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桥梁桥型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桥梁调查报告

桥梁调查报告

桥梁调查报告
近日,一份名为“桥梁调查报告”的文档引发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

这份报告详细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各类桥梁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方案。

此次调查报告表明,我国桥梁建设进步显著,但部分桥梁仍存在严重问题,亟待解决。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桥梁总体状况良好,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对于某些老旧桥梁和城市地理位置较为复杂的桥梁,其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并不足以满足当代的需求和要求,存在着安全隐患。

此外,报告还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日益增长,对桥梁的使用频率和负荷也逐年增大,桥梁的维护保养工作亟待加强。

不少桥梁存在维护不及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致使桥梁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下降。

在此背景下,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强桥梁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不断提升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桥梁能够承载更大的负荷。

其次,要加强桥梁的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桥梁的隐患问题,提高桥梁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最后,报告提出,要加强桥梁的监管管理工作,推动桥梁管理的创新和科技应用,提高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桥梁运行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此次“桥梁调查报告”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桥梁建设和管理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既是对我国桥梁建设和管理成就的
肯定,也是对我国桥梁管理不足和存在问题的揭示。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加强桥梁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实现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洛阳桥调查报告

洛阳桥调查报告

洛阳桥调查报告篇一:洛阳桥实践报告关于洛阳桥旅游资源发展现状的实践报告学生:彭潇、王金莲、秦维嘉(华侨大学旅游学院11级酒店管理1班)实践时间:20XX年4月8日星期日实践对象:洛阳桥实践目的:为了深入了解福建省泉州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洛阳桥的发展现状具体实践情况整理如下:一、洛阳桥的基本概况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

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360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

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

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里长的水下长堤。

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

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为了使桥墩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

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当时,大桥建成后,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守护。

洛阳桥的修建成功,轰动了泉州远近,引起当地造桥热潮,先后造了十大石桥,其中建在晋江上的安平桥,规模更是宏伟。

二、洛阳桥的旅游资源及整合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依赖于多种因素,如地理位置、交通、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等,到达洛阳桥之后,我们分别从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方面了解洛阳桥的发展现状,并找出了一些制约洛阳桥发展的因素。

关于徽州古桥的调研报告

关于徽州古桥的调研报告

关于徽州古桥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0-12-08 浏览次数:一. 项目背景,保护思路在古徽州的秀美山川、锦绣田野上,古徽州先民聚族而居,精心营构了数千个如诗如画的古村落,随着这些古村落的兴盛繁荣,这些古村镇出现了一条条充满徽风徽韵、代表着这些古村落历史辉煌的徽州古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古徽州地域保存的大小古石桥仍有120多座,其中有80余座被省、市、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在全国实属少有。

这些古桥随产生的年代有所不同,但其行程和主体结构大体相同,大都是历代徽商浪迹天涯、艰苦创业、挣钱回乡后所建,结构上都由桥墩、石拱、分水垛和桥栏组成,材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耐腐茶园石,也有少数红砂岩。

其中许多徽州古桥堪称徽派建筑的杰作,同时又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

这次调研项目我们就选择了这么多桥中的三座具有代表性的作了调研分析。

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和歙县练江上的万年桥,还有屯溪的老大桥。

由于我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为木构形式,加上石质建筑存在年限和保护比木构建筑相对容易一些。

这些反映到徽州地区,目前大家的目光往往注重到徽州古建筑,对徽派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利用的很多。

而对同样构成徽州文化的徽州古桥,我们研究的文章则相对较少。

对于宣传,保护徽州古桥的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对徽州古桥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中对上面提到的三座进行了实地测量。

希望借此总结一些徽州古桥的共同点,它们存在的意义,并宣传保护徽州古桥的重要性。

二. 项目的内容:1. 古桥调查(1). A.通往齐云山的横溪两岸的登封桥。

是座8 孔9 墩岩脚古桥,原名“桥东桥”,系明朝万历时徽州知府古之贤率先兴建,是古代通往齐云山的惟一通道。

齐云山自明朝嘉靖皇帝敕建宫殿并赐山额以后,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和香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其中既有来自京城的朝廷命官,也有平民百姓,古人记载“冠盖相望”、“毂击肩摩”。

登封桥建成后,由于来此朝拜的人太多,加之山洪的频繁暴发,不久,古桥就不堪重负,出现了损坏。

桥梁文化调研报告题目

桥梁文化调研报告题目

桥梁文化调研报告题目《桥梁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桥梁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交通工程,既是连接两岸的物质实体,也是连接文化传承的纽带。

