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

合集下载

桥梁发展史

桥梁发展史

为保障军队通过江河、峡谷、沟渠等障碍而架设的临时性桥梁。

一般由上部结构(桥跨结构)和下部结构(桥脚)组成。

其基本特点是:结构型式简单,作业简便,架设时间短,修复容易。

军用桥梁按使用的器材不同,可分为就便桥和制式桥。

就便桥是使用就便材料或预制构件架设的。

其主要特点是材料来源广。

制式桥是应用制式器材组合而成。

其主要特点是:构件互换性好,结构适应性强,架设准备作业量小,可反复拆装使用,机动性大。

军用桥梁按载重能力的不同,可分为重型、轻型、驮载和徒步等桥梁。

重型桥能保障中型以上坦克和其他相应的履带式和轮式车辆通行;轻型桥能保障轻型坦克和其他相应的履带式和轮式车辆通行;驮载桥可供骡马驮载装备通过;徒步桥仅供武装人员徒步通行。

军用桥梁按有无中间桥脚,可分为多跨桥和单跨桥。

多跨桥按中间桥脚型式,又可分为浮游桥脚桥(简称浮桥)和固定桥脚桥(简称固定桥)。

桥梁发展史?桥梁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每当运输工具发生重大变化,对桥梁在载重、跨度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便推动了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桥梁发展历程????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

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1).石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

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古代桥梁的知识点总结

古代桥梁的知识点总结

古代桥梁的知识点总结古代桥梁建设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古代桥梁建设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和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对古代桥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古代桥梁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古代桥梁的分类1.按照材料的不同,古代桥梁可以分为木桥、石桥、铁桥和钢桥等。

2.按照结构形式的不同,古代桥梁可以分为梁桥、拱桥、索桥、板桥等。

二、古代木桥古代木桥是古代桥梁建设中最早出现的桥梁类型,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建造的桥梁。

古代木桥的特点是建造简单、成本低廉、维护方便,但是承载能力有限。

古代木桥主要包括栈桥、悬索桥和吊桥等。

1.栈桥栈桥是以木材搭建的横跨峡谷或河流的桥梁,古代栈桥通常横跨于悬崖峭壁之间,是古代人民便于通行而搭建的桥梁。

栈桥是古代桥梁建设中的一种代表形式,它的建造工艺也是古代工程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

2.悬索桥悬索桥是一种以悬挂在两个支柱上的主梁和斜拉索进行支撑的桥梁,古代悬索桥的建造主要借助于木材,因此其承载能力有限,一般只能用于横跨小溪或小河。

3.吊桥吊桥是古代桥梁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一种在两岸垂直悬挂的桥梁,一般由铁链或绳索制成。

古代吊桥的建造需要尤为慎重,因为吊桥一旦出现松动或断裂等情况,将给通行者带来极大的危险。

因此古代吊桥通常设置在重要的关隘城门口或峭壁陡峭的地方。

三、古代石桥古代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设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以石料为主要材料建造的桥梁,古代石桥的特点是结构坚固、耐久性强、承载能力大。

古代石桥的建造需要经过严谨的工程规划和技术设计,因此其建造工艺也是古代工程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

1.梁桥梁桥是一种以石料搭建的跨度较大的桥梁,古代梁桥的建造技术主要包括拱形梁桥和梁板形梁桥两种类型。

拱形梁桥是以拱形结构支撑的梁桥,其建造需要以石料为主要材料,通过对石料进行切割和加工,最终形成能承受重压的拱形结构。

漫谈桥文化

漫谈桥文化

漫谈桥文化水利水电学院邓建2008301580248桥梁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建筑,它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步和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息息相关。

它体现了人类克服艰险、战胜困难的努力,同时又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进步的见证丰碑。

从远古时代简单构筑以达到跨越障碍的独木桥、石踏步桥,发展到今天的凌空横跨、雄伟壮观的现代化桥梁,每一个进步,都展示着人类的创造力,浓缩了人类不懈探索的精神,蕴涵着人类的智慧。

