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及宋词

合集下载

国学:宋词发展史和宋代词人简介

国学:宋词发展史和宋代词人简介

五代词是词的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
• 温庭筠(唐)
意象绵密,富艳精工
• 韦庄(唐)
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 冯延巳
境界阔大,意境浩莽
• 李璟、李煜
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是李璟的第六子。 自称为钟山隐士,莲峰居士。南唐末代国君。
李煜作为国主是“不称职”的,但作为文艺 家,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 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代 歌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壹 宋词发展史
诗歌发展史
上古 歌谣
先秦
《诗经》 《楚辞》
两汉 乐府
魏晋 南北朝
民歌
唐代 诗歌
五代 词
宋代 诗词
元代 散曲
明清
小说 诗词
先秦
古代诗歌开端
《诗经》
先秦
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 公”。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谢 爱 知 之
经为 知

之 不

知 为

不 知


知 也
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楚辞(骚体)
先秦
屈原 《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 于楚国丹阳。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先秦

105位宋代词人,一人一句经典宋词,一眼万年,美到心醉

105位宋代词人,一人一句经典宋词,一眼万年,美到心醉

105位宋代词人,一人一句经典宋词,一眼万年,美到心醉!一本《全宋词》,两宋词家1330余家,词作约20000首。

许多诗人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土中,唯有诗作,永远流传。

在宋词中,有旖旎的愁绪、有壮阔的豪情、有婉约的爱情、有沉痛的家国之思,一本宋词,千种风情。

诗词君总结105位宋代词人,一人一句经典唐诗,一眼万年,美到心醉!王禹偁(954-1001)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点绛唇·感兴》钱惟演(977-1034)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玉楼春》林逋(967年—1028年)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长相思》聂冠卿(988-1042)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

问其间、赏心乐事,就中难是并得。

——《多丽·李良定公席上赋》柳永(987?-105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范仲淹(989-1052)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秋思》张先(990-1078)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晏殊(991-105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宋祁(998-106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玉楼春·春景》叶清臣(1000─1049)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贺圣朝·留别》欧阳修(1007-107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韩缜(1019-1097)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凤箫吟·锁离愁》王安石(1021-1086)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国(1028-1074)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宋代词发展史

宋代词发展史
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这一代词人以柳永、张先、范仲淹、晏殊、欧阳修为代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动摇了五代以来由红粉佳人一统词坛天下的局面,开始出现了男子汉、大丈夫,男性形象进入作品当中,也为后来的豪放词打下了基础。
四、第四代词人群(1163—1207)这是宋词的第二辉煌期,代表人物有辛弃疾、陆游、张孝祥与姜夔。此时已经是南宋时期,词上依旧传承豪放婉约,其中以辛弃疾为首的一派秉承苏轼的豪放一脉,而婉约代表姜夔则师从周邦彦,但二者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周词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而姜词语调清幽,似雪中寒梅。
五、第五代词人群(1208—1265)这一阶段的词人是以戴复古、刘克庄、吴文英为代表的“江湖词人群”,此时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态,即灰心与绝望。这种情绪来源于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的无能为力,他们把这种情绪付诸于笔触,尽情宣泄,但从此宋词已经渐露衰微的苗头。
二、第二代词人群(1068—1125)这一阶段是宋词的第一辉煌期,显示出百花齐放的情境,铸、周邦彦,还有王安石、王观、李之仪与晁补之等。这一时期的风格一是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二是注重词律与音律的精严。
三、第三代词人群(1110—1162)这一时期较为特殊,因为它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也就是北宋灭亡时期,尤其是靖康之变后,当时的词人分成了三个创作流派,一为愤世与救世的志士词人群,二为遁世与玩世的隐士词人群,三是颂世与喻世的宫廷词人群。代表人物有叶梦得、朱敦儒、李清照、周紫芝等,其中以李清照成就最高。
六、第六代词人群(1252—1310)第六代的词人群是以周密、刘辰翁、蒋捷为代表的“遗民词人群”。此时已是南宋灭亡时期,词的创作上没有太大的开拓与创新,只有融合与深化。这一时期,既是多种词风的融合期,也是词史高峰的结束期,也就是说,自南宋灭亡、宋朝结束后,词的辉煌就已完全过去,但它也为后来出现的新文学体裁——元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财富。

宋代词人简介

宋代词人简介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阶段——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者”。 大晟词派: 万俟咏、晁端礼、田为、 徐伸、晁冲之、江汉、姚公立
第四阶段——南宋前期
南渡词人群体
叶梦得、朱敦儒、李纲、张元干
易安体:李清照——词别是一家
第五阶段——南宋中期
中兴词人: 辛弃疾
辛派词人: 陆游、张孝祥、张元干 陈亮、刘过、刘克庄
第六阶段——南宋后期
格律派词人
姜夔、史达祖、吴文英、 高观国、周密、张炎
其他词人
王沂孙、刘辰翁、蒋捷
宋词的发展与流变
第一阶段、北宋前期 柳永、范仲淹、 晏殊、欧阳修、 宋祁、张先
第二阶段
北宋中期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 张耒、贺铸、王安石、 李之仪、陈师道、赵畴令。
1、主要代表:苏轼
创造东坡范式,即:主体意识的强化; 感事性的强化; 力度美的转化; 音乐性的突破”。
2、苏门词人:
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晏几道、贺铸。

