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展的阶段

合集下载

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

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

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
19世纪初,香港作为一个海港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香港逐渐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地贸易的重要枢纽。

随着不断增长的贸易活动,香港逐渐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来自中国、英国、印度等地的移民相继抵达香港,各自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宗教、艺术等元素。

这些元素在交流和融合中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香港独特的开埠文化。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香港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西方的科技、教育、艺术等进入香港,为香港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学校、图书馆、剧院等文化场所相继建立,文化教育得到了大幅发展,香港的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也日渐提高。

20世纪中叶至今,香港的开埠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香港成为了一个国际大都市,各种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在这里得以蓬勃发展。

电影、音乐、时尚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创作者。

此外,香港还举办了许多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交流和观摩。

如今的香港开埠文化具有强烈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通过吸纳和融合各种文化元素,香港开创了独特的文化风格,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中心。

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进一步推动了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为香港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香港开埠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是香港特殊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各个时期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它既是香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香港文化的宝贵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的开埠文化必将继续创新发展,为香港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0世纪初至5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主要是黑白无声电影,通常是根据小说或传统戏剧改编的作品。

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是东南亚,特别是华人社区。

在50年代初,
香港开始制作有声电影。

2. 6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是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时期,也被称为“香港电影新浪潮”。

电影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香港电影开始涉足不同类型的电影,如武侠片、警匪片
和喜剧片等。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上取得了很
大的成功。

3. 80年代至9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盗版和影片制作成本的上升,香港电影的利润开始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依然能够制作出一些非常成功的电影,如《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4. 200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继续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大陆电影业的崛
起和互联网的普及,香港电影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仍然能够制作出一些
非常成功的电影,如《功夫》和《无人区》等。

此外,香港电影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制作
方式和市场机会,如与内地和海外制片厂合作、制作网络电影等。

香港生物医药发展现状

香港生物医药发展现状

香港生物医药发展现状
香港生物医药发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近年来,香港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同时,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医疗和科研机构,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研发环境和基础设施。

首先,香港政府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他们设立了多个基金,用于资助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项目。

同时,政府还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支持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香港市场。

此外,香港还与内地和国际间的合作,加强创新交流和技术转移,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跨境合作。

其次,香港拥有一流的医疗和科研机构。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卓越的科研实力。

此外,香港还有多家医疗机构和药企,积极参与临床试验和药物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和市场机会。

香港的科研人员和专家们也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间的合作项目,推动生物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香港具备良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制度和资本市场,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

此外,香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为企业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了稳定的法律保障。

总的来说,香港生物医药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措施是推动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广阔的
发展空间。

未来,香港生物医药行业有望继续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港澳台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启示

港澳台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启示

澳门是一个宗教文化深厚的城市。
在澳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澳门 各宗教团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宗教团体是澳门社会工作的 开启者; 现实中,宗教团体是澳门社会工作的 中坚力量。
针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日益复杂的社会 问题,澳门宗教团体提供的社会服务 亦日益多样化、细化,更具针对性。
基本覆盖了的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 包括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服 务、安老服务、复康服务、防治药物 依赖服务等领域。满足了不同群体的 需要,惠及更多的人群。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社会问题严重。如

失业、卫生及居住环境恶劣、儿童失学等比

比皆是;加上中国政局战乱引发的移民潮使

香港的人口快速地膨胀起来,更突显出社会
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如此棘手的社会问题,香港的教会、慈 善社团及外国的慈善团体纷纷加入紧急救济 的行列,勉强应付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及沉 重的社会服务需求。
4、鼓励发展民间的专业社会工 作机构,变革现有的社会福利 服务和管理方式。这既有利于 解决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均的问 题,又有利于培育社会自我服 务、自我调节的机制与能力, 真正实现社会福利服务和管理 的社会化。
社会工作 不仅是一门专 业,更是一种 充满爱心的崇 高的事业。
社会工作, 我们在路上!
政府提供廉价 公屋、公共医 疗和公共教育, 并提供的各种 援助金。
社会福利服务及管理
家庭福利服务、儿 童及青少年服务、 老人服务、残疾人 康复服务、社区服 务为犯罪和行为偏 差人员提供的感化 服务。
社会工作 主要内容
义务工作
义务工作可以分 为直接提供服务 和间接提供服务 两种方式,如家 庭服务,招募义 工等
澳门社 社会会工工作作

