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共23页

合集下载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

#"!
外国文学研究
,--$ 年第 ! 期
瞬间的表征 “现在” 及 “在场” 意指符号。 ・ 迪拉德, 在她的得意之作 《汀克河上的朝圣者》 中表明, !"#$ 年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安妮 只有完全生活在现在, 我们才能真正欣赏自然。这部著作是她在弗吉尼亚州的蓝脊山脉盘 桓了一年之久的内心独白, 字里行间毫不避讳对 《瓦尔登湖》 的模仿。在汀克河期间, 她潜心 观察, 认真领悟, 却从不进行任何评论、 分析或语境化。一次, 她完完全全沉浸在自然之中, 放弃了自己的话语, 转而吸纳自然的话语。她耗费数小时, 观察倾听小鸟的一举一动, 逐渐, 她开始和它们一样发声。 “今天我观测到并听见鹪鹩、 麻雀, 还有知更鸟的歌声, …我的大脑 开始像鸟儿一样啼啭 ‘为什么’ ‘ 为什么’ ‘ 为什么’ , 是什么 ‘意思’ ‘ 意思’ ‘ 意思’ ? ” ( %&’’()* 叙事者全身心地融入汀克河的一草一木、 飞禽走兽, 在大自然中沉思冥想, 与造物交流。 !++) 充满诗意的笔触、 生趣盎然的意象, 勾绘出一个神秘的维度。可以说, 迪拉德笔下的自然既 富于神性, 又充溢着神秘气息。 加利 ・ 施奈德是美国当今文坛久负盛名的自然作家之一, 现执教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 校, 曾学习东方语言, 旅居亚洲长达 !, 年之久, 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诗集 《龟岛》 一举夺得 《野性的习俗》 , 挖掘出诸多原型主题, 如 !"#$ 年普利策文学奖诗歌奖。!""- 年面世的文集 时间、 自然、 在场、 荒野、 野性、 平民, 还有圣人等等, 不一而足。这部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对 荒蛮之地及生活在那里的生物深深的同情之心, 同时提醒我们每一个人, 在某种意义上, 我 们都是原住民, 生态系统则好比一只巨大的代谢之轮, 其能量被分发出去。 洛佩兹、 贝里、 迪拉德和施奈德等几位生态文学创作领域的佼佼者, 或描述自己的亲身 经历, 或记录自己的心灵之声, 都不约而同地把定格在历史中的自然, 拉回到现在, 使这个古 老的客体拥有自己的主体性, 在平等交流中重新找到彼此的定位。值得一提的是, 他们并不 是要完全否认自然的历史性, 他们或许有极端之举, 但用意却不过是指引给读者另一个方向 — — —关注现在。毋庸讳言, 生态文学的创作宗旨即关爱自然, 然而其政治意义也不容小觑。 作家们看重现在, 关注现实的状况与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不无关系。生态文学与环保运动 的互动与关联, 早在 《寂静的春天》 问世之时已现端倪。非虚构文本是如此, 虚构文本亦无例 外。当代虚构小说家中不乏声名遐迩的自然作家, 譬如莱斯利 ・ 马蒙 ・ 希尔科 ( ./0’&/ 1()234 、 司科特・莫马戴 ( 57388 132(*(9)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厄苏拉・. ・格温 ( :)0;’( .< 5&’63) 、 汤亭亭、 艾利丝・ 沃克、 林达 ・ 霍根 ( .&4*( >3?(4) 、 路易丝 ・ 厄德里奇 ( .3;&0/ @)*)&7A) 、 特 =;&4) 利 ・ 腾佩斯特 ・ 威廉姆斯 ( B/))9 B/2C/08 D&’’&(20) 等人。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创作, 使得这些 作家逾越刻板的文体界限, 在虚构与非虚构的文本世界里自由嬉戏。由此看来, 不论是虚构 或非虚构文本, 作家们孜孜不倦的文学创作赋予了生态文学— — —这一充满活力的书写方式 — — —无限生机, 更为生态批评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契机。 在美国, 与生态文学息息相关的生态批评 ( @737)&8&7&02) , 自 ,- 世纪 #- 年代滥觞以来, 蓬 勃发展, 方兴未艾, 却很难被归入任何一个流派。大多数在该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 倾向于 自立门户, 自成一派。E- 年代末, 切丽尔 ・ 博格斯 ・ 格洛特菲尔蒂 ( FA/)9’’ G;)?/00 =’38H/’89) 在 写作关于美国妇女作家的毕业论文时, 惊喜地发现一个领域深深地吸引了自己。这就是生 态文学。梭罗、 爱德华 ・ 阿比等人的作品激发了她的灵感, 他们对非人世界 ( 434A;2(4 I3)’*) 的同情与关注牵动着她的心智。正当她满腔热情地展开研究工作时, 却发现了一个棘手的 问题— — —自己竟然找不出一种适合该领域研究的文学批评理论!于是, 她遍览群书, 希冀从 万方数据 故纸堆中梳理出文学和环境的纽带与联系。她着手编辑了自然作家和有关学者的参考文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导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探讨生态美学观,并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1.1 生态学与美学的关系生态学与美学两个学科似乎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而美学则是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感受的学科。

