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社会学:回顾、比较与前瞻

合集下载

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综述

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综述
委员会章 程》 草 案 ) 订 的情 况 和专 业 委员 会理 事 ( 修
推选 的原 则和 过程 。之后 , 据上述章 程 , 依 会员 代表 大会和理 事会议 提 出并 通过 了第一届海 洋社会 学专 业 委员会 人员 名单 。崔风教授 当选 为海洋社会 学专 业委员会第 一届 理 事 长 , 中央 财经 大 学杨 敏 教授 等 9位学者 当选 为第一届 副理事 长 。来 自中 央财经 大 学 、 门大 学 、 开大 学 、 厦 南 河海 大学 、 安徽 师范 大学 、
期 的到来 , 味着 中 国社会 学 理论 建 设 开始 跳 出西 意
方 社会学研 究 的范 式 , 因此 , 当记人 海洋社会 学发 应
展 的史册 。范英教 授 指 出 , 国 海洋 社会 学 专业 委 我
回顾 了 2 0 年 西 安 中国社 会 学 年会 以来 海洋 社 会 09
学专业委 员会 筹备 的情况 , 绍 了《 洋社会学 专业 介 海
第一届 海洋社 会学 论 坛 的主 题是 “ 海洋 开 发与
作 者简 介 : 宗 金 (99 )男 , 赵 17 一 , 山东 莒 南 人 , 师 , 事 海 洋社 会 学 研 究 。 讲 从

2 ・ 0
社会 变迁 ” 围绕该 主题共 收到论 文 2 , 5篇 , 有数 位 另
对 象 的主要层 次 。
的3 2位学 者 当选 为第一届理 事 。 科学 史 家库 恩指 出 , 术共 同体 的形成 是科 学 学 进 步的重要标 志 。海 洋社会 学 专 业 委员 会 的成立 , 标志着 海洋社会 学 领域 科学 共 同体 的形 成 , 因而 具
国 内开展 海 洋社 会学 研究 已有 近 l 0年 的时 间
了, 随着 对海洋 社会学 基本学科 属性认识 的深入 , 以 及对海洋 社会学 具 体 问题研 究 的广泛 开 展 , 海洋 社 会 学研究 的队伍也 日益 发展 和 壮大 。在 此 背景 下 。

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概念的讨论

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概念的讨论

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概念的讨论
宁波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基于社会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海洋社会的提法有些勉为其难,因为其主要的群体互动地域不在海洋,而是岛屿与海岸带等附属于陆地的区域.同时所谓海洋社会的各种互动关系,也往往主要是陆地人群互动关系的延伸.由于海洋是人类长期实践的场所,尽管海洋社会概念值得商榷,但海洋社会学却可以独立成学.犹如医学社会学等以研究对象为特征表述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一样,海洋社会学是研究人们基于海洋的各种互动关系的学科.【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宁波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06
【相关文献】
1.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 [J], 庞玉珍
2.高校海洋科学专业教材开发策略研究——以海洋出版社海洋科学专业教材开发建设为例 [J], 郑跟娣
3.海洋社会学与岭南文化——兼评张开城先生《海洋社会学概论》 [J], 戢斗勇
4.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海洋
社会学论坛综述 [J], 赵宗金;崔凤
5.高校海洋科学专业教材开发策略研究——以海洋出版社海洋科学专业教材开发建设为例 [J], 郑跟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史研究》对其过去与将来的一些看法

《海洋史研究》对其过去与将来的一些看法

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辑)2020年8月第3~10页《海洋史研究》:对其过去与将来的一些看法普塔克(Roderich Ptak)*不久前,一些同行鼓励我对《海洋史研究》写一篇简短而全面的评论。

他们告诉我,这样一份评述还应包括对其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在这方面,我能提供的建议并不多;即便如此,我还是着手收集了一些随机的观察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

《海洋史研究》创办于2009年。

截至目前,包括本卷在内,总共有15辑,大约刊发了250篇学术文章,此外还有不少其他类型的投稿。

显然,在一篇论文或笔谈中评述该刊发表的所有论文,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很明显,评论应是审慎严谨的,应在正负两面之间取得平衡;但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试图提供这样一种平衡在此情况下是不太合适的。

