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两个王国的整合和重建——读《聊斋志异·黄英》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蒲松龄小说《黄英》的文化内涵

维普资讯
国 代 学 竞/ ' 古 文研
士 魂 与 商 才 的 融 合
蒲松龄 小说 黄英 的文化 内涵
。曹 莹
明清 时期 ,随着商业经 济的发展 ,商人地位 的急剧上 对 桎 梏 人 们 多年 的程 朱 理 学 的彻 底 反 叛 , 是对 个 人 权 利 、个 升,传统 的士、农 、工、商的四民秩序已被打破。 《 聊斋志 人价值欲望、物质追求 的充分肯 定,认为 “ 贪财好色”是人 异》中的 《 黄英 》就 是 当 时现 实 生 活 的真 实写 照 。 作者 通 过 的本心 。同时这种肯定私利、肯定解放人欲 的思潮也带来 了 菊花精黄英与嗜菊如命的儒生马子才偶识 ,冲突,最终结合 经济 的繁荣和市民阶层 的崛起。 的故事 ,折射 出明末清初思潮 中一种独特 的价值追求 ,从 中 小说中黄英姐弟恰 是这种新兴阶层 的代表,在他们 的身
可 以看 出士 魂 与 商才 的联 姻 是 当 时 社会 发 展 的必 然趋 势 。
上寄托着作者新的人格理想。蒲松龄处于明末清初解放思潮 之中,难免受其影响 。因此他对黄英姐弟甚爱之 ,充分肯定
儒家思想与商贾文化的交融——从《聊斋志异·黄英》看蒲松龄思想的双重性

儒家思想与商贾文化的交融——从《聊斋志异黄英》看蒲松龄思想的双重性杨士钦【摘要】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uang Ying", that Pu Songling as a feudal Confucian ideas, appeared however Confucianism and merchant culture trend; leading to its ideological duality for many reasons; on its merchant culture admission at the same time, still insisted that" the right and left "quotient point of view.%通过对《聊斋志异·黄英》篇的解读,认为蒲松龄作为一位封建儒士,其思想却出现了儒家思想与商贾文化交融的趋势;导致其思想双重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在对商贾文化接纳的同时,依然坚持的是“右儒左商”的观点。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0)005【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儒家思想;商贾文化;右儒左商【作者】杨士钦【作者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聊斋志异》作品近五百篇,《黄英》是其中的一篇。
作为一篇描写人与花妖相恋的作品,作者没有像处理其它此类题材的文章那样,把重心放在男女主人公波澜迭起、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上,而是把大量笔墨用于两个作为对立面出现的男人马子才和陶生身上。
前者被作者塑造为一个尊奉儒家思想的典范,后者被作者描写为一个精通商贾文化的精英。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对他笔下这俩个有着截然不同理想追求的人,蒲松龄竟然都流露出赞许的态度。
先看马子才,他是一个尊奉儒家思想的典范。
从《聊斋志异·黄英》看明清士商关系变化

从《聊斋志异黄英》看明清士商关系变化郭静静【摘要】由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一直很低,处于四民之末.然而宋、明、清时代商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商人地位大大提高,甚至直接动摇士的地位.从而便出现了士商关系变化问题.《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便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变化.因此在《聊斋志异》中便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变化的作品.《黄英》便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篇.【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明、清商业发展;商人地位;《黄英》;士商关系【作者】郭静静【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黄英》所反映的最重要的问题绝不是爱情,而是当时社会最显著的士商关系变化问题。
商业的发展自宋代以来已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到了明代和清代,商业已获得了相当充分地发展。
相应的,商人这一群体人数日益增多,并且由于明、清时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商日益成为一个与士并行的阶层,以至于以前的士、农、工、商一变而成为士、商、农、工,商人地位大大提高。
