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分类
休克

2、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快速失血、失液、烧伤等。 血管源性休克:外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
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过敏 性休克、部分感染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由于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导致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 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显著下降 所引起的休克。
第十一章
休 克
休克的概念
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量 急剧减少,微循环血流灌流量严重不 足,导致重要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 和细胞受损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 主要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 、尿量减少、脉搏细速、血压降 低、神志淡漠 ,甚至昏迷。 注:与晕厥不同。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一、休克的原因 1.大出血、体液大量丢失 2.严重创伤 3.大面积烧伤 4.严重感染 5.严重的心肌梗死 6.变态反应 7.强烈的神经刺激(神经损伤)
4.微循环衰竭期的临床表现:
(1)血压进行性下降: (2)毛细血管无复流: (3)DIC: (4)多器官功能衰竭: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
(一)细胞代谢的改变:
能量代谢障碍: 代谢性酸中毒:
(二)细胞损伤: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 线粒体受损 溶酶体酶释放
三、器官功能障碍
二、休克的分类: 1、按照休克发生的病因:
失血和失液——失血性休克 烧伤——烧伤性休克 严重创伤——创伤性休克 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 急性心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 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 强烈的神经刺激——神经源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见于外伤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肝或脾脏破 裂、产后大出血、胃溃疡出血等。短期内,如果失 血量超过机体总血量20%,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15分钟内失血量在总血量的10%——机体可以代 偿——不引起严重后果;失血量在总血量的50%— —可以导致病人的死亡。 失液:严重剧烈的呕吐、腹泻、肠梗阻、大汗等 引起大量体液的丢失,也可引起体液量锐减,而导 致休克。
休克分型

4心源性休克治疗
4.5 溶血栓治疗
尿激酶、链激酶及重组链激 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对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 或周身采用溶血栓治疗,可使缺血心肌的 血供恢复。 目前认为在动脉闭塞后3~6h内,溶血 栓治疗,或是利用机械方法,使血管再通, 减少心肌坏死的程度。
过敏性休克 超敏反应 I型
1 机体受到过敏原剌激后易产 生抗体(IgE) 2 再次遇到过敏原,细胞膜上 的IgE与过敏原结合→激发 组织胺、5-羟色胺、补体系 统 3 微循环:大量毛细血管开放, 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液淤积 在微循环内,回流量和心输 出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
过敏性休克 超敏反应
4心源性休克治疗
4.6 辅助循环
4.6.1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疗效不一,存 活率为11%~70%。 把前端带气囊的导管从 股动脉插到锁骨下动脉,舒 张期、气囊扩张,使主动脉 压上升;收缩期气囊收缩, 则主动脉压减小
4心源性休克治疗
4.6 辅助循环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对心脏有如下四个优点: ①由于收缩期压力减小,使心 工作量减少;②心肌耗氧量减 少;③由于舒张压力上升,使 冠状动脉血量增加;④保持平 均动脉压。 禁忌证:如主动脉瓣关闭 不全,盆腔动脉栓塞性病变
4心源性休克治疗
4.4 药物治疗
2.强心甙 除特殊情况不应使用,因为洋地黄 不能增加心源性休克时的心排血量,却可 引起周围血管总阻力增加,反而减少心搏 出量。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只有在伴 发快速性心律失常时方考虑应用。
休克的病理生理分类