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有限,不应该假装是每件事的专家;忽视这一原则是极其无礼及愚蠢的。

除此之外,人们易于对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持批评和否定态度,这几乎适用于全世界所有的出版物。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批*作者普塔克(Roderich Ptak),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汉学教授;译者罗裟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4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辑)评涉及小问题,而且批评往往是极其主观的。

因此,暴露印刷的小错误或夸大其他琐碎问题的重要性毫无意义。

此外,我必须承认,就《海洋史研究》而言,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我在《海洋史研究》上读过并试图用于本人研究的文章而言,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坦率地说,我努力试着发现该刊的错误及其可能的缺点并没有任何结果。

总之,毫不夸张地说,我对我所看到的《海洋史研究》的印象是完全正面的。

无疑,我通过这本学术集刊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并且总是觉得它可以提供给人很多东西。

首先,我要确认,《海洋史研究》是一份重要的集刊,在广东甚至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良好的声誉。

迄今为止,我尚未遇到过一个学者告诉我相反的情况,或者说他或她不曾从阅读这本集刊中获益。

人类海洋探索史及未来规划

人类海洋探索史及未来规划

人类海洋探索史及未来规划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对海洋充满了好奇心,而对海洋的探索也是漫长的历史。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和体验海洋,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通过各种先进的探测技术来深入了解海洋的奥秘。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人类海洋探索史以及未来规划。

一、人类海洋探索史早在世界各个国家还没有统一度量衡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发明了精确度量海洋里程的“田仪”。

自此,隋唐时期的“澄邈台”、“文渊阁”等丰富理论成果和实际运用经验推动了中国古代航海、渔业和海防科技体系的飞跃发展,对世界海洋事业的贡献不容小觑。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探险始于十五世纪。

著名海洋探险家哥伦布的东印度航行为欧洲的探险奠定了基础,开启了欧洲列强进军当时其他大洲以及城市的殖民时代。

在此期间,欧洲引进并且改造了中国的船只技术,大幅度提升了航行的效率,并创新了天文、地理和航海技术,让海洋探险变得更加深入和富有成效。

直到今天,人类还在努力着拓展海洋的领土和可能性,以开发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二、未来人类如何规划海洋探索在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海洋探索将更加深入和远大。

数百年来,尽管海洋工作已经不断涉及到新的领域,包括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开发、海底捞渔、海底布设电缆、海洋环保和气候变化等,但尚有许多新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首先,将继续开展深海科学研究。

在距离海洋表面三到四千米的深度,黑暗和压强已经让深海成为地球上最陌生和最神秘的地方。

现在,在科学的支持下,探测工具正逐渐深入到每个海洋深处,为我们揭示了各种新奇的生命体和自然现象。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这些领域,以了解地球的真实面貌和我么人与周围自然的关系。

其次,在较小范围内,我们将利用技术来提高对海洋的利用率。

当前,海洋浪费的问题和对海洋的污染不断受到各方关注,因此我们需要新技术来增加对海洋的开采效率和保护工作。

其中包括提高渔业的收获率,改善处理工业废物的方式和提高海洋运输的效率,等等。

海洋科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海洋科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海洋科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海洋科学作为探索海洋世界的学科,在这个时代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探讨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展望。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海洋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最早的航海家和地理学家们通过航海探索发现了广阔的大洋世界。

自此之后,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海洋研究。

在欧洲,海洋科学的发展始于18世纪。

当时,船舶技术的发展和地理探险的兴盛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的兴趣。

英国著名的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和法国的拉普鲁斯等人相继进行了海洋探险,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知识。

在19世纪,海洋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发展。

在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科学研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发现海洋中的热力和动力系统,对深海生物的探索以及对海水中微生物的分析等都成为了海洋科学的重要领域。

同时,海洋科学已经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物理学、地球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并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紧密结合。

第二部分:海洋科学的现状目前,海洋科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研究领域。

许多政府和学术机构都在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海洋科学研究。

近年来,各国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不断攀升,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往深入探索。

