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分析
量词“双”、“副”、“对”的语义语用比较

量词“双”、“副”、“对”的语义语用比较吴莹莹【摘要】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三个量词“双”、“副”、“对”的异同,通过语料分析总结与其搭配名词的语义特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说明解释这三个量词的共同点和细微差异。
“双”由名词发展而来,主要称量与肢体或器官相关的事物;“副”由动词“分”发展而来,有“合二为一”之义,主要强调事物的整体功能与不可拆分性,可以指称两个或多个事物;“对”由动词“问答”发展而来,强调对称存在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与相匹配性。
%In Chinese quantifiers “shuang双” “fu副” “dui对”all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a pair of things, is often confused by foreign learners.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comm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quantifiers from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spects, and summarized the collocation with nouns, us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three words ’ commons and differences.“Shuang” is developed by a noun, the main weighing things associated with limbs or organs; “Fu” is developed by a verb, have a mean of unity,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things and integral sex, and can refer to two or more things; “Dui” is developed by the verb "question and answer", emphasize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which is symmetric and match. In use to mast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lear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hree usages of the quantifier.【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7页(P53-59)【关键词】量词“双”;量词“副”;量词“对”;异同点【作者】吴莹莹【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1(一)量词语义的近义现象简说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的习得性偏误的研究中,何杰提出了“近义量词”一说,“近义词是词汇对相近客观事物的联系的反映,是人们为了精确地表达概念之间微小的差别,更确切地表达客观事物而构造的词。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一、概述量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且重要的词类,具有表达数量关系和事物类别的双重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的使用广泛且复杂,对于非母语者来说,掌握和正确运用量词是一大挑战。
在现代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量词的特点、分类、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量词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性,还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首先将对现代汉语量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概述,明确量词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重点分析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包括学习者在量词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原因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量词。
本文还将对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探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在量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推动汉语量词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是一种独特的词类,它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量词的存在使得汉语的数词与名词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量词短语。
这种结构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名词的所指范围。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量词是汉语表达数量概念的必要手段。
在汉语中,数词不能直接与名词组合,而需要通过量词作为中介。
例如,“一个苹果”、“两只狗”、“三本书”等,其中的“个”、“只”、“本”都是量词,它们将数词与名词连接起来,形成了表达数量的完整概念。
没有量词,这些数量概念在汉语中就无法准确表达。
量词对于明确名词的所指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量词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名词,它们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约定俗成性。
例如,“条”通常用于表示长条形的物品,如“一条裤子”、“一条鱼”等而“个”则更常用于表示独立的个体,如“一个人”、“一个苹果”等。
量词“对”和“副”浅析

