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连中三元却在殿试时无缘状元,事后主考官一语道破原因!
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

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作者:林辉观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给大家讲欧阳修三次遭贬的故事。
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享年66岁,祖籍沙溪原归庐陵吉水县管辖,后归吉安市永丰县管辖,出生地为四川省绵阳市。
欧阳修为官多次被“放逐流离”,但他却“志气自若”,最终成就一代文宗,苏轼评价他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他的文风一直影响到宋、元、明、清。
下面我们讲欧阳修被贬夷陵的故事。
欧阳修幼年孤寒,四岁父亲去世,家贫如洗,母亲以芦杆为毫,在沙滩上教他读书习字,这就是“沙滩画荻”故事的来由。
从宋仁宗天圣元年秋参加乡试,到天圣八年春取得进士,24岁的欧阳修经过漫长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公务员”资格,调西京(今河南洛阳)任推官,推官一职主要是协助留守长官负责审讯罪犯等事务。
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28岁的欧阳修经过“一推双考”,来到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任馆阁,实为学士院的图书校对。
在欧阳修任馆阁的前一年,欧阳修写了一封被怀疑为巴结中央领导隐含伸手要官的《上范司谏书》私人信件给范仲淹。
范仲淹“少有大节”,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是年,范仲淹被提拔为谏官,相当于现在中央监察总局局长或中纪委书记。
“谏官虽卑,与宰相等。
”官小却责任重大,可见谏官之位非常重要。
欧阳修对范仲淹这样的一位在士林中享有崇高美誉的才德之士被提拔为谏官,感到由衷地高兴,于是,写下这封信向他表示祝贺。
范仲淹读罢欧阳修的来信,非常高兴,两人从此书信来往不断,结为挚友,并被反对派讥为“朋党”。
但范仲淹并没有据此关系提拔欧阳修,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1),身为陕西都转运使的范仲淹也只举欧阳修“充经略掌书记”,聘请他做一个撰写军中公文的书吏而已,欧阳修立即以母亲病重为由婉言谢绝。
欧阳修虽然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推荐和重用,但欧阳修却十分敬重范仲淹,工作上与范仲淹相唱和。
成功名人充满励志的奋斗小故事

成功名人充满励志的奋斗小故事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
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
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
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
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
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
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
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
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
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
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
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
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
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
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
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
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欧阳修的为官之道

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其核心是“为民”。
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的为官之道顾农在《博览群书》第11期上撰文说,扬州人对欧阳修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在这里当过郡守,所建之平山堂至今犹存,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其实欧阳修在扬州当地方官只有一年,到第二年就改任颖州(安徽阜阳)郡守了。
现代官员最为看重的“政绩”,他在这里好像并没有建立多少,最有名的也就是修了这么一座平山堂。
如此而已。
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口碑极好,过去我总以为这无非是他那“文章太守”的名声在起作用;最近读了黄进德先生所著《欧阳修评传》,才明白并非完全如此。
欧阳修当地方官自有他的一套。
他固然是一位学养极高的文人,同时政治家的素质也非常之高。
黄《传》引录朱熹的有关记载告诉我们,欧公认为“不问吏才能否,施设如何,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所以他自己当地方官“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意,故所至民便,所去民思”。
这些话说得何等的好啊。
古代的“父母官”能不扰民,民称便,谈何容易!朱熹又说欧公治郡以减事为主,“公至三五日间,事已十减五六;一两月后,官府阒然如僧舍”。
不扰民看似简单,其实极不容易做到;在古代,衙门里越是忙得厉害,往往越是干预过多,徒增滋扰,老百姓负担加重,最后则是民不堪命。
现在当地方官,办法当然与北宋时代大不相同,而欧阳修提出的“宽简不扰”、“所至民便,所去民思”的标准好像还没有怎么过时,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考试的典故

