风·唐风·蟋蟀诗经·国风·唐风·山有枢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诗经·国风·唐风·椒聊诗经·国风·唐风·绸缪诗经·国风·唐风·杕杜诗经·国风·唐风·羔裘诗经·国风·唐风·鸨羽诗经·国风·唐风·无衣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诗经·国风·唐风·葛生诗经·国风·唐风·采苓诗经·国风·秦风·车邻诗经·国风·秦风·驷驖诗经·国风·秦风·小戎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国风·秦风·终南诗经·国风·秦风·黄鸟诗经·国风·秦风·晨风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国风·秦风·渭阳诗经·国风·秦风·权舆诗经·国风·陈风·宛丘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枌诗经·国风·陈风·衡门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池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杨诗经·国风·陈风·墓门诗经·国风·陈风·防有鹊巢诗经·国风·陈风·株林诗经·国风·陈风·泽陂诗经·国风·桧风·羔裘诗经·国风·桧风·素冠诗经·国风·桧风·隰有苌楚诗经·国风·桧风·匪风诗经·国风·曹风·蜉蝣诗经·国风·曹风·候人诗经·国风·曹风·鸤鸠诗经·国风·曹风·下泉诗经·国风·豳风·七月诗经·国风·豳风·鸱鸮诗经·国风·豳风·东山诗经·国风·豳风·破斧诗经·国风·豳风·伐柯诗经·国风·豳风·九罭诗经·国风·豳风·狼跋诗经·小雅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四牡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皇皇者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杕杜诗经·小雅·白华之什·鱼丽诗经·小雅·白华之什·南有嘉鱼诗经·小雅·白华之什·南山有台诗经·小雅·白华之什·蓼萧诗经·小雅·白华之什·湛露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彤弓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六月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采芑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车攻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吉日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鸿雁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庭燎诗经·小雅·彤弓之什·沔水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鹤鸣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祈父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白驹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黄鸟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我行其野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斯干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无羊诗经·小雅·祈父之什·节南山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正月诗经·小雅·祈父之什·十月之交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雨无正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旻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宛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弁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巧言诗经·小雅·小旻之什·何人斯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巷伯诗经·小雅·小旻之什·谷风诗经·小雅·小旻之什·蓼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大东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四月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无将大车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小明诗经·小雅·北山之什·鼓钟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楚茨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信南山诗经·小雅·北山之什·甫田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大田诗经·小雅·北山之什·瞻彼洛矣诗经·小雅·北山之什·裳裳者华诗经·小雅·桑扈之什·桑扈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鸳鸯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頍弁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车舝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青蝇诗经·小雅·桑扈之什·宾之初筵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鱼藻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采菽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角弓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菀柳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都人士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