同时,大量的国际合作使得海洋科学研究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也使得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海洋科学的研究。

人们意识到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气候变化,海洋也牵涉着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健康状况。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必要,尤其在一些极度环境和渔业管理不力的地区。

全球海洋环保组织向世界发出了应对海洋酸化、海洋污染和提高海洋抵御力的呼声,而科学家们正努力探索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海洋科学的未来展望未来,海洋科学将继续长足进展,并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洋社会工作刍议

海洋社会工作刍议

海洋社会工作刍议作者:赵玉峰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9年第8期赵玉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海洋社会工作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工作分科引起诸多青年社会工作学人的热烈讨论,这种讨论实质反映了开办社会工作教育的学校在自身定位上的一种焦虑。

据统计,截止2019年7月,全国有155所高校开办专业型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也就是我们俗称的MSW,Master of Social Work),如果要在这155所高校中崭露头角,自身学科发展的定位很重要。

找准专业发展的特色定位有助于形成符号价值,拓展知名度。

2018年11月,中央财经大学召开“金融赋能与资产建设:金融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与实务国际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不仅在国内推广金融社会工作研究,而且将金融社会工作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教育链接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专业标识。

即便如此,社会工作学界对新兴的社会工作分科存在争议,颇多学者认为,在社会工作新分科目标群体不明、实务功效欠缺的情况下不宜扩大社会工作分科的范围。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社会工作分科的意义、逻辑及未来发展,并从这些角度进一步探讨海洋社会工作的合理性。

一、社会工作分科的意义:兼论海洋社会工作分科的意义社会工作分科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社会劳动分工,以往社会学大家的经典著作可以带给我们系统性的思想。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认为,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就是社会分工。

在前现代社会,社会分化程度低,人们自给自足,相互依赖程度较低,但是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意识高度统一,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能够通过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统摄在一起,涂尔干称那个时代为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

而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劳动分工细化,诞生了很多以往从来没有的职业,人们之间的互相依赖性增强,社会越来越像一个人的身体,各个部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任何地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涂尔干称这种状况为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

人类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大海的探索与航海的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海洋是地球上占据绝大部分面积的领域,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来说,了解海洋的奥秘和利用海洋资源对于人类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从最早的木筏航行到如今的深海探险,人类对于航海技术与海洋探索的发展不断演进,未来也将朝着更广阔的海域、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多元化的目标前进。

首先,回顾人类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历史,可以发现这一进程始于几千年前的航海探险时代。

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使用简陋的船只进行远洋航行,不断向未知的海域探索。

而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航海技术逐渐变得更加高级和复杂。

无论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还是中国的七下西洋,航海家们积极探索着新的航线和贸易机会,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对海洋的认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航海与海洋探索的范围逐渐扩大。

二十世纪以来,气候研究、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于人类探索海洋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通过船舶和潜水器的运用,人类先后登上了世界上最高的海山、最深的海沟,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海洋生物和资源。

同时,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人类对于广阔海域的观测能力。

然而,人类航海与海洋探索的未来发展仍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海洋的深处依然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科学家们希望通过更先进的技术,例如深水潜水器、探测器等设备,进一步探索海洋底部的奥秘。

同时,气候变化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人类需要更加关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为未来的航海和探索提供更好的环境。

另外,随着人类对于航海与海洋探索需求的不断增长,国际合作也变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防止海上事故、保护海洋环境,还是共同探索海洋资源,国际合作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通过共享技术、数据和资源,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航海家将能够更好地携手合作,推动人类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历史与现状表明,人类对于大海的探索与利用不断演进。

关于结构主义的书

关于结构主义的书

关于结构主义的书
结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的理论框架。

以下是一些关于结构主义的书籍,可以帮助您进一步了解这一理论:
1. 《初学者的结构主义》- Claude Levi-Strauss
这本书是结构主义的入门读物,由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撰写。