宋词简介——精选推荐

宋词简介——精选推荐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宋朝十大词人,十首传世宋词

宋朝十大词人,十首传世宋词

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貌神情,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那些令人心旷神怡的词句,读来唇齿噙香,犹如置身千年前繁花似锦、活色生香的宋代日常生活之中。

十位宋代词人,一人一首传世宋词,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1-奉旨填词——柳永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全词二十一句,通篇用赋体作法,铺张扬厉,对偶排比,堪称一篇词体的杭城赋。

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之作。

读了这首词,谁人不感慨杭州的繁华与富庶。

-2-太平宰相——晏殊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

晏词有的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多有清新之辞、娴雅之气。

其词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悟,具有士大夫的气质,可谓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过渡者。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词名人精选

宋词名人精选

陆游
• 简介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孝宗隆兴初,赐进士出身。他是杰出 的爱国诗人,一生以诗文为武器,抒写抗敌御侮、恢 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气势雄浑,感 情奔放,笔意流走,辞旨明快,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 影响。他的词风也以雄放悲慨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 美。前人谓其流丽处似秦观,雄放处似苏轼。有《渭 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 记》等,后人辑有《放翁词》。
吕本中
• 简介 • 吕本中 (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 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 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 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江 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 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 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 意深沉。代表词作有《采桑子》、《蝶恋花》、《减字木兰花》、 《生查子》(一)等,其中《采桑子》描写一女子的刻骨相思, 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西江月”,恨恋人“不似”和“却似”, 比喻巧妙,写法新颖别致,又饶有民歌风味,令人回味无穷,堪 称妙手天成的上乘之作。词《蝶恋花》结句中的“眉尖一点”的 指代也十分新巧,值得一提。东莱著有《东莱诗集》、《紫微诗 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辑有《紫微词》。
黄公度
• 简介 • 黄公度(1109-1156) 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 年(1138)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 罢归。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其咏梅词有好几首,盖 是欣羡梅傲雪凌霜之高洁品性故也。公度作品多运用朴词造感人 之深境,可谓深得“词浅意深”之妙,艺术造诣很高。代表作有 《菩萨蛮》([一]、[二])、《卜算子》(二)、《浣溪沙》、 《一剪梅》、《千秋岁》、《眼儿媚》、《朝中措》(一)等。 其中《菩萨蛮》(一)写离人愁思,“愁绪促眉端,不随衣带 宽”,人因愁而渐瘦,衣带渐宽,而眉头却依旧紧锁,不见有渐 宽的迹象,写得妙趣横生。《卜算子》(二)中“薄宦各东西, 往事随风雨”,“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都是词浅意哀的佳 句。类似的佳句在各词作中还能找出不少,此足见公度素有潘江 陆海之高才也。有《知稼翁集》,词集为《知稼翁词》。

宋词代表人物

宋词代表人物

宋词代表人物1、苏轼:北宋词人,开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后人称为“词圣”。

上榜理由六点:他是宋代现存宋词数量第二的词人;开创了“豪放派”;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2、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上榜理由五点: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使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从而宋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3、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后人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上榜理由三点:他是宋代现存宋词数量第一的词人;苏轼打开了豪放派大门,但辛弃疾是第一个真正走进豪放派大门的词人;辛弃疾对宋词改革发展中的贡献还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4、李清照: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人称“词中皇后”、“千古第一女词人”。

上榜理由两点:创“易安体”,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清照的词有音律声调的和谐美。

5、秦观:北宋婉约派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李调元称赞其"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上榜理由三点:他能把小令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带来的不足;他使得慢词的创作走向成熟;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

6、周邦彦:北宋词人,被后人称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

上榜理由两点:周邦彦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高峰;促进词体声律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开创格律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词人及宋词北宋前期宋代立国之初半个世纪,词并未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

四五十年间词作甚少,虽然像王禹偁、寇准、钱惟演、潘阆等人的词作也有较强的可读性,当尚未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

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一、独辟蹊径:范仲淹1、人物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曾于仁宗康定元年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

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

他是破除宋初浮靡词风的领军者,开宋初文学新气象。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词作风格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

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

其词作多表现雄浑大气的风格,语言朴实而而不乏豪迈,意境远大又富有张力。

3、作品赏析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阕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已经相类而情调迥异。

下阕抒发兵将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

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过去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此篇词意境开阔,格调悲壮,以白描写实的手法描写边塞的景物,从侧面烘托了边境士兵戎马生活的悲苦。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人情与戍边相碰撞,彰显出词人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

一种对人民普世的关怀跃然纸上,胸襟博大,气度不凡,悲壮激昂的词人形象便得到了彰显。

该词给宋代初期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了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二、词的新变:柳永词至柳七,方开大河。

柳永其作婉约柔美,又多直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因而动人。

柳永善于写长调,常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内心之感情。

柳永词的出现, 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 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 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 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 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 对后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柳永也像古代众书生一样希望通过考取功名,飞黄腾达,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多次科举都未能中第。