在这一四民地位变化中,商的地位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
余英时先生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引到清代沈垚(一七九八—一八四零)的《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的一段话:“……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益甚。
然而睦婣任卹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
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
”[1]P451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几点重要的信息:1.自宋以后四民地位及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商的地位大大提高,而且士大多出于商人家庭,士与商的界线已不能截然划分开。
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由于宋代社会毕竟仍是士阶层居于领导地位,所以四民关系直到明代中叶以后才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完成人格整合书写理想人生——用接受美学解读《聊斋志异·黄英》

马子 才 人格 中 的缺 陷 和不足
《 黄英》 以菊花为题材 , 它从爱 菊 、 访菊 、 艺菊 、 市菊 写到 因菊 花 以结 缘 , 写 到菊 精 死 后化 为 异种 之 菊。 再 菊 花 历 来 为士 人 所 爱 , 为 花 中 四 君 子 之 一 。千 百 年 尊 来菊 花在 传统文化 中 已成 为文 化 的语码 , 表儒 家思 代 想 中“ 士志 于道 ” 而安 贫 自守 , 霜 不改 的 清高 人格 。 凌 蒲松龄写菊 花精 , 菊花种类 , 写 全篇浸透 着高雅脱俗 的 韵 味, 实现着一种完美人 格 的整合 , 寄托着一种理想人 生 的追 求 。 《 黄英》 中的马子才 , 有着极高的精 神追求— —“ 世好 菊, 至才尤甚 ” 并将此追求 付诸于实 行动 :闻有佳种 , “ 必 购之 , 千里不惮” 。可见他追求 的挚着 、 不辞辛劳。 但他 贫穷——“ 清贫 ” 似不 举火 ” 当陶生 让他 家 “ , 卖菊谋 生时 , 自命 清高地说 :仆以君风流雅 士 , 他 “ 当能 安贫 ; 今作是论 , 以东篱 为市井 , 则 有辱黄花矣 ” 。可见 他遵循着古 代文人 “ 文不经 商 ” 的法则 : 为业 不 屑从商 业, 为人不 屑做 商人 , 暴露 了农本 商末的封建思想 。 他还十分虚伪 , 当他娶 黄英为妻后 ,马耻 以妻 富 , “ 恒 嘱黄英作南北籍 , 以防淆 乱” 。然 而他 自家又没什 么 东西 , 于是 “ 不半岁 , 中触 类 皆 陶家物 。马立遣 人 一 家 赍 还 之 , 勿 复 取 。 未 浃 旬 , 杂 之 。凡 数 更 , 不 戒 又 马 胜烦 。黄英笑 曰 :陈仲 子毋 乃劳 乎? 马惭 , 切 听从 ‘ ’ 一 黄英 ” 当黄 英 卖 菊 家 境 越 来 越 好 时 , 认 为 “ 三 十 。 他 仆 年清德 , 为卿所 累” “ 皆祝 富 , 但祝 穷耳 !黄英 为 ,人 我 ” 保他的清德给他 盖 了茅屋 与之 分居 , 然过 数 日, 念 “ 苦 黄英 。招之 , 不肯至 , 不得 已 , 反就之 。隔宿辄 至 , 以为 常 。黄 英 笑 日 :东 食 西 宿 , 者 当不 如 是 。 马 亦 自笑 , ‘ 廉 ’ 无 以 对 , 复 合 居 如 初 。再 如 , 在 劝 陶 生 回 家 时 说 : 遂 ” 他 “ 幸充 盈 , 可坐 享 , 须 复 贾 。 可见 , 所谓 的清 家 但 无 ” 他 德, 只是 口头上的 , 内心 并非 真要 坚持 清 贫到始 终 , 这 恰 恰 说 明他 对 物 质 上 的享 受 是 有 所 求 的 。 从 以上对 文本的解 读 可 以看 出 , 子才 不是蒲 松 马 龄 笔 下 的理 想 人 物 , 不 是 蒲 松 龄 讽 刺 的 对 象 。他 人 也 生 的完 美 和 人 格 的 完 整 , 通 过 另 外 两 个 人 物 : 氏 姊 是 陶 弟的补充来完成 的。 《 黄英》 中的陶氏姊弟 是靠种菊 、 卖菊为生 的商人 。 鲁 迅 先 生 曾 言 :明 清 之 际 , 我 国 经 济 和 思 想 文 化 形 “ 是 态 转 变 的 一个 重 要 时 期 , 品经 济 的 繁 荣 、 想 解 放 的 商 思 高涨 、 社会 风 气 的变 化 , 这 一 时 期 的伦 理 道 德 和 价 值 对 观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由此 导致 了社 会行 为取 向和 并 个人生存方式 的变化 。①这一 变化很 大程 度上体 现在 ” “ 儒就贾” 弃 和社 会 对 商 人 地 位 的认 同 方 面 。社 会 结 构
聊斋志异黄英分析

赏析《黄英》
(一)小说情节 不以跌宕情节取胜,以平易笔调叙述马子才 和菊精的交往,情节进展缓慢而又趣味盎 然。 卖菊与置产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夫妻因财富 而产生分歧纠纷,使得故事出现细波微澜, 也使人物变得丰富形象。
(二)人物形象
1、黄英形象: 恬静稳重,幽默风趣。 黄英是菊花精,名字是由陶渊明诗歌中“菊有黄花” 化出。种菊、卖菊致富是“聊为我家彭泽解嘲”。 体现着读书人传统的清高观念的变化。 2、马子才形象: 清高耿介而又迂腐 3、陶生: 儒雅又精明的儒商形象。 他外表“丰姿洒落”,开口 “谈言骚雅”,一身儒 雅之气;作为商人又特别有眼光,有见地。他豪 爽不羁,放浪形骸,典型的性情中人。
