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导学案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分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分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拼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咆哮”、“诞生”、“遨游”、“铠甲”等词的意思,并能够正确运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歌中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以及诗歌中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诞生”、“风雨”、“铠甲”、“午夜”等词在诗歌中的深刻含义,以及诗歌中的叙事和抒情如何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播放香港回归的相关视频或者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2.呈现新课(25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基调。
(2)通过拼读、书写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咆哮”、“诞生”、“遨游”、“铠甲”等词的意思,及其在诗歌中的用法。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叙事和抒情是如何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3.操练新课(15分钟)(1)学生分段朗读诗歌,检测学生的朗读效果。
(2)通过小组朗诵、全班朗诵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律。
(3)进行随堂小练习,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朗诵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2.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演示文稿、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随堂练习。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某些场景或者情感,或者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导学案

视频资料将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以及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那个时期的氛围,增强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音频资料
提供课文朗读的音频,让学生模仿标准发音,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朗读技巧。
(三)实物教具
1.历史图片
展示香港回归时期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四)互动讨论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观点交流
在互动讨论环节,我将提供一个或多个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更多的思考。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交流能力。
(五)课堂小结
1.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反思提升
c.香港回归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4.预习任务:
a.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内容,并记录下遇到的问题。
b.查找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的相关历史知识,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c.选取课文中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句子或段落,说明你为什么喜欢它,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方法:情境创设、问题引导
2.学生能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等待、激动、自豪等复杂情感,学会尊重和珍视个人和集体的情感体验。
3.学生在探讨和分享中,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同理心,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与预习指导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章,对一些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历史背景和情感丰富的文章表现出较强的兴趣。然而,《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情感深度可能对学生构成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模糊,这将成为学习的难点。此外,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也可能影响学生的阅读流畅性。
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公布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公布课教案和板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公布课教案和板书设计学习目标一、熟悉5个生字二、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课前预备:搜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咱们一路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以为难读的地址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相互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明白得不懂的词语,能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二、指名读诗,读后评判是不是正确流畅,相机落实说明词语:风雨归程(风雨中一路走来,风雨中回来)扣问(什么是扣问询问的程度一样吗?请你用上那个词来讲说)脊梁(代指骨气气节)霎时(换词)一缕硝烟(注意缕的读音和意思)铸进换词悄然落地多音字意思含露、礼炮二、默读诗歌,想一想每节诗要紧讲了什么。
从中你体会到如何的情感。
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窗一路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做符号4、彼此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三、体会诗歌内容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现在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如何的?(兴奋非常的。
)读出这种情感。
朗诵第2节自己读读,你发觉了什么什么特点?有很多个“是”……,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朗诵,注意读出节拍不同来。
第三节,你读读发觉了自己有什么不懂??结合那时的场景,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此刻他们是什么心情?朗诵训练!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咱们应该带着如何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在谈体会中了解诗歌内容。
四、总结升华一、练习朗诵诗歌二、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当你看到这一幕最想对谁说些什么?五、布置作业阅读香港被占的历史,香港回归的进程,香港回归后的现状。
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公布课教案和板书设计学习目标一、熟悉5个生字二、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导学案最后一分钟课型:略读课文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新词。
2、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并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难点:从诗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那份爱国热情学习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学习过程:学案导案一、初读课文1、快速浏览本课导读提示,说说让你知道了什么?—————————————————————————2、这篇课文我读了()遍,知道了课文主要内容讲了3、我能在带点汉字正确读音下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刹车(shā chà)悄然(qiǎo qiāo)散尽(sàn sǎn)脊(jǐ jí)梁刹(shà chà)那颤(chàn zhàn) 抖骨髓(suǐ suí)悄(qiāo qiǎo)然崭(zhǎn zàn)新叩(kē kòu)问沸腾(fèi huì)倾听(qīng qīn)投奔(bēn bèn)二、细读课文1、香港、澳门、台湾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牢记国耻,激励自身。
⑴香港于年月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⑴“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这里的“旧条约”是指()。
⑴“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这句话让你明白:——————————。
2、紫荆花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说紫荆“扎根在深深大地上?————————————————————————。
三、我来试一试:1、诗题最后一分钟指前的“一分钟”,全诗抒发了作者在这一刻的心情。
2、我们比赛背一背诗歌。
3、这首诗歌让我感受到:学习收获:知识延伸:1、看一看有关香港的图片资料、历史资料、更加了解香港。
2、收集一些类似的诗读一读。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6.课后作业,巩固提高: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如写作练习、阅读拓展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二步:自主学习,掌握字词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其含义。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第六步: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第七步:总结提升,情感教育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八步: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增强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学会从字、词、句、篇等方面去品味、感悟文章。
3.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敢于表达、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第三步:逐段解析,理解内容
采用逐段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段落等层面去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四步:课堂讨论,提升认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善于倾听。
第五步: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
3.情境创设: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最后一分钟”的氛围。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分钟(2)_人教新课标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叩、刹、硝、髓、铸”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激情谈话,情境导入1、利用多媒体出示诗歌《七子之歌——香港》,教师范读该诗。
