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小故事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11则-实用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11则传统的文化故事总会蕴含很多大道理,十分适合我们小朋友阅读,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11则,欢迎阅读。
1、齐己和尚一字之师【传统故事】唐朝有个叫齐己的和尚,非常喜欢梅花。
有一年冬天,他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早梅》,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云游天下时,曾拿着自己写的这首《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
郑谷看了以后,说:“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经过反复推敲,他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郑谷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却使《早梅》更贴近题意了。
齐己非常佩服,叩地膜拜。
从此,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人生感悟】“一字之师”即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一篇好的诗文,在经过别人的评论或改正后会更加趋于完美。
有些青少年也用投稿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但在写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扰和阻滞。
此时,就不妨多问问身边的同改,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所谓集百家精华成精辟文章便是由此而来。
2.武丁中兴【传统故事】商王武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
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
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因为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
”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
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
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人生感悟】一位贤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勤勉执政。
经典短小的十个民间故事

【导语】在中华传统⽂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化。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相传,妈祖姓林,住在我国闽[mǐn]南地区,家⾥共有兄弟姐妹五个,只有她⼀个⼥孩⼉。
按照当地的习惯,只有男⼈能出海,⼥⼈只能待在家⾥。
所以,即使林姑娘⽔性很好也只能在家⾥帮助母亲⼲活⼉。
⼀天,林家四兄弟出海捕鱼去了。
忽然,海上起了百年不遇的⼤风暴,风将海浪掀起⾜有⼏百尺⾼。
村⾥的⼈都急坏了,⼗分担⼼海上的亲⼈,却⼀点办法都没有。
起初,林姑娘和⽗母⼀起在家⾥等待风暴过去,可是,风暴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过了⼀会⼉,林姑娘忽然双眼紧闭,脸⾊苍⽩,不省⼈事。
这可把林家两位⽼⼈吓坏了!⼉⼦们没有消息,⼥⼉⼜昏迷不醒。
他们颤[chàn]抖着双⼿,⼜推⼜拽,费了好⼤的劲⼉,终于把⼥⼉弄醒了。
两位⽼⼈长舒了⼀⼝⽓。
林姑娘却满眼含泪,⼀⾔不发。
过会⼉风暴停了。
⼜过了⼏天,林家兄弟回来了,却唯独不见⽼四。
三兄弟含泪向⽗母叙述了风暴当天的经历:猛烈的海风把他们的船刮到了⼤海深处,巨⼤的海浪把他们的船掀翻了,他们都落⼊了⽔中。
正在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个姑娘踏浪⽽来,如履平地,将三兄弟⼀个个救了上来,当她还要救⽼四时,却忽然不见了。
于是,⽼四被海浪吞没了。
林家两位⽼⼈这才知道⼥⼉那天为什么晕倒,原来是去救哥哥了。
如果他们没有把⼥⼉叫醒,⽼四就不会死了。
两位⽼⼈为此⾃责不已。
⾃此,林姑娘被允许驾船出海,往返于各个岛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
多年来,林姑娘凭借⾃⼰的⽔性和菩萨⼼肠,搭救了不少渔民和过往商⼈的性命,当地的⼈都称她为神⼥、龙⼥妈祖。
后来,她升天做了神仙,仍然不忘渔船和过往商船的安全。
⼈们为了感谢她,为她修建了“妈祖庙”。
即使到了现在,妈祖庙的⾹⽕还很旺呢!2.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民,是中国古代⼀位有名的伟⼤母亲,她与孟⼦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起被尊为“四⼤贤母”。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文化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化故事:1.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努力搬移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
2. 《精卫填海》: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在海上玩耍被淹死,后来变成了一只鸟,名叫精卫鸟。
她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和石头飞到东海去填海,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3. 《夸父逐日》: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
他向着太阳追去,最终因为口渴而死。
夸父族首领这种勇敢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到震撼。
4. 《女娲补天》: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之一,她为了补救天地,不畏艰辛地炼五彩石补天。
这个故事表现了女娲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5. 《神农尝百草》:神农是中国的农业和医药之神,他为了寻找可以食用的植物和药物,不畏艰险地尝遍百草。
这个故事表现了神农对人类健康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6. 《孔子问礼》:孔子向老子请教礼仪之道的经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7.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这个故事表现了孟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牺牲精神。
8.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屈辱,回国后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要记住国仇家恨,最终他成功复仇。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9. 《完璧归赵》: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和忠诚。
10. 《破釜沉舟》:项羽在与秦军决战之前,为了表示决心,下令打破炊具和沉掉渡河的船只,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决一死战、背水一战的精神。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德,对于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 典故

优秀传统文化典故1. 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的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中药的奇效,为后世研究和利用草药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简朴生活:孔子的弟子曾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回答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道理,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
3. 愚公移山:传说中的愚公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决心移山。
尽管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阻挠,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了神仙,使得山移动了。
这个典故寓意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4. 三人成虎: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位聪明人看到有人散布谣言说看到了虎,他说:“三人成虎”。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谣言的力量,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传言。
5. 青蛇吃白蛇:白蛇化身为人类,与青蛇成为好友。
但因为误会,青蛇误以为白蛇背叛了他,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个故事讲述了友谊的珍贵和误解的危害。
6. 曹操与诸葛亮: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
曹操深知诸葛亮的才华,多次派使者前往邀请他,但诸葛亮始终不为所动。
这个故事传达了诸葛亮忠于自己的事业、不为权力所动的精神。
7. 李白醉酒: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以饮酒为乐,他的醉态和豪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成就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志向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8.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以求找到一个更好的老师。