作者介绍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 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 称“累代书香”。 他19岁初应童子试,考取县、 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 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
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考取秀才之后,屡
• 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安贫乐道 “克勤克俭” 勤俭持家,男耕女织 • 现代商业经济条件下: 鼓励奢靡的生活消费方式。
(四)艺术特色
• 淡雅的韵味和情致; • 女经营者形象塑造雅而不俗
• 另一种模式是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 入人间。 有些可以理解成他落寞生活中的梦幻。 另一种狐妖花怪表现情志、意向,成为象征 性的文学意象。 《婴宁》其名取自《庄子》,指的是得失成 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她的形象寄 寓着对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
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 漫主义作品。 其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 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 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 女性形象上。 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 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 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 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 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 无法解决的矛盾。
聊斋黄英赏析

聊斋黄英赏析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古代民间传说为基础的短篇小说集。
其中的《黄英》是其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妖魔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黄英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被一只妖狐所迷惑,而这只狐狸妖正是她相恋的男子化成的。
黄英对这只妖狐深信不疑,并与之结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怀疑丈夫的真实身份,直到发现他竟然是一只妖狐,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黄英》通过描述妖魔与人类之间的爱情纠葛,探讨了欺骗、妖术、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中,黄英被妖狐欺骗,她的美貌和善良使得她容易上当受骗。
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脆弱性。
此外,《黄英》还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被动。
黄英一开始对妖狐深信不疑,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然而,当她发现真相时,她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只能接受事实并面对悲伤。
总体而言,蒲松龄的《黄英》是一篇以妖魔与人之间的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和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位,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让我们反思爱情中的欺骗和复杂性。
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整合与规训——《聊斋志异·黄英》的文本解读

The Integration and Admonition of Human Models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 Person and Business Man--Analyzing The story about Huang Ying from the
chatting House
