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_美国少数族裔个体心理_省略_读_以_最蓝的眼睛_喜福会_为例_张岚
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约1568字)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
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
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
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
记得之前在某篇__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
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
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
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
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突然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 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
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
世界即如此。
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格式范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格式范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这是一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自助励志类书籍,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
通过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作者深入剖析了自卑感对人们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自卑感的方法,帮助人们实现心灵的超越。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自卑感有了新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自卑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我们成长和生活中被逐渐形成的。
这种感受源于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一种差距感或者低人一等的想法。
而这种低人一等的想法,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导致我们自信心的下降,进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发展。
阿德勒在书中指出,要克服自卑感,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不要过于追求别人的赞美与认可,要超越自己,通过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同时,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如改变思维方式、积极情绪的培养、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等,来帮助我们摆脱自卑感,实现心灵的超越。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卑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过去,我常常受到自卑感的困扰,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出色,总是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
然而,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逐渐认识到自卑感是一种自己给自己的限制,是一种不正确的思维模式。
只有当我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并积极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能时,才能超越自卑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如作者所言:“一个人的成功,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和荣誉,而是他是否充实和满足,是否活出了自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不再过于追求别人的赞美和认可,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能,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这本书还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我改变了一些不良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比如,作者讲到要改变自卑感,就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要学会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等。
精选关于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

精选关于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精选关于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阅读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的修养,因此我们可以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那么相关的读后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本店铺和大家分享的精选关于最新《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以供参考。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标准版本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标准版本《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重要著作,也是他整个学术生涯的总结和精髓。
