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米饭中霉菌的分离提纯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的去毒加工技术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的去毒加工技术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的去毒加工技术
轻度污染的饲料或原料经脱毒处理使毒素含量符合卫生标准后可再利用。

主要的脱毒方法有:
1.剔除霉粒法毒素主要集中再霉坏、破损。

变色及虫蛀的粮粒中,如将这些粮粒挑选除去,可使毒素含量大大降低。

2.碾轧加工法霉菌污染粮粒的部位主要在种子皮层和胚部,因此通过碾轧加工,除糠去胚,可减少大部分毒素。

3.水洗法用清水反复浸泡漂洗,可除去水溶性毒素。

有的霉菌毒素虽难溶于水,但因毒素多存在于表皮层,反复加水搓洗,也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4.吸附法白陶土、活性炭等吸附剂能吸附霉菌毒素。

例如用白陶土吸附法可将植物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吸附除去。

5.化学药物去毒法用碱处理植物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可使其结构破坏而去毒。

国内外也有利用氨来破坏棉籽或玉米中黄曲霉毒素。

6.微生物去毒法即筛选某些微生物,利用其生物转化,使黄曲霉毒素破坏或转变为低毒物质。

近年发现用无根根霉、橙色黄杆菌等对去除粮食中黄曲霉毒素效果较好。

变质米饭中霉菌的分离提纯

变质米饭中霉菌的分离提纯

变质米饭中霉菌的分别提纯【摘要】粮食是最易被霉菌污染的一种食品原料,霉菌污染会造成粮食的霉烂变质,其产生的毒素会造成人畜中毒,而发霉变质的米饭中就有很多细菌,我们要从众多的细菌中提取我们试验所需要的一种霉菌,所以我们就要进行霉菌的分别与提纯。

培育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养分物质,用以培育、分别、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物。

本试验用的培育基是查氏培育基,它是培育霉菌用的,用以供应氮源、碳源及能源等。

把从变质的霉菌中提取的较纯的霉菌接种到培育基中培育,进而再分别,最终提纯得到纯洁单一的霉菌。

然后将得到的霉菌做一些相对应的染色试验,再次验证霉菌的性质。

【关键字】米饭分别提纯鉴定霉菌(mold)是能引起物质霉腐的丝状真菌(MyCeIiaIfungus)的统称,它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真菌(FUngUS)的一部分。

凡是生长在培育基上成绒毛状或棉絮状菌丝体的菌,都称之为真菌。

霉菌分别属于植物分类学的菌类植物的子囊菌纲(一、COmyCeteS),藻状菌纲(PhyComCeteS)和半知菌纲(FUngiimperfecti)0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土壤、空气、水和生物体内外处处都有,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亲密。

霉菌除应用于传统的酿酒、制酱和制作其它发酵食品外,在农业、纺织、食品、医药和皮革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少霉菌(黄曲霉、灰绿曲霉、绿青霉等)能在食品、谷物上生长并产生真菌毒素。

粮食中经常生长的主要是寄生性和腐生性霉菌,其种类约有200多种。

发霉变质的米饭中有很多细菌,要想混杂的细菌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或某一株细菌,就得进行微生物的分别与纯化。

常用方法有:简洁单细胞挑取法及平板分别法。

本试验运用平板分别法。

它是依据所分别的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加入某种物质或选择某一温度、酸碱度等,进行培育,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从而得到所需的微生物。

1.试验材料和方法1.1.1变质的米饭1.1.2培育基:查氏培育基水500mlNaNO32g K2HPO4IgKCl0.5g MgSC)40.5gFeSO40.01g PH 6.8蔗糖30g琼脂20g1.1.3试验器材培育皿三角瓶试管酒精灯接种环试管架天平灭菌锅培育箱100ml量筒IOml量筒400ml烧杯震荡器等1.2方法:1.2.1试验前预备米饭处理:取一些米饭,滴上数滴葡萄糖液,再放到潮湿阴凉避风的地方,使其发霉变质,备用。