一、中国古代的桥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

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

《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

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

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

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

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

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

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

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

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

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

中国四大古桥与三大文化名楼

中国四大古桥与三大文化名楼


十字桥 位于山西太原 市晋祠内。桥梁为十 字形。全桥由34根铁 青八角石支撑,柱顶 有柏木斗拱与纵、横 梁连接,上铺十字桥 面。
安平桥 位于福建晋江 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 石板铺成,桥头有六 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 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 式石桥,
桂林玻璃桥
• 玻璃桥:长仅22.4米,宽仅 2.64米,是我国第一座采用 特别水晶玻璃构架的实用性 桥梁。无论是外部立面,鱼 廊屋顶,还是桥面承重部分, 均采用工艺精致、造型考究 的水晶玻璃制品为构件,甚 至连柱头、栏杆和饰件也都 是用水晶玻璃专门熔铸的。 桥拱为五跨贴水型拱桥,只 供观赏,不可通船,以保安 全。该桥不论远望还是近观, 都是晶莹剔透,异常迷人。 入夜之时,在梦幻般的灯光 烘托下,让游客产生漫游仙 境的感受。
• 解放桥主桥长284米,宽45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2米,为 双向六车道。解放桥两端设有大型亲水平台,行车道以花 带相隔,东岸新辟沿江步行街,西岸与繁华的商业街相连, 成为桂林市的又一标志性精品。整座桥简洁通透,拱中套 拱,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有机地融入桂林周 围的山水景观中,成为又一旅游景点
为了保护赵州桥, 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 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3.安澜桥

飞跨成都著名都江堰上的安澜桥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长 的古代索桥,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 修建的材料有关。清嘉庆八年 (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 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 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 妻桥"。它是勾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 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 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 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 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古代桥的寓意和象征

古代桥的寓意和象征

古代桥的寓意和象征在中国古代,桥梁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从古至今,桥梁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桥梁象征着团结与和谐。

在古代,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它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河流、山峦等自然障碍,实现交流与往来。

这种交流与往来有助于增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因此,桥梁在古代被视为团结与和谐的象征。

其次,桥梁寓意着繁荣与发展。

在古代,桥梁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因此,一座座雄伟壮观的桥梁成为了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同时,桥梁的建成也有助于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因此,桥梁在古代被视为繁荣与发展的象征。

再者,桥梁象征着智慧与创新。

在古代,桥梁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如力学、材料学、地理学等。

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因此,桥梁在古代被视为智慧与创新的象征。

此外,桥梁还寓意着忠诚与信仰。

在古代,许多桥梁都是为了纪念忠臣义士、神明传说而修建的。

这些桥梁见证了古人对忠诚、信仰的追求与坚守,成为了忠诚与信仰的象征。

例如,赵州桥就是为了纪念唐代忠臣李靖而修建的,它见证了古人对忠诚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总之,古代桥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它既象征着团结与和谐,又寓意着繁荣与发展;既象征着智慧与创新,又寓意着忠诚与信仰。

这些寓意和象征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今中外桥梁教案

古今中外桥梁教案

古今中外桥梁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古今中外桥梁的发展历史,掌握桥梁的基本知识,并能分析比较桥梁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古今中外桥梁的发展历史,掌握桥梁的基本知识;难点:分析比较桥梁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10分钟)师生互动讨论:请学生列举一些他们熟悉的古今中外著名桥梁,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2.古代桥梁(20分钟)讲解教材上的古代桥梁,如中国的赵州桥、千佛山大桥等,以及国外的罗马古桥、君士坦丁堡石桥等。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桥梁的材料和建筑工艺,以及设计思想。

3.近代桥梁(30分钟)介绍近代桥梁的发展,如铁路桥、公路桥、高速公路桥等。

讲解不同类型桥梁的结构和设计理念,并与古代桥梁进行比较。

4.国际桥梁(30分钟)选取一些国际知名的桥梁进行介绍,如美国的金门大桥、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桥等。

讲解这些桥梁的特点和设计创新,引导学生思考桥梁建设对工程技术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5.小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座著名桥梁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桥梁设计报告。

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比较桥梁的特点、功能和建设需求等。

6.展示与总结(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总结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对桥梁的发展历史和设计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课件、图片、多媒体资料、小组讨论等。