然而,生态学和美学并非完全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生态学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而美学关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美学提供一定的基础,美学的观点也可以帮助生态学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

1.2 生态美学的基本观点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美的学科,强调生物多样性、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美。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2.1 生态系统的美生态系统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巧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感。

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种相互作用和平衡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2 自然地貌的美自然地貌是自然界中的艺术品,每一个山峰、河流、湖泊都有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安宁。

自然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蕴含着宇宙的力量和智慧。

保护自然地貌,让人们欣赏其美丽,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更是对地球家园的尊重。

2.3 生物多样性的美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世界中的瑰宝,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和外貌特征。

评王茜《现象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

评王茜《现象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

生态美学从1972年正式诞生以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正式发表了数量颇为可观的论著,但生态美学依然不够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其一,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尚未确定,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分歧很大;其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研究方法也都尚未确定,如何研究生态美学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欣喜地读到了青年学者王茜的新著《现象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以下简称“王著”)。

坦诚地说,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都与我对于生态美学的基本看法不同。

正因为观点不同,我才愿意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以便与作者和广大读者进行交流,从而推进生态美学建设。

一研究生态美学,首先应该回答“什么叫生态美学?”这个问题也是确定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王著对此有着明确的说明:“生态美学的任务可以被界定为,使用现象描述和本质直观的方法,研究现实世界以及文学作品描绘的日常生活世界场景中人与自然交往的关系,通过这种研究扩展对自然事物的理解,在主体性存在的框架中发现自然事物在物质性之外所具有的存在内涵。

”①这里尽管是在说明“生态美学的任务”,但其实是在界定生态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就研究方法而言,王著明确提出是“现象描述和本质直观的方法”――这正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就研究对象而言,王著明确将之界定为“现实世界以及文学作品描绘的日常生活世界场景中人与自然交往的关系”。

王著在另一处更加简明地指出:“现象描述和本质直观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它帮助生态美学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即通过研究现实或者文学所展现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与自然的交往方式阐释自然超越物质存在的丰富内涵。

”①正因为作者采用的是现象学的方法,所以她将自己的生态美学称为“现象学生态美学”,从而区别于国内外已有的生态美学立场。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生态美学观呢?上面引用的两处界定清楚地表明,作者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的――这个研究对象说到底就是“自然”,也就是对于自然的审美欣赏与审美表达,用王著第四章第二节的标题“从现象学的自然美学通往伦理学”来概括就是,作者所研究的其实是“现象学的自然美学”。

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_党圣元

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_党圣元

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M ay.2010第3期(总177期)JOU R NA 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 D EMY OF SOCI A L SCIENCES N o.3 文学研究与争鸣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党圣元【提 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研究迅速成为中国文论研究中广受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