米渣黑曲霉发酵产物的分离

米渣黑曲霉发酵产物的分离

发酵产物的分离
超滤膜分离技术: 它能从周围含有微粒的介质中分离出10~100埃的微粒,这个尺寸范围 内的微粒,通常是指液体内的溶质。其基本原理是在常温下以一定压
力和流量,利用不对称微孔结构和半透膜介质,依靠膜两侧的压力差
作为推动力,以错流方式进行过滤,使溶剂及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 子物质和微粒子如蛋白质、水溶性高聚物、细菌等被滤膜阻留,从而
得。从上述发酵液或培养液中分离、精制有关产品的过程称为下游加
工过程
下游加工技术流程图
发酵产物的分离
分离纯化工艺选择的依据:
1、起始物料的特点
2、物料中杂质的种类和性质 3、产物的分离特性
4、产品的质量要求
萃取;层析;电泳;离心;吸附;滤膜分离技术;……
米渣霉菌发酵
我国是稻谷的生产大国,年产量在2000亿公斤左右。我国的稻米除了供应 人们的日常粮食需求外,很大一部分低值大米被用作淀粉糖生产和工业 发酵,产生了大量的副产物。米渣是大米淀粉糖生产、有机酸发酵和味 精生产的副产物,蛋白质含量高达40%以上,是非常理想的蛋白质资源。 此外,米渣中还含有丰富的糊精和多聚糖,极有开发利用价值。这里以 米渣为原料,利用黑曲霉固态发酵,经超滤、凝胶层析和RP-HPLC进行 分离纯化,获得高抗氧化活性产物
米渣黑曲霉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汇报人:伍辉祥 李 丹 付贝贝
1
发酵发酵工程概述 米渣的霉菌发酵 发酵产物的分离 膜分离技术
2
3
4
1、传统发酵工业(抗生素、乙醇、柠檬酸)中,发酵产物的分离精制部 分费用占到整个工厂投资费用的60% 2、对重组DNA发酵、精制蛋白质的费用占整个生产费用的80~90% 发酵产品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酶反应过程或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获

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摘要:建立了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同时处理的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样品经过甲醇-水(体积比为70:30)提取,通过免疫亲和柱富集和净化,采用依利特 Hypersil ODS2色谱柱(4.6×150mm,5μm),以乙腈:2%冰乙酸溶液为流动相,等度洗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器检测。

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检出限分别为0.024和0.063μg/kg,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40.0和1.00~100.0ng/mL,大米样品中,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9.5.%~88.0%,方法精密度为2.5%~5.3%。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目前全世界粮谷、饲料中出现真菌毒素污染的范围极广,除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对畜牧产业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外,部分真菌毒素还具有致癌性和致畸胎性,可经食物传至人类[1]。

黄曲霉毒素(AFT)和赭曲霉毒素(OT)是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大的两类毒素[2],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1993 年AFTB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赭曲霉毒素中的赭曲霉毒素A(OTA)则被列为二类致癌物[3]。

有资料表明AFT和OTA常常同时污染同一粮食作物,而且存在毒性的加和效应[4]。

目前对食品、农产品中AFT和OT等真菌毒素的单独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5],但有些方法试剂损耗严重且操作耗时,工作量大,设备昂贵成本高,不能在一般实验室大面积推广使用。

目前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法,在前处理技术、回收率、灵敏度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国家标准提取、净化根据不同极性的真菌毒素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6],操作复杂时间长,成本高。

本实验以大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AFTB1和OTA,旨在建立一套成本低,操作快速、简便,净化效果好的AFTB1和OTA检测方法,为粮食谷物中AFTB1和OTA 的限量检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提高食品安全性,意义重大。

米饭发霉的实验报告

米饭发霉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米饭发霉的原因及过程;2. 掌握预防米饭发霉的方法;3. 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

