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先秦第3讲先秦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2.流派及主张(1)儒家时期人物主张春秋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核心是“05仁”,即“爱人”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06礼乐制度④首创私人讲学,主张“07有教无类”战国孟子①发展孔子的“仁”,主张实行“08仁政”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③伦理观上,主张“09性本善”④倡导“养浩然之气”⑤“天道”与“人道”统一荀子①主张施政用“10仁义”和“王道”,杂以霸道,礼法并施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③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④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2)道家时期人物主张春秋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11道”,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道家学派 创始人)知足寡欲 ②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③提出“12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战国庄子“齐物”“逍遥”: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13 逍遥”(4)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3.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15 思想解放运动。
(2)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 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1)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01 司南”。
(2)商周时期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硫磺和硝石,这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汉字的起源(1)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商朝出现的02 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艺术(1)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25张)

曰:“③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
《吕氏春秋·当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 时期的 政治(2 5张)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 时期的 政治(2 5张)
史料三
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
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
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④民服事其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 时期的 政治(2 5张)
3.立足家国情怀,追溯宗法制的影响(1)弘扬宗法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25张) 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 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 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
久乎?”——《左传》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 时期的 政治(2 5张)
(1)根据史料一,归纳西周初年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对“不朝”者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25张) 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关系:受封诸侯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各 种义务。 原因:分封制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先贬其爵位,就要收回其一部分土地,爵位越小土地 越少。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 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 念,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抵御外族入侵,排除。C项,材 料未体现以德治民思想,排除。D项,材料并未完全强调诸侯对天 子的义务比较片面,排除。答案:B
3.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 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 了( )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 念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史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高祖
1
汉惠帝
3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
汉昭帝
3
汉宣帝
4
1
汉元帝
2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由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以家国情怀感悟我国古代制度创新与实践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2.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旧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刘邦旨在()
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为了加强统治,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封国制不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郡县与王国之间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故C项排除;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排除。]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含解析)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长沙市高三统一模拟)考古发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出土的青铜器,其艺术特征与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如出一辙,在北京和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也具有类似特征。
这得益于()A.工官制的发展B.礼乐制的普及C.宗法制的促进D.分封制的推动答案 D解析材料表明,黄河下游地区与黄河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北京出土的青铜器艺术特征几乎如出一辙,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其加强了全国各地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D项正确。
2.(2020·广东百校联考)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赐姓的问题。
众仲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
”这说明当时()A.诸侯国对地方管理松弛B.血缘宗法观念开始形成C.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D.周王赐姓命氏的权力丧失答案 C解析材料大意是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身血统赐姓,又根据分封他的土地命名氏。
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即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故选C项。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血缘宗法观念在西周之前就已出现,排除B项;材料中周王赐姓命氏的权力没有丧失,排除D项。
3.(2019·四川达州一诊)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各诸侯国与王室是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西周则通过分封亲族、盟友,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诸侯国实际上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
与商朝相比,西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显,所以周朝的分封制含有统一的理念倾向,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课件

h
12
4.夏、商、西周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2)农业生产主要采取集体耕作方式,这有利于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 (3)农具改进,懂得施肥,耕作技术提高。 (4)农田水利发展。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 间排水和引水的技术,有利于农田灌溉和抗击水旱 灾害。
(1)从夏王朝的阶级关系看,奴隶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夏 王是最高统治者,奴隶阶级和平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夏 朝政权性质是奴隶制。 (2)夏朝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包括武装、刑法、监狱、 官职等内容),是一个国家,所以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 而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是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端 的根本原因。
h
24
尝试命题 1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
点。这一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扩大县一级政府的相关权力,
以使县一级政府具有更大的自主权。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不
同之处是 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政治
( C)
B.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C.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D.与宗法制相联系
解析 郡县的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
h
14
讲史料 史料一
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
问题发现 (1)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哪些?周边有哪些民族? (2)从图中看,西周的统治中心主要在哪一地域? (3)以上情况说明了什么?
h
15
探究解答 (1)齐、鲁、晋、燕、卫、宋等。东北的肃慎、西部的羌、 犬戎、东部的淮夷等。 (2)黄河中下游地区。 (3)有限的统治区域和周边民族的存在,说明西周还不是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
5.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 (2)以青铜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在世界上独 树一帜。 (3)重视交通和城市的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 统一,使夏、商、西周成为古代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奴隶 制大国。 (4)三代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种没有中断的发 展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所不能比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