本次调研旨在探究桥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桥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田野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大众对桥梁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通过田野调研,走访了多个地区的著名桥梁,并与相关从业者和专家进行了交流,深入探讨了桥梁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三、调研结果1. 桥梁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只有不到40%的被调查者知道桥梁也具有文化价值。

这表明,大众对桥梁文化的认知还有待提高。

2. 桥梁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通过田野调研发现,桥梁文化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许多桥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话传说,成为了地方文化的象征。

同时,桥梁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特点也展现出了各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

3. 桥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调研表明,部分地区的桥梁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但也有一些桥梁文化面临着利益驱使和市政规划的压力,导致其文化特点逐渐模糊。

因此,需要重视对桥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相关法规法规定桥梁文化的保护范围,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桥梁文化的认知。

四、结论桥梁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对于桥梁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加强对桥梁文化的保护工作,将其纳入文化遗产的范畴,有利于保护桥梁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同时,加强桥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对桥梁文化的兴趣和关注,有助于桥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参考文献1. 张翔. 桥梁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2016, 4(5): 27-31.2. 陈新初. 桥梁文化认知障碍的研究[J]. 文化学刊, 2018, 2(3):47-61.3. 李晓明, 胡婧. 桥梁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J]. 景观设计, 2020, 2(4): 88-90.。

中国桥梁分析报告

中国桥梁分析报告

中国桥梁分析报告1. 介绍在中国丰富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桥梁建设一直是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

桥梁不仅是交通运输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桥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桥梁的现状、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2. 桥梁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桥梁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的桥梁项目。

这些桥梁覆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

其中,公路桥梁是数量最大的一类,占据了桥梁总数的大部分。

在中国的桥梁中,有一些规模庞大、技术难度高的代表性工程,如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世界上最高的钢铁桁架桥——嘉陵江大桥等。

这些桥梁的建设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技术实力,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技术特点中国桥梁建设在技术上有着显著的特点。

3.1. 大跨度桥梁设计与建设中国的桥梁建设注重大跨度的设计和建设。

大跨度桥梁具有减少桥墩数量、提高通行能力和景观效果等优点。

中国在大跨度桥梁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经验,正逐步突破世界上的建设极限。

3.2. 钢结构桥梁建设由于钢结构桥梁具有轻质、高强度和施工速度快等特点,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钢结构桥梁的建设不仅可以减少工期,还能降低成本。

在大型工程中,钢结构桥梁已成为主要的选项。

3.3. 智能化桥梁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桥梁建设成为了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采用传感器、监控系统等智能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桥梁的结构状况,及时预警并进行维修,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发展趋势中国桥梁建设在未来还会继续发展,以下是一些发展趋势:4.1. 目标:大胆设计、高品质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经验的积累,中国桥梁建设将继续追求大胆设计和高品质建设。

中国的桥梁将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交通工程,还将成为一种城市的标志和景观。

4.2. 工艺:先进技术、绿色环保未来桥梁建设将更加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利用先进的建造工艺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同时,绿色环保理念也将贯穿整个桥梁建设过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木桥逐渐被石桥取代。

石桥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耐久性更强,成为古代桥梁建设的主要形式。

自秦汉时期至唐宋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期,许多著名的石桥如洛阳桥、赵州桥等建成,这些桥梁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建设工艺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随着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随之出现了吊桥、拱桥、梁桥等多种形式的桥梁。

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河流众多,桥梁建设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工程,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许多著名的古桥如赵州桥、锦溪大桥等都是在元明清时期建成的,这些古桥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桥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桥梁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材料和工艺。

20世纪初,中国的桥梁建设开始逐步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这种新型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为中国的桥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桥梁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陆续建设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型桥梁工程,如长江大桥、京广铁路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这些桥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而且在设计和建筑工艺上也达到了国际水平。

可以说,中国桥梁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古代的木桥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每一个时期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桥梁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桥梁建设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桥梁调查报告

桥梁调查报告

2.1旧韩滩大桥施工工艺旧韩滩大桥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桥长298米、宽6米,建成于1983年6月15日,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按县城城市防洪疏散桥进行设计建设,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根据金堂县志记载,旧韩滩大桥拱肋采用多功能门架搭设满堂支架施工,根据支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检算,确定搭设间距。

底模和侧模为双层方木加竹木胶合板制做成大块木模板,然后拼装而成。

浇筑前采用预压和等效预压进行调拱,分段不分环对称进行浇筑混凝土。

在进行2~3组拱肋1.2倍预压后,得出门架沉降规律后,进行小范围等效预压。

等效预压是在相同的地基条件下用10~20片门架组合成一组一层的支架,在等压强的情况下加载48小时,观测地基沉降数据,分析地基情况,采用等效预压可减少工作量,节约工作时间,在后期施工中我们全部采用等效预压。