二、实验原理米饭发霉是由于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所致。

霉菌是一种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

当米饭受到霉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霉菌会迅速繁殖,导致米饭发霉。

三、实验材料1. 新鲜大米(500g)2. 烧杯(1个)3. 纱布(1块)4. 温度计(1个)5. 湿度计(1个)6. 纸巾(1包)7. 记录本(1本)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大米倒入烧杯中,用纱布覆盖,保持烧杯口密封;2. 将烧杯放置在室内,每天观察米饭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湿度;3. 在米饭表面发现霉菌时,立即用纸巾擦拭,继续观察米饭的变化;4.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米饭的状态,直至米饭完全发霉;5.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米饭发霉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米饭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逐渐出现霉斑,最终完全发霉;2. 实验数据如下:| 时间 | 温度(℃) | 湿度(%) | 米饭状态 || ------ | ---------- | ---------- | -------- || 第1天 | 25 | 60 | 正常 || 第3天 | 26 | 65 | 出现霉斑 || 第5天 | 27 | 70 | 霉斑扩大 || 第7天 | 28 | 75 | 完全发霉 |3. 分析:(1)米饭发霉的原因:实验过程中,室内温度和湿度较高,为霉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导致米饭发霉;(2)预防米饭发霉的方法: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米饭干燥,避免潮湿环境;在储存过程中,使用密封容器,防止霉菌污染。

六、实验结论1. 米饭发霉是由于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所致;2. 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米饭干燥,是预防米饭发霉的有效方法;3.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关注食品储存条件,确保食品安全。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米饭发霉的过程,了解了米饭发霉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从淋饭酒母中分离选育优良黄酒酵母菌

从淋饭酒母中分离选育优良黄酒酵母菌

酵母和其它微生物一样,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常常发生变异、混杂或衰变,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需要常常进行酵母菌株的分离纯化工作。

淋饭酒母又称“酒娘”,是因将蒸熟的米饭用冷水淋冷的操作方法而得名的。

酿成的淋饭酒母,经过挑选,质量特别优良的作为摊饭酒酒母,它对摊饭酒的正常发酵和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经验,因为这种醪液已经过整个发酵过程,将所有野生酵母淘汰了,所以我们可以从中较成功地分离到优良的黄酒酵母菌株。

1.分离纯化方法1.1 淋饭酒母的挑选从糯米淋饭酒中挑选酒醅发酵正常、口味老嫩适中、爽口无异杂气味,且养醅成熟后,酒精在16%-17%、酸度适中的淋饭酒母,淋饭酒母质量分析如表1。

取500ml烧杯即可。

(见表1)1.2 在无菌超净工作台将淋饭酒母用无菌水稀释,从淋饭酒母中吸取1ml于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摇匀,即为10-1。

1.3 同上述方法一样,从10-1试管里吸取1ml于9ml无菌水试管中,即为10-2。

同样为10-3、10-4、10-5…………在稀释后,每步均要抽取菌液镜检,当一个视野内酵母数为1-2个或无酵母菌时,即可停止稀释。

1.4 将上述稀释后的试管中的菌液分别接种于经过空白培养的无菌12°BX麦芽汁培养皿中,涂布均匀,于28℃生化培养箱中培养2-3天,每天检查菌落的生长情况。

1.5 根据菌落生长情况,选择8个形态整齐、大小均匀、菌落饱满的菌落,用接种环接种于12°BX麦芽汁中,28℃恒温培养20小时左右。

1.6 用TTC法筛选产酒精能力强的酵母。

1.6.1 TTC下层培养基:葡萄糖5.05g,蛋白胨1.0g,酵母浸膏0.75g,磷酸二氢钾0.5g,硫酸镁0.2g ,柠檬酸0.135g,琼脂10g。

分别称取上述材料→加入500ml水→溶解→杀菌→倒平板。

1.6.2 TTC上层培养基:TTC0.03g,葡萄糖3g,琼脂2g分别称取葡萄糖、琼脂→加入100ml水→ 在沸水中加热溶解→灭菌→在水浴50左右以无菌操作加入TTC→溶解→倒平板。

粮食霉菌实验报告

粮食霉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粮食霉菌的生长条件及其形态特征;2. 掌握粮食霉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3. 掌握粮食霉菌的菌落计数方法;4. 探究不同因素对粮食霉菌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粮食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粮食中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粮食的霉变,影响粮食的品质和安全。

本实验通过对粮食霉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菌落计数,了解其生长条件、形态特征及菌落数量,为粮食霉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1. 粮食样品:小麦、玉米、稻谷等;2. 培养基:察氏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3. 实验仪器: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皿、移液管、酒精灯等;4. 其他: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操作台、菌种鉴定手册等。