休克的病理生理分类
休克是一种可致死的机体应激反应,其根源在于体内一项或多项器官或系统受到非常大的刺激而无法正常功能,以致于紊乱生理稳态和心理稳定,并可能导致死亡。
休克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以按原因、类型和症状分类,但最常见的休克分类方法是按照病理生理学加以分类。
根据病理生理学分类,休克分为体温休克、神经性休克、内分泌休克和血液流变学休克等四大类。
1. 体温休克:体温休克是由体温上升或下降引起的,可能是由
感染、烧伤、中毒或失血引起的,出现症状是体温降低到35℃,或
热而不适、头晕、虚弱、出汗和口干等。
2.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内部传导系统受到紊乱所致,可以由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生物化学不平衡、神经元缺乏或神经传导受损等引起,可出现肌肉痉挛、口爆、尿不足、心率加快、出汗或抽搐等症状。
3.分泌休克:内分泌休克是由低血糖、低血钾、高血钙或高血钠所致,症状为头晕、昏厥、嗜睡、抽搐、心动过速、震颤等。
4.液流变学休克:血液流变学休克是由于机体血浆蛋白含量过少而引起的,可随感染、发热、出血、长期使用类固醇而发生,症状有虚弱、面色苍白、皮下出血,心率加快,脉搏细弱等。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紊乱反应,其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多变,因此,对其的鉴别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病理生理学分类是休克的一种分类
方法,有助于科学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休克的发病机制。
休克理论知识汇总

休克理论知识汇总●休克:是指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过敏性休克五类。
(本质是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特征是产生炎症介质;治疗的关键环节是恢复对组织细胞的供氧、促进其有效的利用、重新建立氧的供需平衡和保持正常的细胞功能。
)●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循环血量降低而引起的休克。
●感染性休克:亦称脓毒性休克。
是指由微生物及其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常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障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全身性感染如得不到控制,由病原菌及其产物内毒素、外毒素和它们介导的各种炎症介质可互相介导,发生级联或网络反应,引起脏器受损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由于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严重低氧血症、弥漫性肺部浸润和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各种病因导致的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发生的肾脏功能减退,即溶质清除能力及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从而导致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氮质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病症。
●应激性溃疡SU:是机体受到诸如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打击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肠黏膜缺血造成胃肠黏膜的损害。
临床表现为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粘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或穿孔。
●肠源性感染:因胃肠道缺血缺氧,正常粘膜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内的细菌或其毒素经淋巴或门静脉途径侵害机体,称为细菌移位和内毒素移位,形成~。
●休克指数:常用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和轻重。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休克是一种全身血液循环不足引起的严重情况,常常危及生命。
休克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因素和机制进行分类,如导致休克的原因、机体反应的类型和病理生理过程等。
本文将根据导致休克的原因进行分类,并介绍处理原则。
一、休克的分类根据导致休克的原因,休克可分为心源性休克、低阻力性休克和低回流性休克三类。
1.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导致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常见的原因有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等。
处理原则为增加心排出量和改善心脏功能。
2.低阻力性休克:低阻力性休克是由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导致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常见的原因有感染性休克、变态反应性休克等。
处理原则为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维持组织灌注。
3.低回流性休克:低回流性休克是由于心脏前负荷降低导致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常见的原因有失血性休克、烧伤休克、胸腔积气等。
处理原则为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和提高心脏前负荷。
二、休克的处理原则休克的处理原则是尽快纠正休克原因和维持组织灌注。
维持气道通畅和呼吸稳定是处理休克的首要任务。
1.补液:快速补液是休克处理的关键环节,目的是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改善组织灌注。
补液的选择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休克的原因来确定。
常用的补液方法有静脉输液、输血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休克的类型,可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或改善心脏收缩力。
如使用血管收缩剂和升压药物可以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
3.控制出血:对于低回流性休克的患者,如失血性休克,要尽快止血和控制出血源。
常用的措施有直接压迫、缝合、止血带等。
4.治疗原发病:休克的处理不仅要针对休克本身,还要治疗休克的原发病。
比如,对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冠状动脉扩张和通路重建等。
5.监测和支持:对于休克患者,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重要器官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休克

