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论语》开篇相当“文学” 清调欣欣沐惠风
七上文学常识选择题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一些动词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 能 、 会”“可能”等,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 的前面。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与 家君”,前者称自己的父亲,后者称对方的父 亲。 C.这次国庆作业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 手抄报,大多数同学完成得很好。这句话的标 点符号使用正确。 D.“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 重”中“自然”的语境义为“理所当然”。
16.下列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D ) A.《闻王昌岭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在 古代表示降职贬官。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 令堂,称自己的父母则为家严、家慈。 C.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字 是指在本名以外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例如孔子字仲尼。 D“寒舍”“晚生”“拙笔”“阁下”都是谦辞。
3.下图是一张“请柬”。下列关于“请柬”中的措辞,表述不
恰当的一项是( C )
年 十 二
携 夫 人
为 家 父
兹
送 呈
月光举定
愚 弟 三 明
敬 赠
十 五 日 中 午 十 二 时 。
0
临 寒 舍 , 时 间 二
一
行 花 甲 荣 庚 , 恭 候 贤
于 农 历 己 亥 年 冬 月 二
赵 艺 台 启
九兄十
A.“贤兄”是敬辞 C.“寒舍"是敬辞
6.下列有关名著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负责管理蟠桃园,但是蟠 桃盛会却不请他参加,一气之下搅乱蟠桃盛会,又误闯了兜率天宫, 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 B.《芦花荡》《荷花淀》是《白洋淀纪事》中的姊妹篇,两篇小说 以白洋淀为背景, 讲述了冀中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正面 描写了战争场面的激烈残酷,扣人心弦。 C.《鸭窠围的夜》选自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 通过作者 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 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 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共有10篇。
论语第一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一篇原文与解析论语第一篇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之一,由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录成。
它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论语第一篇进行原文与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解析在第一篇的开篇,孔子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人际关系的价值。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复的巩固。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
孔子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与朋友交流和互动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当朋友从远方来到时,更加令人愉悦。
这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相互愉悦和相互成长的。
最后,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提到了君子的标志之一。
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无知或误解而生气,而是以宽容和理解对待他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和待人处事的重要观点。
通过分析论语第一篇的原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他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他还提到了君子的品质和态度,对于修养和待人处事提出了要求。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友善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总结:论语第一篇通过简短而深刻的语句,传递了对学习、人际关系和待人处事的重要观点。
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原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将这些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待人之道。
让我们共同学习孔子的智慧,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重点字词: 由:依靠。 而:难道。
研读文本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讲,是礼的内 化和自觉;
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是 社会、人生所必须的;
