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摘要】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探讨农村土地整治的现状和难点,介绍我国的农村土地整治政策,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农村土地整治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还将强调其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农村土地整治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为实施更有效的整治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整治、难点、挑战、政策、发展趋势、重要性、方向、建议1. 引言1.1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是当前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与整治已成为亟待改善的环境。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农村土地承载力下降、农田面积减少和土壤退化等。

农村土地整治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农民对土地要素的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土地权属问题难以解决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土地整治政策,包括土地流转政策、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和土地保护政策等。

未来农村土地整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注重生态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整治,才能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此,需要政府、农民和相关机构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实现农村土地整治的良性循环。

2. 正文2.1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农村土地资源整体利用率较低,大量土地被随意开垦、大规模耕种,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大片耕地轮作休耕,高效利用率较低,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农业生产方式过于传统,发展缓慢,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农村土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中国耕地集约化利用评价2010—2016

中国耕地集约化利用评价2010—2016

中国耕地集约化利用评价2010—2016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对于耕地的利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实现耕地的集约化利用,已经成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对中国耕地的集约化利用进行评价,分析2010年至2016年期间的情况,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来看2010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耕地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耕地总面积约为1.39亿公顷,2016年为1.38亿公顷,基本保持稳定。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耕地被占用、荒废,耕地面积实际上还在不断减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更好地集约化利用耕地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被广泛采用。

据统计,2016年中国耕地的平均单产水平已经大幅提高,高科技农业设施的使用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耕地的集约化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通过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并对乱占耕地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耕地资源的流失。

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民保护耕地的扶持政策,使得农民更加愿意保护自己的土地资源,减少了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在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一些地方,耕地的集约化利用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些地方的耕地资源管理不善,导致耕地严重退化和荒废。

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导致了耕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耕地仍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未来的粮食生产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近年来中国耕地的集约化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实现耕地的集约化利用,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土地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是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保障人类生存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但耕地资源有限。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1%,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0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此外,土地资源的质量也受到严重威胁。

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肥力下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监管制度。

要建立土地资源使用的审批和核查制度,确保土地利用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此外,加强对土地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土地资源污染和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推进土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分散、碎片化和无计划的利用方式,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因此,要加大对土地的整合和优化利用力度,实施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科学性。

同时,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水平,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用水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田没有灌溉设施,土地水分资源利用率偏低,导致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因此,要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田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土壤保育和修复工作,提高土壤的质量和肥力,减少土壤污染。

要加强土壤保育和管理,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推广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和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2
耕地质量下降,可持续利用 无法保障
耕地质量下降,可持续利用无 法保障
0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极其珍贵,关乎国计民生,因此,要 对土地进行保护,避免被破坏但由于以下 几个方面因素影 响,我国的耕地质量有所下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一是在进 行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 肥、农药 ,造成 土 壤板 结、肥 力下降、土壤结构被破 坏,土壤受到污染,甚至会出现土壤盐 碱化的现象,整个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
二是过度开垦、盲 目开荒虽然使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但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 坏,致使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等现象不断加重
3
三是在耕地附 近的很多工厂企业的"三废"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就进行排 放,严重污染了耕地,使土 地质量急剧下降
3
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
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
01
集约化生产经营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模式,是代表农业 生 产水平的一种经营方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在不 断提高,对住 房及生活便利等方面都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农民为了交 通便利, 将房屋建到离公路或村路更近的地方,放弃 村中的老 宅,新建更大更宽阔的新宅,很 多旧宅都被废弃,形成了大量 的空心村, 造成大量土地被闲置,目前这种现象越来严 重,造 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02
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越 高
03
我国农业生产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目前的农村 生 产状况等因素影响,集约化程度较低,不能将土 地资源最大程 度的合理利用,无法获取最大利益
04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人 口,尤其青壮年都进城打工 居住,从而使农村土地经营处于较 低水平,经济效 益也较差,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的发展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总面积约0.9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63%.主要 分布在我国西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区.全国冰 雪储水量约5万亿立方米,每年可提供约540 亿立方米水 量补给河川,是西北干旱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7.裸岩和石砾地
• 面积约15.55亿亩,占全国土 地总面积的10.9%,主要分布在 西北和青藏高原,华北,西南及东 南部山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区.此外,新疆的天山地段,甘肃的白龙江流域,秦岭大巴山,湖北的神农架,东南丘陵地区,海
南南部及台湾中部等地也有较集中的森林分布, 其余地区森林面积小而分散.
从森林林种构成来看:东北及藏东南林区根 本为用材林,是我国两个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基地; 华北及胶东, 辽东两大半岛山地丘陵区以经济林 为主,盛产温带果品; 西南山区及秦巴山地区以用 材林为主,经济林占有一定比重;东南丘陵区以经 济林和用材林为主, 经济林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同 亚热带经济林产品及果品消费基地;华南, 滇南山 地丘陵区以经济林为主.热带经济林资源丰富,是 我国橡胶, 胡椒及热带果品的主产区.
盾锋利,草地滥垦, 草原退化严重.草山草坡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区,面积较大,与林地交织分布, 牧草生长
茂盛,质量较好,但目前尚未充分利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农区草地比重
小,而且分布零散, 但利用率较高.