五、教学资源:桥梁图片、桥梁设计报告模板。

六、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并对学生的桥梁设计报告进行评价。

七、拓展与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桥梁,深入了解桥梁的实际应用;2.引导学生使用CAD软件进行桥梁设计模拟;3.鼓励学生阅读与桥梁建设相关的科普读物或专业著作,拓宽知识面。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今中外桥梁的发展历史,并掌握了桥梁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研究能力。

然而,由于时间有限,可能无法深入讨论每座桥梁的特点,未能涉及到完整的建筑设计过程。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雕刻艺术
石拱桥上的雕刻精美绝伦,包括 动物、人物、花卉等不同题材, 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
技艺。
文化象征
石拱桥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 义,代表着坚韧、顽强和永恒,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03
中国著名的石拱桥介绍
赵州桥
历史悠久
赵州桥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拱桥之一。
中国石拱桥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石拱桥的起源和演变 •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优势 • 中国著名的石拱桥介绍 • 中国石拱桥的建筑技术和文化
内涵 • 中国石拱桥的保护和传承 • 中国石拱桥在现代的应用和发

01
中国石拱桥的起源和演变
石拱桥的起源
天然石拱
利用天然石块堆砌形成拱形结构 ,用于跨越小溪或沟壑。
传承技艺:通过开展传统建筑修缮工 程,让年轻一代学习和掌握石拱桥的 建造技艺,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
加强学校教育:将传统建筑文化纳入 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 的兴趣和认知,为传承工作提供人才 保障。
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01
02
03
04
保护和传承中国石拱桥具有 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维护历史遗产:石拱桥是中 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具 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有助于 维护中华文化的完整性。
米,可通行大型车辆。
文化价值
03
卢沟桥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精美的石雕和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洛阳桥
地理位置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南方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之一。

关于桥的知识

关于桥的知识

关于桥的知识二、桥梁分类梁桥:梁式又称梁柱式,是在水中桥柱或桥墩,上搭横梁,连而成桥,有单跨多跨之分。

浮桥:用舟或其他浮物作中间桥脚的桥梁。

吊桥:故事设置在城壕上的桥,现在为悬素桥和斜拉桥的统称。

拱桥: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桥。

立交桥:线路(如公路、铁路等)交叉时,为保证交通互不干扰而建造的桥梁。

在既有线路之上跨越者又称跨线桥,在地下穿过者又称地道桥。

三、我国古代桥梁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造型上,如曲线的柔和多变;其次,我国古桥十分重视与环境的协调,由于桥的存在,又增加了环境的美;第三,我国古代上有桥屋、亭、阁、栏杆以及牌坊等。

四、桥话1.桥与山水山水本身就是美丽的,桥在这样的天然图画中,真是相得益彰。

杜甫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诗“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等,就描写了山光水色与桥共同构成的美景。

2.桥与园林园林里山有水必有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互相映衬,缺一不可。

欧阳修的“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这两句诗,就是对此的写照。

3.桥与文艺桥在水上山间,凌空越阻,千姿百态,普度众生,历来是文学和艺术中的绝好题材。

著名的如苏州的枫桥,在诗歌中,除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外,还有杜牧的“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等。

绘画中,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结构非常巧妙。

戏剧里,光京剧里演出“桥戏”的就不少。

最著名的是《长坂坡》,还有《断桥》、《草桥惊梦》等。

神话传说里“鹊桥”的故事源远流长,张果老倒骑驴过桥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

4.桥的历史故事建于1937年的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这一点你也许知道;不过你可知道,这座大桥1937年9月26日通车,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毁,为的是不让它为侵华日军服务!五、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桥1.中国古代桥梁之最现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桥是河北赵县赵州桥。

隋朝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

现存最早的也是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江苏苏州宝带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关于世界第一座桥的建造,今天已经无法推想,但是从许多残迹遗址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古代桥梁的大致分布形态。

世界上每种桥梁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蜕变,而且几乎每种桥梁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至今。

总体来看,古代桥梁大约可分为七种,分别是浮桥、栈道、悬桥、木桥、石柱石梁桥、悬臂木梁桥和石拱桥等。

其中,栈道和悬臂木梁桥在西方并不多见。

西方的古代桥梁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等地,还包括瑞典、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

