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哭与笑

合集下载

宝玉十二哭

宝玉十二哭

贾宝玉落泪———剖析贾宝玉的悲剧情节姓名万俊学校应城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 1242001212685〖摘要〗在《红楼梦》全书中除去林黛玉,眼泪最多的就是贾宝玉。

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贾宝玉在文中落泪的文字共有十二处,而这十二次落泪,却正好论述了他的悲剧情结。

因景伤春,宝玉面对花草风竹总是感到悲凉,曹雪芹通过平常景色的描写却写出了不平常的感受,写出宝玉感受到的悲伤及其原因,从侧面衬托出整部书的悲凉气氛。

因人伤情则分别从林黛玉、晴雯、金钏等几个代表人物出发,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的理解,进一步对贾宝玉的悲剧情结进行剖析。

最后从更深的层面对贾宝玉对末世的痛苦感受进行阐述。

〖关键词〗宝玉落泪悲剧情结末世感受《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及衰的必然命运,揭露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在封建制度高度发达的清朝中期,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因贾宝玉反叛性格和林黛玉蔑视仕途,且对纯洁爱情的追求而遭致无情的扼杀,因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便是必然的结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种痛苦正是作者精神压抑的体现,这种压抑中,体现了作者身上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也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内心斗争,但他的反叛却无法与整个封建制度和礼教抗衡,因此,他的叛逆只能是一个注定失败的结局,他只能更加的痛苦。

书中无处不在的悲天悯人之情,无不预示着悲剧的必然性。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先生满怀理想和激情,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所创造的一个充满着悲剧情结的艺术形象。

每个人都知道,《红楼梦》中最爱哭的是林黛玉,但贾宝玉的哭也让人印象深刻。

文中宝玉流泪的地方也很多,他多愁善感,曹雪芹先生将贾宝玉塑造成了一个女性化或半女性化的形象,也预示了他的悲剧情结。

贾宝玉的女性化性格的表现:第一、爱好女红。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宝玉的奇异之处时,特意讲了贾宝玉抓周时“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这一细节揭示出人物的爱红习性。

黛玉进贾府笑中还有哭

黛玉进贾府笑中还有哭

读写频道黛玉进贾府笑中还有哭□罗会武摘要:《红楼梦》叙述的是一曲悲剧,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选文中对这次的团聚有众多的欢笑之语,然而,在这笑声背后,在这喜悦欢乐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几处显得不那么和谐的“哭”,这几处“哭”都别有意味。

关键词:林黛玉;哭;悲剧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原文是林黛玉因母亲病逝后,其外祖母见其孤苦,遂命其前往贾府中来,以亲自扶养。

教材选文就是从这祖孙团聚写起的,祖孙二人多年不相见,现在终于团圆,自然欢乐无比。

所以选文中的这次团聚有众多的欢笑之语,各色人等的相见相识都是在无比喜悦的调子里完成的。

可以说林黛玉的到来让本就热闹繁盛、享乐无穷的贾府又增添了一段亲情相聚的欢喜。

然而,在这笑声背后,在这喜悦欢乐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那几处显得不那么和谐的“哭”。

《红楼梦》叙述的是一曲悲剧,林黛玉进贾府来的背景就是悲凄的。

试想,一个几岁的孩童失去了母亲,又离开了父亲,一个人上京去往外祖母家,寄人篱下,这本身就是悲哀的,试想林黛玉看贾府中其她姊妹哪怕是丫鬟小厮父慈母爱的情景,内心又会作何种感想?一、哭中有亲情黛玉初进贾府,首先见到的亲人也就是她最亲的外祖母,那时“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紧接着下一段,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

我们看贾母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贾府从一个儿媳妇做起,服侍了几辈人,经历了多少风浪,熬到了今天,可谓什么世面没有见过,什么场景没有历练过。

据有关学者考证推断,林黛玉进贾府大概是在五六岁年纪,在见到外祖母前,两人应该没有见过面。

这里,一是文本中有“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可见,黛玉见到这个老人家,也是推测而知的。

