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
献,就在于确立了读者在文 学作 品研究 中的中心地位。 首先,没有读者 ,就没有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也无法 得以实现 。因为文 学作品的服务对象是读者 , 它必须得到读 者的接受,“ 文学 的价值关系只能在读者的 阅读欣赏 中现实 地生成。 2 p ’ 次,读者 的接受是 一种 能动性的创造, ”[ 其 j 而非被动 的接 受。 品文学价值 的形成 , 作 需要读者创造性劳 动 的直接参 与。“ 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 ,读 者 绝不 仅 仅 是 被 动 的部 分 ,或 者仅 仅作 出一 种 反 应 ,相 反 , 它 自身就是历史 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 史生命 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只有通过读 者 的传 递过程 ,作 品才进入一种连 续性变化 的经验视野之 中 。 3‘4 因此 ,读 者 的 阅 读 活 动 是 一 种 积 极 、主 动 的再 ”[ p 12 创造活动 ,作品文学价 值的实现 离不 开读者 的能动参与。 2 期待视野 , 期待视野是接 受美 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 它强调接受者的 既往经验 ,重视理解的历史性。“ 任何一个读者 ,在其阅读 任何一部具体的文 学作 品之前 , 已处在一种先在知识的状 都 态。没有这种先在理解 与先在知识 , 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 经 验 所 接 受 。这 种 先 在 理 解 就 是 文 学 的 期 待 视 野 。 【 ‘ ’ ” lp J“ 同时,任 何一部文 学作 品,“ 即使它 以崭新的面 目出现,它 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 中以绝对新 的姿 态展示 自身 。 3( ”【 P I 它 总是要通过预告 、 暗示 、 信号等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 定的 接受趋 向,唤醒读者过去 的阅读记忆 , 将读者带入某种特 定 的情感态度 中, 唤起一种期待 。 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 过程 ,并在阅读中修正、改变或实现这些期待。因而期待视 野并非 固定不变的 , 它是不停发展变化 的,读者对 文学作 品 的接受过程就是不断建立、改变 、修正 、再建 立期 待视野 的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懂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对翻译文本的阅读就存在着一个理解和接受的问题。
由于儿童文学在题材、写作手法、故事结构方面都不同于成人文学,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保证译语读者能通过译文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针对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这一特点,译者就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然后再使用小读者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语言去翻译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情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让儿童读者能接受。
因此接受美学就成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一接受美学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是文学研究领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该理论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
姚斯和伊瑟尔都坚持文学研究的方向应该从传统的以“作者―本文”关系为中心转移到以“本文―读者”关系为中心。
该理论的基础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两部分:从作者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从作品到读者的接受过程。
接受美学就是一种研究文本接受者读者反应的理论,它研究读者如何实现对文本的潜在内容的理解。
接受理论认为某一文本的意义没有绝对的解释,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文本意义才能被实现,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二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当接受美学应用于文学翻译时,译者就成为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观作用就变得非常显著了。
译者,同时也是读者,需要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需要预测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和美学品位。
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自身的特点,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同样,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也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普通特征,还要考虑译入语儿童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儿童,并被广大儿童读者所接受和喜欢的译本。
接受美学环境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分析

即让读 者接受 , 若 读者不存在 , 那文学作 品便无 从谈 起。 读者并 非被动地接受思想 , 而是积极地创 造加工。
此理论不仅较好地拓宽了文学作品的探究 空间 , 并且 鉴于儿童文 大的突破便 是明确 了读 者的中心地位 , 帮助西方 文论 也给文学作品翻译探 究指 明了发展方 向。 完成 了 自“ 以作者与作 品为中心” 至“ 以读者 为中心 ” 学作 品的受众是儿童 , 所 以儿童文学 翻译必须将儿童 读 者视 为核心 ,译 者在实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时 , 理 的巨大转变。
二、 接 受 美 学
是 由读 者对 它的接受程度决定的。 作品只有 在得到读 者阅读后 , 其价值才能得 以展现 。 接 受美学拓宽 了文学探究的空间, 亦为文学翻译 探究带来了一场 巨大 的思想革命 , 它跳 出了传统翻译 理念的束缚 , 给翻译 探究供 给了崭新的理论 视角及探 究方法 。 从儿童文 学翻译 层面来看 , 接受美学 的出现 对于其理论 与实践发展均具有特别大的指导意义 。 三、 接 受 美 学 环 境 下 的儿 童 文 学 翻 译 分 析 ( 一) 接受美学环境下儿童文学翻译需遵循 的原则 1 . 将 儿童读者视为翻译的中心 与 以前的“ 作者中心论 ” 及“ 作 品中心论 ” 不一样 , 当代西方 文论注重“ 以读者为 中心 ” 。 在 阅读 时 , 读者 并非被 动地做出反应 。 恰恰相反 , 读 者 自身便是 历史 的能动构成部分之一 。 若 一部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不 曾有读者的积极参 与 , 那么这部作 品也必然无法成为 优秀 的作品 。 之所 以这样说主要是 由于唯有借助读者 的传递过程 , 作 品方能进入一种持续变化的经验视野 里。 在接受理 论环境下 , 读 者的阅读反应与创 造性理
浅谈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浅谈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儿童文学翻译变得愈发重要。
翻译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需要在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美学视角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翻译质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原作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探讨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并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接受美学视角的翻译策略强调对原作风格的敏感。
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往往与其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密切相关。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翻译者应该准确把握原作的风格特点,并在目标语言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翻译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时,翻译者应尽力保留其幽默风格,并在目标语言中寻找相应的幽默表达方式,以确保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幽默之美。
其次,接受美学视角的翻译策略注重对文学形象的诠释。
文学形象是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往往象征着一种情感或者特定的文化意义。