本书以揭示人类心理历程中的自卑和超越为主线,深入研究了自卑感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对人性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超越自卑来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价值。
整个书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带给了我很多启发与思考。
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表达我的读后感。
首先,阿德勒深刻洞察了自卑感的根源和心理机制。
他指出,自卑感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屈辱和失败经历,而人们往往通过努力追求权力、地位、财富等物质符号的成功来弥补自卑感。
这种强烈的竞争心态在现代社会尤为突出,使人们沉迷于拼搏和成功的追求中,忽视了自己内在的需求和真正的幸福。
阅读本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力,也反思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成功的追求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内心需求。
其次,阿德勒论述了自卑感的不良后果和超越自卑的重要性。
自卑感使人陷入自我怀疑和无能感中,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和成长。
而超越自卑则是个人实现内在潜力的关键。
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概念,即关注社会整体利益,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奉献来实现个人价值和满足,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启发。
我深刻认识到,追求个人成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社会兴趣和责任感,去关爱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阿德勒对教育的思考和建议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兴趣,使他们有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这些思考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总之,阅读《自卑与超越》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和思考。
书中对自卑感的深入剖析、对超越自卑的重要性的阐述以及对教育的思考与建议,都对我个人的成长与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只有通过超越自卑,关注社会整体利益,培养社会兴趣与责任感,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参考范文三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参考范文三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参考范文三篇《自卑与超越》是一部心理学的著作,如果你是个内心充满自卑的人那么一定要看看这本书,看完的收获记得写读后感哦,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参考范文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推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推荐)《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感触颇深,引人深思。
接下来,我想大致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这部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其实每个人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
自卑并不可怕,但是自卑之后,你要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
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他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
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像我在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英语成绩下降的厉害,然后一开始我会努力的去补救,但是几次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结果我就不再理会这门课,然后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是不是自己没有别人聪敏,是不是自己没有语言天赋。
结果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其实正确的做法不是盲目的自卑,而是要找到如何学好英语的正确方法,如何解决困难,才能有进步,其实碰到任何困难都是这样,不是盲目的去自卑,而是要去积极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我不断试图改变周围的人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他人脱不了干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参考范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参考范文《自卑与超越》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撰写的一本心理学著作。
本书以阐述心理学家的理论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了人的自卑感以及如何超越自卑,实现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感的原因是“主权幻想”和“权势崇拜”两个概念。
他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能力、没有权力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来源于对他人的过分关注和对社会地位的追求。
