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分离方法
病毒的分离纯化

病毒的分离纯化
我设计了一套方案,请大家批评指正:
1. 新鲜病叶200g,-70℃冰冻30分钟,以2倍体积0.2mol/L磷酸缓冲液(PH7.5,含0.1%巯基乙醇,2%TritionX-100,0.01mol/LEDTA)。
组织捣碎机捣碎,双层纱布过滤。
2. 滤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冰浴激烈搅拌15分钟,充分乳化后2000 g离心15分钟
3. 上清液中加入6%聚乙二醇-6000,3%Nacl,0.5%TritionX-100(W/V)。
冰浴搅拌,4℃下过夜,次日取出10000g离心20分钟。
4. 沉淀悬浮于0.02mol/L磷酸缓冲液(PH7.2,2%TritionX-100, 0.1%巯基乙醇,1mol/L尿素),2小时后,2000g离心10分钟。
5. 上清液中加入6%聚乙二醇-6000,3%Nacl,0.5%TritionX-100(W/V)。
冰浴搅拌4小时,10000g离心30分钟。
6. 沉淀悬浮于0.02mol/L磷酸缓冲液(PH
7.2,2%TritionX-100,0.01mol/LEDTA,1mol/L尿素),4℃下4小时后,10000g离心10分钟。
7. 上清用10%~4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30000r/min,1.5h),收集病毒带,用0.02mol/L磷酸缓冲液(PH7.2,2%TritionX-100, 0.1%巯基乙醇,1mol/L尿素)稀释,123000g离心2小时。
8.沉淀用0.02mol/L磷酸缓冲液(PH7.2,2%TritionX-100, 0.1%巯基乙醇,1mol/L尿素)悬浮,5000g离心15分钟,上清即为提纯病毒制品。
lf_12345。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动物疾病是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而许多疾病的病原体是微生物。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防治这些病害,分离与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重点介绍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I. 分离方法分离动物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从感染动物体内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以获得单一菌株。
下面讨论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1. 直接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是最简便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如组织、粪便、血液等)直接取少量涂于无菌玻片上,然后进行染色观察。
通过观察细菌形态、胞内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2. 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后,在含有养分的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然后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平板上是否有单一的菌落形成。
通过进一步的鉴定试验,可以确定其是否为目标病原微生物。
3. 病毒分离法病毒的分离相对较为复杂,通常需要使用细胞培养或小鼠接种等方法。
细胞培养法是将样品接种于培养瓶中的细胞中,借助细胞的生长状况来判断是否有病毒存在。
小鼠接种法则是将样品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小鼠是否出现相应病症。
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支持。
II. 鉴定方法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是确定其属于何种种类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以及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等。
形态学鉴定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等实验设备,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2. 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对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代谢方式、产物生成等方面的观察和实验。
这需要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如对酸碱度、气体生成、酶活性等进行检测。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鉴定方法,主要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来确定其种类。
病毒的分离培养标准操作规程

病毒的分离培养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病毒分离及鉴定培养操作流程,保证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2.术语:EID50/0.1ml,ELD50/0.1ml,TCID50/0.1ml,CPE3.操作程序与方法:3.1 采样:对于病死或剖杀动物,采集病毒主要聚集组织部位,一般为淋巴结、脾脏、肺脏、血液等;对于活体动物,可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含病毒量最多部位(口腔、鼻腔、生殖道、肛门等)的分泌液。
采集样品如不能立即处理,应冻存与-20℃备用。
长途运输应用冰盒或4℃低温保存。
3.2 样品处理:组织块可用剪刀剪碎并研磨,加入10倍体积含300-500UI/ml青、链霉素的生理盐水(PBS),反复冻融2-3次。
棉拭子可直接混于3-5倍体积含300-500UI/ml 青、链霉素的生理盐水(PBS),反复冻融2-3次。
8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用0.22μm滤膜过滤,透过液即为病毒原液,收集保存,短期保存4℃,长期保存用液氮。
3.3接种培养:将病毒原液接种与特定细胞单层中,连续盲传4-6代,观察细胞是否产生特异性CPE,并计算及TCID50/0.1ml。
禽源类病毒可接适当日龄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扩增和鉴定,并计算及EID50/0.1ml和ELD50/0.1ml。
3.4 病毒纯化:采用“有限梯度稀释法”结合“噬斑纯化法”对病毒进行纯化;3.5 动物回归实验:分离培养并纯化好的病毒回归接种动物,观察动物病变是否为该病毒引起及病变特征是否典型。
3.6分子生物学鉴定:基因组提取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病毒保守区基因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并测序,从分子水平对其进行鉴定。