在经过了萌发和草创阶段之后,目前已进入了学理的探索、丰富和深化阶段。

尽管中国生态批评及其理论形态的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目前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但理论上的尝试和建设及争鸣已开启了学科建构的新视角、新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中国的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研究已初见规模,并必将在新世纪中国文论建设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生态危机 生态批评 生态美学 生态文艺学 发展建构 问题域〔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10)03-0117-11一、全球性生态危机与文化变迁 背景下生态批评理论的勃兴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H.Hackel,1834~1919)于1866年提出的概念,它主要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导致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发达国家的工业污染向第三世界转移,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生物种类减少、土壤沙化、毒品泛滥,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挑战。

伴随人与自然矛盾的则是人类自身间的重重矛盾和危机,民族冲突、地区冲突、经济冲突、宗教冲突、文化冲突不断,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来自生态世界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学创立的生态思想被广泛借鉴到其他学科领域,出现了诸如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环境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神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学等分支学科。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文学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的作品中;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

90年代开始似龙卷风般迅速发展并并蔓延至世界各国,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一、生态批评的含义生态批评是在长期以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的映射,它通过独特的生态视角重新思考和审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批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对“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界定存在很多争论,其中最为大多数学者所能接受的,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格罗特费尔蒂进一步阐释:“所有生态批评仍然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人类文化与物质世界相互关联,文化影响物质世界,同时也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

生态批评以自然与文化,特别是自然与语言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作为它的主题。

作为一种批评立场,它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它协调着人类与非人类。

”格罗特费尔蒂揭示了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化,通过文化批判来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而去重构人类文化。

可见,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新的批评体系,它既有文学批评也有文化批评的特性。

它以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核心思想,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目标。

二、生态批评的发展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文学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的作品中,主要探讨文学对“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揭示,要细致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应当“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

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产生背景
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当代生态学又 被称为“深层生态学”,首先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深层生态学旨在 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 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 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理论基础
1、生态哲学主张的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反映了生态美学的和谐性与关联 性。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生 存环境是由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 生共存。同样人也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一个要素,人与其他物种也处于极其复杂、动态 的有机联系之中。
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的综合性。生态的综合性体现在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生存的各种条件系统, 其中虽主要是自然的,但也包括社会的以及人文的。因此,除了包括自然生态外,还涉及社会生态、文 化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内部生态的内容,但生态美却总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因为“在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大文化主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 美中有自然美,也有人创造的各种美,如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等。却又不能简单的将生态美与其中 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美相等同。
理论基础
生态美的另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强调生命的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 待生命,而是超越了生命理解的局限与狭隘,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 系来看待生命,重在生命的关联。美无疑是肯定生命的,但是与以往的美学根本不同,生态美学说的生 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这个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力,且生态美即在生命自诞生到 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

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生态文学批评

生态文学批评

⽣态⽂学批评2019-06-19⼆⼗世纪九⼗年代初始于美国的⽣态⽂学批评(Ecocriticism)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的。

它旨在探讨⽂学与⾃然环境的关系。

美国⽣态⽂学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Glotfelty)指出,如果说⼥权主义批评从性意识(gender-con-scious)⾓度考察语⾔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本阅读,那么,⽣态⽂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的思想意识运⽤到⽂学研究中,探讨⽂学与⾃然环境之关系。

(注: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ed.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ksinLiterary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本⽂将⾸先简述美国⽣态⽂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然后在阐述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探讨美国⽣态⽂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美国⽣态⽂学批评的历史源流⽣态⽂学批评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世纪七⼗年代。

1972年,约瑟夫·⽶克(JosephW.Meeker)在《⽣存的喜剧:⽂学⽣态学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1972)中提出“⽂学⽣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学作品中的⽣物主题进⾏研究”(注:JosephW.Meeker,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NewYork:Scribner''''s,1972,p.9.)。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Rueckert)在其论⽂《⽂学与⽣态学:⽣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cocriticism”)中⾸先使⽤了ecocriticism这⼀批评术语,提出“把⽣态学以及和⽣态学有关的概念运⽤到⽂学研究中去”(注:WilliamRueckert,“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cocriticism,”IowaReview9.1(Winter1978),p.71-8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