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中国歌剧的魅力

合集下载

歌剧艺术赏析

歌剧艺术赏析

歌剧艺术赏析歌剧艺术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曲调优美的音乐类型,其具有栩栩如生的表现力和情感表现。

它由古典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三个不同的方面组成,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歌唱。

在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们通过歌唱、舞蹈和台词展现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向观众传递音乐和戏剧的美。

歌剧艺术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然后在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得到普及。

在其最初的形式中,歌剧艺术主要是一种豪华的演出形式,仅限于贵族观众,而后来,这一艺术形式也逐渐普及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歌剧不仅是高雅艺术,也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娱乐形式。

不管身处何地,观赏歌剧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它的美。

观赏歌剧不仅可以享受到悦耳动听的音乐,还可以欣赏到高超的表演技巧。

歌剧的表演需要表演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才能和戏剧演技,同时还需要具备高超的舞蹈技巧。

观赏者可以通过欣赏表演者的精湛技艺,感受到歌剧艺术中所蕴藏的无穷魅力。

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可以是戏剧、情节剧、喜剧、哀剧等等。

每种类型的歌剧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茶花女》、《卡门》、《托斯卡》等歌剧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卓越的审美价值。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体验到不同派别歌剧艺术的魅力。

除了歌剧作品本身的魅力外,歌剧的服装、舞台设计等也是一大看点。

歌剧的服装设计精美,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背景。

在歌剧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服装、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这些都是歌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的歌剧艺术中,除了传统的欧洲歌剧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创作自己的歌剧作品。

中國歌剧的发展也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到国际歌剧舞台中。

例如由中国艺术家杨洪基执导和编创的《草原之恋》以及中国原创歌剧《青藏高原》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歌剧文化的内涵,也意味着中国歌剧文化的崛起。

总体而言,歌剧艺术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在不断吸引着观众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歌剧赏析16

歌剧赏析16



歌剧的里程碑:歌剧《白毛女》1945年诞生,该剧取材于 晋察冀边区的民间故事,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克、张 鲁、瞿维、焕之、刘炽等作曲。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河北某地杨各庄杨白劳外出躲债,被逼卖了女儿喜儿,自 杀,女儿受尽侮辱,躲进深山三年,最后获救的事情。 1、大春和喜儿情深意长 2、北风吹 扎红头绳(喜儿主题 音乐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基础写成) 3、杨白劳 喜儿 喜儿你睡着了 4、喜儿哭爹爹 5、喜儿:“大叔大婶救救 我”6、喜儿惨遭侮辱7、冲出虎狼窝 8、喜儿啊,你要活 9喜儿头发变白了 10、报仇伸冤斗争黄世仁 11、翻身得 解放,幸福万年长 。
“民族新歌剧”的特点,首先是以戏剧为 主体,有了剧本之后再配以音乐。其次是不但 注重歌唱,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它的演唱是 基于自然的发声方法。继承民族艺术传统,是 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同时又借鉴欧洲大歌 剧的创作技法,来创造一种新的音乐戏剧模式。 所以称它为“民族新歌剧”,又主要是为了区 别于“旧戏曲”。
洪湖赤卫队赏析
• 剧中用7首歌曲,构成了7个片段,贯穿全剧始终,极富诗 情画意,堪称经典之作。在赤卫队暂时撤退,正要出发时 唱的《赤卫队之歌》(17);胡子老爹和孙女到彭霸天家 卖唱时唱的《手拿碟儿敲起来》;赤卫队从彭霸天家里劫 了枪,胜利地完成任务时唱《这一仗打得正漂亮》;韩英 和秋菊赞美家乡的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韩英被捕 以后在监狱里唱《没有眼泪,没有悲伤》(53,25);韩 英在监狱里对母亲唱《看天下劳苦人民的解放》(01‘15); 赤卫队和上级失去联系,回忆过去,怀念韩英,向往未来 时唱《放下三棒骨,扛起红缨枪》

歌剧江姐
• 江竹筠:(1920—1949),原名江竹君,被捕后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江竹筠,四川自贡人, 曾是四川大学农学院的大学生。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受中共 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随丈夫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联络员 。江竹筠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运河谣》是中国第一部以民族题材为主题的歌剧,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