量词“对”和“副”浅析作者:谢艳月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4期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中一个特殊的词类,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而“对”和“副”由于它们使用范围和意义相近,使用时常发生混淆。
因此,本文从语义溯源、语义特征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教学设想,希望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量词;对;副;特征;教学设计目前,关于量词“对”和“副”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认知语言学角度,如(张亚冰,2009)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对”“双”“副”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解析和区分。
①二是語义特征分析角度,如(张艺玮,梁骏,2015)从语义溯源入手,分析对语义特征,在比较中找出其差别和特点。
②三是综合认知语言学和语义特征分析两个角度,如(李家璇,2014)结合字义溯源、搭配描写、语义分析、认知原理等方面对其作了剖析和解释。
③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到对外汉语量词的教学中。
因此,本文在对量词“对”、“副”进行语义溯源、语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教学设计,希望可以为以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提供一点借鉴。
一、量词“对”、“副”的语义溯源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汉语的量词大多来自名词和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又都与其所源自的本义密切相关,即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④因此,下面我们将探讨;量词“对”、“副”的本义。
(一)“对”的本义《说文解字》中:“对,应无方也。
”⑤《广韵》中:“对,答也。
”⑥从这几个句子中可以分析出“对”的本义是应答,即回答。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量词,双。
如:一对鹦鹉”;⑦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对:(1)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两个人、动物或事物,有时可儿化。
如:一对夫妇、一对金鱼、一对矛盾。
(2)有时只是两个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
如:一对电池、他俩是一对儿活宝。
量词“对”、“副”、“双”的比较研究

说 , 一对 矛 盾 ” “ 对 恋 人” “ 、一 。
( )双” 二 “ 的主 要 词 义 和 用 法
语文 学刊
21 0 0年 第 2期
量 “ ” “ 、 的 比较 研 究 词 、副" “ 对 双”
。 翁振 山
( 西大 学 文学 院, 广 广西 南宁 5 0 0 ) 3 0 4
[ 摘 要 ] ‘ 、副”“ ’ ‘ “ 、双’ 对“ 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的量词, 都有表示“ 成对” 的意思, 同时三者又存在
着彼 此 相 异 的 语 义 特 征 。本 文 着 重从 词 源 学 和 认 知 学 的 角度 来 对 三 者进 行 比较 研 究 , 加 深 对 三 者 语 义 特 征 的认 以
识 。
[ 键词 ] 量词; 比较; 认知 关
中图分 类号 : 4 H0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6 2 6 0 2 1 ) 2 0 8 —0 l 7 —8 1 ( 0 0 0 - 0 9 2
“
一
对儿手套” 。 等[ ]
在 “ ” 修 饰 的词 语 之 中 , 多 的 名 词 或 者 是 代 词 是 人 对 所 更 们 根 据 实 际 的 需要 创造 出来 的 , 者 是 人 们 本 身 就 能 够具 备 或
的 。在通 常情 况 下 , 们 都 能 够在 一 定 的程 度 或 者 角 度 上 构 它
关 的东 西 不 能 用 ‘ ’ 只 能 用 ‘ ”[5 , 可 以 说 “ 对 金 双 , 对 ’] 如 。 一
鱼 ” “ 对 花瓶 ” 而不 能说 “ 双 金 鱼 ” “ 双 花瓶 ” 、一 , 一 和 一 。
( )副” 三 “ 的主 要 词 义 和 用 法
、
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分析

说 分 开 之 后 的两 个 部 分 还 可 以构 成 一 个整体 ,作为一个 整体来看待 。也就 有相符合 的意思,如 “ 名副其 实” 。副 的这 种 动 词 词 义 逐 渐 衍 生 出 了 它 的 量 词 词 义 ,即 用 来 称 量 可 以分 开 更 可 以 相 组 合 从 而形 成 一个整 体 的 事 物 。
双 鞋, ‘ 对恋人 , 副耳环 。 但“ 副” 所 表示的数 量并不 定是两 个 ,而是 个可变 的量。何杰在其 《 现代汉语 量 词研 究》 一书 中认 为 “ 对 、 双 、副 ” 都是定量词, 并说 “ 定量词本 身包含着 数量 , 而 且 这 个 数 目量 是 固 定 不 变 的 ” , “ 无 论 它 与 代 词 搭配 ,还 是与 数 词成 分 搭 配 , 数 目都 不 变 ” 。对 于 “ 对 ” 和 “ 双”来说 ,这点是适用的,它们是 只 能表示数 目 “ 二” 的定 量 词 。但 “ 副” 则不是 ,它 可以表示除 了二 以外的其 他数量 。因为之前 的语 义溯源 已经 分 析 过 ,“ 副 ”是 可 以表 示 一个 整 体 或 是 由 许 多部 分 所 构 成 的 整 体 的 ,那 么 它 所能称量的数量 自然就不仅是两个了。 李计伟认为:“ 副”的基本语义性质是 “ 合 而为 一” 。“ 合而 为 一”其 实就 是 “ 整体性” 。 这是它 明显 区别于 “ 对 ”和 “ 双 ” 的 地 方 。当 “ 副” 表示除 “ 二” 以外 的 其 他 数 目时 , 有 以 下 三种 情 况 : ( 1 )表示一 个完整 的整 体 这 个 时 候 ,它 所 表 示 的 数量 就 是 一 ” ,和 名词搭配时, 它强调一种整体性。 比如 : 副扁担 一 副耳机 一副眼镜 一
探析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一)

探析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一)现代汉语中,量词不单独使用。
经常和数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一起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量词在语法、义和语用方面都有其特点。