二是古时南北相隔千里,一个弱小孩子难得有机会去远地串门,一个尊贵老人家也难能离家去游赏远方。

这是那时的地域和习俗决定的。

所以贾母见到黛玉,这第一次相见的泪水,应该是有着相逢的喜悦的。

薛宝钗的“不笑”和林黛玉的“笑”

薛宝钗的“不笑”和林黛玉的“笑”

薛宝钗的“不笑”和林黛玉的“笑”薛宝钗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两位备受关注的女性角色。

她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对比和差异,其中包括她们对笑容的态度。

薛宝钗以“不笑”著称,而林黛玉则以“笑”为标志。

她们的笑与不笑,不仅反映了她们的性格和命运,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反映。

本文将深入探讨薛宝钗的“不笑”和林黛玉的“笑”,以揭示这两位角色在小说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薛宝钗的“不笑”。

薛宝钗是贾府的正妻之一,出身高贵,家道富裕。

她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为人谨慎、淑静,深得家人和宾客的喜爱。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常常被描述为面带微笑,但这种微笑是一种淡淡的、不露齿的微笑,体现了她内心的淡定与自控。

她的微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她的教养和地位使她需要保持一种高雅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悲剧命运使她注定了无法尽情笑容,她的命运注定了她永远也笑不出声来。

与薛宝钗的“不笑”相比,林黛玉则以“笑”为标志。

林黛玉是贾府的女儿,与薛宝钗同为贾府的女主人。

林黛玉在书中常常被描述为“笑面如花”,笑容灿烂、娇媚,给人以愉悦和愉快的感觉。

她的笑容不仅是她天性中的表现,更是她天真、纯洁、乐观的性格的真实写照。

而与薛宝钗不同,林黛玉的命运是多舛的、悲惨的,但她却依然能够保持欢快的笑容,这一点恰恰反衬出她的坚强和乐观。

虽然薛宝钗的“不笑”和林黛玉的“笑”有着明显的对比,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的。

相反,她们之间也有着某种共鸣和连接,她们的笑与不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的差异。

薛宝钗不笑是因为她身份的高贵,她需要符合贵族女子的形象,而林黛玉的笑则源自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积极态度。

这种差异和共鸣,构成了《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关系和社会意义。

除了以上的差异之外,薛宝钗的“不笑”和林黛玉的“笑”还反映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的不同态度。

在古代中国社会,女性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她们需要符合社会的期望,保持妇德、淑德的形象。

【word版】《红楼梦》读后感

【word版】《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1展读《红楼梦》,不免想起沈从文那一句“美,不免让人心痛。

”感伤于红楼痴情儿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而此中的几回笑,也成了记忆中难以抹去的永恒。

最曲意逢迎的笑“哎呀!我来迟了,未曾远迎!”瞧这口气,好大的架子。

这贾府之中,还有何人敢如此放肆?一句“丹唇未启笑先问”,活脱脱一个“凤辣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好一个凤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这笑得极有“魅力”,这曲意逢迎的笑让老祖宗与黛玉相拥而泣。

凤姐又在一旁以笑止泪,这戏演足了。

难怪贾府那么多男人都万不及一个凤姐。

她与贾府中各层大小人物交往,威喜兼施,以笑办事,手段却又泼辣干练,游刃有余。

评之“最曲意逢迎的笑”,当之无愧。

最豪爽的笑君不见“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这史湘云揾酒割鹿肉,边吃边笑,甚是豪爽。

屋外白雪纷飞,红梅争艳,多美丽鲜艳的景致!这湘云也实为女中豪杰,进屋后,红棉袄一脱,着一身红衫裙,端起酒来一饮而下,一边割着鹿肉,一边笑着与宝玉划拳,黛玉在一旁嗔其没一点淑女样子,湘云却大笑回驳“你懂什么?也难怪,你身子虚,吃不了鹿肉,像我这样大腕喝酒,大块吃肉才尽兴!”好个湘云,行动处事毫无淑女,步步小心之态,而是豪迈大气,如大丈夫般,天真可爱,这笑极具感染力,评之“最豪爽的笑,”一笑解千愁。