它以中
国大运河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运河上的爱情故事。

该剧融合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特点,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情观念与人文情怀,堪称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一部里程碑作品。

首先,本剧的主题是中国的大运河,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又一巨大创造,也是中
国文明的杰出代表。

该剧在歌舞剧的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舞蹈叙事和定格表现手法,将美妙的运河景观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地淋漓尽致。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独特魅力,更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和水利文明的辉煌成就。

其次,本剧的故事情节以及歌曲旋律都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构成,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爱情观念与人文情怀。

该剧主人公梁三郎、胡一桶与秦桧之间的爱情、愁思、相濡以沫、晚节不凋等表现手法,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礼义廉耻”四种观念,让现代人能够感受到中
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涵。

该剧融合了中国北方的民族音乐元素和中阮、梆子、京胡等传统
乐器,诠释了少数民族乐器在民族歌剧中的威力和多样性。

最后,本剧的演出形式和表现手法都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典型代表。

歌舞剧的形式让歌曲、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把观众带入到一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


员们的表演技巧也是相当高超的,舞蹈和唱腔的吸引力,像一股清泉流过花园一般缓缓流淌,同时又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总体来说,《运河谣》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
历史价值,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也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一个重
要里程碑。

歌剧赏析

歌剧赏析

《白毛女》在后来的演出过程中 不断完善、修改,注重革命化, 民族化、群众化,与现实生活紧 密结合,终于创造出了为人民大 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化的戏剧” 形式。这种形式从我国戏曲中有 所继承借鉴,又有所发展和创造。 它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 习惯和审美情趣,特别是它的内 容与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息息 相关。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 它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 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 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 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 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不仅仅征服了当时延安的观众, 引起了轰动,而且为今后很长 一段时期内的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 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代表作。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 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 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 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 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 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如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 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等情景。
歌剧
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 、京剧、舞剧。故事情节起 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 1945年,延安 鲁迅艺术学院 据此集体 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 ,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民族歌剧选段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选段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选段演唱分析民族歌剧选段演唱分析一、引言民族歌剧作为中国音乐剧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力。

在民族歌剧中,选段演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激情和张力,通过歌唱形式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以选段演唱为切入点,对民族歌剧选段的演唱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民族歌剧的艺术魅力。

二、选段演唱的基本特点1. 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民族歌剧选段演唱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通过歌唱形式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交流。

演唱中常见的情感包括爱情、家国情怀、友情等,旋律动听,情感真挚深沉。

2. 音乐元素的运用:选段演唱中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民族乐器演奏等。

音乐元素的运用使得选段演唱更具民族特色,增强了观众的感染力和认同感。

3. 舞台表现力强:选段演唱注重舞台表现,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来为演唱画龙点睛。

歌剧选段中的舞台表现包括唱腔的表演、舞蹈的运用和表情的丰富等,都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三、选段演唱的艺术表现手法1. 独唱:独唱是歌剧选段演唱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通常由男女主角或重要角色独立演唱。

独唱可以展示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白毛女》中的“翻身农奴把歌唱”一段,主角白娘子独唱的咏史抒怀,表达了对苦难生活的反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合唱:合唱是歌剧选段演唱中常见的形式,通过多声部同时演唱来表达人群的集体情感和团结力量。

合唱既能够展现剧情的发展,又能提升气势和热情。

例如,在《红色娘子军》中的“誓师歌”一段,女歌手们齐声高唱,表达了对革命的坚定决心和热爱。

3. 二重唱、三重唱等:二重唱、三重唱等形式常用于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不同声部的交错演唱不仅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例如,在《茶花女》中的“凄美的恋曲”一段,男女主角通过二重唱的形式揭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和内心挣扎。

四、经典选段分析1. 《红色娘子军》中的“上山打猎很危险”这一选段是中国歌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经典之一。

以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意蕴

以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意蕴

以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意蕴【摘要】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古老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

民族歌剧还深刻影响当代社会,呈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了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中国民族歌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发展将持续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作为文化遗产,民族歌剧具有重要的使命和意义,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中华文化、传承、弘扬、影响、传播、文化符号、文化遗产、使命。