同时,阿德勒还强调了人的心理动力学,即人的行为是受内心的动机驱使的。
他认为,自卑感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个人内心的冲突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在书中,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感的纠正办法。
他主张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摆脱对他人的依赖,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体的价值来源于自己的行为和对社会的贡献。
他还提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即个体应该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实现自我发展。
阿德勒的理论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首先,阿德勒的理论提醒了我,人的价值不应该只是建立在外界的认可和权力的基础上,而是应该从内心寻找。
他的理论帮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才能和潜力,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阿德勒的理论让我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所以,我无需对他人的成功或成就感到嫉妒和自卑,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他人,并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改进自己。
最后,阿德勒的理论还让我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相互影响的。
当我选择积极的行为时,我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打破自卑感;相反,当我选择消极的行为时,我会感到沮丧和自卑。
因此,我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关注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自我发展。
总的来说,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自卑感的产生原因,并学会如何超越自卑,实现自我发展。
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8

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
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
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自卑,整日胡思乱想过呢?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因为自卑,羞于与他人说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
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
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
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
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
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0 ·
有人从个体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本文以美 国黑人女作家托 尼 · 莫 里 森 的 小 说 《最 蓝 的 眼 睛 》和 华 裔 女 作 家 谭 恩 美 的 小 说 《喜 福 会 》为 例 , 尝试从个体心理学的视角解读少数族裔儿女的 这种心理。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 学 家 阿 尔 弗 雷 德 · 阿 德 勒 (Alfred Adler)认 为 : “当 一 个 人 面 对 一 个 他 无 法 适 当 应 付 的 问 题 时 , 他表 示 他 绝 对 无 法 解 决 这 个 问 题,此 时 出 现 的 这 种 情 结 叫 ‘自 卑 情 结 ’…… 愤 怒 和 眼 泪 或 道 歉,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1]“人类精 神 生 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 目标 的 实 现 能 保 证 优 越 感 的 获 得,而 人 对 优 越 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2]少数族 裔 儿 女的 各 种 困 境 使 他 们 带 有 自 卑 情 结,产 生 了 各 种 各 样 的 心 理 困 扰 ,消 极 地 评 价 自 我 ,不 接 纳 自 我,甚至否定 自 我,在 困 难 面 前 表 现 出 犹 豫、彷 徨,甚至退却。 为 了 消 除 这 种 自 卑 他 们 进 行 了 不 同 方 式 的 补 偿 和 超 越 。 《最 蓝 的 眼 睛 》、《喜 福 会》两部作品中 的 少 数 族 裔 儿 女 都 不 同 程 度 地 体现了类似自卑情结。
· 61 ·
民族就把这种刻板印象内化并通过主流的刻板 印 象 来 界 定 自 己 ,久 而 久 之 少 数 民 族 就 会 “变 成 刻 板 印 象 ,把 它 活 出 来 、谈 论 它 、相 信 它 、并 以 它 来测量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少数民族内部的 刻板 印 象,是 由 个 人 和 集 体 的 自 卑 感 而 强 化 ”[7]。
《最 蓝 的 眼 睛 》中 黑 人 少 女 佩 科 拉 渴 望 有 一 双蓝眼睛。佩科 拉 整 天 遭 受 父 母 的 粗 暴、同 学 的敌视和周围成年人的冷漠。她发现这一切令 人难堪的遭遇全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容貌丑陋的 黑人女孩。她突 发 奇 想,渴 望 拥 有 一 双 与 白 人 女孩一 样 的 眼 睛:“漂 亮 的 眼 睛。 漂 亮 的 蓝 眼 睛。大而蓝的漂亮眼睛。”[3]她认为如果拥 有 一 双 蓝 眼 睛 ,周 围 的 一 切 就 会 彻 底 改 变 ,父 母 就 会 停 止 争 吵 ,店 主 会 对 她 和 蔼 可 亲 ,同 学 会 与 她 友