一、量词的语法特征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或指示代词的后边,同数词或指示代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
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例如:一本、一箱、一次等是数量短语、这本、那箱、这些等是指量短语。
2、单音节的量词大部分都能重叠,双音节的不能。
重叠后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不能作补语。
语法意义随着句法功能而变化,一般表示“每一”或“多”的意思。
由数词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组成“-A-A”式,或“-AA”式。
例如:“一箱(一)箱(的衣服)”、“一箱(一)箱(的衣服)”。
这种数量短语作主语表示“每一”。
作定语表示数量多,作状语表示按次序地进行。
这种重叠格式中的后一个“一”可以省去,成为“-AA”式,其语法意义和用法不变。
例如:一个一个——一个个,一堆一堆——一堆堆。
有时不限于数词“一”。
如“两排两排地走过来”。
“三架三架地飞过”,表示方式,作状语。
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在“带份礼物给他”,“那份留给你”中。
“份”是“一份”的省略。
只有数词是“一”的时候,数词才能省略。
但数词和量词组成数量短语或量词重叠后可以作各种句子成分,具体例子如上边两点所述。
二、量词的语义特征“词义的语义特征既反映着一类词和一类客观事物间的关系,也反映着一类词和另一类词的语义上的搭配关系。
”量词总和数词结合,来修饰限制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因而。
量词的语义特征也体现在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互制约中。
(一)量词受名词的语义制约1、量词与名词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同一个事物,人们可以着眼于不同部位的特征及形态,或倾注不同的感情,而选用不同的量词来反映。
例如:A、一个雕像/一座雕像一滴泪珠/一串泪珠B、一伙流氓/一伙淘气鬼一群酒鬼/一群小家伙C、一轮月/一弯月/一钩月/一茎月牙/一鸿满月A组是同一个名词。
量词“对”“副”的认知分析

语言新探量词“对”“副”的认知分析金语安徽师范大学摘要:量词“对”和“副”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着细微差异,人们使用时也很容易出现偏误。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原理对量词“对”和“副”进行考察,探究它们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限制,希望能从认知语义和意象图式方面给出充分并合理的解释。
以期加深对量词“对”和“副”的理解,且对量词教学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量词;“对”;“副”;认知一、引言量词是汉藏语系中特有的一个词类,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
近百年来,学者们从量词的分类、量词与相关成分(名词、动词、数词)的关系、量词的重叠以及量词的修辞色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研究。
在涉及到具体的量词搭配问题上,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人,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语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在当我们被问及个中原因时,却往往只能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本文欲从认知语义和意象图式的角度对汉语中常见量词“对”和“副”进行认知分析,探究它们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限制。
二、“对”“副”的认知分析(一)“对”“副”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量词“对”“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其范畴成员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
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收集的语料分析可知,量词“对”“副”既可以修饰具体事物,也可以修饰抽象事物。
1.量词“对”“副”对具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量词“对”“副”在对具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上,都趋向于选择成对或成套的事物,例如:(1)寻租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
(2)偏偏凑巧,这时水边卧着一对鸳鸯,浅水中有一只白鹤用一条腿静静地立着,一动不动。
(3)所不一样的一对染色体称之为性染色本。
(4)湖南的大学者如王阊运之流撰了一副对子骂他。
(5)百姗在我身旁坐下彼此无语,服务员走过来又送上一副餐具。
(6)这些主持人并不一定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提高了音质和音色。
例(1)中的“孪生兄弟”是指相互配合的两人。
例(2)中的“鸳鸯”、是指相互配合的两只动物。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摘要:“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譬如:一双儿女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不可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说成是一双夫妻等等。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讨论,探析量词“双”与“对”的使用。
关键词:对;双;量词;语义分析在一堂语文教学模拟课上,学生试讲量词的用法,谈到量词:双和对。
在讲解时列举了如下例子:一双鞋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眼睛,一双筷子,一对花瓶,一对镯子,一对柜子。
然后总结“双”与“对”都是专用量词和集合量词,意义相近,可互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双:用于成对的东西。
对:双。