• 休克病人的诊断
明确病因 # 有严重创伤、大量出血、重度感染、过敏病史和心脏病
史等,可能并发休克。
# 对无明确病因时,根据临床表现、体检以及实验室检查
确定。
临床表现 1. 精神状态;2.循环状态;3.呼吸系统变化;4. 其它系统变化,如体温,皮肤颜色、温度、外周 血管充盈状态等。
临床检查
体温 心率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差
• 休克的自主性反应(Autonomous Response)
途径:刺激颈内动脉压力感受器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 小动脉血管收缩全身血流再分布 # 增加HR和心肌收缩力维持CO # 静脉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流量 #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维持动静脉血管收缩 # 释放抗利尿激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轴
增强水钠潴留,维持血管内容量
(一)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1.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 2.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 3. 烧伤性休克(Burn Shock)
(二)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由脓毒血症所诱发。
(三)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四) 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五) 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
利用该公式有助于对低氧进行分类:
CO降低时称为“缺血性低氧” (如心源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
Hb降低时称为“贫血性低氧” SaO2下降时称为“低氧性低氧”
(如围术气各种病因导致的低氧血症) ERO2改变时称为“细胞病理性”或“异常分布性低氧”
(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这种分类有利于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循环休克。
第二十一章休克

第二十一章休克一、基本要求二、掌握休克的概念及休克各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三、掌握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及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四、掌握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五、熟悉各型休克的特点及发病的主要环节六、熟悉休克的病因及分类方法。
七、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知识点纲要(一)休克的概念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1.休克常见的病因有:失血、烧伤、创伤、感染、过敏、急性心力衰竭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
2.休克的分类:按病因分类: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按始动环节分类: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包括: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及正常的心泵功能三个环节。
不同类型的休克,尽管病因不同,一般可经过以上一个或多个环节而影响组织的有效灌流量,从而引起发病,如: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
过敏、感染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引起血管容量增大导致血管源性休克。
大面积心肌梗塞及心室扑动等可导致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引发心源性休克。
(三)休克分期1. 缺血缺氧期该期主要特点为除心、脑血管以外,全身小血管持续收缩而引起缺血缺氧,此时心脑供血无明显障碍,故称为休克代偿期。
由于这些变化为休克过程的早期阶段,又称休克早期。
2.淤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是指休克的原始病因未除,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乳酸等扩血管物质增多使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减弱而导致的淤血状态。
其主要特点为腹腔内脏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分隔并淤滞在这些器官内,心脑供血因此而明显减少,故又称为休克失代偿期。
3.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衰竭是指微循环血管平滑肌麻痹而扩张导致的血流停止阶段。
其主要特点为凝血系统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生命危险的状况,其特点是血液循环无法满足器官组织的需氧供血,导致组织灌注不良和氧供应不足。
休克的处理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休克进行分类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休克的分类和处理原则。
一、休克的分类根据休克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休克可分为四类: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阻塞性休克。
1.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大量失血、失液或排尿不畅引起的休克,如创伤性休克、出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
2.血流动力学性休克: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或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引起的休克,如感染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等。
3.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出力不足导致的休克,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4.阻塞性休克:由于心前负荷阻塞引起的休克,如肺栓塞、气胸等。
二、休克的处理原则休克处理的原则是早期识别、迅速干预、全面评估,根据不同类型的休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恢复组织灌注和改善氧供。
1.早期识别休克的早期识别对于有效干预至关重要。
在怀疑休克的患者中,可观察是否伴有以下表现:意识水平改变、皮肤苍白或发绀、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尿量减少等;同时可以通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指标来评估休克程度。
2.迅速干预在发现休克的情况下,需要迅速采取以下措施:保持气道通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静脉开放,迅速进行静脉通路畅通;立即输液,根据休克类型和程度选择相应的液体。
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应迅速补充失血或失液的液体。
一般可以使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或胶体液(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来扩充血容量。
对于血流动力学性休克,应迅速纠正心脏泵功能障碍或外周血管扩张,一般可通过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血管加压素)或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多巴酚喷麻)来改善血流动力学。
对于心源性休克,除了积极处理基础病因外,还要加强对心脏的支持,如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对于阻塞性休克,应尽快消除阻塞原因,如行胸腔穿刺或手术治疗肺栓塞,解除气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