这个故事强调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追求知识的决心。
9. 负荆请罪:西汉时期,范增因为建议刘邦负荆请罪,使得刘邦重用了他。
这个典故表达了谦虚、诚实和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
10. 岳飞守桂州:北宋时期,岳飞带领军队守卫桂州,坚守不降。
虽然最终因为政治斗争而被杀,但他的忠诚和勇敢精神深深打动了人们。
这个典故强调了忠诚、爱国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无论是聪明还是笨拙,无论学习的时间是早还是晚,只要认真读书,总会学有所成。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梓庆鬼斧神工【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
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
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
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
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
在这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
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
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
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
而这时锯子的样子已经成竹在胸了。
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
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
”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人生感悟】这个故事源于《庄子》,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
故事中的梓庆已达到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
保持内心清净,不受世俗的干扰,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境界也是为人处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寓言、神话、历史事件等形式,传递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刻舟求剑":有一位人物在划船时,掉落了船中的剑。
他决定在船停靠的地方刻下标记,并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回剑。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船一直在漂流,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刻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观念。
2. "画蛇添足":传说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的画,结果却在蛇的身边加上了一双多余的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3.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愚公决定移山。
一位老者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 "盲人摸象":有几个盲人摸象,一个摸到了象鼻子,觉得象是像蛇一样的;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象是像柱子一样的。
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感觉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事物,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
5. "百鸟朝凤":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民们观察到鸟类往往选择一棵高大的树上集体栖息,鸣叫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故事中的百鸟朝凤的场景被用来形容众人协力同心,壮丽的场面。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勾践因为被楚国侵略,落入囚牢。
然而他并没有平庸地被困,而是卧薪尝胆,忍受痛苦考虑复仇计划。
最终,他成功地赶走了楚国的入侵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以逆境为契机实现目标。
7. "寿比南山":南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山峰,象征着长寿。
人们常常以“寿比南山”来祝福长寿。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有哪些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那你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故事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有哪些_中国传统文化10个小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到市场附近,孟子学会了模仿商人的叫卖声;第二次搬到坟地附近,孟子学会了哭丧;第三次搬到学校附近,孟子学会了读书和礼仪。
最后,孟子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
2.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楚军攻打秦国。
在渡过漳水后,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
最后,楚军大败秦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3. 精卫填海相传古代有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它的母亲被东海淹死。
为了报仇,精卫决定用嘴里衔来的石头和树枝填平东海。
尽管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但精卫始终坚持不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4.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战败,国王勾践被俘。
为了报仇雪恨,勾践白天在吴国做奴隶,晚上则躺在薪火上,尝一口胆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仇恨。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5. 愚公移山相传古代有一个老人,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
为了能够方便出行,愚公决定挖掉这两座大山。
尽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愚公始终坚持不懈。
最后,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感动,派来两位神仙帮助他挖掉了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个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小故事
壹
屠龙之技
战国·庄周《庄子》
从前,有个人叫朱泙漫,他一心想学到一种神奇的本领。
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点评:后来人们用“屠龙之技”这个成语,来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人在世上,应当学习切实可用的知识,不要把时间荒废在虚无缥缈的事情上。
贰
凿井得一人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
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
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
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便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
点评: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可靠。
叁
猫头鹰搬家
西汉·刘向《说苑》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
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
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
点评: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肆
狂泉
南朝·沈约《宋书》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中有一条河流,名叫“狂泉”,国人饮用狂泉里的水,都毫无例外的发狂。
只有国君饮的是井水,没有发狂。
但由于国人全都疯了,反而觉得国君是个不正常的狂人。
大家商量,如何来治好国君的“狂病”,于是抓来了国君,给他针灸吃药,什么方法都用到了。
国君被折磨得受不了,便取狂泉的水来喝,结果国君和大家一样,也得了狂病。
这样一来,该国再没有一个不一样的人了,全国人一个个都非常高兴。
点评:要警惕群体性的疯狂,在群体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下保持清醒,那是极其困难的。
伍
赵人患鼠
明·刘基《郁离子》
赵国有一户人家被老鼠害苦了,就到中山国去借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
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是也喜欢捉鸡吃。
一个月之后,他家的老鼠被捉干净了,而鸡也被吃光了。
他的儿子认为这只猫是个祸害,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它除掉呢?”