人工改进草地主要分布在水土条件较好的草原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面积较小,但产草量较高.
我国土地利用构造示意图
• 〔2〕质量特征
•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地 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丘陵占10%,平 原占12%。

耕地消费力普遍较低。据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

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总结

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总结

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成为了当务之急。


这样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各地政府加强对
城市规划的引导和管理,严格控制城市扩张的规模和速度,推动城市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

同时,加强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充分发挥城市边缘地区的功能,减少对农用地的占用,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

其次,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农村土地利用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地政府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优化农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减少了农用地的占用量。

同时,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推动农村用地的集约利用。

此外,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产业用地和生态用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地政府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用地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总的来看,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

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

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

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3。

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约20亿吨,亦占世界陆地每年入海泥沙总量240亿吨的1/12。

比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均随之流失。

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70%,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6.3亿吨,其中在侵蚀最严重的沟壑区的侵蚀模数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

近十多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有所缓和。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扩展达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创年侵蚀量达30亿吨的惊人记录。

所以益趋严重的原因,一是开垦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过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

现已引起注意,加强了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人类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约占12万平方公里,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有5万平方公里,还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

若和沙漠、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5.9%。

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继续发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11个省区有5900万亩耕地和7395万亩草场经常处在沙漠化威胁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水平。

方法评价指标权重、全国情况、省域空间分并、省域时间变化等来分析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水平。

结论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缓慢提高态势,而就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等准则来衡量,研究时段内除利用程度为中等外,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均较低.但都处于缓慢提高中。

关键词:耕地资源利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098x(2011)06(b)-0245-01
以省域(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单元,利用相关数据分别计算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层次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及各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1 评价指标权重
就准则层指标权重而言,目标层下4个准则的权重排序分别为: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利用程度>持续状况。

在投入强度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单位资金投入>单位动力投入>单位化肥投入>单位劳力投入;在利用程度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机械化率>灌溉指数>复种指数>稳产指数;在产出效果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地均产值>劳均产值>安全系数>产投比例;在持续状况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人均耕地>非农指数>治理指数>平衡指数。

2 全国情况分析
1996—2003年间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动在0.3086~0.3455之间,平均值为0.3305,就综合评价得分情况来看,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研究时段内总体上较低,但呈现出缓慢提高态势。

在4个准则方面,研究时段内除利用程度平均得分尚为“中等”外,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均得分较低,但都处于缓慢提高中。

1996—2003年间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投入强度评价得分变动在0.2742~0.3316之间,平均值为0.3075;利用程度评价得分变动在0.368 8~0.4215之间,平均值为0.4035;产出效果评价得分变动在0.2846~0.3037之间,平均值为0.2921;持续状况评价得分变动在0.3380~0.3425之间,平均值为0.3411。

3 省域空间分并分析
就平均得分来看,全国被调查的31个省域(暂缺台湾、香港和澳门数据)中,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北京(0.6237),得分最低的为贵州(0.1924),极差高达0.431 3,全部省域的标准差为0.1032。

如果按等级来划分,除北京和贵州分别为“较高”和“低”等级外,有19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10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尚无处于“高”等级的省域。

较之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时段全国平均值的有18个省(区、市),最高的五个省域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和福建,全部位于东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有13个省(区、市),最低的5个省域为贵州、云南、重庆、甘肃和广西,全部位于西部地区。

就东、中、西部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而言,研
究时段内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996—2003年间,各省域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4个准则方面均相差较大。

在投入强度方面,有3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8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11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9个省域处于“低”等级,没有-处于“高”等级的省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利用程度方面,有5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11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9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5个省域处于“低,,等级,只有新疆一省域处于“高”等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平均>西部地区;在产出效果方面,有2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6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18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5个省域处于“低”等级,没有处于“高”等级的省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持续状况方面,有2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8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20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1个省域处于“低”等级,没有处于“高”等级的省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全国平均>东部地区。

4 省域时间变化分析
从1996—2003年前后两个阶段(1996—1999年和2000一2003年)的平均-情况来看,全国31个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除黑龙江、新疆和吉林外均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有20个,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有8个,其中,山东、河南和海南3个省
域的提高幅度都在10%以上。

从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4个准则来看,就前后两阶段平均情况而言,全国31个省域的投入强度均有所提高,而就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投入强度的提高幅度低于中部地区,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全国31个省域耕地集约利用的利用程度除北京、吉林、新疆和上海外均有所提高,从东、中、西部地区前后阶段的变化情况来看,中部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利用程度提高幅度最大,西部地
区最小,东部地区则居其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提高幅度均小于
全国平均水平;除黑龙江、山西、青海、广东、安徽、广西、宁夏、湖北和贵州9个省域后一时期耕地集约利用的产出效果较前一时期有所下降外,其他省域都有所提高,从东、中、西部地区在前后阶段的变化情况来看,西部地区集约利用的产出效果提高幅度最大,中
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小,东部地区则居其中,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除辽宁、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贵州、广东、广西、山西、宁夏、西藏、黑龙江、吉林、四川14个省域耕地集约利用的持续状况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17个省域均有所提高且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不同地区而言,除西部地区
稍有提高外,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现象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 主要结论
(1)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缓慢提高态势,而就投
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等准则来衡量,研究时段
内除利用程度为中等外,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均较低,但都处于缓慢提高中。

(2)就平均状况而言,各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多较低且空问分异明晁,在集约利用水平以及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果方面。

大致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且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般规律,但在持续状况方面中部和西部地区均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3)研究时段内,绝大多数省域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持续提高态势,虽然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果也呈现出与集约利用水平同样的趋势,但有相当部分省域的耕地集约利用持续状况有所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