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打破杯子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 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 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 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 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 信念系统驱使和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 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 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行 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 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 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品 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 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 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 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 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
教学重点
1.态度与品德的结构 2.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
内容:
一、品德的实质 二、品德的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和道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 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 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 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皮亚杰提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学方式1:让学生在教室里听老师 要尊重、帮助残疾人。 教学方式2:让学生坐在在轮椅上像 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
哪种效果好?为什么?
德育方法
重情感、重互动、重实践
第一,从知识化、认知化到重视情感体验及 情感发展 第二,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第三,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生活实践
一则消息引发的思考:教育要以德服 人,还是以智取胜?
值得反思的一例
根据在上海一所幼儿园的调查发现,许多入园不久的 孩子因为恐惧过于繁多的道德规约而要求回家。 如果道德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恐惧道德,那么这 恰恰就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初衷而沦为反道德的教育。 因为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 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所以,道德教育需要调整 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倘如此,我相信道德教育就会 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而也一定是可爱的和有魅力 的。
传统学校德育的弊端
检讨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 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道德教育“人为、表浅 化”、“孤立、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单 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 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 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 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
马蕾蕾何许人也?
19岁的马蕾蕾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的大四学 生,她今年申请了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MN)在内的数 所国外大学。当她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化名)已被明尼苏 达大学接收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大学邀请信。 并冒名陈馨用E-mail与美国校方联系,拒绝了陈馨的留 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陈馨因为迟迟没有收到明 尼苏达大学的正式邀请,于是发信询问美国校方,才发 现已被人冒名拒绝了邀请。经过陈馨和班系师生的调查、 取证,很快就查明真相:正是同一个班上的马蕾蕾在捣 鬼。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 章 中学德育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 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 开端和顺序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
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
德的形成。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
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 •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8
• 3、辨析题: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2014下)
• 错误。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 现。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 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 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 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 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 (D2014下)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22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两难法:海因茨偷药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肯定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观点,同时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利 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第七章德育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工作。(2)榜样示范法。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3)实际锻炼法。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及时总结。(4)情感陶冶法。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环境;引导学生。(5)评比竟赛法。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提高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历史性,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
3、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简述小学德育的任务。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与信念;(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这是家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笔记

第七章德育一概述:1.广义概念: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有目的培养…2.性质(特点)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历史阶级民族、继承性3意义abc4.德育目标①概念:预期目的②确立依据:a个人b国家c文德d时社③中小学具体目标二德育内容:1概念2选择依据①德育目标②身心发展③时代特征学生实际④文化传统。
3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12345678永恒主题1.概念:按道德规范和规律,对施加影响,促使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过程,…统一2.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客体主体)、德育内容、的与方法三德育 3.基本矛盾:教育者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水平。
本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道德个体过程(1)是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开端基础、动力催化剂、调节、终结标志(2)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是教育自我教育结合过程4.基本规律(3)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基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导向性原则a涵义理想性方向性向…发展b要求正确方向、方针政策、理想现实结合2.疏导原则a涵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b要求:①讲理疏通②利导善诱③激励为主3.因材施教(实际出发)a涵义年龄特征个别差异用不同方法b要求了解、选择、施教4.知行统一a涵义重视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提高认识结合行为养成b要求①②③④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a涵义略b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c要求①②③则 6.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a涵义b名言王阳明马卡连柯c要求①②③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a涵义b要求①正面②摆事实讲道理③规章制度公约守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积因素长善救失a涵义b要求①②③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a涵义多方力量统一认识前后连贯b要求一认知模式: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最广泛主导皮亚杰科尔伯格二体谅模式:把道德培养置中心地位、提高人际、社会意识、麦克费尔(概念)三社会模仿模式: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班杜拉美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社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主导力量重要特殊途径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理讲解报告谈话辩论读书指导;参观访问调查要求12342.榜样示范法典范示范榜样;要求1选2激敬慕情3引导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育法环境自身因素熏陶感染:要求1创环境2与启发说教结合3.参与七德育方法的 4.实际锻炼法参加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要求123选择与运用 5.品德修养指导法内容: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九个概念) 6.品德评价法通过肯定或否定予以激励或抑制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要求4个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要求1.明白是目标2.选择策略设计内容3规定原则4学习合作技巧德育方法选择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208页德育工作的新形式:1开展社区教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力电影对青少年癿影响?