它介绍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提供了许多例子来说明理论的应用。

2. 《古典社会理论:从伦敦到杜尔凯姆》- Anthony Giddens
这本书概述了社会学史上的主要理论流派,探讨了结构主义的发展与应用。

它非常适合那些想要了解不同社会理论并深入理解结构主义的读者。

3. 《结构主义与认识论:人文科学方法研究导论》- Paul Valéry
这本书通过讨论结构主义与认识论的关系,探讨了结构主义对人文科学方法的贡献。

它涉及艺术、文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并提供了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和反思。

4. 《社会学理论:结构主义的回顾与前瞻》- Jonathan H. Turner
这本书回顾了社会学中结构主义的发展,介绍了不同学派和理论家的观点,并讨论了结构主义对当前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和前景。

这些书籍可以为您提供有关结构主义理论和应用的深入了解。

请注意,结构主义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应用,因此您可以从您感兴趣的特定学科进行进一步的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3 No.22013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3收稿日期:2013-02-2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研究成果(12YJCZH133);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2009-10) 作者简介:刘勤,男,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乡村治理、政治社会学、海洋社会学等。

海洋社会学:回顾、比较与前瞻刘 勤(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摘 要:学术之势、国家之势与民众之势推动了海洋社会学的拓荒开路,迄今已形成数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其研究成果,在核心概念的厘清中形成了从形式主义向实体主义的演进,在体系架构的理念上呈现了从移植设计到认知的创新,在范式立场的坚守中表达了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的本土贡献,从而为深化和拓展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海洋社会学;回顾;比较;前瞻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3)02-0008-05Ocean Sociology: Review, Comparison and ProspectLIU Qin(School of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of GDOU, Zhanjia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Strength of academic, state and population together promote emergence of ocean sociology. So far, there has been a number of influential research team.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ose ocean sociology team, formed evolution approach from formalism to realism in core concept definition, presented innovation from transplanted design to cognition creation in architecture idea, expressed local contribution of china position and perspective in paradigm position, and provides direction for deep and expand ocean sociology research.Key words: Ocean Sociology ;Review ;Comparison ;Prospect近年来,海洋问题与争端引起了广泛高度的关注。

对涉海人群的研究已不是学界的新颖之举。

当20世纪90年代中期历史学界带有些许意外地提出海洋社会学并进入到社会学界视野之时,对海洋社会学拓荒历程的回顾和研究成果的比较就显得必要。

分析已有团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为研究推进清理脉络。

1 海洋社会学的拓荒开路:一个简短的回顾 海洋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俨然是中国社会科学回应现实需求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社会科学界急于“迎头赶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无暇于“从根做起”。

这一情势一直贯穿整个20世纪80年代。

进入90年代,中国大陆社会科学界发出了“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声音,表达了主体性的直接诉求,期待以中国的理论框架、概念、范畴和命题来研究中国、理解中国。

法学、政治学等学科进行了各自的建构努力。

社会学界开始呼唤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

本土化是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的学术之势。

深受海风之拂、海色之醉、海味之染的涉海人群在中国社会进入转型的过程中展示着自身的命题与行为,为海洋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本土化的主体依托。

1996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中国生效。

面对广阔的海洋主权和管辖权力,在国家层面上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一项历史性任务,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海洋已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联。

强国论是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的国家之势。

强国理想的宏大关怀和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促使学界形成了海洋强国的共识。

[1]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正为海洋强国的社会基础提供知识积淀。

海洋社会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海洋观念作为一种强国理念,只是到近代才逐渐受到社会精英的重视。

社会大众的海洋认知依旧停留在大陆观中的海洋,而非海洋观中的海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海洋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的业绩,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普遍关注。

这正是民众海洋意识的薄弱,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发达的现实写照。

普及化是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的民众之势。

认识中国海洋发展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必须寻找到社会民众的支持、理解和关注,必须认知海洋社会的结构、网络与行动,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海洋观的海洋,这是海洋社会学拓荒开路的题中之义。

学术之势、国家之势和民众之势合力推动了海洋社会学的拓荒开路。

人文社会科学关注和研究人类涉海行动,学界进行了相关前期准备,海洋社会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学科积淀。

海洋历史、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为海洋社会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但却没有基于社会学视角对涉海人群进行分析。