作者: 齐社祥;刘敬林
作者机构: 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西峰745000
出版物刊名: 娄底师专学报
页码: 58-59页
主题词: 《聊斋志异》;人格范式;整合;规训
摘要:<聊斋志异*黄英>一篇,事属花妖而别有寄托,书生马子才与菊花精陶氏姐弟的冲突和
合体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及价值观的冲突和合,反映了士对商的认同,商对士的规训,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观.揭示其中包含的文化内蕴,对探讨明清士人的文化心态及价值观演变,颇有裨益.。
解读《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兼论蒲松龄与儒道墨思想

解读《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兼论蒲松龄与儒道墨思想朱荣梅(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聊斋志异》承载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蒲松龄对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中《黄英》文中的三位人物形象分别展现了蒲松龄身上的儒道墨思想意识观念在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融合:儒家安贫乐道的卫士———马子才、魏晋风度践行者———陶三郎、墨派实干家———黄英。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儒家;魏晋风度;墨子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蒲松龄自称苦行僧转世,生活在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有着强烈的入世意识和仕途情结,其大半生都在科举考试之路上艰难跋涉,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典型的传统儒士,然其屡试不第,家道中落,人生辛酸,孤愤难平。
儒家圣贤经典里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与现实状况的巨大反差不断叩问心中那个坎坷潦倒、悲苦不堪的灵魂。
他在《戒应酬文》中有一段深夜书斋自画像:“弯月已西,严寒侵烛,霜气入帏,瘦肌起粟,枵腹鸣饥,回顾酸影在墙,须吻张翕,耸肩缩项,如世钟馗。
”[1]376他反复审视观照,终以神来之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铸就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座高峰———《聊斋志异》。
收稿日期:2020-05-07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GJ1742)。
作者简介:朱荣梅(1978-),女,陕西西安人。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0)04⁃0071⁃06《聊斋志异》虽是一部“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2]175,却从各个层面折射出清初当时社会的世态民情,其内容包罗万象,思想极为丰富,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佛家以及民俗文化、神巫思想、民族思想等,使作品具备了极其深广的思想文化内蕴,这一点也是《聊斋志异》超越同类作品的显著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观宋人对诗法的探讨和研究,可以认为.宋代是诗
法理论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时期。此时,人们对文体之 法、形式之法的议论甚多.无论是从宏观角度来说的虚化 意义上的法度.还是具体的字法、句法、葶法以及各种技
巧之法郁得到了详尽的讨论。尤其是“流转圆美”的法度
之美还把诗歌人工之美提升列比较高的层次.理论形态 可以说已经十分完备。人们把“法”看成是涛歌周有的质 的规定性,提升了“法”的理论地位;提出活法之说,在变 化、宏观巾发展诗歌法度.又避免法度走向细碎化的极 端。他们也认识到法度和自由之问的深刻矛盾。试图在禁 锢中寻找相对的自由.同时又将魏晋以来引而不发的法 度与个性、才性之问的关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可以说,此 时诗法理论探讨范围之广、出现频率之高、参与讨论人数
个“王国”冲突公开化。陶生向马子才提议“为今计,卖菊 亦足谋生。马素介(耿直),闻陶言。甚鄙之,日:‘仆以君风
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
矣。’陶笑日:‘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 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这是两个人物价值观念
的对白,更是作者物质的必然王国和精神的自由王国矛 盾的公开化。 2.马子才向陶生求艺菊之术而不授。作者物质的必 然王国和精神的自由王国对立、界线分明。马子才“闻其 (陶生)门嚣喧如市。怪之,过而窥焉。……(马子才)大奇
