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微观结构25页PPT
合集下载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_完整版课件

2.各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论支持 (1)道尔顿——实心球体模型: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 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 心球体,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原 子不可以再分割,它们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保持不变 。但道尔顿的原子理论还远远不是一种完善的理论,存在 一些明显的缺点和错误:
(2)根据结构预测物质性质
(3)合成或分离预期性能的新材料
(4)从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现象
(5)研究结构实现绿色合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几点说明 (1)同素异形体的判断关键是要掌握两点:①它们是结构不 同的单质,②它们由同种元素构成。 (2)结构决定性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结构不同,性质 有很大差异。 (3)合成新材料须从结构入手,找出性质体现结构的关系。
(4)实现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期待着物质结构研 究方面的新成果。
1.连线题: 答案:A—①③ B—②④⑥ C—⑤
2.排序题:下列关于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先后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 a.汤姆生发现电子 b.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 c.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 d.有机合成迅速发展 e.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f.人类发现DNA图谱 答案:c、b、e、a、d、f
或被笔直地弹回。这说明原子并不是无法穿越的实心球, 而是有隙可乘的。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 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的,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它几乎集中了原子 的全部质量,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 动,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4)玻尔——原子轨道模型:
心部件是由具有磁性的物质构成。
(2)抓住中和反应和反物质的特征即可,常见H+带正电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半径: 10-10米 质量: 10-26千克(氢10-27千克)
五、化学变化的本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可以是分子间的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距离
分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水的电解
通电
重新组合
水
氢氧
分
原原
子
子子
氧
氢
分
分
子
子
1、分子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水的电解
通电
重新组合
水
氢氧
分
原原
子
子子
氧
氢
分
分
子
子
2、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水的电解
通电
重新组合
水
氢氧
分
原原
子
子子
氧
氢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如何用模型表示水分子?
用蓝球表示氢原子
用黄球表示氧原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 和2的氢原子构成的。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氢分子
水分子 氧分子
蓝色代表氧原子 黑色代表碳原子 棕色代表氮原子 黄色代表硫原子 涉及几种原子,各分子中分别有几个原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启示:1、分子、原子都很小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判断: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 )
五、化学变化的本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可以是分子间的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距离
分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水的电解
通电
重新组合
水
氢氧
分
原原
子
子子
氧
氢
分
分
子
子
1、分子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水的电解
通电
重新组合
水
氢氧
分
原原
子
子子
氧
氢
分
分
子
子
2、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水的电解
通电
重新组合
水
氢氧
分
原原
子
子子
氧
氢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如何用模型表示水分子?
用蓝球表示氢原子
用黄球表示氧原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 和2的氢原子构成的。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氢分子
水分子 氧分子
蓝色代表氧原子 黑色代表碳原子 棕色代表氮原子 黄色代表硫原子 涉及几种原子,各分子中分别有几个原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启示:1、分子、原子都很小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判断: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 )
第25课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元素

2.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 年)——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 年)——西瓜模型(原子中有电
子,电子带负电)。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 年)——核式结构模型(α粒子
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4)玻尔原子模型(1913 年)——分层模型。 (5)1927~1935 年——电子云模型。
质子和 36 个电子。
【答案】C
【类题演练 1】 (2019·上海)瓶中 CO 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
图为(“ ”表示 C 原子,“ ”表示 O 原子)
()
【解析】 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每个一氧
化碳分子是由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B
专题二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内,核电荷数=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N 为 7 号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5-是一种单质
B.1 个 N5-带 1 个单位的正电荷
C.1 个 N5-中共含有 35 个质子
D.1 个 N5-中共含有 35 个电子
【解析】 氮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 7,N5-是 5 个 N
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得到的微粒,所以每个 N5-中含有 35 个
三、物质由元素组成 1.具体物质的元素组成:
(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 数(核电荷数)不同。
(2)元素、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比较见下表:
2.列举重要化肥的有效元素(N、P、K):植物生长过程中 需要量较多的是含氮、磷、钾元素的无机盐。植物生 长缺乏氮元素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缺乏磷元素 时,植株暗绿带红;缺乏钾元素时,植株矮小,叶片 上带许多褐斑。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ppt 王莹莹