最终只能自嘲“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后来,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柳永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1、艺术特色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2、作品赏析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

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赏析:这首词,作者回忆了往昔的欢聚之景,由此来抒写相思之愁。

文笔细腻。

在词中,作者用了婉约词中惯用的思妇形象,以长调的形式,将主人公思绪写得生动而又曼妙,该词善于铺陈,像一幅画卷一样展开。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作者从追忆开始叙述,直接写她与情人的初次相会。

这是一次大胆的行为,直接却给女主人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她一心认定“便只合,长相聚”。

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

乱花狂絮,好时光已经不再,只有寂寞,不知道该对谁说,也只有深深地埋藏自己内心深处。

于是整个下片转入抒写自身懊悔的情绪。

“算前言,总轻负”,从这可以看出,女方一直在责怪自己,是由于她的言而无信,轻易地辜负了他的情意。

再讲“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感情总是难以割舍。

女主人公又开始想起了男方的好——他不仅举措风流可爱,而且还品貌端正,远非一般浮滑轻薄之徒可比,实是难得的人物。

最后“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妇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状态。

女主人公日日攒眉,只怨自己错过了一段良缘,但又能如何,如今也只能懊恼了。

三、诗词一体,以诗为词:苏轼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1、苏词革新在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渗透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达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

使词向诗一样可以充分表达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2、作品赏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读苏轼的词,你会觉得他是个圣人,看苏轼的人,你会觉得,他只是个普通的男人夜,居然是那么的寂静。

也许是在凭栏远眺,也许是在低头浅酌,但苏轼说,他这是在梦里。

苏轼的梦很长,但也很短。

十年,是他遭受政治迫害,谪居密州的十年;十年,是他和妻子王弗挽手而笑,海誓山盟的十年。

如今,他和妻子已经是阴阳相隔无法相见,他仍会有另外一个十年,却再没有那个十年了。

“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何患无妻”,苏轼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才努力让自己不要想起王弗,但,这可能吗?已故的妻子埋在家乡的土地里,他却离乡别井在他方,这正是“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痛苦的爱情,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确不知道我爱你”。

万里别乡愁肠断,纵使妻子死而复生再还人间,看到这个风霜满面鬓发如霜的“陌生人”,应该也认不出那是曾今意气风发“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的苏轼吧。

那一年,苏轼还家正好看到娇妻在房内梳妆打扮,官场如意,又妻美如玉。

本该开怀大笑却为何相顾无言泪千行?苏轼也许会说:梦中迷离,思尽词穷,不知所言。

但我会说:苏轼本希望能在梦中重现昔日的美好,但无奈往昔实在太美好了,与失落的现实格格不入,一看便知是梦,又如何能欢喜起来?最后,我想苏轼仍会捧起那一杯和着泪水的酒,一饮而尽。

虽然,苏轼后来另觅新欢,但谁能说,他不爱她吗?北宋中后期时间:11世纪下半叶,主要是神宗、哲宗、徽宗三朝(1069—1125)总概: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情调并存的繁荣期,也是名家辈出的创造期。

特点:北宋中后期是词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的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两种创作倾向和两大创作群体。

一种是沿循传统的婉约词风,在词艺上更追高格,被称为大晟词人群,以周邦彦为主帅;一种是变革传统而为豪放,在词境上另辟蹊径,被称为苏门词人群,以黄庭坚、晁补之为代表。

虽然分为两大流,但此时期的词风细微处确是“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

使后期南宋词,沿革这两个方向分别发展。

一、雅俗并存:黄庭坚:1、人物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称号:一祖三宗、苏黄、宋代四大家(书法)、秦黄。

2、风格特色:雅俗并存、兼学苏柳。

3、写作手法:黄庭坚以诗名世,他的词在北宋词坛也有一定的地位。

黄庭坚词有双重的创作倾向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他学习柳词铺叙展衍的行文方式和直率俚俗的语言,直抒胸臆,多以俚俗之语写侧艳之情,摆脱“花间”以来的比兴寄托、蕴藉婉曲,如《沁园春》。

黄庭坚是苏门学士,苏轼革新词风对他的影响极大。

他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发展。

他也把词视为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认为词与诗同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文学,黄庭坚经常在词中凸显他刚直倔强的个性与旷达脱俗的人格境界。

他词雅俗并陈的创作倾向、刚柔兼济的风格,使得历代词评家的意见多有歧异。

但值得肯定的是,山谷词在苏轼、辛弃疾之间起着不可忽略的过渡作用。

4、作品赏析鹧鸪天黄庭坚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ju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词评: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二、隐逸之词:晁补之:1、人物简介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

2、风格特色于隐逸中吟咏情性3、写作手法晁补之创作的词“神姿高秀,与轼实可肩随”,他把词作为言志遣怀的一种文学样式,内容上尽可能抒写与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胸襟怀抱和经历遭遇,词风上多豪放雄健之作,境界较开阔,意脉较流畅,无论笔力、气象都接近苏轼,如《摸鱼儿·东皋寓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