父亲说:“我们的祸患在于家里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老鼠偷吃粮食,咬烂衣物,钻穿墙壁,啃坏家具,这样下去我们就要挨饿受冻,这比没有鸡更糟!没有鸡,我们只不过不吃鸡肉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呢!为什么要把猫除掉呢?”
点评:古人云:“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意思是两种利益同时放面前,当然是选择利益较大的那种;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
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利弊,首选利重害轻。
陆
许金不酬
明·刘基《郁离子》
济水南边有一个商人,渡河时船翻了,他大喊救命。
有一个渔人驾船去救他,船还没有开到,商人大声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人把他救上岸,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
渔人说:“你刚才说的是一百两,现在怎么只给十两?”
商人大怒:“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呢?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沮丧地走了。
过了一些日子,这个商人渡河时船碰到石头又沉了,恰好这个渔人又在场。
有人问:“你怎么不去救人呢?”
渔人回答说:“这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结果商人被淹死了。
点评:做人要讲诚信,否则最终会害人害己。
柒
认真
明·陆灼《艾子后语》
艾子到郊外出游,两个弟子跟着他,一个名字叫“通”,另一个名字叫“执”。
艾子感到口渴,便派执到村舍去要喝的。
田舍中有个老者迎着门坐在那里看书,执上前行过礼,说明来意。
老者指着书上一个“真”字问道:“你若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喝的。
”执说:“这是‘真’字。
”
老者听了很生气,不给他喝的。
执只好回去告诉艾子。
艾子说:“执不懂变通,还是通去吧。
”
通见了老者,老者又像问执那样问他。
通说:“这是‘直’‘八’两个字。
”老者很高兴,把家里酿造的最好的酒拿出来给了他。
艾子喝了之后觉得很可口,说:“通真是聪明!如果像执那样‘认真’,一点喝的也没有!”
点评:人活在世上,到底该不该认真,认真到什么程度,如何变通,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捌
兄弟争雁
明·刘元卿《贤奕编》
有一个人看到大雁飞来,连忙拿弓箭去射,一边拉弓,一边自言自语道:“射下来就煮了吃。
”
在他旁边的弟弟听了急忙说:“鹅是煮了好吃,大雁却是烤了好吃!”这个人就放下弓箭,与弟弟争论起来。
兄弟俩争执不休,就去请社伯评理。
社伯告诉他们可以大雁平分成两半,煮一半烤一半,他们都同意了。
等他们再回去找大雁时,大雁早就飞得不见踪影了。
点评: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未成功之前不要急着考虑享受成果。
玖
按图索骥
明·杨慎《艺林伐山》
伯乐的《相马经》上有这样描述千里马的话:“额头高高隆起,双眼像铜钱一样又大又圆,蹄子又大又端正。
”
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看见一只很大的癞蛤蟆,带回来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好马,样子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还不够端正。
”
伯乐又好气又好笑,说:“可惜你找的这匹马只喜欢跳,不能驾车。
”
点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只依赖书本知识会闹出笑话的。
拾
翠鸟移巢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翠鸟为了避免灾祸,开始时往往把它的巢筑得很高。
小鸟孵化出来以后,翠鸟非常喜爱它们,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就把鸟巢移低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疼爱它们了,把鸟巢移得更低。
这样,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
点评: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反倒会害了孩子。
孩子终究要成长,要独自面对危险和困难,所以孩子也要追求自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