视富贵,只要“以其道得之”,挣钱就没有什么卑贱的。据 此,蒲松龄对“商才”也是会欣赏的吧。
读书人,因为屡考不中,弃儒经商,成为小康之家。蒲松龄 青年时代在父亲羽翼下安心读书,跟朋友张笃庆、李希 梅、王鹿瞻组成“郢中诗社”,孝妇河泛舟,大明湖游览,青 云寺读书。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士不可以不 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蒲松龄从小就热衷科
(二)马子才与陶生、黄英间的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
是作者两个“王国”整合、重建的过程。 作者物质的必然王国和精神的自由王国不可能一成 不变地截然对立于自身体内,而是由于马子才与陶生、黄 英间的矛盾冲突,两个“王国”整合而又重建。 1.陶生劝马子才以卖菊为生而马子才不允,作者两
平,好房子好地都给哥哥分走,蒲松龄分了薄田20亩.农
况,清贫自守,噬菊成癖,正是他“对现实采取了一种超验 态度”,追求人格完美的表现,这也正是作者自身精神的
自由王国的化身。陶生旷达,但不迂拘,主张自食其力,少 致丰盈,为贫士吐气。正体现了作者的另一重世界:物质 的必然王国的向往。
常生活耳濡目染。家里闹得实在不像话。蒲松龄的父亲
说:“此乌可居耶?”只好给四个儿子分家。家分得很不公
之,苦求其术。陶日:‘此非可青传,且君不以谋生,焉用
此?…在这里作为作者精神的自由王国化身的马子才向 作为物质的必然王国的陶生索求艺菊之术是绝不可能 的。如果陶生把艺菊的方法教给了马子才,那其实就是作 者对自己精神的自由王国的违背.也等于践踏了作者对
吃,但是没钱。只好“安分忘馋嚼”。青鱼很便宜,是属于平
而实现的。最终在小说中.作者“士魂商才”的理想美梦
成真。 关键词:士魂商才整合重建中介
开发自性的思想,和人的才性有很大的关系。宋人作诗是 在镣铐中跳舞,正需要一种精神的弥补,参惮、悟人肯定
了人的才性,能充分发挥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 与传统相接,不悖于法度,因此不仅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 标准,也成为创作的重要手段。
对“活法”的讨论则把吕氏稍嫌笼统玄虚的“活法”理沦具
体实在化了。《自石诗说》第七则云:“难说处一语而尽,易
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
之多,对创作影响之深,堪称历代之最。
注释:
圆活,说景要微妙。”第十则义说:“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
用事着也;意有余而约以尽之,善措辞者也;乍叙事而间 以理苦.得活法者也。”姜夔的“活法”具体到用事、措辞、
①王德明.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的发展.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14.
叙事、说景、说理等各个方面。严羽的《沧浪诗话》“诗法”
部分也有“要参活句,勿参死句”、“造语要圆”之类的法
(参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以为宋代的句法之说始 于黄庭坚,王德明《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的发展》则认 为王安石或苏轼更早一步提到句法。三人提出句法的时 间非常接近,考虑到句法之论在当时的盛行,很难对其先
场老屋3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找堂兄借了块门板, 带着妻子、儿子搬进去。他分到240斤粮食,只够一家三口 吃三个月。 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开始了长达45年的私塾教师
生涯。私挚教师是得不到功名的读书人谋生的出路,但寄
人篱下的生活很辛酸。身份低微的农村私塾教师生活确实 艰难,待遇不高.一年能拿八两银子就算不错。而维持一户 庄稼人最低牛活得20两,这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的。 蒲松龄30多岁时,四个孩子陆续出生,父亲故去,老 母在堂,他到了“家徒四壁妇愁贫”的地步,有时不得不卖 文为活,替别人写文章挣几个钱,比如说写封婚书,写篇 祭文,报酬不过是一斗米,或者一只鸡,两瓶低档的酒。蒲 松龄最犯愁的就是怎样按时交税不让催税的人登门。蒲 松龄为了交税,要卖掉缸底的存粮,卖掉妻子织的布。甚 至卖掉耕牛。他抱怨土地:怎么谷穗不直接长银子?蒲松 龄多次写自己的贫困。有首诗写他看到市上卖青鱼,很想
“金钱”有更深刻的认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一、科举失利的痛苦。生活贫苦。一个“士魂商
蒲松龄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父亲蒲檠本来是
不去也。”(《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 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蒲松龄并不鄙
《黄英》这篇短篇小说,把自己的两个王国整合和重建,最
