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作业 岳麓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基础巩固1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其中的“一部分人”是指古希腊的( )A.贵族阶层B.成年男性公民C.工商业者阶层D.外来移民2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下列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雅典人享有公民权利B.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C.实行间接民主的代议制度D.梭伦改革彻底废除了奴隶制度3梅加克勒斯是生活在雅典山地地区的一个贫苦的平民,站在他的角度,他最赞赏梭伦( )A.废除债务奴隶制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4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每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5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十将军除外)。
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 A.间接民主 B.直接民主C.人人平等D.机会至上,官职由抽签选举方式确定,这反映出古代雅典的民主方式是直接民主。
故选B项。
6“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
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
”这一现象开始于( )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B.梭伦执政时期C.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D.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政府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保证了下层民众的参政权利。
故选D项。
7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明清之际

[探究问题] (1)上述三则史料体现了明清之际思想家的哪些主张? (2)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占据了主流地位?为什么? 提示:(1)批判宋明理学,否定孔子权威;提倡工商皆本;批 判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分皇帝之权。 (2)没有占据主流地位。当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君主专 制空前强化,理学仍占主导地位。
正确认识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2.主张 (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人都 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
标准。 (2)认为_人__皆__有__私__,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__万__物__皆__生__于__两___”,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了“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1.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 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D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 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大胆地向 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学家(即理学家)“存天理,灭 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这种“离经叛道” 是对正统儒学权威的挑战。故选D。A不正确,李贽并非彻底 否定孔孟之道;李贽并没有倡导君民共主,可排除B;李贽 批判的是道学家而不是批判道家学说,排除C。
[思维升华]明清之际,伴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在对理学的批判中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传统儒学得到新发展,影响深远。明 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传统理论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 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明清进步思想
史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 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 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史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 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史料三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 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 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加载中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重要内容:(1)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
(2)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哲学中有辩证法思想(最有价值);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一、孔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他为:“圣人”。
2、▲思想主张:(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进步性)和“礼”(保守性)。
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
(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教育思想:①办学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贡献最大②教学方式:“因材施教”(③学习态度:学与思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3、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经过发扬和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附:“礼”的实质: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西周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度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有关书籍《论语》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老聃与《道德经》1、生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2、思想学说:(1)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辩证法思想→贡献最大,最有价值(3)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保守性3、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索宇宙本源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附:道家学派主要人物:老子、庄子。
《道德经》又称《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客观唯心主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重要内容:(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战国时期的孟子,“仁政”是其政治思想核心;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并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岳麓版必修3

3.顾炎武 (1)特点:倡导“经世致用”。 (2)思想 ①发出“天__下__兴__亡__,匹夫有责”的呼唤。 ②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3)影响 ①其重视调查研究、_实__事__求__是__、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 气。 ②立足现实、学__以__致__用__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 思想源泉。
教材整理 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1)特点: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__物__主___义_思想体 系。 (2)思想 ①本体论:强调“_理__在__气__中__”,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认识论: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__观__事__物__ 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_天__理__所__寓__”,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 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
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2.思想 (1)鞭挞_程__朱__理__学_,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认为人皆有私,要顺“自__然___之__性_”,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_男__女__平__等__的观点。 (4) 提 出 “万__物__皆___生__于__两_” , 从 根 本 上 否 定 了 “ 天 理 ” 的 存 在 , 摇撼了 “_存__天__理__,__灭__人__欲__”的理论基础。
[误区警示] 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猛烈批判传统儒学,形成自己的 思想体系,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
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 下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儒学。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 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有哪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有哪些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目录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1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岳麓版必修3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四十二分。
共同 影响
①反映 商品经济 的发展和 市民工商阶层 兴起,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带有 早期启蒙 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 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启蒙和启迪。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四十二分。
【明析概念】 经世致用 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黄宗羲等 人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 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 用。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四十二分。
史料二: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 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 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四十二分。
探究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史料二, 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史料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 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四十二分。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学生试答: 提示: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 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四十二分。
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虽然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 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二点 四十二分。
(完整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必修3册+选修4册)