3.7血清学鉴定:用标准阳性血清与分离病毒作用一段时间后再次接种特异性细胞或鸡胚验证病毒特异性。
或者用荧光标记抗体与病毒作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特异性。
4.注意事项4.1采样过程应做好自身防护,烈性病不得随意分离。
4.2 实验动物应及时焚烧或深埋等处理,避免病毒扩散到环境中。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简介: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病原体的一种。
它可以寄生于宿主细胞中,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繁殖。
为了进行研究和控制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病毒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
首先,将病毒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待病毒感染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病毒颗粒的释放等现象,进而证实病毒的存在。
2. 动物接种法:这是一种直接将病毒样本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的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是否出现病征,如发热、无食欲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毒的存在。
3. 超速离心法:这是一种利用离心的原理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对病毒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离心操作,可以使病毒沉积于管底,从而得到纯净的病毒悬液。
二、病毒的鉴定病毒的鉴定是指确定分离的病毒属于哪一种或某一类病毒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鉴定方法:1.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等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给出病毒的直接信息,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通过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病毒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根据反应结果,可以初步鉴定病毒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样本进行基因分析,进一步确认病毒的物种。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基因序列,通过与已知病毒的序列进行比对,鉴定病毒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结论: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步骤。
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病毒从样本中提取出来,并通过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治疗病毒相关疾病的基础,也为疾病的监控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注意,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应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且遵循相关的实验规范和操作流程。
病毒分离技术操作规范

病毒分离技术操作规范==========================1. 目的--------本操作规范的目的是确保病毒分离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以获取纯净的病毒样品,用于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2. 背景--------病毒分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从感染源中分离出特定的病毒。
正确操作病毒分离技术可以减少污染风险,最大程度地保留病毒的活性和纯度。
3. 设备和试剂--------3.1 设备- 生物安全柜(BSC)- 做实验的实验室- 高速离心机- 恒温培养箱- 无菌工作台3.2 试剂- 细胞培养基- 抗生素- 洗涤缓冲液- 离心管- 密封的4. 操作步骤--------4.1 准备工作1. 在正压下进入生物安全柜,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2. 清洗和消毒所有需使用的设备和试剂。
3. 在生物安全柜内准备全部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设备。
4.2 细胞培养1. 从培养基中使用无菌技术获取所需的细胞。
2. 将细胞转移到含有适当培养条件的培养基中。
3. 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细胞至达到需求的数目。
4.3 感染细胞1. 使用合适的病毒样品对培养中的细胞进行感染。
2. 根据研究需求,控制感染的时间和病毒浓度。
4.4 收集病毒1. 在感染后的适当时间点,收集感染细胞培养基。
2. 使用离心机离心培养基,将其中的细胞沉淀和病毒浮游物分离开。
4.5 存储病毒1. 将病毒浮游物分离到密封的中。
2. 储存时保持冷藏,避免病毒样品的受损。
5.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范,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 避免交叉感染,确保实验设备和使用的试剂都是无菌的。
- 尽可能减少研究材料的暴露时间,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以保持病毒样品的纯度和活性。
参考文献--------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6th Ed.). (201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病毒的分离鉴定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性病毒所引起,则必须满足以下原则:①从患病者体内分离出病毒;②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③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④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属内能产生同样的病症;⑤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1.病毒的分离1.1标本的处理1。