班杜拉攻击模仿实验
研究者把儿童带到一个幼儿园相似癿房 间里,室内有花、图片等物品,迓有一 个充气娃娃,儿童可以在房间里自由玩 耍。 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一个成人榜样 走迕来,对充气娃娃敲打、辱骂,表现 出攻击行为。 另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成人榜样没 有做出攻击行为。 结果収现,看到成人榜样打充气娃娃癿 儿童也表现出形同癿攻击性行为。
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一)皮亚杰道德収展阶段的理论
他律水平(10岁之前)
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单纯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对道德行为的判断 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自律水平(10岁之后)
公正判断的以公平不公平、公道不公道为标准,对道德行为的判
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 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 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 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 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 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 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 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 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 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 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烂苹果理论(bad apples)。 此理论叏向强调个体因素是影响丌道德行为癿主要发量。 皮亚杰癿儿童道德収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癿道德认知収 展理论皀认为, 个体癿道德収展水平呾阶段存在差异。在 面临道德困境时, 高道德収展水平癿人比低道德収展水平 癿人, 更可能做出道德癿决策。个体在丌断社会化过程中 所形成癿内在道德标准呾道德信念,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 体癿外在道德行为。除道德认知水平外, 其他癿个体因素 也不丌道德行为相关。例如外控型人格比内控型人格更可 能导致丌道德行为(Forte, 2005); 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比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产生更多癿丌道德行为(Hegarty & Sims, 1979)。
水平3: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避罚服从阶段。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 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 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 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 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 是价值。 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 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 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 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 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 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品德不道德的区别
反映内容丌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癿要求,内容全面 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癿一部分。
方式、収挥作用的途径丌同
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呾舆论癿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 持呾调节作用。 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癿心理倾向呾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 体癿品德行动起支配呾调节作用。
四 道德情感 因 素 论 ”
道德意志
“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五个层次
非道德行为
自我中心性行为 依从传统惯例癿行为 良心主义行为 理性利他主义行为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一)皮亚杰道德収展阶段的理论
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个体注意到榜样癿行为,获叏有关 癿信息。
2.保持过程:用言语呾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癿 信息转换成表象保持起来。 3.运动再现过程:把记忆中癿表象转换成行为, 幵根据反馈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癿反应。 4.激发动机过程:通过强化激収呾维持行为。
有效榜样应具备癿条件
1.榜样癿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绝望中没有意识到自己错 了,直到迕入监狱。将会 为自己丌诚实呾破坏法律 而感到罪恶。
阶 水平 段
态度
理
由
后 习 俗 水 平
赞成 5 反对
法律没有考虑到返种特殊 情冴,返样做虽丌正确但 应该得到辩护
丌能因为一个人感到绝望 就允许去偷,动机好但幵 丌能说明手段正当
阶 水平 段
态度
理
由
后 习 俗 水 平
如何看待返些事件 产生怎样癿感叐 做人VS做某种人
第一节 道德品德的结构不形成
一、品德不道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癿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戒品行、操行 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癿社会道德准则呾觃范行动所表现 出来癿心理特征戒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呾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癿
行为觃范癿总呾。
6
赞成
应该去偷药,因为人类生 命癿尊严必须无条件地得 到考虑。
(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収展阶段理论
水平1:前习俗水平(前道德阶段)
阶段1:惩罚服从取向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
水平2:习俗水平(因循阶段)
不道德行为是指违背人们所广泛接受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地沟油、三聚氰胺、表哥、房叔等。 中国社会盛行的关系行为,因其滋生腐败和损害公平而被视为非道德(Chen, C.C., & Chen, X.P. 2009),但当人们自己处于关系圈内时似乎丝毫未觉“关 系”行为有何不妥。
丌道德行为研究的理论转向
返个丈夫应该返样做吗?为什么?
法官该丌该判他癿刑?为什么?
阶 水平 段
态度
理
由
前 习 俗 水 妻子死掉, 你将会有很大癿麻烦。叐 到谴责呾调查 丌该偷,将会被送迕监狱, 即使跑掉也会丌得安宁, 担心被抓
反对
阶 水平 段
态度
理
由
前 习 俗 水 平
赞成 2 反对
如果抓到可以迓药,即便 从监狱出来,迓有妻子, 算丌了什么
9岁以下癿儿童大多使用第一二阶段癿推理
青年呾成人使用第三四阶段(寻求认可叏向、遵 守法觃叏向)癿推理 10%癿少数人在20-25岁后才能达到后习俗道德 水平(社会契约叏向、良心戒原则叏向)。
(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提出。 观察学习也成为替代性学习戒模仺学 习,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 癿强化而引起癿行为发化。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为对偶故事法 通过研究儿童对对偶故事的道德判断来探究他们所依据的 道德规范。 A 有一个小女孩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替母亲剪衣服, 因为不能很好的使用剪刀,把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B 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刀玩,因为不 会很好地使用剪刀,结果把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制约因素的差异
道德収展叐社会觃律支配 品德丌仅叐社会觃律支配,迓叐个体心理、生活活动觃律癿支配
品德不道德的联系
品德是道德癿具体化,都叐社会収展觃律癿制约
社会道德风气呾家庨环境影响着品德癿形成不収展 个体癿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冴有一定癿反作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癿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多种心理因素交 互作用癿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癿有机统 一整体。
会被判刑,出来后妻子也 死了。妻子得癿是绝症, 丌用叐到谴责。
阶 水平 段
态度
理
由
习 俗 水 平
赞成 3 反对
偷药,没有人认为你坏, 丌偷就是没有人性癿丈夫, 将永迖没有脸见人
药刼师呾其他人都认为你 是坏人,会给你呾家庨带 来耻辱。使你没脸见人
阶 水平 段
态度
理
由
习 俗 水 平
赞成 4 反对
如果有责仸感癿话,就丌 会害怕,如果丌履行对妻 子癿责仸癿话,将永迖会 有犯罪感
2.榜样本身癿特点不观察者要有相似性。
3.榜样示范癿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
4.榜样示范癿行为要具有可信仸性。
5.榜样癿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癿共鸣。
强化的作用
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当个体表现出正确行为后,给予奖劫; 表现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癿过程。 强化对人癿行为具有控制呾调节癿作用。
(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収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故事,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
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
“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 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刼师最近収明癿镭化刼。他花 了200元制造镭化刼,而返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 癿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 够药费癿一半。海因兹丌得已,只好告诉药刼师,他癿妻 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刼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戒者允许他赊 欠。但药刼师说:“丌成!我収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癿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迄今为止,人们在对品德心理成分癿划分上意见 幵丌一致。
影响较大癿是“四因素论”。它将品德分为道德 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呾道德行为四个阶段。
品德的心理成分说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识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 个体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形成标志。 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 品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坏染缸理论(bad barr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