最难释怀的笑此书中最让我难以忘却的,不是黛玉的哭,而是她凄美的笑,她在临死前焚稿断痴情的最无奈,最心疼的笑,笑中带泪,那是最后的挣扎吗?是回光返照?黛玉如痴傻般呓语“宝玉你好······”说罢,口吐鲜血,呆呆笑着,泪尽而亡,这笑中隐含了多少的痛!黛玉的笑,让我为之泣泪,也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说的“悲剧是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

”《红楼梦》从开篇至结尾,字字血泪,胜过杜鹃啼血,鲛人泣珠,实乃彻头彻尾大悲之剧!多少烟花坠落无痕!红楼儿女正如这灿烂烟火,了无痕迹。

从这永恒不朽的笑中悟出人生之悲,感谢《红楼梦》,让我悟出悲痛而更加珍惜人生!《红楼梦》读后感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题记大观园里斑驳的树影,寂静的幽亭犹在,却觅不到曾经的绯影衣香,一颦一语,漫天落英的飘散,诉说了谁的忧伤。

漫议黛玉的“笑”

漫议黛玉的“笑”

漫议黛玉的“笑”作者:刘雪莲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年第10期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最爱哭的,她的眼泪总也擦不干,眼泪似乎成了她的专利。

也正因为这一特征,她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典型。

《红楼梦》的第一回就交代了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之间“眼泪还债”的故事,于是林黛玉的眼泪更因其神化色彩,增添了打动人心的魅力,也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林妹妹并对她的眼泪习以为常。

可是却很少有人关注她的笑。

虽然也有少数研究者在论文中提到了林黛玉的笑,但都较为零散,并没有从整体上来把握,也没能真正将其与个性联系到一起。

如果我们能从整部小说重新来看林黛玉,就会发现她不仅和贾宝玉之间有很多笑,而且她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擅长冷笑的女主人公,也只有她才会有“捧心西子”式的笑、神采飞扬的诗人般的笑、令人伤心绝望的笑……林黛玉不是眼泪的代名词,她的笑有时甚至比眼泪更能展现她不同的性格侧面和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笑,林黛玉的形象才更加真實生动,更为人们接受和喜爱。

一、笑在爱情的世界里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曹雪芹用较多的笔墨展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纷扰的爱情,林黛玉虽然有若干苦涩的眼泪,却不乏快乐和生动的笑,她在爱情世界里的笑,不仅值得我们欣赏和回味,也使我们更全面地看到了她的心灵世界。

亦嗔亦怪的笑。

这是黛玉和宝玉之间最快乐的笑,也是林黛玉天真而富有韵味的笑。

第十九回写黛玉在床上午睡,贾宝玉来看她,并且非要留下:黛玉听了,哧的一声笑道:“你既要在这里,那边去老老实实的坐着,咱们说话儿。

”……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

”黛玉道:“放屁!外头不是枕头?拿一个来枕着。

”宝玉出至外间,看了一看,回来笑道:“那个我不要,也不知是那个脏婆子的。

”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请枕这一个。

”在黛玉的笑中含着一点儿嗔怪和命令的口气,称宝玉为“天魔星”,着实是一个特别而可爱的称呼,他们虽同床而未共枕,极其高明而含蓄。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笑一哭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笑一哭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笑一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本回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心感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重要人物,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在这一回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得到鲜明体现。

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对众多人物的写法绝不雷同,许多细节描写都极为精彩传神。

这一回中众多重要人物首次正面亮相的一场重头戏,面对黛玉的到来,贾府上下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哭与笑,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在这一“哭”一“笑”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群像中尤以王熙凤最突出,她一出场,作者就用典型的形象描写暗示了她的个性特点。

我们不妨借助林黛玉的一双俊眼,看看这段脍炙人口的描写怎样把人物表现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王熙凤并非林黛玉进入贾府后首先见到的人,在此之前,林黛玉已经见了不少人的“笑”和“哭”。

还没到门口,台矶之上,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这笑的原因立即便得到昭示,从她们的口中,就明白她们为何如此殷勤——“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老太太一直念叨着的人来了,老太太喜欢,焉能不讨好?于是,“争着打起帘笼”也是自然而然的。