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 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重在实践行之 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 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研读文本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阳 货》)
重点字词: 何莫:为什么不。 事:侍奉。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吾往也。”(《子罕》)
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 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重点字词: 为:堆积。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 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3)叙事体 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任务二
正音,诵读吟咏,整理重要的 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把握文本 的思想内涵。
初读文本
正音: 如乐( yuè)何
八佾( yì ) 自省( xĭng ) 文质彬彬( bīn ) 譬( pì )如 未成一篑( kuì ) 子罕( hǎn ) 迩( ěr )之事父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①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 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 范等。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期中质量监测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期中质量监测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狭隘(ài)吝啬(sè)徘徊(huái)瞬息万变(shùn)B. 缄默(jiān)蓦然(mù)贮蓄(zhù)惊慌失措(cuò)C. 憔悴(cuì)粗犷(kuàng)怂恿(sǒng)杞人忧天(qǐ)D. 莅临(lì)匿笑(nì)霎时(shà)莽莽榛榛(zhēn)答案:A解析:B项中“蓦然”的“蓦”应读“mò”;C项中“粗犷”的“犷”应读“guǎng”;D项中“莅临”的“莅”应读“lìn”。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走进大自然,我们会感到心旷神怡。
B. 小王是个马大哈,做事总是丢三落四。
C. 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真可谓妙手偶得。
D. 青春是美丽的,也是易逝的,因此我们要珍惜青春。
答案:C解析:A项“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使用正确;B项“丢三落四”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使用正确;C项“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与语境不符;D项“珍惜青春”指珍惜少年时光,使用正确。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很重要。
B.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 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答案:C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B项成分残缺,应删去“在……中”或“使”;D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王蒙:《论语》开篇相当“文学” 清调欣欣沐惠风

王蒙:《论语》开篇相当“文学”清调欣欣沐惠风[摘要]《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一书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王解”与“评点”。
“王解”是作者的解释转述及心得;而评点的追求是《论语》的精华元素与启迪内涵的最大化。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王解:孔子说:“学了什么,而后常常温习与实践之,这不是很令人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会面,这不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你,别人由于无知而做了伤害你的事情,荒谬的事情,你却不生气上火,这不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吗?”评点:《论语》开篇,相当“文学”。
它亲切、自然,有情有理有趣,娓娓动听,句式活泼生动,说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状况,读之如沐春风,和畅有加。
平易中却见君子风度、士绅情趣,日常无奇中却有一种提升的力量。
比较一下,不像《老子》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那样高高在上、严肃宏伟。
不像《庄子》开篇《逍遥游》的“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那样横空出世、出语雷人。
不像《荀子》开篇《劝学》的“学不可以已”那样富有教训色彩。
不像《孟子》开篇一上来就见梁惠王,大讲义利之辩、势不可当。
又不像韩非《说难》的“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那样专业与小众化。
比较起来,《论语》一上来的三句话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当然还带点读书人的雅致与从容和平。
如果说《道德经》的开篇是“石破天惊新耳目”,《孟子》是“雄辩滔滔意浩然”,《庄子》是“云蒸霞蔚神仙境”,那么《论语》开篇堪说是“清调欣欣沐惠风”。
乍一看,三句话讲三件事,而其联想的轨迹,仍然历历可察。
好友到来也是一种于学问与人生有益的温习复习。
温习友情,温习共同关心的话题,温习各自的见解、共识、歧见与互补,温习过往风华正茂的日子,温习共享学识的精进心得,其情趣与读一本当年曾经陶醉其中的好书不无共同之处。
时习之,朋友来,都体会到某种相知的快乐,知音的亲昵,可持续的美好。