(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PPT-精品课件(实用版) 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 等。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 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 观念、祭祖扫墓等。③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 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 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 人唯亲等现象。
基础知识点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周
1.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但大多数是同姓子弟。2.义务: 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 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3.权力: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4.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 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5.结果:受 封的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 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家
天下”的观念由来已久,“天下为家”可以追溯到夏朝,与
之相对的是“公天下”的原始社会。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使“家天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
制崩溃,儒家高举仁政的大旗,将“家天下”作为君主实行
仁政的重要内容,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家国同构,视国为家,“家天下
2高02考1年 历高 史考 一历 轮史 复一 习轮 专复 题习 一专 :题 先一 秦: 时先 期 秦 的时 政期 治P的P政T-治精 (品课25件张 ()实用 版)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课件

2.商朝 (1)建立: 约公元前 1600 年, 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以 亳 为都城, 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 殷 。 (2)灭亡:商王纣制作炮烙之刑,公元前 1046 年被周武王讨伐 于 牧野 ,商朝灭亡。
易混易错 武王伐纣的性质:武王伐纣是奴隶主贵族领导的 推翻暴君的武装斗争,导致了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其著名战 役是牧野之战,结果是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不能把武王伐 纣理解为奴隶和平民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因为武王是奴 隶主贵族。
理解升华 分封制的实质和影响:从表面上看,分封制是 诸侯与国王之间围绕土地和人民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但实质上是国王、 诸侯和奴隶之间以土地和人民为纽带形 成的社会宗法制度。它有利于周朝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但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发生的根源。
三、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的发展。 (2)后来习称的“ 五谷 ”,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3)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 量青铜农具。 (4)已懂得施肥。 2.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 篇——先秦
基础落实
第 1 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夏朝。 (2) 统治中心: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夏的都城 为 阳城 。 (3)灭亡:夏朝最后一个王桀自比太阳,约公元前 1600 年, 商部 落的首领 汤 发兵攻夏,夏朝灭亡。
(3)从两者的内在联系看,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 制的确立又巩固了井田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4)从结果看,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也 无法实行,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3.商、周青铜铸造的异同点有哪些? (1)同: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②同属“青铜时代”。 ③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④以官营为主。 (2)异:商朝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产品趋向生活 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一、先秦时期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
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针对训练]1.(2019·泸州二模)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表明()A.“礼”成为“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B.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C.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D.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D[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即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美、疆域广阔、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2.(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根源,故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等信息得出宗族内部实行德治,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教材拓展]__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宗法观念”不同于宗法制(1)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起着维护西周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但影响深远。
(2)“宗法观念”,指的是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亲亲尊尊”“男女有别”,对后世影响深远。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统一性与分散性并存——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考]根据史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解读]史料中三个“省略号”把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分封制下周王为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
第二层“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宏观政治决策”体现这一制度有一定的集权性,并体现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三层“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体现分封制在民族融合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层“总体看来”“表面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控制力有限”体现西周在国家结构上具有分散性,由此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
[试答]特点: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
影响:积极影响,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影响(1)对西周的影响分封制起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影响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探究2古代中国血缘关系的纽带——西周的宗法制史料(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
[解读]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试答]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以家国情怀感悟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材料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
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
“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
——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思考: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
【提示】编写原则:“一本”观;编撰类型、宗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地域关系等受“大宗”“小宗”观念的影响。
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3)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4)修祠堂、族谱有助于加深对祖先、家乡的认识,有利于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安庆二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道:“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并立民族,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
……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这说明() 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C[根据材料“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可知,分封制明确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维护统治,拓展疆土,故选C项;夏朝时国家已经正式形成,故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项;世袭制在夏朝时期已逐渐形成,故排除D项。
] 2.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以注入特定内容、贯彻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
下列符合“崭新原则”的是()A.“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确立了贵族的亲疏和长幼关系,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基本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延续。
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区别“大宗”与“小宗”,从而“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
选项中能够体现“亲疏和长幼关系”的只有D项。
]3.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主要体现了()A.周人团结一致抵御外族入侵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B[由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重社稷故爱百姓”可知,周代用宗法制维系宗族管理,并扩大化到政权管理,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抵御外族入侵,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由材料“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可知,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具有相互的义务,故排除D项。
]先秦时期的经济[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农耕方式的发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农业技术的进步(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①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4.土地制度的变革(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