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浮力》优质说课稿

合集下载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认识浮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体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浮力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浮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认识浮力的存在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第十章第一节《浮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要点:(1)知道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

本节内容不多,但难度大,梯度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3.认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培养设计和动手实验、分析与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浮力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难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四、学情分析: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要把浮力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又要综合各方面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归纳获得新知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五、教法、学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轮船、冰山图片,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那么大的轮船和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二)进行新课:分两个环节进行环节一:认识浮力本环节从“感受浮力---探究原因----定义浮力”的思路进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第11课时《浮力》,主要介绍了浮力的概念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浮力的作用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并通过实验设计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b. 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如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b.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状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浮力的作用,以及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教学难点:设计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用一个水杯和一块小塑料片进行演示)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力,它可以让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

你们知道是什么力吗?学生A:浮力!教师:非常好!就是浮力。

让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

我用一个水杯装满水,然后放入一块小塑料片。

你们猜浸入水中的塑料片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B:塑料片会浮起来。

教师:没错!让我们看一下。

(教师将塑料片放入水杯中,观察塑料片的浮力现象)教师:你们看到了吗?塑料片浮在水中,这就是浮力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2、概念讲解(教师展示实验器材:不同材质的物体、容器、水和天平)教师: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将研究两个因素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浮力》说课稿(含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浮力》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浮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力》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最难的一课。

在地位上,本课和前面三节课是并列状态,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揭示概念,感知浮力。

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概念;活动二,根据测力计的变化发现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这一部分是认知层面。

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先预测他们的沉浮状况,在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一些可能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在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发现质量大的往下沉,质量小的往上浮,从而得出相同大小下,质量影响物体沉浮这一结论。

第三部分,先让学生综合应用。

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为实践层面。

二、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力与运动》、《弹力》、《摩擦力》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力的方法,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到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影响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已经具备的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前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要点,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和及时地记录,为高年级的实验设计与探究做好准备。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仍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也逐步对一些问题有理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通过推理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浮力,说出浮力的定义,并发现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浮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教学的。

大家都知道,这几个内容本身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学习浮力有一定的难度。

对浮力的研究不光为学习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对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整个过程,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的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以上这些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说一下学生的特点: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力和压强的知识,物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的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与学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下面我来说一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浮力》一等奖说课稿

《浮力》一等奖说课稿

《浮力》一等奖说课稿《《浮力》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浮力》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2020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浮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0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浮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1.浮力(第二课时)【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力的作用。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发生的原因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教材分析】《浮力》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四课时。

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特点产生基本的认识,并能够感知常见的力,了解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等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体积形状的改变,为学生学习浮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一种新的常见的力——浮力。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比较熟悉,对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有模糊的了解,但对“浮力”的概念,影响沉浮的因素缺乏更深入理解。

本课要帮助学生认识浮力,了解浮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沉浮状态的改变。

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活动导入,将一些物品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思考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的原因,从而意识到物体之所以能漂浮,是因为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引发学生猜想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1.浮力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1.浮力教学设计

11.浮力(第一课时)【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力的作用。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准、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教材分析】《浮力》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四课时。

通过对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和弹力,能感知到力的方向,而且还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体现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课将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另一种力——浮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这一概念缺乏合理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导入部分,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初步认识浮力。

第二部分为研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教材中分别测量空气中和水中石块的重量,在测量前先让学生对结果做出猜想,如果不受浮力测力计的读数会怎么样,如果受到浮力读数会怎么样?除了可以测量石块,还可以让学生测量其它物体,从而纠正学生对于水下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浮力》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1课《浮力》。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常见的力。

本单元主题关注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力,是施力物体直接施加在受力物体上的力。

这样的主题从生活中来,从学生身边的经验或经历开始,接着科学地学习,深入地探究,最后又回归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或分析解释生活现象。

这样的主题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教材更加生活化、人文化。

本单元将力与运动两个主题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有利于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

此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涉及许多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动手又动脑,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相关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发现规律的过程,教材内容为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第11课主要让学生感知浮力并初步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浮力展开,中间穿插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为初中进一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铺垫。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概念,感知浮力。

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概念;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暗含可利用测力计测出浮力,同时纠正学生头脑中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通过结构性的材料,选择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以及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对比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第三部分是综合应用,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综合应用浮力知识,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活动,这是实践层面;活动二,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这是理论层面。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2.能够根据结构性的材料探究质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

3.能够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实验,更好地体验浮力的大小。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知浮力并初步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2.难点:通过结构性的材料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四、学情分析。

整个小学阶段只涉及力的三要素当中的大小与方向。

对于影响弹力、摩擦力、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本单元中都有所涉及,但只是让学生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为中学继续深入学习力的三要素以及具体探究影响这些力的因素做铺垫。

另外,本课动手操作活动多,因此,教学本课,比较容易。

五、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水槽、玻璃球、塑料尺、苹果、土豆、泡沫块、铁夹子、蜡烛、测力计、小石块、天平、空心塑料球、橡皮泥、A4纸、1元硬币。

六、说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七、说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浮力1、出示一个水槽,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纸、塑料小尺、小木块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这是因为有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浮力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

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由物体的沉浮现象,揭示浮力概念,从感官表象到科学概念,由表及里,学生容易接受。

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等。

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

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

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头脑中错误的概念认知,很多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活动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预设: 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设计意图: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取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大小,而浮力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沉浮状态受液体和物体密度大小的影响。

小学不涉及密度概念,所以在小学阶段只能认识到同样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小的越容易上浮;同样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大的越容易上浮。

这为初中学习物体的密度及浮力定律做铺垫。

活动四: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一-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6、评选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采访优胜小组成员,请他们说一说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让A4纸承载这么多的硬币?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取材方便、很实用的STEM环节,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动手又动脑。

活动五:《曹冲称象》中的科学道理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有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的运用了浮力的原理。

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

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

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设计意图:将历史典故与科学原理结合在一起,加强人文教育。

活动六:课堂总结《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的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