终使“士魂商才”美梦成真。 (一)马子才和陶生是作者两个“王国”的化身。 马尔库塞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时指出:“资产阶级文 化对既存现实采取了否定态度,它批判现实排斥了人间 的‘幸福’和‘精神’。而为保护这种‘幸福’和‘精神’,便脱
离既存现实,对现实采取了一种超验态度。”(马尔库塞
民阶层消费的,但是蒲松龄吃不起。蒲松龄有首词《甲寅 辞灶作》,写“到手金钱,如火燎毛”,一烘而尽,除夕祭灶, 连肉都没有,他恳请灶王爷不要因为祭神不丰到天f::说 坏话,风趣地说:灶王爷看不过去,就请上帝赐给万钟粟、 万两金。一家老小活得光鲜,祭神也有钱,岂不两相便宜? 他的《除日祭穷神文》说:“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 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我就是你贴 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恩。你为何步步 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粘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 在古代大作家里,蒲松龄的平民特点很突出,贫困不
蒲松龄两个王国的整合和重建
——读《聊斋志异・黄英》
曹 军
(西安欧亚学院基础部大学语文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聊斋志异・黄英》篇在“士魂商才的结合” 的一般叙述中.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两个方面:马子才是作
者自身精神的自由王国的化身.陶生体现了作者对物质 的必然王国的向往。而马子才与陶生、黄英间的矛盾冲突 的发生、发展是蒲松龄物质的必然王国和精神的自由王 国整合而又重建的过程。这一运动过程是以“菊”为中介 和“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美誉的涩泽荣一r1840—1931) 提出。他主张一个商人既要有“士”的操守、道德和理想, 又要有“商”的才干与务实。所谓商才本来也要以道德为 根基。离开道德的商才即不道德、欺瞒、浮华、轻佻的商 才,决不是真正的商才。但如果偏于土魂而没有商才, 经济上也就会招致自灭。其实,早在j百六十多年前, 中国就有一个知识分子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向世 人传达了“士魂商才”的思想,这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 异・黄英》。 《聊斋志异・黄英》是在“士魂商才的结合”的一般叙 “士魂商才”这一理念是由享有“日本近代化之父” 根据他的阐释,可知“活法”理论有j层深意。,首先。 “活法”是针对创作讲究法度的人来说的.也就是“有意于 文者之法”者,尤其是汉魏以来讲求诗歌形式、重视声律 理论的人,那些崇尚天才、喜欢直出胸臆、无拘尤束的诗 人则不在此列。其次。“活法”并不排斥定法,所谓“规矩” 就是诗歌的定法。定法肯定是有的。但它只存在于客观的 体制当中,创作时应该竭力将它的影响化至最小,甚至于 无。第i,真正的“活法”就是变法,即对定法、常法实行变 革,是一种变化的法,然而此种变化是量之变而非质之 变,即不能背丁规矩,超出定法的范围。他举出两个例子。 述中。体现了蒲松龄物质的必然王国和精神的自由王国
南北籍。”到被“黄英笑日:‘陈仲子毋乃劳乎?’马惭,不复 稽(计较)”;由夫妻关于贫富观的一番争论后.“乃于园中
7
万方数据
重读《病梅馆记》
——浅谈新课改视域下的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田芳微1刘
艳2
(1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嘉兴职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36)
摘要:众所周知,《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文。该文采用了
呢?因此,本文通过从教育观的角度重读《病梅馆记》,以 古为鉴用之于今。浅谈新课改视域下的教育观在教学实 践中的指导意义。旨在致力于拉近教学实践活动中理想 和现实的距离。 在《病梅馆记》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正常健康” 的梅的状态是“直、正、密”;而病梅的状态则是“曲、欹、 疏”。但世人却弃正常健康的梅的“直、正、密”。而取病梅 的“曲、欹、疏”。造成此种“审美趣味”取舍的是当时一班 所谓“文人画士”的特殊的“孤癖之隐”.那就是以病为美, 以变态为美。以不正常不健康为美,以丧失天然生气为 美。回顾现实,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几 乎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课
后作出判断。
条,从表述来看,他显然也有过这方面的努力。
“活法”的提出也使当时参禅、悟入成为创作的首要
工作。曾季狸的《艇斋诗话》云:“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 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人处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