是一个挨一个的紧密排列还 是彼此之间存在空隙呢?
在两个实验中,两种物质混合后 总体积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能 得到什么启示呢? 小结:分子之间有空隙
7
石 墨 表 面 原 子 排 列 显 微 镜 下 的 苯 分 子
8
扫描隧道显微镜
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9
实验一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变大 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__ (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
分子间存在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 有 暗 香 来 。
遥 知 不 是 雪 ,
凌 寒 独 自 开 。
墙 角 数 枝 梅 ,
《
梅 花 》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结构基本事实的观点
2、会识别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什么是分子热运动
4、知道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的一
些事例
2
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
想一想:什么是分子?
分子:保持物质原有特性的最小微粒。
C
)
A、固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而液体分子间有作用力 B、同种分子没有作用力,而异种分子间有作用力 C、任何分子间均有作用力,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 D、水具有黏性,分子间是否具有作用力与此无关
34
关于分子,你认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D)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做永不停息的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巩固练习
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 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D)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在两个实验中,两种物质混合后 总体积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能 得到什么启示呢? 小结:分子之间有空隙
7
石 墨 表 面 原 子 排 列 显 微 镜 下 的 苯 分 子
8
扫描隧道显微镜
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9
实验一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变大 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__ (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
分子间存在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 有 暗 香 来 。
遥 知 不 是 雪 ,
凌 寒 独 自 开 。
墙 角 数 枝 梅 ,
《
梅 花 》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结构基本事实的观点
2、会识别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什么是分子热运动
4、知道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的一
些事例
2
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
想一想:什么是分子?
分子:保持物质原有特性的最小微粒。
C
)
A、固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而液体分子间有作用力 B、同种分子没有作用力,而异种分子间有作用力 C、任何分子间均有作用力,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 D、水具有黏性,分子间是否具有作用力与此无关
34
关于分子,你认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D)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做永不停息的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巩固练习
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 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D)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医学物理学分子动理论

蚌埠医学院魏杰制作 医学物 理学
能量均分定理:在温度为T的平衡态下,物体分
第一节物 质微结构
子每个自由度的平均动能都相等,都等于
第二节分
子动理论 对于理想气体,由于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分
第三节
分布率 子间也就没有势能。因此,理想气体的内能就是
第四节 输运过程
所有分子动能的总和。
第五节 表面现象
对包含有N个自由度为i 的分子的理想气体,其内能
为:
部分作业
解答
阅魏读杰材制料作
,版权所
返
有,不得
回
翻结录束。
前
页
10
后 页
第七章分
回
翻结录束。 所以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急剧减小,为 前
2 短程力。
页
后
页
第七章分
子动理论
魏杰制作 ,版权所 有,不得 翻录。
蚌埠医学院魏杰制作 医学物F理学来自当r=r0时,为平衡位置,
第一节物 F=0。
质微结构
第二节分 r0的数量级约为10-10m , 子动理论 此时分子势能最低,分子
0
r0
r
分子间作用势能EP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
返 回
前 页
3
后
页
第七章分
子动理论
魏杰制作 ,版权所 有,不得 翻录。
第一节物 质微结构 第二节分 子动理论 第三节 分布率 第四节 输运过程 第五节 表面现象 部分作业
解答
蚌埠医学院魏杰制作 医学物 理学
第二节 理想气体分子动理论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一个系统的宏观性质 不随时间改变的状态称为平衡态。 在微观上,分子的热运动是永不停息的,系统的 平衡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近代物理学-第二课-物质的微观结构概要PPT课件

宇观
宏观.
微观
3
1.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
第一层次:分子
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基本单元,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主
物
要由分子结构决定,分子由若干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质
第二层次:原子
机
化学元素的最小单元,采用化学方法不可分割。
构
第三层次:原子核
的
微
质子和中子
观
第四层次:强子
层
强相互作用离子的统称,各种介子和重子。强子由夸克组成
乙方:
1.亚里士多德、阿那萨古拉:物质可以无限可分。
2.公孙龙:一尺之锤,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18
4.历史回顾-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历史
1.原子的认知
直到公元19世纪,原子才由化学键和物理学家重新
给以较为精确的表述。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明。19世
纪初,法国的普鲁斯托和英国的道尔顿相继发现了元素
1 nm=10-9 m
1 keV=103 eV
1 fm=10-15 m
原子核中每个核子的平均
结合能为MeV量级。核物
理中,100MeV下为低能,
100MeV-3GeV为中能,
3GeV以上为高能。
.
13
3.单位和物理常量
3.2 物理常量
基本物理常量:是在目前的理论中不能用更基本的常量表示出来 的量,它们的数值必须用实验来测定。其中,前七个为基本原子 常量(不包括G)
其他物理量根据其定义或者物理方程表示,称为导出量,他们的 单位称为导出单位。如:SI中能量和功的单位为J,或采用SI允 许的电子伏(eV)为单位。
1eV=1.60×10-19J
.
12
物质的微观层次结构及其规律 科学技术 物理化学剖析