在翻译时,翻译者应该尽力保留原作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在目标语言中进行恰当的诠释。
例如,在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时,翻译者需要准确表达原作中各个角色的特点和情感,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同样感受到原作中的魔幻之美。
此外,接受美学视角的翻译策略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翻译者应该注重目标语言的音韵美,并尽力保持原作的节奏感。
例如,在翻译童话故事时,翻译者应该注意韵律和押韵等元素,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中的韵律之美。
最后,接受美学视角的翻译策略还要求翻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注重美学情感的传递。
每个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特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翻译者应该注重传递原作中的美学情感,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产生同样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翻译《小王子》时,翻译者需要准确表达原作中关于友谊、孤独和成长的情感,以便读者能够同样感受到原作中的情感之美。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收稿日期:2008-05-31作者简介:王秀娟(1983-),女,山东莱芜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
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
它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因素。
相反,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姚斯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这种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着作品的存在[1]。
一部作品艺术生命的长短,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从而产生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接受美学理论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也给文学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就儿童文学翻译而言,接受美学理论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接受美学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
它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作用。
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受者。
儿童文学翻译应当而且也必须重视并且为这个特殊的读者群服务。
儿童在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显著的差别,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应有别于成人文学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涉及到如何准确且有效地传递原作的
美感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
1.采用等值转换:尽量保留原作中的美学元素,如修辞手法、象征意
义等。
翻译时可以选择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美感。
2.重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儿童文学通常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翻译
时需要保留这种语言的美感。
可以采用押韵、排比、唱和等手法,使文学
作品在目标语言中仍然具有类似的韵律和节奏。
3.维持文化特色:儿童文学往往带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时需
要尽量保留这些特色,使目标语言读者也能感受到原作背后的文化魅力。
4.采用适合目标读者年龄的词汇和句式:翻译儿童文学时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欣赏的词汇和句式,并且要注意
不让翻译过程中损失原作的美感和意义。
5.适度删减和注释:有时候,为了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儿童
文学作品,可能需要适度删减原作中的内容或者加入注释。
这样可以保持
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并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之,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要尽力保持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翻译能够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接受美学视角下任溶溶外国儿童文学翻译技巧研究以《吹小号的天鹅》为例

二、任溶溶在《吹小号的天鹅》 中的翻译技巧
1、词汇选择:任溶溶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词汇的选择。在《吹小号的天鹅》 中,他巧妙地运用恰当的词汇来描绘天鹅的独特性格和生动的场景。例如,他 用“喜洋洋”来形容天鹅的快乐,用“气鼓鼓”来形容天鹅的不满,这些形象 生动程中非常注重句式的变化和节奏感。在《吹小 号的天鹅》中,他运用了多种句式,如排比、对仗、反复等,使得译文更具韵 律感和节奏感。例如,在描述天鹅练习吹号时,他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天鹅不屈 不挠的精神:“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吹,吹得腮帮子都鼓鼓的。”
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了外国儿童文学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了 解外国文化的机会。总之,任溶溶的译作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颗瑰宝,为我们 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启示。
参考内容
翻译,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在翻译过 程中,译者需要将源语言的文本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本信息,同时尽可能 地保留源语言的风格、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特别是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由于 目标读者是儿童群体,翻译时需要更加注重语言的易懂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4、语境处理:任溶溶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语境的处理。在《吹小号的天鹅》 中,他准确地把握了原作的语境和人物性格的变化。例如,在描述天鹅经历挫 折后的心理变化时,他用“沮丧、低落的心情如乌云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来 形容天鹅的痛苦和无助,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任溶溶在《吹小号的天鹅》中运用的翻译技巧非 常高超。他巧妙地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注重读者的需求和体验,恰当地选择 词汇、设计句式、引入文化元素以及处理语境,使得译文生动有趣、流畅自然、 贴近读者。任溶溶的译作不仅传达了原著的精神和美感,而且也符合中国读者 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彼得·潘为例

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运 用接受美学策略能够让译文更 贴近目标读者的心理需求,增 强文化交流的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过分析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 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传达 原作的精神内涵,促进跨文化 理解。
接受美学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 确性和生动性,使译文更易于 被目标读者接受,进一步促进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结合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本土 化处理,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 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保持原作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品译者, 提高翻译质量和对目标读者的 关注度。