这时问题出现,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双和对虽意义相近,但在使用时并不是都可以互换的,例如:一双儿女却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绝不可以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以说成是一双夫妻,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探微量词“对”与“双”的使用。
一.“对”、“双”的语义源流《汉语史稿》载:“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这就使得量词所称量的事物的特征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相一致。
“对”和“双”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且使用较广。
古时其用法迥异,后来由动词虚化为量词时才具近义性。
1.对从词源看,对有匹配配偶之意,但“对”在古代常做动词用,相当于英语中的REPLY(回答):(1)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2)公问族於众仲。
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对”还有个常用意义是指“面对,对面”:(3)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
东面对,西面做取之。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
从羋,从口,从寸。
对,或从土。
”“应无方”是指问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谁问答谁,也就是徐锴说的“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③。
依许慎、徐锴之说,“回答”就是“对”的本义,如:君前奏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分析作者:李家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6期[摘要] 在言语表达中,汉语的量词,可以准确地表现和区分事物的各种细微特征。
然而量词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其中尤以近义量词“对、双、副”为代表。
本文对其从字义溯源、搭配描写、语义分析、认知原理等诸方面作了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力求对其有一个全面、充分、明晰的认识,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量词;“对、双、副”;特征;描写;分析一、量词“对、双、副”的语义溯源量词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又叫做单位词,认为“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由此可见,量词本身的特征也必然是要和与其搭配的实词所指代的事物的特征相吻合的。
那么对这三个词作为量词的起源进行一番探究就很有必要了。
1、对在《说文解字》中对“对”的解释为“应无方也”。
徐锴注:“有问则对,非一方也。
”可见对的本义就是回答的意思。
又《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郑玄笺:“对,答也。
”也就是说要回答者配合提问者,这样才叫对,所以对也就引申出相配,配对的意思。
继续引申,也就有了成对的“配偶”的意思。
因为一问一答是相互依存而又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用“对”这个量词所称量的事物往往具有相互独立但又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概念范畴之内的特性。
因而成“对”的东西往往具有既对立又统一,在一个共同的范畴里互相配合的关系。
2、双“双”是由“雙”字的简化而来的。
在《说文解字》中,雙的意思是两只鸟:“雙,鳥二枚也。
从雔,又持之。
”“雙,鸟之短尾总名也。
”那么很显然,“双”这个词的量词词义是由其名词词义发展而来的。
它的名词词义应该有两个相关,一个是“鸟”的相关,另一个则是“二枚”的相关。
由于其本义有鸟的相关,后来就发展出与有生命的,身体的东西的相关了。
而从“二枚”的相关来看,它表示的意思是单纯的“两个”,但这两个事物肯定是同形同质而且对称的,但它们并不相互依存,失去其中一个,并不影响另一个的存在和功能的发挥。
3、副《说文解字》对副的解释是:“副,判也。
”“判,分也。
”有裂开,剖开的意思。
段玉裁注:“副之则一物成二,因仍谓之副,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谓之副。
”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被分开之后的事物的每一个部分,就是副,进而引申出“次要的,第二位的”含义,如“副职”、“副食”之类的。
二则是说分开之后的两个部分还可以构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也就有相符合的意思,如“名副其实”。
副的这种动词词义逐渐衍生出了它的量词词义,即用来称量可以分开更可以相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事物。
二、“对、双、副”的用法和语义特征分析1、“副”的独特称量范围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两个。
比如:一双鞋,一对恋人,一副耳环。
但“副”所表示的数量并不一定是两个,而是一个可变的量。
何杰在其《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一书中认为“对、双、副”都是定量词,并说“定量词本身包含着数量,而且这个数目量是固定不变的”,“无论它与代词搭配,还是与数词成分搭配,数目都不变”。
对于“对”和“双”来说,这点是适用的,它们是只能表示数目“二”的定量词。
但“副”则不是,它可以表示除了二以外的其他数量。
因为之前的语义溯源已经分析过,“副”是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或是由许多部分所构成的整体的,那么它所能称量的数量自然就不仅是两个了。
李计伟认为:“副”的基本语义性质是“合而为一”。
“合而为一”其实就是“整体性”。
这是它明显区别于“对”和“双”的地方。
当“副”表示除“二”以外的其他数目时,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个时候,它所表示的数量就是“一”,和名词搭配时,它强调一种整体性。
比如:一副扁担一副耳机一副眼镜一副衣架(2)表示数目“一”,多用于表示人的容貌、德性、人格等特征。
时一般只能和数词“一”或者代词“这、那”等进行搭配。