这赔笑是想做奴隶而坐稳的自然之举,否则,可能“连奴隶都做不得了”。

就此,人们感受到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的“老祖宗”地位。

她是宁、荣二府中地位最高的家长,二府上下都对她极尽孝道,极力讨她欢心,在这个家族中,她的旨意如同圣旨般,这一点在此处初见端倪后,下文中更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黛玉刚进入房中,贾母便把她搂入怀中大哭起来,而“当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这看似不起眼的话,细咀嚼却大有深意。

侍立之人,除了前文“笑迎上来”的丫头外,还有荣国府的主子们——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等。

她们真正是和贾母“同悲”吗?贾母的悲伤不是装出来的,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早逝,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弱女,如今乍一见难免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红楼梦》“笑”的描写艺术及教学初探

《红楼梦》“笑”的描写艺术及教学初探
《红楼梦》“笑”的描写艺术及教学 初探
《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对于这样博大精深 的经典名著,高中教学从哪些角度切入才能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作品,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笑”是《红楼梦》 细节描写的重要特点之一,有时人物的笑比眼泪更能够充分展示 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本文对《红楼梦》中关于“笑”的描写进行分类和探究,从《红 楼梦》中具有特色的“冷笑”“陪笑”“忙笑”入手,剖析人物 性格,并且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笑”》的教学策略,旨在 更好地阅读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进而把握主题,深化对作 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红楼梦》的教学研究。本论文分为 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概述《红楼梦》中的“冷笑”,然后从贾 府中女主们的“冷笑”和丫鬟们的“冷笑”来区分人物不同的 “冷笑”背后所呈现的不同内心世界,通过对“冷笑”的分类阐 释,彰显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情感。
第四部分,在前三章分类论述基础上根据教学实践提出《红楼梦》 中关于“笑”描写的教学策略。倡导学生用文本分析、比较研 究等方法来学习理解《红楼梦》中的“笑”,并列举教学设计案 例进行说明,深入解析不同人物形象“笑”的特点,展示“笑” 的描写艺术与人物形象塑造的紧密关系,从而分析“笑”的描写 艺术在《红楼梦》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及艺术效果,加深学生对 《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开辟中学《红楼梦》教学的新视角。
第二部分,先概述《红楼梦》中的“陪笑”,然后也是从贾府中 男主们的“陪笑”和下人们的“陪笑”来区分人物不同的“陪 笑”背后所呈现的不同内心世界,通过对“陪笑”的分类阐释, 彰显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情感。第三部分,先概述《红楼梦》 中的“忙笑”,然后也是从贾府中主子们的“忙笑”来区分人物 不同的“忙笑”背后所呈现的不同内心世界,通过对“忙笑”的 分类阐释,彰显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情感。

《红楼梦》中的“还泪”艺术

《红楼梦》中的“还泪”艺术

《红楼梦》中的“还泪”艺术《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结下了一段仙缘,前世得甘露滋润的绛珠草已经蜕变成了今生的林黛玉,当日殷勤灌溉的神瑛侍者也幻形成了而今的贾宝玉。

因灌溉之情而誓将毕生眼泪予以还报的承诺便在大观园中缓缓谱写成了一段唯美的“还泪”故事。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以还泪之说而构建故事情节的,曹雪芹恐怕还是头一份。

曹公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绘制了一位用泪水来展示行为艺术的林黛玉,又如何用哭的创作手法来成就了《红楼梦》的诗意境界?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回。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一共哭了37次。

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看,这37次的哭泣其文字表达方式一共有18种——“洒泪拜别”,“哭个不住”,“淌眼抹泪”,“眼中落泪”,“掩面自泣”,“无言对泣”,“哭哭啼啼”,“独在房中垂泪”,“大哭一阵”,“汪汪的滚下泪来”,“只向窗前流泪”,“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洒了几点泪”,“眼睛含着泪”,“哭的好不伤感”,“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曹雪芹用这18中文字表达形式,全方位地刻画出林黛玉哭泣的状态。