2、师: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一位在外受到蹂躏的孩子呼唤母亲的声音。
)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是香港。
2019年的7 月1日,香港这个与祖国分离了一个多世纪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诗人李小雨将自己的思绪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这令人难忘的一刻。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二、读题解题,初读感知1、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生:2019年6月30日23时59分-----2019年7月1日0时0分。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再读课题——《最后一分钟》。
2、出示自学提示,师:请打开课本,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诗,想一想: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小组自学讨论并汇报交流:(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感悟,汇报交流(一)等待回归1、引入:午夜,全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等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一分钟,最后一分钟,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小节。
(板书:等待)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试着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从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在“最后一分钟”里人们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体会到的?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点拨,出示课件句子。
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导学案

最后一分钟设计人:审核人:温馨寄语:我要做学习的主人,用心思考,立即行动!一、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正确认读“叩问、刹那、硝烟、骨髓、铸进、悄然”等词语。
2、在诵读诗歌中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难点)二、学法指导:我们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
课上,通过自读自悟,品读欣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课前积累紫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
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可入药。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
中央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坐落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海边,已经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自主学习一、一、我会用心地把诗歌朗读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二、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叩问、脊梁、骨髓”的意思。
三、三、我会给下列生字注上正确的拼音,并分别组一个词语写下来。
叩脊刹髓铸刹四、我会给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悄()()刹()()()()()()五、五、通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首充满()的诗歌。
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
六、六、质疑。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导学案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导学案教学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导学案教学案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课题 24*最后一分钟课时 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利用人利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一、我能熟悉本课的5个生字新词。
二、我能朗诵并背诵这首诗歌。
3、我能明白得诗歌内容,并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从诗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那份爱国热情。
知识链接:香港的历史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定《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址。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强逼清政府签定《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和周围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那机会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临时维持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依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的构思。
依照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了中国,并设专门行政区。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进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紫荆紫荆花是香港专门行政区区花。
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物《永久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金光闪闪,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预习任务:一、再搜集的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二、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主题得到升华。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24*最后一分钟
等待——急切、乞盼
升旗——激动、自豪屈辱的结束
联想——痛苦、欢乐崭新的开始
展望——骄傲、憧憬
教学反思
生字读音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加强。在朗读中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爱国热情。
课
堂
小
结
(梳理归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2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国母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
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学生初读诗歌,初步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对脊梁,硝烟,骨髓做出正确理解
初读诗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三、这些带点的字看起来那么熟悉,可有时却经常听到人们对他们错误的称呼,请你试试找出正确读音。请用“√”勾出来。
脊(jǐjí)梁 刹(shàchà)那 颤(chànzhàn)抖
骨髓(suǐsuí)悄(qiāoqiǎo)然 崭(zhǎnzàn)新
硝(xiāoxuē)烟 叩(kēkòu)问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教师正音,提出个别字的正确读音,学生根据堂课习题选择正确读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听力书写的速度。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
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叩问”怎样理解?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⑴自主学习第2、3节,想一想在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⑵“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①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②“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③“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⑶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酸楚、激动自豪,“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3.齐读第4小节,“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现场视频片段
教法运用
电教法朗读法朗诵法释义法引导法
学法指导
朗读小组合作讨论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一读,读对读通,理解词语;二读在默读中思考,提炼主要内容,发现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
学生默读诗歌,联系有关香港的资料和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分组讨论,探究,总结诗歌主要内容,并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学生记录教师口头总结的主要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齐读课题,并观看香港回归现场视频。
用视频片段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
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香港的屈辱历史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要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资料,并学习整理资料,从而对“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的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涵咏、诵读诗歌并在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诗歌表达的情感。让“读”贯穿整堂课,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接着品读诗歌,感悟那些感情充沛的语句;然后读悟结合,研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最后以悟促写,直抒胸臆,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师讲解启发,学生思索,并分组讨论,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细致的讲解,引导,鼓励学生经过思索探讨后,表述自己的观点。
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
一.分组带着感情朗读诗歌
二.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
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
五年级1班
课题
24最后一分钟
主备教师
梁亮
副备教师
上课时间
2014年12月10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后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