3 桥梁现状3.1新韩滩大桥现状及与旧韩滩大桥对比的优点3.1.施工对比优点3.2现有功能对比3.2.1 通行能力旧韩滩大桥:桥长298米、宽6米,为四川省首座城镇防洪疏散大桥。

然而其宽度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车辆有着较大的制约,旧韩滩大桥几乎只能怪让车辆单向通行,而且承重不高,对于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有着较大的束缚。

新韩滩大桥:桥长300米、宽18米,为标准四车道,通行能力为旧韩滩大桥的5-7倍,且承重能力有较大提升,现在新韩滩大桥作为连接金堂大学城和城市的纽带,在通行方面大大满足了三星镇居民和大学城学生,也作为了城市对外疏散的主通道。

3.2.2 抗洪能力旧韩滩大桥:设计抗洪为20年一遇。

新韩滩大桥:设计抗洪为50年一遇,金堂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度大、日照少、无雾期长等特点。

年均温17.3°,多年平均降雨量920.5mm,2003年全年降水量500.4mm。

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1%,12月~2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3% ,且金堂处于三江交汇处,洪水发生率也通常较高,故50年设防的新韩滩大桥在安全可靠度也较旧桥有很大提升。

桥的研究报告

桥的研究报告

桥的研究报告篇一:桥梁调研报告2.1旧韩滩大桥施工工艺旧韩滩大桥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桥长298米、宽6米,建成于1983年6月15日,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按县城城市防洪疏散桥进行设计建设,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根据金堂县志记载,旧韩滩大桥拱肋采用多功能门架搭设满堂支架施工,根据支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检算,确定搭设间距。

底模和侧模为双层方木加竹木胶合板制做成大块木模板,然后拼装而成。

浇筑前采用预压和等效预压进行调拱,分段不分环对称进行浇筑混凝土。

在进行2~3组拱肋1.2倍预压后,得出门架沉降规律后,进行小范围等效预压。

等效预压是在相同的地基条件下用10~20片门架组合成一组一层的支架,在等压强的情况下加载48小时,观测地基沉降数据,分析地基情况,采用等效预压可减少工作量,节约工作时间,在后期施工中我们全部采用等效预压。

3 桥梁现状3.1新韩滩大桥现状及与旧韩滩大桥对比的优点3.1.施工对比优点3.2现有功能对比3.2.1 通行能力旧韩滩大桥:桥长298米、宽6米,为四川省首座城镇防洪疏散大桥。

然而其宽度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车辆有着较大的制约,旧韩滩大桥几乎只能怪让车辆单向通行,而且承重不高,对于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有着较大的束缚。

新韩滩大桥:桥长300米、宽18米,为标准四车道,通行能力为旧韩滩大桥的5-7倍,且承重能力有较大提升,现在新韩滩大桥作为连接金堂大学城和城市的纽带,在通行方面大大满足了三星镇居民和大学城学生,也作为了城市对外疏散的主通道。

3.2.2 抗洪能力旧韩滩大桥:设计抗洪为20年一遇。

新韩滩大桥:设计抗洪为50年一遇,金堂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度大、日照少、无雾期长等特点。

