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2

合集下载

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体系-586

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体系-586

2、两个级数
▪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 ▪ 生活资料只能是算术级数增长。 ▪ 因此,人口增长大大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
速度,如果不加干预,必将人口过剩、食 物匮乏
3、抑制人口增长的两种途径
▪ 积极性抑制: 增加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 手段:战争、瘟疫、饥荒、疾病等
▪ 预防性抑制: 限制出生人数。 手段:晚婚、避孕、杀婴、节欲
2、人口进入老龄化行列:
▪ 2000年: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1990年为5.6%)
▪ 60岁以上已接近1.41亿,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 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的1/2。
▪ 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11%。到2040年,中国老年 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29%,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 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
▪ 0-14岁:28979万人,占22.89%;15-64岁:88793万人, 占70.15%;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
同四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 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
▪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 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 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 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 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如此循环往复,使人口发展呈现为一种 波动的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口思想
▪ 过剩人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假设。
▪ “两种生产”的原理: 生产本身可分为两种:生活资料的生产和 人自身的生产,前者是根本性的,决定人 的生产。

社会学概论(2)

社会学概论(2)

社会学概论(2)⼀、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

每题1分,共20分)1、在社会⾓⾊的扮演中,⾓⾊之间或⾓⾊内部发⽣了⽭盾、对⽴或抵触,妨碍了⾓⾊扮演的顺利进⾏,这是:()A. ⾓⾊冲突B. ⾓⾊不清C. ⾓⾊中断D. ⾓⾊失败2、第⼀次使⽤“社会学”⼀词是在哪⼀本书中?()A.《实证哲学教程》C.《社会学⽅法论》D.《经济与社会》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物是:()A. 迪尔凯姆和韦伯B. 帕森斯和默顿C. 科赛和达伦多夫D. 库利和⽶德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A. ⼀定数量的成员B. 特定的活动⽬标C. 明确的规章制度D. 正式的组织结构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A. 个⼈的集合,只是个空名B. 客观存在的实体C. 社会关系的总和D. 聚集到⼀起6、当⼀个⼈具备了充当某种⾓⾊的条件,并按照这⼀⾓⾊所要求的⾏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A. 社会⾓⾊的确定B. 社会⾓⾊的表现C. 社会⾓⾊的扮演D. 社会⾓⾊的失调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A. 1840年B. 19世纪60年代C. 19世纪末⼆⼗世纪初D. 1949年8、由⼀对夫妇及其未婚⼦⼥⽣活在⼀起⽽组成的家庭称之为:()A. 核⼼家庭B. 主⼲家庭C. 联合家庭D. 丁克家庭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C. 亚⽂化理论D. 战争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A. 滕尼斯B. 罗斯C. 孔德D. 韦伯11、霍桑实验提出了:()A. “经济⼈”假设B. “社会⼈”假设C. “⾃动⼈”假设D. “⾃我实现⼈”假设12、某些社会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都将经过同样的途径,转变为同西⽅发达国家基本相同的社会模式即现代⼯业社会,这⼀观点被称为:()A. 社会均衡论B. 社会趋同论C. 社会进化论D. 历史循环论1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 ⼈类历史的全过程B. 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过程C. 过去了的社会D. 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14、冲突理论认为,影响社会分层最重要的因素是:()A. 财富B. 声望C. 职业D. 权⼒15、当代社会分层的⾸要标准是:()A. 职业B. 教育C. 收⼊D. 权⼒16、中国传统社会⽹络的核⼼格局是:()C. 团体格局D. 差序格局17、世界上第⼀批现代化国家出现在哪⾥?()A. 澳洲B. 亚洲C. ⾮洲D. 欧美18、从调查对象中有⽬的、有意识地选择若⼲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来进⾏调查,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种调查⽅法是:()A. 个案调查B. 典型调查C. 重点调查D. 抽样调查19、按照社会学的解释,以下哪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社会问题?()A. 矿难问题B. 经济问题C. 失业问题D. ⼈⼝问题20、建⽴在下级对上级的个⼈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式是:()A. 封建制B. 科层制C. 家长制D. 民主制⼆、多项选择题(以下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五个答案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自考2012版)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自考2012版)