1. 引言1.1 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背景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西方文化的冲击也逐渐加剧。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保护民族精神,一些文化人士开始着手创作中国民族歌剧。

最早的中国民族歌剧可以追溯到1919年左右,当时一些戏曲表演团体开始创作并演出一些具有反映现实主题的歌剧作品。

这些歌剧内容多为讲述社会生活、揭露社会弊端以及引导民众思考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族歌剧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创作者的关注。

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更注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传承。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民族歌剧不仅具有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使得歌剧作品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

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背景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定位和重要意义。

1.2 中国民族歌剧的定位和重要意义中国民族歌剧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它不仅可以在国内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民族歌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歌剧赏析

歌剧赏析

赏析课程中歌剧的欣赏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常常有人说,外国歌剧实在是太难欣赏了:歌唱家们一个劲儿地卖力气地唱,听者却有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

除了其中有几首常见的咏叹调还能听出“好听”来,其他的简直就忍受不下去。

的确,在不知道台上演员表现什么、为什么而歌唱的情况下,来听一整部歌剧,是会产生苦恼的。

这很正常。

试想一下,我们请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中国戏曲的外国人去剧院听一晚上京剧,而又不作任何讲解,他也会大感困惑的。

最多,他能感受到京剧的味道挺新鲜,演员扮相挺漂亮,动作挺有趣,再往后看,就坚持不了多一会儿了——这和我们听西欧歌剧时的情景是一样的。

那怎么办呢?面对困惑的、但十分渴望能听懂歌剧、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 并领略其中奥妙的大学生们。

我想给予一下几点建议——下面我会从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掌握歌剧的要素,来浅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歌剧,从而来提高我们歌剧欣赏的水平,通过欣赏歌剧,来启迪和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

当今,歌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为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

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值得去思考和回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中国歌剧的魅力
——《木兰诗篇》的情景交响
财经系 12040300134 冼美彤
泰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或许语言不通,但是音乐的是无阻障的。

作者通过无比巧妙的音乐创作,让旋律和故事本身融为一体,告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喜是忧。

一部优美的歌剧,她的音乐就是极具吸引力的,动听的旋律,让不懂歌剧的人,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因此创作者的功底越深厚,所写出的作品就像陈年的酒,年份越长越有醇香。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歌剧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集中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所以歌剧制作复杂、成本巨大,但它的表现力也最丰富。

歌剧以它的艺术魅力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往更高层次提升。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一般认为,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在那之后,歌剧几个世纪里慢慢的变化、发展着,出现了无数精品佳作,如《阿依达》、《图兰朵》、《茶花女》、《魔笛》等歌剧,一直流传至今。

歌剧便成为了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洋歌剧自二十世纪初叶进入中国。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中国的戏曲艺术融合,中国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的中国歌剧。

如新秧歌剧《兄妹开荒》、《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

到了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

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
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

同时也印证了中国歌剧的成功发展历程。

二、《木兰诗篇》的上演
2008年8月30日,在素有“世界艺术圣殿”之称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上演了一部来自中国本土的原创歌剧——关峡作曲的《木兰诗篇》。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和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担任这次演出主角,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担任指挥,而乐队与合唱团分别为享有世界盛誉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

这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创立139年来第一次上演中国歌剧,并且用中文演唱。

维也纳歌剧院的观众以挑剔著称,然而当晚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和一次次的谢幕证明这是一部他们喜爱的歌剧。

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表示,这部歌剧的音乐非常美,是中国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完美结合,大家“认识了一位中国的巾帼英雄”,他们非常欣赏用欧洲人熟悉的方式来介绍中国文化的尝试。

而作为官方对中国艺术家艺术成就的表彰,奥地利联邦剧院委员会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演出后向该剧主创人员关峡、彭丽媛、戴玉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章。

这次《木兰诗篇》是中国本土原创歌剧首次登上世界顶级歌剧圣殿的舞台,并中文演唱,这无论对于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歌剧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指挥维杰•乌帕德亚雅说:“对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来说,在维也纳演出中国歌剧还是首次。