采绿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黍苗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隰桑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白华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绵蛮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瓠叶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渐渐之石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苕之华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何草不黄诗经·大雅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大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棫朴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早麓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灵台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下武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生民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行苇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凫鷖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公刘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泂酌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民劳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诗经·大雅·荡之什·荡诗经·大雅·荡之什·抑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诗经·大雅·荡之什·崧高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诗经·大雅·荡之什·瞻卬诗经·大雅·荡之什·召旻诗经·颂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诗经·颂·周颂·臣工之什诗经·颂·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诗经·颂·鲁颂·駉诗经·颂·鲁颂·有駜诗经·颂·鲁颂·泮水诗经·颂·鲁颂·閟宫诗经·颂·商颂·那诗经·颂·商颂·烈祖诗经·颂·商颂·玄鸟诗经·颂·商颂·长发诗经·颂·商颂·殷武。
诗经的篇目

诗经的篇目01.《国风·周南·关雎》先秦·诗经02.《国风·周南·葛覃》先秦·诗经03.《国风·周南·卷耳》先秦·诗经04.《国风·周南·樛木》先秦·诗经05.《国风·周南·螽斯》先秦·诗经06.《国风·周南·桃夭》先秦·诗经07.《国风·周南·兔罝》先秦·诗经08.《国风·周南·芣苡》先秦·诗经09.《国风·周南·汉广》先秦·诗经10.《国风·周南·汝坟》先秦·诗经11.《国风·周南·麟之趾》先秦·诗经12.《国风·召南·鹊巢》先秦·诗经13.《国风·召南·采蘩》先秦·诗经14.《国风·召南·草虫》先秦·诗经15.《国风·召南·采蘋》先秦·诗经16.《国风·召南·甘棠》先秦·诗经17.《国风·召南·行露》先秦·诗经18.《国风·召南·羔羊》先秦·诗经19.《国风·召南·殷其雷》先秦·诗经20.《国风·召南·摽有梅》先秦·诗经22.《国风·召南·江有汜》先秦·诗经23.《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先秦·诗经24.《国风·召南·何彼襛矣》先秦·诗经25.《国风·召南·驺虞》先秦·诗经26.《国风·邶风·柏舟》先秦·诗经27.《国风·邶风·绿衣》先秦·诗经28.《国风·邶风·燕燕》先秦·诗经29.《国风·邶风·日月》先秦·诗经30.《国风·邶风·终风》先秦·诗经31.《国风·邶风·击鼓》先秦·诗经32.《国风·邶风·凯风》先秦·诗经33.《国风·邶风·雄雉》先秦·诗经。
王粲:七哀诗

王粲:七哀诗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七哀诗》作者: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注释:1、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2、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3、中国:中原地区。
4、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5、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6、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7、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8、《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9、喟(亏)然:伤心的样子。
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翻译: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作者:徐锦锦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2期[摘要]《下泉》是曹国的风诗,《曹风》在国风中属于十二“变风”之列,乱世之音哀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本文从诗歌主旨和创作时间两个角度入手,对此诗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主旨创作时间思治之作《诗·曹风·下泉》一篇共分四章,每章四句,现录之于下: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自毛《序》以来,各家对此诗的内容,自有不同的解释。
毛《序》云:“《下泉》,思治也。
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齐说曰:“下泉苞稂,十年无王。
荀伯遇时,忧念周京。
”鲁说、韩说已不可闻。
可见三家说是在毛《序》基础上的进一步地申述与发挥,认为国人所忧思的明王贤伯当指诗中的“郇伯”。