关 键 词 :个 体 心 理 学 ;美 国 少 数 族 裔 文 学 ;《喜 福 会 》;《最 蓝 的 眼 睛 》 中 图 分 类 号 :I207.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0163(2014)2-0060-05 DOI编 码 :10.3969/j.issn.1008-0163.2014.02.012 纵 观 美 国 少 数 族 裔 文 学,作 家 们 大 多 描 写 不同 的 反 应 来 获 得 文 化 身 份,迎 合 主 流 文 化 并 了处在“他者”或“边缘化”境遇中的少数族裔儿 力图跻身于主流社会。他们依据白人的审美观 女的生存状况。这些儿女置身于两种不同的文 来评判自己 及 周 围 的 一 切。 对 这 种 心 理,不 同 化之间,为了生存他们被迫采取各种策略,做出 的评 论 者 做 出 了 各 有 见 地 的 分 析 和 解 读,但 少
文———写实主义与中 国 现 代 小 说》台 湾:麦 田 出 版 社, 露:《评王德 威 “被 压 抑 的 现 代 性”说》,《中 国 现 代 文 学
2009 年 版 ,第 6、7、18、290 页 。
研 究 丛 刊 》,2002 年 4 月;王 彬 彬:《胡 搅 蛮 缠 的 比
[10]参见陈 世 骧:《中 国 的 抒 情 传 统 》,《陈 世 骧 文
一 、美 国 少 数 族 裔 儿 女 自 卑 情 结 的 表 现
美国少数族裔作家笔下的儿女大多排斥自 己 的 文 化 传 统 ,认 同 美 国 的 价 值 观 念 ,他 们 在 衣 着 、谈 吐 、行 为 以 及 生 活 方 式 上 尽 可 能 地 模 仿 白 人,让 人 们 毫 不 怀 疑 地 认 为 他 们 和 美 国 人 完 全 一 样 。 他 们 憎 恶 自 己 的 身 份 ,消 极 地 评 价 自 我 、 否定自我。这种 心 理 正 是 美 国 少 数 族 裔、特 别 是第二代少 数 族 裔 儿 女 自 卑 心 理 的 表 现。《最 蓝 的 眼 睛 》中 黑 人 女 孩 佩 科 拉 、《喜 福 会 》中 华 裔 女儿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这种自卑心理。
《最 蓝 的 眼 睛 》中 佩 科 拉 的 自 卑 是 由 黑 人 长 期以来低下的社会地位和白人文化的冲击造成 的。长期的受歧视和压迫的经历在黑人的心理 留下 了 深 深 的 烙 印,这 种 烙 印 在 黑 人 群 体 中 产 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白人主宰的世界里和 在 白 人 的 审 美 标 准 的 压 力 下 ,黑 人 失 去 了 自 我 , 已经形成了 黑 即 是 丑 的 观 念。 另 外,白 人 的 审 美 观 通 过 语 言 、生 活 方 式 ,大 众 文 化 等 各 种 方 式 灌输给黑人。比如佩科拉所学的识字本上介绍 白人 安 逸 舒 适 的 中 产 阶 级 生 活,克 劳 蒂 亚 的 父 母在 圣 诞 节 送 她 的 礼 物 是 一 个 金 发 碧 眼、会 说 话的 娃 娃,连 她 喜 欢 吃 的 糖 果 包 装 纸 上 印 的 也 是一个微笑 的 白 人 女 孩。 再 次,黑 人 的 自 我 厌 恶 和 黑 人 社 区 责 任 感 的 失 落 :“社 区 黑 人 从 总 体 上 不 伸 出 援 助 的 手 ,不 露 出 宽 容 的 笑 容 ,也 是 佩 科拉最终落得如此可怜可悲的原因。”[8]她 在 学 校里处处受 到 歧 视、讥 笑 和 欺 侮,而 与 她 对 比, 一个 叫 莫 林 的 浅 肤 色 女 孩 因 为 长 得 漂 亮,家 里 富有 而 处 处 得 宠,老 师 喊 她 的 名 字 时 总 是 露 出 鼓励的微笑。 黑 人 男 孩 不 在 过 道 里 绊 她,白 人 男孩 不 向 她 扔 石 头;白 人 女 孩 都 乐 意 和 她 在 一 块做 作 业,黑 人 女 孩 在 她 要 用 卫 生 间 的 洗 手 池 时都给她让路。漂亮和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 冷漠和歧视遍及到她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社 会 的 歧 视 造 成 的 挫 伤 ,使 她 产 生 了 自 卑 情 绪 。
华裔女儿们 试 图 改 变 自 己 的 外 表,甚 至 否 定自己的华人身份。琳娜为自己的华人特征感 到羞耻,羡慕 白 人 的 外 貌 特 征。 琳 娜 的 父 亲 是 白 人 ,母 亲 是 华 人 ,她 遗 传 了 母 亲 的 眼 睛 。 但 她 不 喜 欢 这 样 的 眼 睛 ,她 的 眼 睛 没 有 眼 睑 ,跟 妈 妈 的一 模 一 样,好 像 是 用 一 把 短 刀 在 南 瓜 上 刻 两 下刻出来的。 为 了 看 起 来 像 个 白 人,她 把 眼 角 向 上 推 ,使 它 们 显 得 更 圆 一 些 ,或 者 使 劲 睁 大 眼 睛以至于露出白眼珠。她羡慕父亲有褐黄色的 头 发 ,白 皙 的 皮 肤 ,而 抱 怨 自 己 的 皮 肤 好 像 被 太 阳晒黑后又 褪 了 色 一 样。 还 是 孩 提 时,精 妹 就 否定 自 己 是 华 人,为 了 融 入 美 国 主 流 社 会 而 拒 绝接 受 她 的 华 人 身 份,想 成 为 带 有 美 国 基 因 的 美国人,而 不 是 一 个 不 正 常 的 “他 者”。当 母 亲 告诉 她,她 生 来 就 是 华 人,“这 种 身 份 在 她 的 血 液 里 时 ,她 觉 得 自 己 成 了 狼 人 ,脱 氧 核 糖 核 酸 的 突 变 体 发 生 一 系 列 变 化 ,从 而 带 来 综 合 症 ”[5]。
五彩论坛
世 界 华 文 文 学 论 坛 2014.2
自卑与超越:美国少数族裔个体心理学解读
———以《最蓝的眼睛》、《喜福会》为例
张 岚
摘要: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少数族裔儿女大多排斥自己的文化传统 ,认同美国的价值 观念,他们甚至憎恶自己的身份,消极地评 价 自 我,否 定 自 我。 这 种 心 理 正 是 他 们 在 面 对 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的自卑心理 的 表 现。 运 用 阿 德 勒 个 体 心 理 学 的 理 论,以 美 国 黑 人 女 作 家 托 尼 · 莫 里 森 的 小 说 《最 蓝 的 眼 睛 》和 华 裔 女 作 家 谭 恩 美 的 小 说 《喜 福 会 》为 例,能够解读少数族裔儿女的这种心理。黑人 女 孩 佩 科 拉 和 华 裔 女 儿 们 都 表 现 出 不 同 程 度的自卑心理,而面对自 卑 他 们 采 取 了 不 同 的 补 偿 和 超 越 方 式,取 得 了 截 然 不 同 的 命 运 结果。
中 国现代小说》序言,台湾:麦田出版社 2009年版,第6
[18]代表性 文 章 如 汤 拥 华:《抒 情 传 统 说 应 该 缓
页。
行———由王德威 〈抒 情 传 统 与 中 国 现 代 性 ———在 北 大
[6]、[7]、[8]、[9]王 德 威:《茅 盾、老 舍、沈 从
的八堂课〉引发的思考》,《文艺研究》,2011年 11 月;冷
好 相 处 ,老 师 也 会 向 她 投 来 亲 切 的 目 光 ,也 许 他 们会说:“瞧一 瞧 长 着 一 双 漂 亮 眼 睛 的 佩 科 拉, 我们可 不 能 在 这 样 漂 亮 眼 睛 的 注 视 下 做 坏 事。”[4]而且她认 为 眼 睛 越 蓝,她 得 到 的 关 爱 就 越 多 ,所 以 她 期 盼 有 一 双 最 蓝 的 眼 睛 。
[20]参 见 王 德 威 《建 立 现 代 文 学 理 念 的 多 重 缘
[13]、[17]季 进:《抒 情 传 统 与 中 国 现 代 性 ———王
起》,《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1月;陈思和、王 德 威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