然而状态的描写并不能创作出一位立体式的鲜活人物来,还需要将状态提炼成一种行为艺术。

对于林黛玉的哭泣艺术,通观这37处描写,曹雪芹运用了五种创作方式:第一:直白描绘,一笔带过。

例如第二十三回,林黛玉不经意间听见悠悠扬扬传来的戏文唱词,是《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突然她有所感触,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句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于是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其实不难看出,林黛玉此时的哭,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流出来的泪水,是内心的直白。

在这样的场景中,眼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乎生命的感悟。

所以对于哭,曹雪芹就只用了“眼中落泪’一笔带过。

第二:暗线勾勒,他人转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哭与笑兖州一中孙蕊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代表着《红楼梦》悲剧性的主要风格和基本色彩,但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它的风格、色彩绝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多彩的。

读罢《红楼梦》,便可以知道它并非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其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喜剧色彩。

一、主色调——悲——主要来自于贾宝玉、林黛玉(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悲与哭相联,而哭自然离不开眼泪。

关于宝黛的爱情悲剧,要先从一段富有神奇色彩的“木石前盟”说起。

黛玉前身本是西方灵岸河上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

只因由宝玉前身幻化成的神瑛侍者以甘露每日灌溉,慢慢地才修成人形女体。

这棵绛珠仙草无以为报,只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由此可见,黛玉生来就是要“还泪”的。

林黛玉生魂名曰:绛珠。

此二字是她一生“血泪”凝就,眼中流出的泪是水,心底流出的泪是血,血总是浓于水的。

“绛珠”是对黛玉将生命与灵魂全交付与爱情的精当概括。

一首《枉凝眉》说得透彻:“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情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情缘,如何心事终成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木石前盟”就像一支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一样,定下了绛珠仙子的那悲剧性格的基调,于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人间多了个痴情女。

宝玉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

那么这水对于黛玉来说便是泪。

她整日“无事闲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地,不知为着什么,常常便是泪不干的,并且她的眼泪越流越少起来,终落得“泪干春尽花憔悴”。

她是因泪而生,泪尽而夭,正应合了那个还泪的神话,也正是这泪中所含的千般愁怨,万种情丝,编织出“独倚花锄泪暗洒”“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潇湘妃子这一永恒的形象。

联系古诗的鉴赏技巧,分析人物情感总离不开意象的问题,谈谈黛玉心情悲伤时周围的意象。

(1)“雨”——黛玉爱流泪,循此以观,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雨”的意象,以潇湘馆内为多。

雨不仅以自然意象的身份韵和着黛玉凄寒孤寂下的心情,雨还是上天对超凡拔俗的人间灵魂倾诉情爱、盎现性灵之举的一种感应,人间泣声不断,泪雨涟涟,上天便寒风习习,冷雨潇潇。

雨水像是上天的眼泪,当上天俯视作践女性、泯灭真情的世界,发现还有血泪成河的凄艳之情存在时,禁不住潸然泪下,于是潇湘馆内便常常春雨凄凄,秋霖脉脉。

窗外天之沔,窗内人之泪,天与人默相应和。

(2)潇湘馆内为何有千百竿翠竹?那是为了印证林黛玉的斑斑血泪。

(3)潇湘馆后院内又为何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因为梨花带雨的意象宛如黛玉珠泪盈盈,而雨滴芭蕉的声音更显黛玉悲情戚戚。

“雨声”这一听觉意象与“滴泪”这一视觉意象的组合,透射出黛玉心底哀怨无极,天与同泣的意蕴。

哭虽然只是一种情态,但它不仅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悲伤的情感,而且还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刻画人物,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黛玉之哭——在共同叛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达到心灵默契的程度如第34回宝玉挨打之后,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正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仔细一认,只见她两个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满目泪光,不是黛玉,又是哪个?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而越是这种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