四、实验方法1. 粮食霉菌的分离(1)取适量粮食样品,用无菌水进行浸泡,制成悬浊液;(2)将悬浊液用无菌棉签涂抹于察氏培养基上;(3)将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2. 粮食霉菌的纯化(1)从分离出的菌落中,挑选单菌落,进行划线分离;(2)将分离出的单菌落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上;(3)将马铃薯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3. 粮食霉菌的鉴定(1)观察菌落形态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2)利用显微镜观察菌丝、孢子等细胞结构;(3)参考菌种鉴定手册,确定霉菌种类。

4. 粮食霉菌的菌落计数(1)将分离出的单菌落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上;(2)将马铃薯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3)计算菌落数量,即每平方厘米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5. 探究不同因素对粮食霉菌生长的影响(1)将分离出的单菌落接种于不同温度、湿度、pH值等条件下;(2)观察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3)分析不同因素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粮食霉菌的分离实验成功分离出多种粮食霉菌,如曲霉、青霉、毛霉等。

2. 粮食霉菌的纯化实验成功纯化出单菌落,保证了后续鉴定的准确性。

大米中黄曲霉毒素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大米中黄曲霉毒素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分析检测 Analysis and Testing
doi:10.16736/41-1434/ts.2020.10.065
大米中黄曲霉毒素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Comparison of Pretreatment Methods of Aflatoxin in Rice
◎ 李桂杰,马志为,顾风云,王佳旭,郭 伟,郭迎迎 (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吉林 长春 130103) Li Guijie, Ma Zhiwei, Gu Fengyun, Wang Jiaxu, Guo Wei, Guo Yingying (Jilin Provinc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Changchun 130103, China)
仪器。液相色谱仪配荧光检测器;Milli-Q 纯水器, 购于美国 Millipore 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溶液的配制 (1)标准液及标准工作液的配制。标准储备液
(10 μg·mL-1):分别准确称取黄曲霉毒素 B1、B2、 G1、G2 标准品 1 mg 于 100 mL 烧杯种,加乙腈 80 mL,搅 拌至完全溶解(若出现不溶现象则 40 ℃超声 10 min,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材 料。 大 米、 购 于 市 场; 黄 曲 霉 毒 素 B1、B2、
G1、G2 标准品(纯度 99%),购自 Romer 公司;乙腈(色 谱纯),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超纯水(电 阻 率 为 18.2 MΩ·cm,25 ℃), 购 自 美 国 Millipore 公司;固相萃取柱及黄曲霉专用净化柱:SOUL SPE Cartridges HLB、SOUL SPE Cartridges Silica、SPE Cartridges C18、SOUL SPE Cartridges PSA、MycoSep 226 AflaZon Multifunctional colim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质米饭中霉菌的分离提纯【摘要】粮食是最易被霉菌污染的一种食品原料,霉菌污染会造成粮食的霉烂变质,其产生的毒素会造成人畜中毒,而发霉变质的米饭中就有许多细菌,我们要从众多的细菌中提取我们实验所需要的一种霉菌,所以我们就要进行霉菌的分离与提纯。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物。

本实验用的培养基是查氏培养基,它是培养霉菌用的,用以提供氮源、碳源及能源等。

把从变质的霉菌中提取的较纯的霉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进而再分离,最后提纯得到纯净单一的霉菌。

然后将得到的霉菌做一些相对应的染色实验,再次验证霉菌的性质。

【关键字】米饭分离提纯鉴定霉菌(mold)是能引起物质霉腐的丝状真菌(Mycelial fungus)的统称,它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真菌(Fungus)的一部分。

凡是生长在培养基上成绒毛状或棉絮状菌丝体的菌,都称之为真菌。

霉菌分别属于植物分类学的菌类植物的子囊菌纲(一、comycetes),藻状菌纲(Phycomcetes)和半知菌纲(Fungi imperfecti)。

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土壤、空气、水和生物体内外到处都有,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霉菌除应用于传统的酿酒、制酱和制作其它发酵食品外,在农业、纺织、食品、医药和皮革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少霉菌(黄曲霉、灰绿曲霉、绿青霉等)能在食品、谷物上生长并产生真菌毒素。