年均温17.3°,多年平均降雨量920.5mm,XX年全年降水量500.4mm。

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1%,12月~2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3% ,且金堂处于三江交汇处,洪水发生率也通常较高,故50年设防的新韩滩大桥在安全可靠度也较旧桥有很大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音桥)
北京宛平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30里,跨永定河。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完工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桥全长212.2m,共11孔,净跨不等,自11.4m至13.45m,桥宽9.3m。墩宽自6.5m至7.9m。拱券接近半圆形。桥墩迎水面有尖端镶有三角铁住的分水尖,背水面为削角方形。桥面上石栏杆共269间,各望柱头上,雕刻有石狮。金代原物简单统一,自后历朝改换,制作精良,石狮形态各异,且有诸多小狮,怀抱背负,足抚口噙,趣味横生。桥上及华表柱上等的石狮子,已成为鉴赏重点,亦是统一变化的美学原则的具体应用。卢沟桥早已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两宋时,无论是城市或乡村,在建造大批石梁石墩桥的同时,又把大量的木梁木板桥的木梁、木板改造为石梁、石板,木柱、木墩改造为石柱、石墩。200多年间,仅泉州一地,见于古籍的桥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桥10座。
安平桥,有362孔,桥长5里(2223m),故又名五里桥(现桥长2100m),保持了700余年的桥长记录,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成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历时13年,坐落在晋江县安海镇和海安县的水头之间,是跨越海湾的大石桥。据《安平志》记载,因桥太长,建桥时在桥上造了5座亭子,以便行人休息。这座世界上少见的古长桥,被人们认为是1905年郑州黄河大桥建成以前的七八百年中我国最长的桥梁。又如泉州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共有47孔,建于洛阳江入海口,桥总长约890m,桥宽3.7m。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于宋嘉裕四年(公元1059年)。两桥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桥梁桥型调查报告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建设了数以千万记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中,桥梁是为人类的“行”服务的。从古到今,桥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依,息息相关,还与战争、宗教、戏剧、民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默默地为公众服务着。
桥梁是跨河越谷的人工构造物,是架空的路,让行人、车辆、渠道、管线等安全通过。增强桥梁的跨越能力,以克服江河湖海、深谷陡崖、断层软基、风雪雨及地震等险境始终是桥梁建设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在古代桥梁方面,中国的祖先也有许多创造性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华科学文明史》中对中国古代的梁桥、浮桥、拱桥和索桥等桥型的发展都作了详细的评述和考证。
(一)梁桥
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该桥建于商代(公元16-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发钜桥头积粟,以账济贫民。”自周代以迄秦汉,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古代的石梁桥一般跨度都在10米以下,最大的石梁长达23.7米。迄今仍保留的中国古代石梁桥当推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福建泉州安平桥,该桥共362孔,全长5里(2223米)。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1275年所著游记中对此都有记述。
(宝带桥)
(五亭桥)
中国的木拱桥肇始自宋。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画面高峰处有北宋都城汴京(现河南开封)跨汴水的一座木拱桥,名为虹桥。为了漕运,水中无桥墩,桥采用了宋明道年间(公元1032-1033年)有一守牢卒子所发明的“贯木”架桥,即大木穿插叠架为木拱。虹桥桥跨约18.5m,拱矢约4.2m,桥面总宽9.6m,其结构模式见图。桥毁于金元之际,几百年来一直认为已是绝唱。近十多年来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北宋南迁,在今浙江、福建山区中有数十座古木拱桥,结构与虹桥相类似且有所改进,桥跨增加到35m左右。如浙江云和梅崇桥,桥建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其结构透视和构造模式见图。又如浙江泰顺县的泗溪溪东桥。桥长41.7m,跨径25.7m,矢高5.85m,桥宽4.86m。桥上建有美丽的廊屋,为了保护木料,两侧钉有蓑衣式木板。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泰顺县的叶树阳桥竟存世511年。
(二)拱桥
世界上对拱结构的起源众说不一。或认为导源于自然界溶洞天然拱;或认为起自崩落的堆石拱;或认为由于砌墙开洞,逐渐由“假拱”演变而成。在中国,从墓葬结构及仅存实物,显示出拱是由梁与侧柱逐渐演变为三、五、七等折边拱,然后演变为圆拱。跨度亦由小变大,由二三米而到达净跨37.02m,并保持了千余年的世界记录。