论语1.6-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语1.6-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论语》这部经典的儒家文化遗产中,第一章第六节是孔子的一段名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简短而有力,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孔子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巧言令色,指的是人们常常用虚伪的言辞和表情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孔子认为,这种伪装虽然可以暂时达到某种目的,但却是缺乏仁德之心的表现。
因为真正具备仁德的人,会在言行间展示真诚和善意,而不需要依赖于虚假的手段。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虚伪、欺骗和伪装似乎成为了某种普遍现象。
人们常常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地使用巧言令色,而忽视了真正的仁德和信任。
然而,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到启示。
真正具备仁德的人,不需要依赖于虚伪的手段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相反,他们通过展示真诚和善意,建立起了真实而稳固的人际关系。
实际上,真诚和善意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宝贵的品质。
在商场上,商家如果能够真诚对待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必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在职场上,员工如果能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诚信,必将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推崇。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以真诚和善意对待他人,必将建立起真实而深厚的友谊。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这句名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追求真诚和善意,拒绝虚伪和欺诈。
只有以真实的面貌面对他人,我们才能够真正深化人际关系,建立起稳固而持久的信任。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这句话的智慧,以其为指引,塑造自己真正具备仁德的品格。
1.2文章结构在“论语1.6”的文章中,文章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本文将围绕着“论语1.6”的主题展开讨论,并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济.南(jì)澄.清(chéng)地毯.(tǎn)发髻.(jì)B.着.落(zhāo)幻.想(huàn)狭.窄(xiá)镶.边(xiāmg)C.暖和.(huo)慈.善(cí)安适.(shì)贮.蓄(zhù)D.伦敦.(dūn)刮.风(guǎ)宽敞.(chang)狭窄.(zhǎi)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走到你做祷告..这花香。
..的小庭院时,你会臭到B.半夜里听见繁杂..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的雨声,早起是浓荫C.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丁,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D.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园里有水波粼粼....的湖面,绚丽多彩的花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B.这次春游,一出发他们就各得其所....,一点统一行动的意思也没有。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D.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严格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积极推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各项筹办工作稳步向前。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
D.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4年级上册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为政第二(一)◎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
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二)◎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③。
退而省其私④,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①。
”(三)◎子贡问君子①。
子曰:“先行②其言而后从③之。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四)◎哀(①♓)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⑥♓)孝,友于兄弟。
’施④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蒙:《论语》开篇相当“文学”清调欣欣沐惠风[摘要]《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一书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精彩绝伦、
睿智深刻的“王解”与“评点”。
“王解”是作者的解释转述及心得;而评点的追求是《论语》的精华元素与启迪内涵的最大化。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王解:孔子说:“学了什么,而后常常温习与实践之,这不是很令人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会面,这不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你,别人由于无知而做了伤害你的事情,荒谬的事情,你却不生气上火,这不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吗?”