高中历史教材课程目录必修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I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III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目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2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3课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3课百日维新第4课戊戌政变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1课巴黎和会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第3课华盛顿会议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8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2课冷战的开始第3课美苏争霸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1课朝鲜战争第2课越南战争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第6课两伊战争第7课海湾战争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第3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2课圣雄甘地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探究活动课二春天的故事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训练点1“异端”思想家李贽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C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出现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解析:明清时期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
A、B、D 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2.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X是一致的( A ) A.李贽B.董仲舒C.朱熹D.孔子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
贾宝玉的话抨击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实际上强调男女平等。
四个选项中只有A符合题意。
3.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因为他( A )A.鞭挞理学的道德观念 B.否定儒家思想C.否定孔孟学说D.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解析: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据此本题选A项。
B、C两项中“否定”一说错误,D项观念不符合李贽的学说。
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B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全面理解李贽思想的能力。
题干中材料的设计有多层意思,A、C、D三项只反映了题干材料中的某层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随堂检
测]
1.如图是位于福建泉州的李贽的故居,下列有关李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挑战“天理”学说
C.肯定道学家们的行为
D.反对盛行的摹古文风
解析:选C。
考查学生对李贽思想的全面认识能力。
李贽反对礼教的虚伪,当然不会肯定道学家的行为,故C项错误。
2.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有西方学者称其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该思想家是( ) A.王夫之B.顾炎武
C.朱熹D.黄宗羲
解析:选D。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但没有涉及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故B项错误;朱熹政治上主张“正君心”,然后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故D项正确。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其主张是( )
A.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
B.弘扬理学,恢复孔孟之道
C.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选D。
从题干中“不宗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学,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4.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唯物思想,符合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的是李贽,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是黄宗羲,故B项错误;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是顾炎武,故C项错误;材料中“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说明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故D项正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
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
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
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
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如何评价黄宗羲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然而”转折,可知材料对黄宗羲的评价可分为两层意思:积极的作用及局限性,用书面语表达即可。
而“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则可从时代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细化分析。
答案:评价:猛烈抨击专制制度;没有冲破君主专制政体,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进步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选A。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新”。
③④在明清以前的王朝已不断出现,故排除含③或④的B、C、D三项。
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
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
解析:选C。
“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说明李贽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李贽反对礼教的思想主张相悖,B、D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含义不符。
3.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完整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李贽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二者并存,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享乐要求,故D项正确;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程朱理学,只是儒学的自我调整,也没有动摇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故B、C项错误。
4.明代思想家何心隐主张“育欲”,认为“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逸,性也”。
这反映了( )
A.传统儒学思想影响深远
B.程朱理学退出历史舞台
C.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D.传统理学思想受到冲击
解析:选D。
题中讲到“明代思想家”主张“育欲”,不能体现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对后代影响深远,题中不能体现程朱理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育欲”,认为“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逸,性也”是对人性的尊重,不能够体现出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程朱
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题中的主张为“育欲”,背离了传统观点,是对传统理学思想的冲击,故D项正确。
5.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
”与唐甄这种政治思想相似的思想家是( )
A.顾炎武B.黄宗羲
C.王夫之D.李贽
解析:选B。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中,黄宗羲公然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这与唐甄的主张十分相似。
6.“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黄宗羲这一思想的主旨是( )
A.分散君权,实行众治B.君主让权,实行立宪
C.权力分立,相互制约D.恢复礼制,设立宰相
解析:选A。
从题干中“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可以看出黄宗羲强调的是分散君主的权力,主张由官员来治理国家,故A项正确;B项中的实行立宪,C项中的权力分立,相互制约,D项中的恢复礼制,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
7.顾炎武认为:“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据此,顾炎武强调的是( )
A.社会教化B.经世致用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政通人和
解析:选A。
材料的意思是说:教人的目的是为了天下之人伦,在此基础上再有其他,所以顾炎武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
8.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解析:选B。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后来逐渐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统治民众的工具,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经过历朝历代思想家的不断传承和发展,被统治阶级立为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许多有用成分被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近代成为束缚国人思想进步的障碍,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材料二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李贽《道古录》材料三清朝前期戴震等一些儒学思想家关于“礼”的设想,隐含了一些瓦解文化专制和真理独占的政治集权体制,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存在的空间被承认的可能性。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的核心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儒学面临的危机。
(2)据材料二,李贽对人性有着怎样的认识?结合李贽所处时代,指出影响这些认识产生的因素。
(3)戴震等人的思想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
据材料三,说明作者对戴震等人主要观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