中国现存最早,并且保存良好的是隋代赵州安济桥,又称赵州桥。桥为常见圆弧石拱,拱券并列28道,净跨37.02m,失高7.23m,上狭下宽总宽9m。主拱券等厚1.03m,主拱券上有护拱石。在主拱券上两侧,各开两个净跨分别为3.8m和2.85m的小拱,以宣泄洪水,减轻自重。桥面呈弧形,栏槛望柱,雕刻着龙兽,神采飞扬。桥始建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开工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安济桥制作精良,结构独创,造型匀称美丽,雕刻细致生动,列代都予重视和保护,1991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存最长的多孔薄拱薄墩连拱为江苏苏州宝带桥。桥建始于唐,历代多次重修,现存桥共计53孔,全长316.8m,中间有3孔隆起以通船只,桥宽4.1m。桥头建有石狮、石亭、石塔。中国古典园林中亦常见石拱桥,即起交通引路作用,更与园林景色有机结合,或是主景,或是衬景。如扬州瘦西湖中的五亭桥(又名莲花桥)就是佳作。
(绍兴八字桥)
福建漳州江东桥的石梁最为巨大。该桥于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由木梁桥改为石梁桥,计有15孔,每空三片石梁。石桥现存5孔,其中最大的石梁长23.7m,宽1.7m,高1.9m,重量达2000kN(200t)。这样巨大的石梁,在没有重型起重设备的古时,其采、运、安装等工作都是十分艰巨的。
(虹桥断面示意图)
(溪东桥)
福建现存23座木拱廊桥,其主拱基本构造与虹桥大致一样;而其拱骨联结的横木、桥面布置、第一系统之间设有小排架等均与虹桥不同。主拱骨架均有单层三边形和双层多边形两种组合而成。三边形骨架,两端斜梁以 仰角伸向跨中,通过横系梁与跨中平梁,以榫铆嵌合,上承桥面铺装成整体;多边形双层骨架,系在三边形骨架之间穿插五边形骨架;纵横圆木交错相架,上下纵梁夹住横梁,相互挤压,使上下两层组成一体。为加强整个骨架的稳定性,两端斜梁均以剪刀木撑加固。在拱脚、拱背的主柱盖梁上架设纵梁面板;为防止火患,有的桥还在木桥面板上铺砌青砖、石板、卵石。福建始建于南宋的闽清合龙桥和屏南千乘桥均为双跨木拱桥,与虹桥的结构更为相似。始建于宋初的屏南县长桥镇公济桥,原名万安桥。《八闽通志》载:“宋初建,累石为墩,而构亭其上。”桥全长97.4m,宽4.7m,五墩六孔。花岗石垒砌桥墩,用粗大圆木从墩上并列斜式起架,交替搭置,互相承托,顶排横架为梁,形成桁架拱式,横板为桥面。仅拱与主柱,就是用了430多根杉木。公济桥为现存建造年代最早、最长的六孔木拱廊桥,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
(万安桥)
虎渡桥又名江东桥,位于龙海县北溪下游,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由木梁桥改建为石梁桥。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宋代黄朴在《虎渡桥记》中说,每一桥孔有3根石梁,最大桥孔的石梁每根“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管部门曾进行过实测,该桥最大的石梁长23.7m,宽1.7m,厚1.9m,与史书记载基本相符。按花岗石的容重为2.7吨/立方米计,最大的石梁重达207吨。根据强度理论验算,当石梁长为23m时,在自重的作用下,跨中界面的弯拉应力达到花岗石抗拉极限应力的90%。在材料力学诞生前500多年,是如何找到这个依据的,很值得探讨。
(虎渡桥)
木兰陂回澜桥位于福建莆田市西南木兰村木兰山下,坐落在汹涌的木兰溪水和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一座具有引水排水、蓄水灌溉、挡潮防洪、航运交通的综合工程,是宋代大型水利设施。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名为“木兰陂”。木兰陂由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堤防工程和人行桥组成。枢纽工程由溢洪堰、南北渠道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洪堰高7.5m,长219m,分32孔。闸堰式坝身由闸室、上游护堤和下游阶梯式消能坦水组成,长111.13m,分29孔,总净宽70.4m。在溢洪堰的两端建有进水闸道。石桥是整个工程的配角,为行人所需,石桥墩是为搁置石梁供人过水和墩土上凿槽,供上下水闸门之用。南闸回澜桥,两孔石梁石墩,宽6.1m,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整个工程采用筏形基础。工程建成后的900多年以来,一直保护与灌溉这良田20多万公顷。
(木兰陂回澜桥)
绍兴八字桥建于南宋保祐四年(公元1256年),是城市桥梁布局的佳作,在处理桥与周围街道、河流的关系方面有独到之处。桥为单孔石梁,长条石并列,微微上拱,净宽3.2m,净跨4.5m,高5m;石柱壁式桥台,利于水上交通,西面桥台设有纤道。桥下西面第5根石柱上刻有“时保佑丙辰仲冬日建”字样。
(卢沟桥)
南方江浙一带水网地区,以舟行为主。潮汐河流,软土地基,因此即使是石拱桥亦尽量减轻重量建造为薄墩薄拱。桥孔自单孔多到85孔(江苏吴江垂虹桥,已塌,尚存残孔8孔)。
薄拱的拱厚最小者仅及拱跨的1/66.7,而一般拱厚则为1/20左右。唐张继《枫桥夜泊》名诗中的现存枫桥(清代建)也是薄拱。
薄墩之薄,相邻两拱券拱石相接,特别是三孔连拱薄墩桥,中孔大、边孔小,两岸以踏步上桥。桥成驼峰形,造型美观。如浙江杭州拱宸桥创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中孔净跨15.8m,两边孔各为11.9m。拱券石厚30cm,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约1m,合大孔的1/15.8。
木伸臂梁利用料,横直相间,层层挑出成伸臂,两边伸臂之间搁简支梁,是木梁桥的跨越能力增加约4倍。据古籍记载及1949年尚存的、始建于宋代的伸臂木梁桥,在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东南省份较有名的至少有12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