评点:《论语》开篇,相当“文学”。
它亲切、自然,有情有理有趣,娓娓动听,句式活泼生动,说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状况,读之如沐春风,和畅有加。
平易中却见君子风度、士绅情趣,日常无奇中却有一种提升的力量。
比较一下,不像《老子》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那样高高在上、严肃宏伟。
不像《庄子》开篇《逍遥游》的“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那样横空出世、出语雷人。
不像《荀子》开篇《劝学》的“学不可以已”那样富有教训色彩。
不像《孟子》开篇一上来就见梁惠王,大讲义利之辩、势不可当。
又不像韩非《说难》的“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那样专业与小众化。
比较起来,《论语》一上来的三句话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当然还带点读书人的雅致与从容和平。
如果说《道德经》的开篇是“石破天惊新耳目”,《孟子》是“雄辩滔滔意浩然”,《庄子》是“云蒸霞蔚神仙境”,那么《论语》开篇堪说是“清调欣欣沐惠风”。
乍一看,三句话讲三件事,而其联想的轨迹,仍然历历可察。
好友到来也是一种于学问与人生有益的温习复习。
温习友情,温习共同关心的话题,温习各自的见解、共识、歧见与互补,温习过往风华正茂的日子,温习共享学识的精进心得,其情趣与读一本当年曾经陶醉其中的好书不无共同之处。
时习之,朋友来,都体会到某种相知的快乐,知音的亲昵,可持续的美好。
接着想到的是不知,是隔膜,是误解与误伤,岂能不君子一番,大方一番,不愠一番,一笑了之一番呢?中外绅士士绅,有几个是易怒的?易怒非君子,无量是小人。
但是,所谓“不知”这个话题的提出,无形中透露了孔子对于个人不为世用的遗憾心情。
不愠,经过努力,经过有意识地自我控制,是可以做到的;不憾,大概未必。
如果连憾都不憾了,“不知”与“愠”的关联压根儿也就不存在了,那么这句话就用不着“子曰”了。
一般专家前贤,只解释“不知”为不了解自己,窃以为,更多的人其实未必那么计较自身的被知度。
不想做帝王将相,不想做红星达人,不具有知识分子的自觉使命意识,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收入、收成年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
无灾无险……谁会去悻悻然每天寻找知遇、嘀咕因不被知而愠与不愠的问题呢?对于老百姓,更多的情况是见到别人做了伤天害理尤其是伤害自己的混账事,说了混账话,难以不愠罢了。
但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即使无端被误解被伤害,也不必当真愠恼,不妨一笑了之。
按以往的比较公认的解读,“人不知……”中的“人”,恐怕指的是老板、长上、能影响你祸福的权力中人,一个人是不会在乎与自己无关的“人”或地位显然比自己低下的人知或者不知自己的。
而如果是解读为别人无意中冒犯了自己,那就什么人都包括在内了。
将不知不愠的教导拉扯到因不知即不是完全有意做了伤害自己的事这边厢来,也许只是望文生义,但愿最大限度地从文本中获取可能的一切启发。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王解: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关爱兄弟姐妹,却硬是会冒犯忤逆上司直至君王,恐怕太少见了吧。
从不向上峰挑战,而会掀起动乱,这样的事儿,这样的家伙,那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
君子精英,辅佐治国,向来注意抓根本,根本抓好了,章法规矩道理原则也就生成完善了。
一个孝,一个悌,这恰恰是做人与为仁的根基哟。
”
评点:古今中外,如何维护社会的法纪规则、尊卑上下秩序,防止混乱,防止无政府状态出现,防止犯上作乱,防止暴动颠覆分崩离析,都是一个大问题。
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用三贴近(贴近实际、生活、群众)的方法,令人信服地使之变成一个起步性、常识性、基本上在幼儿园在父母膝头上就能说清楚的道理,当推《论语》此节。
很简单,人生下来就要分尊卑长幼,至少,中国古代是弱冠(虚岁二十或实足年龄十九)或束发(虚岁十五或实足年龄十四),如今则是十八岁以前,子女尚未自立,他们必须接受父母的监护。
而且,除了子女对于父母的依赖性,还有天经地义的、十足美好的、正确性中必有的亲子之情存在。
这样被监护的子女,不要犯上作乱,这难道还有什么需要论证的吗?这样的子女,不要对长上闹平等民主维权,也是天经地义的。
于是,《论语》推而普泛之,推而长远之,扩而大之,提倡无条件地用小儿女对父母的态度对待上边,对待权力体系,直至君王,也就是不争之论了。
须知,“上”字是代表权力的。
是上就服,是上就忠,这不就全齐活了吗?
除了孝还要讲悌,因为一对父母不一定只有独子,兄弟姐妹的关系也很重要,也要从幼儿时期杜绝犯上作乱与相互乱斗的因缘。
“悌”,古通“弟”,但窃以为兄姐也要懂得悌的重要。
即使是皇帝的正宫娘娘亲生,哥儿几个争起权来,还是很血腥的,不好。
儒家的思路相当纯真与可爱,他们倡导天性的善良与美好,认为把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提前在你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打下基础,种下善因。
把国家大事连接到
家庭伦常上,这是化繁为简的实践家、政治家的思路,而不是化简为繁的学问家的思路。
遗憾的是,双亲与子女,除了孝慈、亲密温柔、哺乳、把屎把尿、抚摸头顶与打屁屁的关系,还有成长与独立化的必然。
子女要成长,要独立,要离开家庭,这其实也是天理,是父母的期待。
父母不会希望自己的子女是老莱子,长到六七十了还梳着垂髫承欢于膝下,太恶心了。
这样,化治国大课题为家庭温馨情趣的思路就不可能完全行得通了。
而且历史上不乏别样的事例,例如有汉奸殷汝耕,还有近年惩治的一些贪官,据说在家里很孝。
孝则一切都好,这靠不住。
行不通也罢,这思路很可爱,听起来舒服。
比说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或者国家是理性控制的机制,或者说政权就是镇压之权,美丽含情多了。
这样的说法有它的通俗性、亲和性乃至甜蜜性,它确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它确实给国家带来了大家庭的凝聚力,它成就着、缔造着“亲情爱国主义”情愫。
但是操作起来,靠孝悌来治国,仍有一种让小马拉大车的感觉,马驹子当然俊美,拉起车来却未必胜任。
中国的封建王朝,一方面是各有一套文治武功,另一方面是不断地颠覆兴替,说明不断地有人犯上作乱,令人感慨。
而孝悌为本的说法却仍然美好简易,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