粮食中常常生长的主要是寄生性和腐生性霉菌,其种类约有200多种。

发霉变质的米饭中有许多细菌,要想混杂的细菌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或某一株细菌,就得进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方法有:简单单细胞挑取法及平板分离法。

本实验运用平板分离法。

它是根据所分离的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加入某种物质或选择某一温度、酸碱度等,进行培养,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从而得到所需的微生物。

1.实验材料和方法1.1材料与仪器1.1.1变质的米饭1.1.2培养基:查氏培养基水500mlNaNO3 2g K2HPO41gKCl 0.5g MgSO4 0.5gFeSO40.01g PH 6.8蔗糖30g 琼脂20g1.1.3实验器材培养皿三角瓶试管酒精灯接种环试管架天平灭菌锅培养箱100ml量筒10ml量筒400ml烧杯震荡器等1.2方法:1.2.1实验前准备米饭处理:取一些米饭,滴上数滴葡萄糖液,再放到潮湿阴凉避风的地方,使其发霉变质,备用。

器皿清洗:用洗衣粉把培养皿洗干净,灭菌备用器皿消毒灭菌:需要灭菌物品用牛皮纸包好后高压蒸汽灭菌试剂配制: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1.2.2培养基配制按照所示配方将培养基配置完成后,用棉塞赛好,包上牛皮纸,放在高压放在高压灭菌锅中,于121℃~125℃下灭菌30分钟后取出。

灭完菌后趁热倒平板:将其均匀倒入12个培养皿和3支试管中。

其方法是右手持盛培养基的锥形瓶,置火焰旁边,左手拿培养皿并松动锥形瓶塞,用手掌边缘和小指、无名指夹住拔出。

锥形瓶口在火焰上灭菌,然后在左手将培养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倒入培养皿约20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皿均匀分布,平置于桌面上。

(3支试管则是倒斜面)待冷凝后,置37℃培养箱中培养24h,若无杂菌生长,即可使用。

1.2.3无菌水的制备:瓶中放入90 ml.水,另取5支试管各放入9 ml.水,绑好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制备成无菌水。

1.2.4霉菌稀释液的制备:准确称取编制的米饭10g,放入装有90 ml.无菌水并放有小玻璃珠的250 ml.锥形瓶中,置于摇床上振荡20min,使微生物细胞分散,静置20~30s,即成10-1稀释液。

再用1 ml无菌吸管,吸取10-1稀释液1 ml,移入装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3次,让菌液混合均匀,即成10-2稀释液;再换一支无菌吸管吸取10-2稀释液1 ml,移入另一支装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也吹吸3次,即成10-3稀释液;以此类推,连续稀释,制成10-3、10-4、10-5稀释液。

1.2.5霉菌的接种:将1.21中制备好的培养基的三个平板分别用记号笔写上10-3、10-4、10-5三个稀释度。

然后用三支1 ml无菌吸管分别从10-3、10-4、10-5三支霉菌稀释液中吸取0.1ml稀释液对号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平板中,用无菌铁推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

(每种稀释度培养基编号设3个重复。

)将涂抹好的平板平在桌上静置20~30min,使菌液渗透入培养基内。

1.2.6霉菌的培养:将接种好的霉菌平板倒置(即皿盖朝下放置),放在27℃恒温箱中培养48h。

若出现圆形稍扁平的黄色菌落,其周围培养基亦为黄色者初步鉴定为霉菌。

1.2.7霉菌的平板菌落计数: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乘以稀释倍数。

1.2.8划线分离:从上述接种培养好的培养基中挑选出菌落生长最好的某浓度下的霉菌,将其单个菌落分别挑取接种到另外3个平板培养基中(用划线法接种)。

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放入27℃恒温箱中继续培养。

1.2.9霉菌的纯化:挑取生长得较好的霉菌,用划线法将菌接种到3支已备好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中,放入27℃恒温箱中继续培养。

2.实验结果2.1分部进行,并对结果进行观察在培养好的培养基中挑选出菌落生长最好的某浓度下的霉菌后,将其单个菌落分别挑取用划线法接种到另外3个平板培养基中,放入27℃恒温箱中继续培养,看见了颜色较纯的黑色菌落,再从从3个培养基中再次挑取生长得较好的霉菌,用类似方法将菌接种到3支已备好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中,放入27℃恒温箱中继续培养,得到了我们本次实验的实验成果。