而中国的古桥则多建于川河星罗棋布的南方水乡,如绍兴苏杭等沿海之地。

古代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因其跨越的区域过于辽阔,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

久而久之,地域、民族和人文的差异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当地的桥梁建筑。

进一步地,桥梁背后所折射的文化也呈现出各自的形态。

这种明显度主要表现在中外的古代桥梁文化上。

建造的目的有河的地方就有桥,这句俗语向我们揭示了河与桥二者之间的关系——河是桥诞生的摇篮。

而事实并不尽如此,但凡哪里需要跨越,哪里就有桥存在的合理性。

这一跨越,也正是人类克服自然伟力的体现。

所以人们建造桥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生活交通和军事交通),并借以消除空间距离的不可逾越。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生动描述蜀道艰险巴蜀闭塞,为改善人们生活,付巨大代价建成了栈道。

早在马其顿时代,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又侵入印度。

在印度河作战失利,被迫撤退。

当时用皮筏内塞草成浮筒,用时联在一起,以便输送撤退的军队。

可见某种程度上,战争发展了军用桥。

然而,古代桥梁的修建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军事上的便利。

从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上看,古人建桥有时是另有别用。

我们知道,古代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人们对外界的自然现象不能科学客观地认识。

所以每当洪水泛滥、大潮来袭之时,古人总把原因归结到鬼神上。

于是人们开始建桥,有的是为了祭神,有的则是为了祛鬼。

这一点在中国颇为常见。

例如广东陆丰就有一座桥取名为迎仙桥的。

在东海镇,横跨东海,是陆丰县城连贯新旧墟的交通要道。

始建于南宋宝佑二年(1524),其时为十三洞木桥。

据《陆到广泛传播。

于是人们靠自己尝试自己摸索,创建出一座座独具风格、因地制宜的桥梁。

因为各地水文等地理环境不同,桥梁建造势必要考虑到地域性的差异。

此外,民族风俗的多样性也会影响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接受的可能性。

所以,古代桥梁结构模式的采取与功用和审美有关。

应该说,一座古桥不仅仅是现今所呈现的模样。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它也许经历了多种结构模式。

可能一开始只是浮桥,然后逐渐变为木桥,再到石桥。

但无论如何,建造者始终有自己的审美倾向。

中国古人比较崇尚古典美,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和谐、优雅和古朴。

这种风格的代表无疑就是石拱桥。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

在技术和审美效果上,这类桥梁占有先天的优势。

西方人比较追求自我体现,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气势雄壮、雍容华贵。

在文艺复兴时代,还有着一群科学家、艺术家帮助建桥。

如达芬奇,他既是画家,还是数学家、理学家、桥梁家。

所以,桥梁在西方也极具艺术特质。

在威尼斯当地,有句谚语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到过意大利”,似乎威尼斯成了意大利的特色。

而在水流纵横的威尼斯,桥又成了它的特色所在。

其中有一座由大理石建成的利雅托(Rialto)桥,雕刻精细,造型优美。

可见,西方桥梁与文化气息浑然一体。

与外国的古代桥梁相比较,中国桥梁除了分布在江河、深渊沟谷一带之外,还被广泛地采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桥韵风致。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那数量众多的桥,造型秀美,体量适中,色泽淡雅,风格各异。

在园林的优美景观中,增添了些迂回曲折的观赏情致,而当地人们生活的闲适和意趣也就略见一斑了。

文化形态的呈现一座桥梁建成以后,它就与周遭的一切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

跟其他建筑一样,每座桥都承担着历史的变迁和年月的变更。

在这默默无声中,我们看到那残骸遗迹里古老文化的沉淀。

因此无论中外,这一点都不能置疑。

诚然,桥梁并不是纯粹的死物。

有别于大理石那冰冷的温度,桥梁是鲜活生命的存在。

而这生命的存在,分明是人文文化赋予的。

换句话说,桥梁正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呈现。

中国古代桥梁,坚固优美,向来是人们笔下描写、歌咏的景物。

加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桥与诗文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