拓荒进程中的海洋社会学开始围绕着包括概念界定、研究客体、研究框架在内进行学科体系的建构。

[2]13-21相关的研究机构或组织着力培养梯队人才,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建构提供基本的智力支持。

当前的中国社会学学界出现了有一定区位影响力的海洋社会学研究团队:以庞玉珍、崔凤、王书明为核心的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以张开城为核心的广东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以宁波、韩兴勇为核心的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些学者,以范英为核心的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研究团队。

现有数家在海洋社会学的概念范畴、体系架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横向比较的空间。

2 海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基于立论的比较是否具有特有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能否成立的必要条件。

海洋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现今受到的基本挑战,就来自其研究对象的确定性问题。

现有研究将学科研究对象定位于海洋社会,试图夯实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基础。

海洋社会的概念限定深受关系形式的影响。

最早提出海洋社会概念的杨国桢将其界定为“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

”[3]突出的正是关系网络意义上的海洋社会。

按照形式线索,海洋社会的概念界定不断得以补充完善。

庞玉珍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

[4]135-136崔凤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所形成具有独特性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5]3这些概念界定增加了关系网络的滨海、涉海性,强调了海洋社会的海洋特性。

对海洋社会的概念认知如果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关系网络,就存在忽视关系之间的动态形式和实际内容。

基于此,关系之间的互动性开始被突显出来,进入海洋社会概念认知的新里程。

张开城注意到了此趋向,强调了关系互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他认为:海洋社会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

[6]范英秉承了海洋社会的关系认知,但将互动作为一以贯之的重心和进入路径,将它推进到新的高度。

互动的横向扩展体现了丰富的实体内容。

范英在其主编著作中明确指出海洋社会的研究对象: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和人类属性等及其互动关系;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经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3卷10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及其互动关系;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等及其互动关系;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等及其互动关系。

[2]30-38互动在纵向深化中体现了纷繁的时空演变。

范英等围绕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照、人类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规律建构了互动的历史维度,围绕海洋社会的东西比较、结构比较、类型比较和行为比较建构了互动的空间维度。

四个层次的互动关系,体现出关系互动的系统观念。

此间,虽然主观上依旧停留在互动关系的形式讨论上,但在客观上,这一结构化进入到了那些客观存在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事实之中,从而初步展现了从形式主义向实证主义转变的主张。

正是基于海洋社会这一核心概念不同理解和演进,海洋社会学的范畴界定也就呈现出从形式主张到实证主张的不自觉演化。

3 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架构:基于理念的比较围绕海洋社会这一核心概念的结构化和操作化,形成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架构,也是海洋社会研究的推进之路。

现有数家对此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思考。

正是这些思考,为艰难行进的海洋社会学的逐步明晰与凝练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积累。

庞玉珍的海洋社会学体系架构围绕“海洋开发利用的社会条件及其社会影响”展开,回应:一为海洋开发利用及由此产生的变化如何影响社会行为与社会过程,包括海洋开发利用与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与观念变革、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与区域分化、与环境资源问题、与沿海区域人口问题等。

二为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等社会条件变量是如何影响海洋开发、利用,包括影响海洋开发利用的社会因素分析、人的素质、国际政治环境、法治建设、国家政策环境、海洋意识、全球化、经济建设、海洋教育、科技进步等。

[4]135-136崔凤构思的海洋社会学架构包括:海洋观调查与研究、海洋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海洋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研究、海洋环境问题研究、海洋渔村研究、海洋民俗研究、海洋移民问题研究、海洋政策研究等。

[5]3宁波构思的海洋社会学架构包括:海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海洋文化与风俗、海洋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海洋国际争端与冲突及其控制与化解、涉海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与心理、涉海组织的行动结构与社会关系、海洋观念的比较与演化分析、海洋环境生态与伦理问题、海洋开发的社会影响与利益争端、海岸带社会系统的研究。

[7]如果将这些体系架构与其所主张的海洋社会概念比较,二者之间的断裂较为明显。

侧重独特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涉海群体形成的地域共同体,难以通过侧重海洋开发利用的架构体系得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