THANK YOU
汇报人:
翻译策略的创新和 突破有助于推动儿 童文学作品的国际 化发展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意义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儿 童文学的发展
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多样 性和创新性
提升儿童读者对不同文化 的理解和认知
增强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 价值和艺术魅力
对未来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启示
重视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采 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
《彼得·潘》的接受美学应用实例分析
儿童读者群体的定位:针对儿 童读者,注重语言的简单易懂 和趣味性的表达。
审美体验的传达:通过生动的语 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原著中的 奇幻场景和人物形象传达给儿童 读者,激发他们的审美体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背景的考虑:在翻译过程 中,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 童读者,对原著中的文化元素 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召唤结构:指文本中留下的未确定性和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和填充来参与文本 意义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作者:梅玲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摘 ;要:儿童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
当下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从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儿童文学的翻译,以达到站在读者的角度,将读者的阅读需求作为首要衡量标准,提供更为优质的国外儿童文学翻譯作品,以便儿童更好的汲取国外的文学精华。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美学;探索;语言文化]
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儿童的成长变化关乎祖国未来发展。
儿童文学阅读是促进儿童“德智双发展”中关键一环,符合“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人才”基本战略要求。
儿童文学可根据语言与文化区别简要分为国内儿童文学与国外儿童文学。
熟识我国传统文学文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吸收外国文学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学术界早已认清这点。
针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深入探讨,积极引入国外经典儿童著作并尝试多角度翻译探索,其意义与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理论由姚斯、伊瑟尔于上世纪60年代开创。
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强调“读者接受”,挑战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的范式,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其核心概念有三:读者的“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视域融合”原则。
读者期待视野是指当阅读一部分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
文本的“召唤结构”是“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积极寻找作品内涵,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有限的文本便生成了意义的无限可能。
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视域融合”原则是读者在理解阅读时带有自身前见从当下情景出发,去和文本“视域”相接触,把握文本所揭示意义的过程。
二、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相结合
接受美学理论为译者带来新思路。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是评价译作好坏最有权发言人,也是经典文学著作思想能否流传的关键吸收人。
儿童文学是作家根据儿童心理、认知、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等要求,专门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分支,儿童文学作品影响儿童对世界文化的认识。
“接受美学最根本特征便是‘把读者提升到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地位,肯定读者在文本接受过程
中的决定性作用’。
它改变了文学单一作用结构,强调文学是一个由作者、文本、读者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结构,具有无限延展的可解释性。
”
儿童是社会中特殊群体,其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和接受水平都有别于成人,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注,突出从接受美学角度去看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必要性。
三、接受美学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新思路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制能力差、知识吸收快速、模仿能力强等特征。
翻译过程中译者既应将原文中的语言文化传递给读者,也要保持语言具有童趣性,对译者来说属不小的挑战,更加考验译者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
儿童文学翻译应具有童趣性,语言表达上可较多运用叠词增强语言感染力、色彩性描写增强画面感以及修饰语提高读者文本理解度。
1.叠词的运用
(1)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第一场雪》)这里的“毛茸茸”、“亮晶晶”,把冰条儿的视觉形象描绘出来;“蓬松松”、“沉甸甸”则凸显雪球的逼真形态。
(2)哪咤三太子六般兵器变做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做万万千千,两人在半空中混战,密如雨点,疾似流星。
(《齐天大圣》)此句中的迭词“千千万万”、“万万千千”,有力地渲染哪咤和孙悟空打斗时的激烈场面和气氛。
(3)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海底世界》)这里用重叠的象声词“嗡嗡”、“啾啾”、“汪汪”,来摹拟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给人听觉的感受,既生动逼真,又富有情趣,还能引人联想。
2.色彩性描写
如:绿茵茵、软绵绵、光秃秃、直挺挺、黄澄澄、甜津津、沉甸甸、香喷喷、胖乎乎、圆滚滚的运用使人产生联想与感情。
对文章表达具有丰富作用。
3.运用修饰语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描绘出花儿开放时争奇斗艳的胜景。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四、结束语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由姚斯提出,是指当阅读一部分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
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的转换与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
接受美学对“读者的接收”更为重视和关注,具体表现在其理论三大核心概念“读者的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视域融合’原则”。
接受美学认为传递给读者的不再应该是由译者筛选之后呈现给大众的内容,而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将读者的阅读需求作为首要衡量标准,进行衡量之后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针对读者而言,他们也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本中的信息,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水平参差不齐的翻译文本,读者会自行挑选适合自身的文本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1]顾凯伦.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青少年文学翻译——以《不幸的明天》汉译为例[D].南京大学,2018(5).
[2]鹿华颖.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海外教育,2017(12).
[3]柴孙乐子.读者主体性地位及其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