2.11霉菌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稀释浓度为10-5的菌落生长示图分离提纯后的平板纯种黑曲霉2.12镜检观察用水浸片观察法对菌体进行观察。

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平板培养基里提取少量带有孢子的霉菌菌丝,放入载玻片的液滴中,盖上盖玻片,用低倍镜观察后转入高倍镜即可看见黑色的孢子囊以及透明的分生孢子梗。

镜检观察后确定为黑曲霉且无杂菌。

2.2简便方法的对照将长势良好的菌落直接挑取菌种接入平板培养基中放入2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对其进行镜检,显微镜下看到的同样为纯种的黑曲霉,无其他杂菌,镜检后将其接种于斜面试管中放回27℃恒温箱中培养,数天后将经过划线步骤处理的试管与未经划线处理的试管一同对照,外观上大致相同,并未发现其余异常情况。

此方法省略了常规实验中的划线步骤对菌种进行提纯,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效率缩短试验的完成时间,还因为不用经过划线步骤才对菌种进行分离在原料的用量上也可以达到一定的节约效果。

试验结束后,选取长势良好,品质优秀无杂菌的一只试管上交为本次试验的成果。

通过本次试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由此结果可看出稀释度为10-4时的菌落平均数为40,介于30~300之间,依据实验原理,应选择稀释度为10-4时的菌落平均数作为菌落总数的测定标准。

因此所用饭团样品中每g样品的菌数(个/克)=同一稀释度几次重复的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40×10×10-4=4.0×10-33.实验分析与小结3.1实验证明,饭团变质后会生长许多的微生物,其大多数为霉菌,而霉菌的种类繁多,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生长的主要菌种又会有各有差异,但不论生长的是何种霉菌,绝大多数霉菌都会长出菌丝体,因为霉菌不同于细菌及酵母菌,绝大多数是多细胞的微生物,由菌丝构成的,菌丝可无限伸长和产生分枝,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菌丝体。

3.2不同种类的霉菌对环境的要求也会有不同,如温度、PH值、湿度等都会造成培养出来的霉菌种类有所差异,因此本次试验在PH值为6.8,温度为27℃的情况下培养得到的菌种为黑曲霉,并且通过镜检观察得到了证实。

3.3试验开始时在菌种的稀释与第一次接种有些仪器使用以及操作上的不熟练造成了小失误,导致有的不同浓度培养基生长情况出现类似,以及第一次接种时灭菌操作的疏忽导致杂菌的侵入,所以第一次的培养基上生长着较多杂菌给下一步菌种的分离提纯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3.4培养基内的营养物质对所培养的菌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某些物质甚至直接影响某种菌体的生长,由于称量与溶解时浪费了一些材料,在倒好平板后发现某些培养基的颜色比较深某些培养基的颜色比较浅,初步断定为培养基所含的某种物质在每个培养基中的含量不一,实验中发现培养基颜色较浅的培养基菌种生长较为旺盛并且菌落较纯。

总的来说,我们本次试验是比较成功的,我们成功从变质的饭团内分离出了黑曲霉,并且将其将其进行了纯化培养,成功上交了我们的实验成果。

在为时长达两个半星期的试验中,整个实验过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并且本人发现在菌落较为稀疏的培养基中进行下一步分离培养会比较方便快捷,且经过第二次培养以后的培养基各菌落生长良好并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分离纯化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不用经过划线步骤同样也可以提取到纯种的菌体,可直接在菌落生长茂盛且菌种特征明显的地方直接挑取纯种进行纯化培养,同样能得到纯种的菌体,并且与按照课本步骤试验出来的上交的成果不相上下。

4.参考文献[1]无锡轻工业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合编,《食品徽生物学》,轻工业出版社,1987[2]周与良,邢来君编,真菌学商等教育出版社,1986[3]项琦主编,《粮油食品徽生物学检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4]马振流,李象洪,陈枪雄编著,防霉学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5]殷淆申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封政经济出版社,1991[6]李昆太,黎循航,涂国全,等.生物防腐剂对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类抑菌效果的初步测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4(5): 599-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