中国陆港发展现状

中国陆港发展现状

中国陆港发展现状
中国大陆与香港在发展现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中国大陆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经济总量已超过全球其他许多国家。

近年来,中国大陆以城市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为核心,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同时,与全球各国保持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相比之下,香港的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与中国大陆相比,香港经济相对较小,主要依赖金融、投资和服务业等领域。

然而,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内地城市的快速发展,香港面临着竞争压力。

同时,近年来香港也面临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市民对政府的信心下降,这对香港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然而,香港在金融、法律、教育和医疗等领域仍具有独特优势,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香港与国际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拥有开放的市场和自由的经济体制。

同时,香港也积极寻求与中国大陆合作,推动两地的互利共赢。

总而言之,中国大陆与香港在发展现状上存在不同,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增长,而香港则面临各方面的挑战。

然而,两地仍具有合作的空间和潜力,相互之间存在着互补和合作的机会。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腾飞之原因分析
• 原因三: • 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支柱产业的
重点培育,发展。三大产业的变动以及合理 的调整 .70年代,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29%,30.7%,40.3%,到了80年代为16.0 %,43.3%,40.7%,90年代为7.7%,45.1%, 47 .2%.
东方之珠-香港的飞跃
进出口占GDP的比重
60 50 40 30 20 10 0
year 1=1970
系列1 系列2
腾飞之原因分析
• 原因二: • 制度创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
及其转换,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步又一步建立 适合经济发展的体制,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选 择了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尤其是90年 代以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开始向民间主 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政府职能的改革, 始终围绕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的方向发展。
香港经济的崛起
香港经济结构转型轨迹 : • 1)从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起,到1941年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香港的43年时间里,是香港从开埠到转口港建成时 期。发展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新界划入,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和充分的人力资源。二是内地一批资金,劳动力流入, 还有一批从北美,澳大利亚,南洋一带归国的华侨在香港 停留定居,带来资金和管理的经验。三是广九铁路的通车。 • 2)1946-1952年是香港战后复元和转口贸易的恢复时期。 1947年至1951年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原因主要是 香港对内地贸易额的激增。这一时期香港充分利用优良港 口,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国际贸易关系网,从转口贸易和航 运中获利。
Hale Waihona Puke 香港经济的崛起香港经济的崛起
• 第一个表表明,从总体上,第二次转型期(即自8 0年代初期始)香港GDP增长率虽是呈波浪式趋 势下降,然而从21%左右到97年金融危机的1 1%,相对增长率是持续偏高的.这使其经济发展 持续高速,这从第二个表中恒生指数持续上升也可 略窥一二,从而奠定深厚的经济基础. 接着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服务业,制造业这两大产业 在第二次转型期中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比率.

香港发展的阶段

香港发展的阶段

80年代的經濟發展
80年代的香港是開埠以來經濟最顛峰的黃金十 年。當年很多80年代香港金融業迅速發展, 並形成為國際金融中心。80年代中期,面對 租金和工資上升,加上外來競爭激烈,香港 的製造業發展遇到困難。香港廠商乘著中國 內地實行開放政策,把工廠北移,並重新發 展香港的轉口貿易。這個轉變更帶進了金融 業和其他服務業的發展。
60、70年代的經濟發展
香港早期工業以紡棉、製衣、搪瓷、玩具、塑 膠業為主。60年代,擴展至鐘錶、電子製品 業等。70年代的香港經歷重大的轉型,由初 期政治經濟的轉變,令社會內部潛伏的矛盾 表面化,引致治安惡化、貪污罪案激增,到 中期以後的繁榮富庶成了經濟發展神話,並 為香港帶來多年的安定,使香港成為亞洲輕 工業製造中心之一。
90年代的經濟發展
90年代,香港傳統勞工密集的工業優勢漸漸 消失。90年代末期,知識隨著資訊科技發展 而日趨重要,很多國家轉向發展知識型經濟。 香港面對國際競爭,積極培育優秀人才,並 推動高增值的創新科技產業和創意工業,發 展知識型經濟。
資料來源
• /w/kplus/question.ph p?qid=7006092603890&.ts=1319404811& .ysid=w88WXMyIV_v8Pa1iJ.vsAVzs&.intl= hk&.lang=zh-hant-hk
香港發展的階段
陸頌華 5C(20)
目錄:
1. 2. 3. 4. 5. 50年代的經濟發展 60、70年代的經濟發展 80年代的經濟發展 90年代的經濟發展 資料轉口貿易發展50年 代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出 兵支援南韓,中國則派志願軍援助北韓, 聯合國受阻,很多公司倒閉。剛巧當時很 多中國內地的工業家帶著資金和技術來港 設廠,促使香港經濟由專注轉口貿易逐漸 變為發展製造業。