比如:一副哭丧脸一副好心肠这副嘴脸那副怪模样2、“对、双、副”的用法分类(1)根据之前的语义溯源,“对”这个量词所称量的是具有相互独立但又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概念范畴之内的两个事物,我们可以将“对”的搭配用法分为五类:①一对男女一对夫妻一对双胞胎一对龙凤胎②一对螃蟹一对蝴蝶一对鸳鸯一对石狮子③一对眼睛一对耳朵一对翅膀一对手镯④一对冤家一对矛盾一对选手一对情敌⑤一对活宝一对伙伴一对好朋友一对情侣第①组用于在身份和性别上能够相互配合的人类;第②组用于某些动物并暗含性别相互配合之意;第③组用于在空间上能够相配相对的同性质的事物;第④组用于能够组成对立统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事物,这个时候它所称量的并不只是之前那样完全具体的事物,更增加了“矛盾”这种抽象的东西,人们也通过这种方式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为形象、生动;第⑤组用在行动和特性上能有相配合的两个人或事物,之前的四类情况虽然也都强调了两个事物之间的配合性,但却更侧重于它们的对立性。
而这种情况中的对立性则十分淡化,相互间的配合性、同一性才是重点。
(2)“双”表示的是同形同质独立存在的两个对称个体,而且多与生命身体相关,其用法大体可分为三类:①一双手一双脚一双利爪一双翅膀②一双袜子一双球鞋一双手套一双耳套第①组用于人或动物的空间对称且独立存在的肢体或器官;第②组用于穿戴在人身上的东西。
用“双”限制的穿戴品必须是两个个体独立存在的,所以两个部分连在一起的裤子则就不能使用“双”这个量词。
而裤子所使用的量词是“条”,因为语言除了有经济性的要求之外,人们还追求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准确性。
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趋合原则,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将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或封闭的图形。
裤子虽然有两部分组成,但它的的一头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是长条形状,所以用“条”作为量词。
(3)“副”的用法主要强调整体和相配。
吕叔湘认为:“副”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成对或配套的东西;二是用于面相表情等。
其实,这两种用法都可以用“相配”来概括。
一是成对或成套相配,二是外表和内在相配。
所以“副”的侧重点在于部分与整体。
即每一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由许多元素所共同组成的一个成套的整体。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解释“副”用于面部表情等,如“一副好嗓子、一副好面孔、一副哭丧脸、一副令人讨厌的样子”。
这种用法,其实也是可以归到“成套出现或使用的事物”这组里来,而不必单独划出。
因为人的面部表情、样子等的形成往往也是由五官、情态互相配合、协调表现出来的,也是多个元素共同构成的整体。
三、认知语义辨析参考前文进行的语义溯源工作,可以归纳出,这三个量词中“对”和“副”是由动词发展演变而来的,而“双”则是由名词发展演变而来的。
它们的本义里基本都包含有“两个相同或者相近似的事物”这一层含义,因而它们也成为近义量词。
然而其差异性也是显然存在的,它们各自所适合搭配的名词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概念集合。
这些相近似的物体常被感知为同一类的物体,便被划分进同一个集合,在这个集合里,与这些量词相搭配的事物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是家族的相似性。
“对”所搭配的事物的家族相似性的最突出特点是强调两个事物的相匹配性,包括性别的匹配,空间的匹配,逻辑的匹配。
它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对立统一性,它们往往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又可以统一在一个整体中形成完整的表意。
这就像是哲学上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矛盾”也只能选取“一对”这个数量词。
这点在实质上也就是所谓逻辑的匹配的表现形式。
“双”所搭配的事物的家族相似性的最突出特点是与生命体的器官、肢体的相关。
这个相关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器官和肢体本身,二是依附或穿戴在器官、肢体上的事物,三是必须借助这些器官和肢体为媒介去使用的事物。
所以,那些与以上三条不相关的实体名词就不能和“双”进行搭配了。
其实,由于器官、肢体是天生成双的,所以与“双”所搭配的名词往往受到需要天生就成双这一限制,那些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作用的而成“对”的事物如“夫妻、伙伴、恋人等等”就不能用“双”来称量。
另外,在这三个量词中,“双”是最为强调“二”这个数字的,一定要是两个才能成双。
“副”所搭配的事物的家族相似性的最突出特点是由元素合为整体的特性,这个整体即是外形与概念的整体,更强调是功能的整体性。
而这种组合,或者是合二为一,或者是合多为一。
其次,“副”所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这些部分如果各自分开脱离这个整体是不能独自存在发挥功能的,而在这些部分之间往往会有一些纽带将其联系起来。
像“眼镜,耳机,手铐,球拍”等就很具代表性,它们各部分分开后无法独自发挥完整的功能,而也存在很明显的纽带将它们的部分连接起来。
而有些失去一半,另一半仍然能够发挥其功能的,则既可以用“副”也可以用“对”,像“手套、护腕、耳环”之类。
因为当“对”在搭配非性别匹配相关的事物时,这两个事物是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的,分开之后也不会影响功能的发挥。
认识到了这三个量词的家族相似性,我们就可以在一个新事物出现时判断其特性,划分到与其相符合的一类中去。
然而三者的家族相似性并不是完全割裂开,互相独立的,它们存在着交集,其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一个事物往往会包含着很多种属性,人们在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选择主观上最想彰显的那一项属性,在不同的情景中的选择也必然不同。
所以综合以上这两方面,人们对量词的选择是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
以“手镯、耳环”这类饰品为例,当人们想强调的是其样式,外观,搭配等视觉效果时,会较多选用“对”来搭配;若要强调其整体和功能,则会选择“副”。
有很多事物既可以和“双”搭配也可以和“对”搭配,如“眼睛、耳朵、翅膀等”,如果我们着眼于其相同的性状,往往会选择“双”,而如果着眼于它们的相对称性,则会选择用“对”。
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2][东汉]许慎著,崔枢华、何宗慧点校,说文解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李家璇,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