• (四)统计报表 • 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 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 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二、问卷调查p67
• 1、问卷调查的涵义 • 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 种方法。 • 2、问卷的内容 • 一般有个人的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三个方面。 • 3、问卷的主要类型 • 问卷分为自填式和代填式两种。
• • • • • • • • • •
(二)文献法的优缺点 1、文献法的优点: (1)文献法的资料信息恒存不变; (2)文献法的费用较低; (3)文献法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 (4)文献法适用于作纵贯分析。 2、文献法的缺点: (1)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 (2)受隐私和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 (3)部分文献缺乏标准化的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
• (三)抽样调查 • 1、抽样调查的涵义 • 抽样调查是指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 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 估计和推理的一种调查方法。 • 2、抽样调查的类别 • 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 3、概率抽样调查的特点 • (1)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 • (2)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相等的概率被抽中; • (3)可以用一定的概率来保证将误差控制在规定 的范围之内。
• • • • • •
(三)社会管理功能 1、建立规范 2、提供模式 3、反馈信息 (四)社会批评功能 社会学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 事物及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 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p64
•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 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求知,具体情况具 体分析,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社会 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 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 1、社会现象的性质; •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 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大一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重点

大一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重点

大一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重点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P4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P14(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二)从社会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三、社会学的社会功能P24(一)科学理性功能(二)人文价值功能(三)服务建设功能四、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P28(一)概念: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P28(二)人口与社会运行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P29概念: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做人口数量的同义词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P30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转变与老龄化P32概念: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P45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以概括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的三大基本特征。

五、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P49社会与社会系统是社会学学科的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社会运行的主体。

(一)社会的特点P51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二)社会的功能P52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P58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P58概念: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的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社会科学的重要核心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和理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

二、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3.掌握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传达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学中的问题和现象。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4.幻灯片演示:通过幻灯片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1 社会学的定义和目标 1.2 社会学的四大基本概念 1.3 社会学研究的三大理论范式第二章: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2.1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2.2 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2.3 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问题第三章: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3.1 社会问题及其根源 3.2 解决社会问题的现代方法和技巧 3.3 社会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五、教学评估1.期中考试(占总成绩40%)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3.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占总成绩20%)六、教学资源1.教材:《社会学概论》第二版2.幻灯片:PPT制作教程(由教师提供)3.视频和音频:与本课程相关的影视资源(由教师提供)4.网络资源:社会学相关的网络资源(由学生自行查找)七、教学进度安排课程内容教学起止时间第一章第1周第二章第2-3周第三章第4-5周复习第6周期中考试第7周第四章第8-9周第五章第10-11周第六章第12-13周复习第14周期末考试第15周八、教学参考1.Wright, E. O. (2015). Understanding Class. London:Verso Books.2.Giddens, A. (2016).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Press.ls, C. W. (2000).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社会学概论二

社会学概论二

第一章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sociology 一词最早在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

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他想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在中国,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取意于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家荀况的《王制》篇。

该书阐述了三个层次的区别:一是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区别;二是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三是人与禽兽的区别。

从而分析了人类之所以能结成一定的群体,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原因。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重视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研究。

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肆言》。

涂尔干是最早提出建立道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的社会学家。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把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它是和人、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它的形成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关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为不同的学科所研究。

之所以要有社会学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社会关系是一综合体,不能孤立地为某一个学科研究某一个部分,必须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二是因为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容易产生片面性,造成失误,整体研究可以避免片面。

第三是因为社会学研究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兼怍各学科之成果来得出结论。

以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为指导的社会学家是不能解释社会关系的实质和社会关系不断更替的真正原因的。

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其研究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社会学的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即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角度考察、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二是综合性;三是广泛性;四是应用性。

(简记:整综广应)关于社会学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一是中心论,即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其创始人是孔德、斯宾塞;二是平列论,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置;三是特殊论。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贡献一
界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
实”。
贡献二 提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几条基本原则。 论述了社会团结。
贡献三 贡献四
关于社会反常现象和偏离行为的研究,特
别是深入研究了自杀问题。
4、韦伯的社会学观点
Max Weber (1864—1920)
代表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精神》; 《经济与社会》。
(1)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还处在引进和研究 国外理论的阶段; (2)由于缺少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层理论的支持,研 究还不够规范,低层次水平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调 查还比较多; (3)分支社会科学还相对薄弱。
[思考题]
1、论述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2、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 点; 3、论述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1、孔德的社会学观点
Auguste Comte (1798--1857)
代表作——
《实证哲学教程》
贡献之一:最先提出并使用“社会学”概念。 贡献之二:对科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贡献之三:提出了社会学的定义及其构成部分。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的科学; 社会学分社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系
政治与法学学院
本章内容: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
五、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学创立的标志:
孔德在1838年发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 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个名 称,这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诞生。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一、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1、社会的定义
社会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特定文化意义系统,其中包括个体和群
体之间隔离而又不完全可分割的相互关系。