中文的韵律很强,演出中国歌剧使全团获益良多。

迄今,一直是欧洲歌剧向亚洲输出,今天是亚洲歌剧到欧洲上演,开启了亚欧歌剧交流的新时代。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2月勃兰登堡交响乐团由黑尔姆斯特指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了这部歌剧。

这次维也纳的上演,再次证明这部歌剧是一部在国内外都受欢迎的优秀民族歌剧。

这次演出
三、赏析《木兰诗篇》
(一)古老的题材,全新的演绎
花木兰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由宋代郭茂倩编集的《乐府民歌》中有《木兰辞》的篇章,它讲述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上个世纪由我国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演唱并拍摄成电影的豫剧《花木兰》,让全国人民了解了豫剧,也了解了“花木兰”这个中原女子的传奇故事。

而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却是古老故事的全新演绎,它揉碎了原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和结构,大胆地进行了整合与重组,以现代的视角和思维去看这样一
个古老而传统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表现人们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剧中一个很大的亮点在于它相当细腻地描写了木兰与刘爽的友情与爱情,并且使之贯穿全剧。

花木兰的艺术形象除了传统的英雄化,更加入了个性化与平民化,整个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二)别出心裁的舞美设计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木兰诗篇》让建筑与音乐在同一时空得以充分的体现,它的舞美设计别出心裁。

2006年12月2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外艺术家联袂演出的《木兰诗篇》让歌剧与交响乐在同一个舞台上并存,是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该剧导演高牧坤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还对大型现代歌舞以及其他多种艺术门类进行过多方探讨与研究。

他与舞美设计师苗培如和灯光设计师沙晓岚一道,在将交响乐队与人物化的合唱队全部摆放在舞台上的同时,又通过两个可移动的大型摇臂平台,在舞台上成功的拓展出多个如行云流水般的互相连通的戏剧表演区,为演员的表演调度、情绪性的舞蹈场面的展示提供自由的空间。

导演还将传统戏曲中的表演程式不着痕迹的融入到演员颇具现代感的表演之中,使得整台演出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三)打动心灵的音乐
《木兰诗篇》的音乐形式极为丰富,既有气势恢宏、极富哲理、史诗般的交响曲,又有优美动人、抒情浪漫、极富光彩的大段咏叹调,还有多种形式的合唱,如序曲中悲壮深沉的男声合唱,哀婉动人的女声合唱,以及第四乐章辉煌的多声部合唱“和平礼赞”等;除了这些,还有重唱、对唱等形式,音乐丰富而精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篇》的上演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丰厚的文化底蕴,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舞蹈,精美的服装,精彩的演唱,精到的表演,这一切使人们感到吃惊、新鲜,进而惊叹。

巨大的成功是中国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这晶莹璀璨的艺术瑰宝中,凝结着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彭丽媛辛勤的汗水和对民族歌剧的满腔挚爱。

彭丽媛精彩的、极具魅力的艺术表演体现了全新的美学特征。

四、“情”与“乐”相生相映
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讲述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花木兰》,作品“情”与“乐”相生相映,有限的空间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

由于作品是表现一个中原女子的传奇故事,作品注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尤其是把豫剧的音乐元素融入到了音乐中,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彭丽媛在塑造“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时,一方面继承了我国民族歌剧艺术的表演与演唱传统,在舞台表演时,把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即舞蹈性质的手、眼、身、法、步,不着痕迹地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透着形神兼备的美感,令观众赏心悦目。

但是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创新,她的表演虽然基于传统的五法,但又具有时尚品味,在舞美、灯光的配合下,展现一种视觉的冲击力,让观众觉得很具现代审美意识。

在演唱时注意体现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字字珠玑,珠圆玉润,传情含韵,韵白精到。

她的演唱虽然仍然具有“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审美要求,但她的发声已具备了国际化的审美意识,她成功借鉴西洋美声唱法气息的深沉、持久、饱满,真假声的相互结合,以及音域的扩展等方法,使自己的演唱更加用声自如,张弛有度,极大地拓展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力,再加上这次歌剧演出用西洋管弦乐伴奏,使整部歌剧呈现恢宏的、史诗般的气势,在中国文化与国际接轨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胆的、重要的、成功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小莹.中西名家同台演绎《木兰诗篇》[N].中国艺术报, 2006-11-2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