香港城市发展

香港城市发展

三、空间形态演进
1841 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了集中于维多利 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 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 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 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 港城市都是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 和外围山地拓展。 1971年后,香港城市发展开始由港九都市区向广大的新界地区扩展,城市结构形态也 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同心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市区为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 散”的组团结构演化。香港的城市形态布局走过了从集中到分散的发展之路,城市形 态布局由散点分布到集中带形分布,最终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四、产业变迁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用地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开始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比重达 到极限后(一般不超过50%),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 主要动力,也使得配套的生活和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 使得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悉尼的就业比重符合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近80%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 2001年,财产和商业服务部门超过制造业成为悉尼最大的产业部门。 悉尼城的主导产业为商业和金融服务及通信业,占劳动力人口45%的人在金 融、保险和商业服务部门工作,其次为政府部门和酒店餐饮业。
五、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时而限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时而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超常规发展。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的相关政策有行政 区划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产业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等等。 在悉尼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调整了悉尼的行政区划,通过用地预测 将人口预测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预测,并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来控制和管理城 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悉尼大都市规划 悉尼大都市规划先后编制过5次,一般期限为20~50年,分别在1948年、1968年、1988年、1995年 和1999年进行过编制。悉尼历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0-6所示。 (2)可持续的悉尼—2030年悉尼规划 悉尼2030年规划以“建设长期持续繁荣、具有世界地位的活跃而生机盎然的城市”为目标。根据 此规划,未来的25年悉尼人口预计增加110万,政府面临着道路交通、住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 服务供给的诸多压力。其战略目标包括:适于居住、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公平、环境保护、高 效治理。 整个悉尼2030年规划包括七个战略计划,分别为:经济和就业、中心和走廊、住房、交通、环境 和资源、公园和公共区域、治理和执行。并同步启动了三个重大项目,即悉尼用水计划、西部悉 尼公园地块和新城开发。 这些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均影响大悉尼各类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的經濟發展
90年代,香港傳統勞工密集的工業優勢漸漸 消失。90年代末期,知識隨著資訊科技發展 而日趨重要,很多國家轉向發展知識型經濟。 香港面對國際競爭,積極培育優秀人才,並 推動高增值的創新科技產業和創意工業,發 展知識型經濟。
資料來源
• /w/kplus/question.ph p?qid=7006092603890&.ts=1319404811& .ysid=w88WXMyIV_v8Pa1iJ.vsAVzs&.intl= hk&.lang=zh-hant-hk
60、70年代的經濟發展
香港早期工業以紡棉、製衣、搪瓷、玩具、塑 膠業為主。60年代,擴展至鐘錶、電子製品 業等。70年代的香港經歷重大的轉型,由初 期政治經濟的轉變,令社會內部潛伏的矛盾 表面化,引致治安惡化、貪污罪案激增,到 中期以後的繁榮富庶成了經濟發展神話,並 為香港帶來多年的安定,使香港成為亞洲輕 工業製造中心之一。
香港發展的階段
陸頌華 5C(20)

目錄:
1. 2. 3. 4. 5. 50年代的經濟發展 60、70年代的經濟發展 80年代的經濟發展 90年代的經濟發展 資料來源
50年代的經濟發展
對中國實施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發展50年 代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出 兵支援南韓,中國則派志願軍援助北韓, 聯合國受阻,很多公司倒閉。剛巧當時很 多中國內地的工業家帶著資金和技術來港 設廠,促使香港經濟由專注轉口貿易逐漸 變為發展製造業。
80年代的經濟發展
80年代的香港是開埠以來經濟最顛峰的黃金十 年。當年很多80年代香港金融業迅速發展, 並形成為國際金融中心。80年代中期,面對 租金和工資上升,加上外來競爭激烈,香港 的製造業發展遇到困難。香港廠商乘著中國 內地實行開放政策,把工廠北移,並重新發 展香港的轉口貿易。這個轉變更帶進了金融 業和其他服務業的發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