像河北赵州安济桥,古今人们均称颂不已。

“车马人千里,乾坤此一桥。

良工玄绝代,巧构称殊桥。

”明代陆健在《古桥仙迹》一诗中这样赞美它。

“代久堤维固,年深砌不隳。

”唐代崔恂在《石桥咏》诗中,又这样称颂。

对于它的优美形态,清代祝万祉在《过仙桥》中写道:“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元代刘百熙在《安济桥》一诗中,更写出了它的动态美:“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

元代诗人鲜于必仁,在《折桂令·芦沟晓月》中,对芦沟桥的景色作了这样的描写:“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

桥临微波,车通远道,栏依长空。

起宿霭千里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

踏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此外,有关桥梁的神话、寓言和传说比比皆是。

例如“尾生抱柱”、“牛郎织女会鹊桥”、“喝断当阳”等,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西方桥梁文化就稍微显得单薄一点,这可能与他们的审美情感的生发方式有关。

中国古人较为内敛,自我情感不易外露,自然而然地转为神韵的体现。

西方人比较开放高昂,崇尚自我表达,着力于逼真写实。

所以,在刻意追求桥梁形态的唯美与力度时,他们放弃了可以激发想象力的建筑理念。

除了以希腊罗马神话为蓝本进行加工外,外国古代桥梁很少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其中有些桥梁反而因军事战争和宗教宣扬而著名于世。

民俗生活所谓“小桥流水人家”,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小桥可以没有水,却不可以没有“人家”。

或者准确地说,有桥的地方,必定会有人家的出现。

发展至今,桥与民俗已经难舍难分,而且是相得益彰了。

在中国,主要表现在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上。

作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桥梁常结合了民间的习俗,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纯真善良的愿望。

往昔春节期间,北京人“走桥摸钉”——抚摸故宫大门上的铜门钉;南方人“过桥走百病”,意在消灾祈福;江苏吴江水镇同里有小河15条,小桥49座。

其中,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布列成“品”字形。

人们将它们视为“吉祥桥”;孩子满月、青年人结婚、老年人满66岁等,都要从三桥上走一遭。

当地人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

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官运亨通)步步高。

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农村的民俗风情,于此可见一斑——这一点在国外并不多见。

然而有一种现象在古代东西方都曾有过,那就是桥上的贩卖。

每当走在斑驳不平的桥面上时,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桥的两边该是多么的热闹繁华。

在等级贵贱分明的古代,大概只有这一空间能容纳社会里那些贫贱的脚色。

在中国,可能是卖货郎、乞丐和失意的文人。

在西方,可能是卖艺人、小贩子甚至娼妇。

以桥为依托,他们惨淡地经营起了各自的生活。

小结虽然中外古代桥梁存在着审美、价值、文化倾向的差异,我们仍不可以忽视历史上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借鉴。

应当说,它们的影响是双方互动型的。

中国古代桥梁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多样而优美的造型,早已引起世界各国人士的关注。

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其游记中多次介绍中国的古桥。

葡萄牙人比莱奥特·佩雷斯、德国人冯·布雷姆·休杰吉斯特、英国人戴维斯等,皆先后于1577年、1796年及1880年到中国游览,并在他们的旅行笔记中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古桥。

他们对中国古桥称赞不已,并对中国桥梁建筑工人赞不绝口。

中国古桥的建筑技艺对邻国影响更大。

1675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执政时期,曾派人邀请中国桥梁专家前去讲课。

在唐宋、明清时期,很多中国高僧和旅日华人,把中国的建桥技术带到了日本——日本的鸣潼桥、长崎的眼睛桥、锦带桥等,也是明清时期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而且,锦带桥还仿照了杭州西湖苏堤拱桥的样式呢!至于西方对中国桥梁建筑的影响也是自不待言的。

例如东汉时期,从西域往返印度取经,看见了悬桥和索桥。

北魏僧人宋云惠生去印度,则看到了铁链桥。

还有丝绸之路与西方的往来,海上航运与朝鲜日本的往来,使桥梁技术经验乃至文化,都得到影响以及借鉴。

也许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对比,能够为中外民族文化的理解沟通提供可能和方便,而这恰好是世界上所有桥梁的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