(古:“郇”与“荀”通)后人多从此说,此处不再一一地详述。
只是今人蓝菊荪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所疾者为共公,则太过于拘泥,但他总的来讲还是赞同此说的。
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持“美荀跞”一说。
他依据齐说“十年无王,荀伯遇时”,认为此诗是曹人美晋大夫荀跞纳敬王于成周一事而作的,并以《左传》证之。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王使告于晋:‘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
我一二亲昵甥舅不惶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
”何氏认为,自春秋昭二十二年王子朝作乱,至于三十二年城成周,恰为十年,与“十年无王”相合。
同时,又据《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卒,王子朝作乱,攻杀王子猛。
晋荀跞、籍谈等率师助敬王伐王子朝。
二十三年,“天王居于狄泉” ,二十六年,荀跞帅师纳王。
根据这些史实,他认为此诗中的“下泉”当指昭二十三年天王所居的狄泉,诗中的“郇伯”当为景王之乱时,由晋文公派来助敬王伐王子朝,并纳敬王于成周的晋大夫荀跞。
论呼伦贝尔英雄史诗的华夏文化思维

046《名家名作》·研究之将。
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皇矣》)周文王打退敌人侵扰,扩充领土。
周武王掌权后,兴兵灭商。
尽管史诗叙述的时期及征战事件和许多民族英雄史诗的主题背景极为接近,始祖却没有被神化。
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华夏文化主流就执着于事实。
汉族英雄史诗《杨家将》等,没有神的笼罩气息,具有更多的现实伦理色彩。
因此,注重现实、注重人本位是华夏思维的典型特质。
著名史诗研究学者仁钦道尔吉先生指出:“巴尔虎史诗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原始蒙古英雄史诗的基本特征。
”巴尔虎史诗是呼伦贝尔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呼伦贝尔其他一些类型史诗也都较好地保留了原始形态,没有太多篡改和融入。
这些史诗更多地体现了英雄的力量与斗争,忽视了神对于人间英雄的管控。
鄂伦春史诗《布提哈莫日根》里的英雄“不用瞄准就一举击中飞雁,阔步奔走中即可生擒公鹿,不攀梯子就能登上高大的肉架,长筒靴塞上几根靰拉草便腾空飞翔,比燕子还要轻捷神速”。
英雄过人的本领皆是自然生成,揭示了鄂伦春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而不去强调神性思维的解释。
综上,呼伦贝尔史诗中彰显的英雄是华夏民族现实理性思维的充分体现。
二、表达对山川故土的深切热爱之情呼伦贝尔英雄史诗在情节的推演中,会抓住一切机会对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尽情讴歌和赞美,在紧张激烈的叙事中添加对山川大地的描写和赞叹,凸显了华夏民族对故土的深切热爱之情。
如《红色勇士谷诺干》写勇士的处所:“他的家乡富饶而美丽/他的牧场无边无际/他的家禽漫山遍野/他的五畜成群结队。
”写出了对家乡和幸福生活的热爱。
《孤儿灭魔记》反复吟唱草原的丰美:“在宽阔的大江沿岸/那美丽如画的草原上/有一个叫——乌乐吉图的地方/那里有丰美的牧场。
”“在高高的兴安岭北面/在美丽如画的草原/青年们在操练演习/提高本领准备杀敌。
”“沿着峭壁/沿着旷野/沿着草滩/沿着峻岭/沿着山峡/沿着幽谷/沿着泥塘/沿着松林/沿着大路/沿着小径/沿着江河/沿着沙岭。
诗经《国风·曹风·下泉》译文和注释赏析

【导语】吸取《⽑诗序》等说的合理成分,兹从⾼亨《诗经今注》的说法:“曹国⼈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国风·曹风·下泉》的诗。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的译⽂和注释,欢迎赏析。
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苗,阴⾬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译⽂ 地下涌出那冷泉,⼀丛童粱浸朽腐。
醒来叹息⼜叹息,怀念周朝的京都。
地下涌出那冷泉,⼀丛艾蒿浸凋零。
醒来叹息⼜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城。
地下涌出那冷泉,⼀丛蓍草浸烂死。
醒来叹息⼜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师。
茂盛⿉苗长势旺,⼀场好⾬滋润它。
四⽅诸侯朝天⼦,郇伯亲*劳他。
鉴赏 《⽑诗序》说:“《下泉》,思治也。
曹⼈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思明王贤伯也。
”唐孔颖达疏申其意⽈:“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
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
上三章皆上⼆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句⾔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亦取“思治说”,但⼜称:“⼤《序》必谓共公时,⽆据。
”⽽宋朱熹《诗集传》另发挥说:“王室陵夷⽽⼩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苞稂见伤为⽐,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
”其《诗序辨说》⼜道:“曹⽆他事可考,《序》因《候⼈》⽽遂以为共公。
然此乃天下之⼤势,⾮共公之罪也。
” 此外,影响较⼤的有“伤周衰说”,清⽅⽟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
使周⽽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刘沅《诗经恒解》云:“周衰,⼤国侵陵,⼩国⽇削,王纲解⽽⽅伯⽆⼈,贤者伤之⽽作。
”另⼜有“美晋⼤夫荀跞说”,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据汉焦赣《易林·蛊之归妹》繇辞“下泉苞粮,⼗年⽆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认为“《下泉》,曹⼈美荀跞纳周敬王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何⽒阐明齐(诗)说,深于诗义有裨”,从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