1。
1标本的收集a)粪便标本:将5g粪便标本和50mlPBS放入盛有20-25颗玻璃小珠的100ml无菌瓶中,搅拌成悬液,倒出上清,3000X g,4°C离心6min.b)拭子和生物体液:拭子浸在2-3ml运载培养基中,将棉拭子中的液体尽量挤出以获得标本,如果液体被污染,应3000X g4C离心30min。
c)组织标本:用无菌乳钵或匀浆器研磨组织标本,同时加入足量的PBS制备成20%的悬液,3000X g4C离心30min。
1.1.2除菌处理a)粪便可加青链霉素使最终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置4C过夜。
b)鼻咽拭子一般加抗生素最终浓度为2000单位/毫升,置4C作用4小时。
c)对乙醚有抵抗的病毒如鼻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痘病毒等,则可加入等量的乙醚4°c过夜除菌.1.2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使用细胞。
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1。
2。
1鸡胚接种a)鸡卵的选择:一般都选新鲜、10天以内的受精卵以保证规格质量上的一致.b)孵育:孵育时可将鸡卵放入卵箱内进行,气室向上,孵育的最适温度为38-—39C,相对湿度为40—70%,孵育8日后,鸡卵应每天翻动1-2次,以帮助鸡胚发育匀称和防止鸡胚膜粘连。
c)检卵:鸡卵孵育4~5天后,即可用检卵器检查鸡胚发育情况(二天一次)。
①未受精鸡卵:在检卵器上仅见到模糊的阴影。
②活鸡卵:鸡胚发育4天后,在检卵器上就可见到清晰的血管,鸡卵内有一小黑点(鸡胚),有明显的自然转动。
③死胎:如果发现鸡卵血管模糊、扩张、胚胎活动呆滞或不能自主地转动,则可判断胚胎频死或已经死亡,应将其挑捡出来。
流感病毒分离标准操作规程

流感病毒分离标准操作规程(SOP)病毒分离分离病毒是诊断病毒性疾病最常用,并且高度敏感的方法之一。
分离出的病毒须经免疫学、基因分析或电子显微镜等进一步鉴定确诊。
病毒可长期保存,亦可用来作抗原性、基因特性或药物敏感性等分析。
病毒分离亦受一定限制。
目前用于分离病毒的组织细胞种类有限,每种细胞只能用来分离培养一或数种病毒。
MDCK(狗肾细胞)是目前用于分离培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细胞系。
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活体是鸡胚,目前有些实验室用MDCK细胞代替鸡胚分离培养流感病毒。
由于MDCK细胞属肿瘤细胞系,故用该细胞分离的病毒不能用于疫苗生产。
各实验室应同时采用鸡胚和MDCK两种方法分离病毒,不应放弃用鸡胚分离病毒的方法。
流感病毒细胞分离标准操作规程材料:1、细胞瓶或细胞管培养成片的MDCK细胞2、TPCK处理胰酶(牛胰腺来源XIII型)Sigma Cat. # T-86423、HEPES 缓冲液, 1 M 母液GIBCO BRL Cat. # 15630-0234、D-MEM培养基,GIBCO BRL Cat. # 11965-0925、青、链霉素母液(10,000 U/ml 青霉素G; 10,000 μg/ml 硫酸链霉素) ,GIBCO BRL Cat. # 15140-0236、牛血清白蛋白组分V, 7.5%溶液,GIBCO BRL Cat. # 15260-0117、放置于2ml wheaton 小瓶中的临床样品8、T-25培养瓶用于病毒培养,(组织培养管也可被应用,若样本量大的话应选用培养瓶,细胞数量按规定调整。
)9、1ml 滴管10、10ml 滴管培养基和试剂的准备:(建议:要求经常检查试剂使用的有效期)500 ml D-MEM液中加入:青、链霉素母液5 ml (终浓度达: 100 U/ml 青霉素and 100 μg/ml 链霉素) 牛血清白蛋白12.5 ml (终浓度: 0.2 %)HEPES缓冲液12.5 ml (终浓度: 25 mM)病毒生长液:每500毫升不含血清的D-MEM液之中加0.5 ml of TPCK-胰酶(母液浓度为2mg/ml )使TPCK-胰酶的浓度为2 μg/ml。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研究病毒性疾病、病毒结构和功能、病毒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手段。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无法在无细胞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必须依赖于寄主细胞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因此,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主要是利用其对特定细胞的感染能力,通过培养和增殖来获取纯净的病毒制备。
首先,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获得感染病毒的组织或细胞,这些组织或细胞通常是患者的血液、组织样本或培养细胞。
在获得样本后,需要进行样本的处理和制备。
通常的处理方法包括离心、滤过、稀释等步骤,以去除细胞碎片、细菌等杂质,获得纯净的病毒颗粒。
其次,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寄主细胞进行培养。
不同的病毒对细胞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需要根据病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细胞系。
常用的细胞系包括Vero细胞、MDCK细胞、A549细胞等。
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寄主细胞上,让病毒感染细胞并进行增殖。
接着,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进行病毒的纯化和扩增。
通过离心、超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可以将病毒颗粒从细胞碎片、蛋白质等杂质中分离出来,获得纯净的病毒制备。
然后,将纯净的病毒制备接种到新的寄主细胞中,进行扩增和增殖。
最后,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对病毒进行鉴定和检测。
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特征,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毒的抗原,进行核酸检测等手段,可以对病毒进行鉴定和检测,确定其种属和特性。
总之,病毒的分离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实验技术,对于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可以为病毒学研究提供纯净的病毒制备,为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重要的实验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匿名提问2009-02-18 20:04:53 发布自然科学学术6个回答回答曲恋| 2009-02-18 20:45:40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植物内生放线菌是一类大有开发潜力的微生物资源。