心中虽有千言万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地说:“你可都改了吧!“成功的作品,主要体现在精妙的细节描写里,(联系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的细节)宝玉遭鞭打,黛玉以泪控视这个场景,可称是成功的细节描写的范例,那时,尽管荣、宁二府探视宝玉的人纷至沓来,可都是一派“花胡哨”,唯有黛玉与众不同,她是悄悄来的,当她来到怡红院前,一双眼哭得已像桃儿一般,可见,她在无人看见的情况下已哭得很久了。

而来到怡红院时,反而哭不出声来,更说不出来,由于宝黛的关系非同一般,由于黛玉的性格、体质与众不同,又由于她所处的那个环境,因此,她的哭声在不同的情况下,显出了“同”中之“异”来。

黛玉以泪探视,宝玉表示“你放心”,这表明在共同叛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二人已达到心灵默契的程度。

(二)贾珍之哭——以哭揭丑,对贾府盛世掩盖下的腐朽进行曝光《红楼梦》第13回写秦可卿之死,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说道:“全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了起来。

作者以精妙的传神之笔,非常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可见其悲痛之深,哭是悲痛宣泄的情状,人们常用“如丧考妣”作比喻,说明在家庭中死了父母是最让人悲痛的,可是对贾珍来说,并非死了父母,而是死了儿媳,却如此悲痛,实属一种怪现象,令人费解。

对此,人们不仅感到滑稽,而且感到可疑,贾珍与儿媳之间的秘密就成了一个谜,那么谜底究竟在哪里?据小说第5回的判词,判词上的画及[好事终]曲子,还有焦大的醉骂和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原来小说是写可卿和公公贾珍有奸情,被丫环撞破,因而上吊自尽的。

由此可知,贾珍与可卿有暖味关系。

作者在可卿的死这一重大事件中,为贾珍哭可卿种种不堪之情状写下浓重的一笔。

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很明显,不是在于引起读者什么共鸣,而是以哭揭丑,对“诗礼簪缨”之族的虚伪外表掩饰下充满荒淫无耻的丑事进行曝光。

二、千姿百态的笑哭,作为人内在的感情的一种外露,也正和人的说话一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深深地打着各种不同人的印记,一切优秀的成功作品可以把生活中的已经够丰富的东西加以集中提炼,创造出比实际生活更美的图画来。

《红楼梦》中对人物笑貌的描写就是如此,在这座悲剧的殿堂里时时回荡着笑声,处处闪现出笑脸。

《红楼梦》中写到哭的地方可以说数也数不清,除了一般地写到“笑道”“笑说”外,它还勾画了各种人的各种笑貌。

据不完全统计,竟写了五、六十种笑貌,诸如“嘻嘻笑”、“呵呵笑”、“冷笑”、“陪笑”、“眉开眼笑”、“哄然大笑”、“抿着嘴笑”、“咬着帕子笑”、“摇着头笑”、“失声笑”、“假意含笑”及笑打、笑倒、笑软、笑得喘不过气来,真是世人原有万般笑。

当然重要的还不在描写人物笑貌之多,而在摹写人物笑貌之妙,就如同《红楼梦》写人物对话的巧妙,能使读者“闻其声而知其人”一样,小说写人物的笑貌也首先注意了各种不同的人的身分性格,使笑符合人物的个性和特定的环境。

如林黛玉,小说描绘的就是她“抿着嘴笑”和“嘴里咬着手帕笑”,这可以说是黛玉这个体弱贵族小姐的习惯性笑貌,而作为一个两面三刀的大族少妇的凤姐,她最具特点的笑,则是“满脸是笑”,“假意含笑”和“似笑非笑”。

再如湘云“大说大笑”确是个“憨小姐”之笑;袭人的“点头冷笑”,实在符合她那个“贤袭人”的称号,平儿的“指着鼻子晃着头笑”,完全切合她“俏平儿”的身分。

可见每个人的笑都有其鲜明的个性,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把凤姐的笑移到黛玉上,那黛玉还是黛玉吗?(一)黛玉之笑由于黛玉寄人篱下的身世,孤标傲世的性格,以及她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叛逆,使她承受了重重压力,因而她的笑常常用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她最爱“冷笑”,当她的尊严受到侵犯时她以冷笑抗衡,当她怀疑宝玉的忠贞时,她以冷笑相讥,作者抓住她这一特点作了反复描写,使冷笑成了刻画她悲剧性格和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细节。