2.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自旋量子数都是半 整数的粒子。 3种带电轻子:电子e、子和子;3 种中性轻子:电子中微子e 、子中微子 和子中 微子 ,静质量可能都是零。以上6种轻子连同它 们的反粒子,共计12种轻子。
3. 传播子: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
电磁力传播子是光子 ;弱力传播子是中间玻色 子W、W和Z0;强力传播子是胶子,粒子参与强相互 作用时胶子确实存在并起作用。迄今还没发现自由 状态下的胶子和引力子。
质子 重子:
基
1.强子:
中子
本
介子
粒
子
电子 电子中微子
的 2.轻子: μ子、μ子中微子
分
τ子、τ子中微子
类
胶子 (传递强力)
3.传播子: 光子 (传递电磁力) 中间玻色子 (传递弱力)
到70年代中期,由于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 大的进展,使我们对强子内部结构规律的认识逐渐明朗和深入。 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5.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
●在微观世界里,粒子的产生和消亡都是非常普遍也 是时时处处都在发生的。
如:电子遇上正电子,同时消亡转化为光子;而高能光子在原 子核的库仑场中又可以转化为一对电子和正电子。当质子遇上 反质子,同时消亡转化为介子等。
●对称与守恒定律
空间平移对称——动量守恒 守恒定律具有普遍意义 空间旋转对称——角动量守恒 的根源在于时间、空间
⇣
副产品: 加速器 同步辐射 质子照相 Internet 质子治癌 PET 硅条探测器
超高能物理
⇣
超超高能物理
⇣
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
宇宙往大的方向延伸是无限的!
宇宙观测已达到>100亿光年的尺度 1光年=光线走一年的距离 ≅ 9.51012公里 1013公里 = 十万亿公里
物质结构基础

光有波动性,用表征波动性的波长(λ)和频率(v)描述。1905 年,爱因斯坦
(A.Einstein,1879~1955)受普朗克量子理论的启发提出了光子学说,认为光
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还具有动量,对一个光子而言,其E和p分别为:
E = hv
(1-1)
·8·
第 1 章 物质结构基础
p = mv = h /λ
速度射出,其德布罗意波长又为若干?
解:普朗克常数h = 6.626×10-34J·s,1J = 1kg·m2·s-2
对于电子,由式 1-3:
λ
=
h mv
=
6.626 ×10−34 ×103 g ⋅ m2 ⋅ s −1 (9.11×10−28 g )(5.97 ×106 m ⋅ s −1 )
=
1.22 ×10−10
在微观世界中,量子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微观粒子运动的重要特征。 量子论提出的所谓“连续”或“不连续”的概念,实质上就是量的变化有没 有一个最小单位。在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性的经典物理学中,许多物理量 是可以连续变化的。例如物体的电量的测量可以为几十库仑或零点几库仑, 仿佛物体的电量可以增减任意一个无穷小量。但从微观角度分析,物体的电
表为牛顿,认为光是一种作直线运动的微粒,不同种光的微粒有不同颜色,
白色是各种微粒的混合结果。波动学说的代表为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
1629-1695),认为光是一种波,不同波长的光波有不同颜色,白色由各种波长
的光波混合而得。
证明光是粒子的论据有光的吸收、光的发射和光电效应等。证明光的波
在宏观物体中,物理量的量子化特征常常难以觉察出来。例如测出的电 量往往都是最小单位一个电子电量的极大倍数,但对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 就完全不同了,一个一个的电子电量的增减就不可认为是连续变化了。因此, 不连续性是微观世界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