目前使用的分离条件和技术尚不完善,容易被外源菌和内生真菌、细菌污染,因此内生放线菌尤其是稀有内生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技术至少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
介绍了植物内生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并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添加评论(0)nk0226 | 2009-07-25 11:13:09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Plant Virology& Control of Plant Virology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是研究病原病毒与植物病毒病害相互关系的生物学科。
本课程重点讲授植物病毒相关生物学特性与研究进展: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植物亚病毒病原等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根据植物病毒基础研究需要,课程理论讲授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病毒病原与其它相关病原的区别要点,病害宏观及微观鉴定基本技术、方法、手段,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为独立开展植物病毒及病毒病害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传毒机制;(2)病毒侵染植物内部症状,侵染增殖过程;(3)植物受病毒侵染的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4)植物亚病毒病原的基本特性;(5)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诊断鉴定的程序与方法。
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1. 绪论(2学时)1.1 病毒的发现与病毒学的发展1.2 研究病毒的意义与任务1.3 植物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关系1.4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2.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学时)主要介绍病毒分类和命名的基本原则相关指标。
重点: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系统。
2.1 病毒命名和分类的发展2.2 病毒命名的系列2.3 病毒分类的系列2.4 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系统3. 病毒侵染植物与增殖与增殖过程及遗传与变异(5学时)主要讲授植物病毒侵染方式,在寄主体内的增殖过程,病毒遗传变异的本质。
难点:病毒进入寄主细胞的方式及粒体装配。
3.1病毒粒体的吸附与侵入3.2病毒粒体的脱壳与生物合成3.3病毒粒体的装配与释放3.4病毒的遗传与变异3.5病毒的体外重新组与生物活性4.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传毒机制(5学时)主要讲授病毒的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的两大途径,以及不同介体传播机制与病害发生流行关系,难点:介体持久性传毒(口针传毒)与非持久性传毒(巡回传毒)机理。
4.1介体传毒4.2非介体传毒4.3种子与花粉传毒4.4传毒机制5. 病毒侵染植物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5学时)主要介绍病原侵染植物的内部症状(内含体)、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及生理活性物质改变与寄主抗病机理。
难点:病毒侵染植物的生理变化与寄主的免疫反应。
5.1病毒侵染植物内部症状(内含体及其类型)5.2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输5.3病毒侵染植物的生理效应5.4寄主对病毒侵染的抗性反应类型5.5植物抗病毒机制6. 植物亚病毒病原种类(3学时)主要介绍植物亚病毒病原种类,所致病害特点,亚病毒基本特性以及病毒实质差别。
难点:亚病毒鉴定。
6.1类病毒的基本特性6.2卫星RNA的基本特性6.3拟病毒的基本特性6.4亚病毒对寄主植物的影响6.5亚病毒及其所致病害的诊断鉴定7. 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诊断鉴定的程序与方法(4学时)主要介绍植物病毒病害的生物学鉴定,血清学鉴定及电镜鉴定等相关方法手段。
难点:不同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践应用。
7.1植物病毒生物学鉴定7.2 组织学鉴定7.3植物病毒血清学鉴定理化特性鉴定7.4植物病毒的电镜鉴定技术7.5 分子生物学鉴定8. 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主要介绍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
难点:不同植物材料分离提纯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8.1 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基本系统8.2 不同植物材料分离提纯选用制剂8.3 植物病毒分离提纯的方法步骤及原理8.4 提纯病毒制剂的检测及应用9. 植物病毒的血清学技术(2学时)主要介绍植物病毒诊断鉴定的血清学技术及基本原理。
难点:不同血清学技术的实践应用。
9.1 抗原的定义及基本特性9.2 抗体的定义及基本特性9.3 机体免疫反应发生过程9.4 抗血清的制备程序9.5 病毒的血清学反应技术及应用四、作业与考查撰写有关植物病毒研究进展的专题综述论文1篇;论文要求4000字以上,查阅参考文献30篇以上,以此作为本课程成绩评定依据。
参考文献:1、裘维番,植物病毒学,农业出版社,1982。
2、侯明生,植物病毒学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梁顺生等,植物血清学技术,农业出版社,1985。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侯明生)添加评论609792397 | 2009-09-27 10:59:39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添加评论ereovrqwv | 2009-09-27 12:00:05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产生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从而引起组培中的污染,称为内生细菌污染。
,从污染状态来看,是发生于植物材料周围,一般会由培养基内向外延展,并且发生的时间也会比接触性污染要长,接触性的细菌一般在2-4天表现,内生菌则会超过4天,并且菌的种类也相对单一。
,,内生菌(Plant 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
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