但由于作者掌握了黛玉性格的辩证逻辑,所以在写她“冷笑”的同时,又写出了她的种种笑貌,如“抿着嘴笑”,“咬着绢子羞涩的笑”,还有她“开朗的笑”。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开朗、纵情的笑不多见,她笑的最开朗的时候是第42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一节中,这时的黛玉一洗往日的忧愁与哀怨,完全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她一时嘲笑刘姥姥,一时取笑惜春,一时又含笑与宝钗逗趣,她笑的那么开朗、那么畅快!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活力,作者不仅写出了林黛玉笑的转变,而且还提供了引起她这种转变的心理依据,作者有意把“潇湘子雅谑补余音”安排在”蘅芜君兰言解疑语”之后,这样便通过黛玉的欢笑合理地表现了她与宝钗互剖兰心,消除芥蒂后那种愉快、轻松的心境,显得水到渠成、天衣无缝。

(二)宝钗之笑薛宝钗是一个出身名门而又善藏愚守拙的贵族少女,她的笑与别人不同,往往没有十分强烈的感情色彩,她很少冷笑,因为她温柔敦厚;她也决不大笑,因为她稳重平和,她常抿着嘴笑,悄悄地笑,那是她这一类少女固有的羞怯,她又常常“摇头而笑”“笑着摆手”,那只是她在奉行自己“藏愚守拙”的处世准则,这种种笑正是宝钗性格气质的写照。

特殊的笑:作为封建淑女的典型,宝钗是很少冷笑的,但在第30回中,我们却听到了她的冷笑,那是因为宝玉把她比作杨贵妃,书中写到: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从封建思想看,自古人们信奉“红颜祸水”,一个杨贵妃使盛唐走向衰落,使唐明皇不理朝政,祸国鞅民,所以无论杨贵妃多么漂亮,她总是为人所不齿的。

宝玉造次地把宝钗比作杨妃,这对这个“四德俱全”的封建淑女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侮辱,所以她不由地大怒,然而她的端庄持重,又使她在盛怒之下,没有立即发作,而只是“冷笑”了两声,这两声“冷笑”使她既不失淑女风范,又能有效地发泄恼怒,有力地嘲讽宝玉,确实两得其宜!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内心活动,然而她的脸红、冷笑,以及“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的矛盾心理,却微妙地揭示了宝钗这一瞬间感情上的动荡变化,因而宝钗这两声冷笑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深度。

可见,《红楼梦》在以笑写人的艺术上作了更深入的开拓,它善于挖掘出笑的心理内涵,通过笑刻画人物的情感状态,把笑的描写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以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哭与笑的交错、结合《林黛玉进贾府》——在哭与笑的交错中突出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以王熙凤为代表。

哭与笑的结合最深刻的是第96回“泄机关颦儿迷本性”到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中的三种笑与三种哭。

(1)黛玉自从听了傻大姐的话,直至于死,没有一次哭,一直是笑、笑、笑,这是泪已还尽,痛恨宝玉,痛恨贾母、王夫人,痛恨人间的笑。

(2)宝玉自黛玉前来永诀,直至揭开宝钗的盖头也一直是笑、笑、笑,这是受愚弄、作牺牲,不自知其可悲的笑。

(3)至于贾母、凤姐,也是在笑,这里刽子手的狰狞得意的笑。

这场惨痛无比的悲剧就是在这一片笑声中演出的。

——(反衬)在这三种笑声之后,又传来了三种哭声:(1)宝玉、紫娟、李纨三人哭黛玉,尽管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是“真哭”。

(2)贾母、王夫人的哭,是虚伪、残忍的哭;(3)而宝钗哭黛玉,则与以上两种都不同,另是一种复杂心情的哭。

三种笑,三种哭,把一个悲剧结局写到这样丰富深刻的程度,特别是以笑声为主来写,更起到反衬的效果,愈是一片笑声,愈见其惨痛,真可谓“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