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性行为和社会状态的学科,它用科学研究
方法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普遍性,以及这些群体如何在宏
观水平上影响社会发展。

3、社会研究
社会研究是指运用科学思维、采用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现
实进行重复的、可量化的思维的观察,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
出结论、不断完善理论的一个系统的活动。

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1、结构-功能分析
结构-功能分析是一种社会结构的理论,其目的是探索宏观的社会结构,和它们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变迁理论
变迁理论是指社会结构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
发展的社会学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社会发展是一些社会结构因素的变
化和发展。

3、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是指社会行为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到自身人际关系的影响和改变。

三、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是一门研究所有形式社会共同生活模式和实践、和关于这些共同生活模式本身及其影响的学科。

2、社会分层研究
社会分层研究是指对社会的一般结构的研究,特别关注社会的层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

3、社会变迁研究
社会变迁研究是指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的演变和发展的一个领域,旨在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尝试预测未来的社会随着特定社会要素而发展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 ) A.马克思 B.孔德
C.斯宾塞
D.韦伯
2.“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
A.科学技术
B.理论知识
C.信息技术
D.专业与技术人员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 )
A.1982年
B.1983年
C.1981年
D.1984年
5.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 )
A.哥伦比亚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哈佛学派
D.牛津学派
6.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 )
A.整体性特征
B.综合性特征
C.实证性特征
D.应用性特征
7.个人地位获得模式强调对获得新职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是( )
A.父亲的职业
B.本人第一个职业
C.现职业
D.本人受教育水平
8.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 )
A.文化交流
B.文化濡化
C.文化交往
D.文化比较
9.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C.文化结构
D.文化特质
10.“吃饭不是文化,吃什么、怎样吃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 )
A.创造性
B.习得性
C.共享性
D.累积性
11.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2.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是( )
A.习俗
B.道德
C.法律
D.宗教
13.相距365厘米以上的距离,是( )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
14.职业学校教育属于( )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15.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
A.0—10人
B.0—20人
C.0—30人
D.0—40人
16.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 )
A.股份制公司
B.公共部门
C.政府
D.第三部门
17.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利润最大化
B.非营利性
C.提供公共物品
D.有组织性
18.教育制度的潜功能表现之一是( )
A.社会化
B.缩小收入差距
C.文凭功能
D.社会选择
19.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业发展
20.属于人群类别的是( )
A.消费者协会
B.看热闹的人群
C.工会组织的旅游团
D.训练的军队士兵
21.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
A.社会化
B.社会保障
C.社会控制
D.经济生活
22.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是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这是社会分层理论流派中的( )
A.进化论
B.冲突论
C.功能论
D.交换论
23.“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即( ) A.组织目标与成员需要 B.组织与环境
C.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
D.组织制度与社会文化
24.社会制度起源于( )
A.民俗民德
B.立法的制度
C.人类的需要
D.统治者的需要
25.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 A.形式主义 B.退缩主义
C.创新
D.反叛
26.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 )
A.工业化水平高
B.精神生活丰富
C.人口集中度高
D.全面的有机组合
27.李某原是某机械厂厂长,后调到同级的公司当经理,李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 ) A.自由流动 B.垂直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28.“水不是文化,自来水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 )
A.创造性
B.习得性
C.共享性
D.累积性
29.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称之为( )
A.暴乱
B.暴动
C.骚乱
D.恐怖主义
30.组织与初级群体最显著的区别是( )
A.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B.对其成员有明确的角色规定
C.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D.组织规模比较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刑法这一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宏观控制
B.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消极性控制
E.法律控制
32.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3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 )
A.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B.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C.意识形态的改变
D.自然灾害
E.环境破坏
34.社会现代化包括( )
A.工业化
B.城市化
C.民主化
D.社会结构分化
E.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35.从身分到契约的转变,其实质是( )
A.人的解放
B.法治取代人治
C.自由流动取代身分限制
D.用先赋资格取代自致资格
E.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标志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社会风险
37.社区发展
38.社会结构
39.社会
40.江村经济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家庭结构的类型。

42.简述现代化的特征。

43.简述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44.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45.简述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的含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阐述社会学的功能。

47.联系实际阐述社会网络的涵义、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