苏轼曾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考试过程中,他被一道题难住了,一点儿思路都没有,急得直挠头。
苏轼的弟弟苏辙看到了他的难处,便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帮助他。
他把毛笔管横了过来,东看看,西瞧瞧,然后还对着笔管吹气。
苏轼看到后马上就明白了,原来这是《管子》里面的一个典故。
于是,他顺利地完成了考试。
这个“作弊”的方法虽然不够稳妥,但也显示了苏辙的聪明才智和苏轼的领悟能力。
除此之外,在苏轼参加的另一场考试中,主考官是欧阳修,他在读到苏轼的答卷时非常惊喜,认为苏轼的文章写得非常好。
但是为了避嫌,他给苏轼的文章评了第二。
后来,欧阳修解释说,他应该给苏轼评第一,因为苏轼的文章实际上写得比他的弟子曾巩的还要好,但他为了避免被人说闲话,所以给苏轼评了第二。
以上两个典故展示了苏轼的聪明才智和领悟能力,同时也揭示了科举考试的严格和公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阅有关历史典籍。
总的来说,苏轼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和政治事业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些典故也展示了苏轼和苏辙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以上是关于苏轼考试的典故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趣谈:欧阳修参加过几次科举?欧阳修的作品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欧阳修参加过几次科举?欧阳修的作品有哪些导语:欧阳修在北宋不仅在文坛还是政坛都是很有声誉的人,欧阳修在北宋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北宋的新文风,可以说欧阳修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此欧阳修在北宋不仅在文坛还是政坛都是很有声誉的人,欧阳修在北宋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北宋的新文风,可以说欧阳修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此。
欧阳修在历史上曾与许多名垂千史的大臣同时出现,可见欧阳修本人的政治地位在当时也很高。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文学史上与好友苏洵及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还有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南宋八大家”。
欧阳修,别名欧阳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在北宋欧阳修在政坛享有较高的声誉,去世后被追封楚国公。
欧阳修是他父亲晚年得子的唯一的儿子,不过欧阳修才出生3年,他父亲就去世了,欧阳修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投奔了欧阳修的叔叔。
欧阳修的母亲是大家闺秀,常常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对欧阳修还是很好的,后来天资聪明的欧阳修凭借着自己的智商和勤奋,渐渐才华显露,欧阳修的叔叔很高兴,认为欧阳修可以光宗耀祖。
欧阳修前两次参加科举都落榜了,但是在胥偃的保举下,欧阳修连中三元,在殿试中仅得第十四名,据说考官为了挫欧阳修的锐气才这么安排的。
欧阳修初入官场后,胥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欧阳修。
但欧阳修的仕途并不顺畅,因好友范仲淹改革深受打击,曾多次遭到贬职。
直到中年,欧阳修的官位才越做越高,但是也有大起大落。
天命之年的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科举,期间苏轼、苏辙、苏洵三父子与欧阳修交好。
后来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青苗法,后来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位。
直到1072年,欧阳修在家中生活常识分享。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一)醉翁之意在哪里节目导语:青年时代的欧阳修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却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遭到贬谪,那么这件蹊跷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走进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敬请关注。
画外音: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
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近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谜团。
今天播出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大家好,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地给大家介绍另外的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
我们讲唐代那两大家的时候是从韩愈讲起的,当时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的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
大家说那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啊?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这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地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当然的领袖,他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欧阳修当主考官的历史典故

欧阳修当主考官的历史典故欧阳修,北宋文坛巨擘,才情出众,政绩斐然。
他在文学创作之余,还兼任过主考官一职,主持科举考试。
这段历史典故不仅展现了欧阳修的博学多才,更体现了他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选拔的重要性的肯定。
当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的时候,科举考试是北宋时期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欧阳修以严谨和公正著称,从不偏袒任何人。
他让考生们紧张而充满期望地进入考场,等待着开启自己未来的大门。
一次,考试当天,欧阳修在考场上看到了一件特别的事情。
一个考生把书本打开后,一只蜜蜂飞了进来。
蜜蜂在考生头上嗡嗡飞舞,时而停驻在试卷上。
其他考生纷纷低头工作,试图驱赶这只蜜蜂,只有这位考生镇定自若,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表现如此出色的这位考生,最终在欧阳修的眼里脱颖而出。
欧阳修对于这位考生给予高度评价,表示这种心态和应对能力是一个官员所必备的优秀品质。
他认为只有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保持冷静、镇定和机智的人才能真正胜任这份工作。
并在后来的宴会上,向考生颁发了锦衣玉带,号令四方,受人景仰。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一个优秀的官员,只有拥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应对各种困难和压力的能力。
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镇定,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公正无私地为人民谋福祉。
同时,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但我们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它们。
困难和挫折是成长的机遇和试金石,只有坚持并从中吸取教训,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逐渐变得更加优秀和成功。
综上所述,欧阳修当主考官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在求学和生活中,我们要有务实、专注的学习态度,保持冷静、从容的心态,勇往直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作出贡献,并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
本来苏轼考第一名,欧阳修却将他降为第二名,知道真相都说他没错

本来苏轼考第一名,欧阳修却将他降为第二名,知道真相都说他没错大家好,我是南城君。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绵长。
大学、中庸、史记等经书子集,诗歌随笔,一部部经典之作皆是中华深厚的文化积淀。
本期导读,南城君为大家带来宋朝大文豪苏轼的《西江月》!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求知,寻求冰冷文字的背后,温暖而传奇的故事。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你了解更多传统、经典文化!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平山堂,是欧阳修在扬州为官时的住所。
由于房屋修建的地势甚高,江南的山都在眼底,似与屋檐齐平,故名平山堂。
叶梦得曾赞此屋,“壮丽为淮南第一”,可见平山堂的气势,或许这正如欧阳修豁达、豪迈的性情一般,与一代文坛盟主的形象符合。
只是可惜,此屋为木制结构,虽经历代文人墨客重修,却终成了一坯黄土……古代的科举,不但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还开辟了官场的一条人脉链。
每次科考,都会使得一批考官和考生成为“师徒”关系,苏轼和欧阳修亦是如此。
与那些因利益产生的“师徒”关系不同,他们之间不只是传业、授道、解惑,更是相知、相惜、相爱的朋友,相互敬重、彼此推崇,“与生俱来”的一种默契!据传,当年苏轼科举时,主考官正是欧阳修。
在阅卷时,一眼见到苏轼的卷子,就惊为天人,大加赞赏。
一度怀疑此卷出自门生曾巩的手笔,怕惹来外人说闲话,就将这份卷降为第二名。
事后才知道这个第二名,不是别人,正是苏轼。
后来苏轼拜在欧阳修的门下,师生情谊深重,共造千古佳话。
从中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为人刚正不阿,举贤避亲。
虽为师徒,却并不常在一处。
他们都是北宋的名臣,自然要四处奔波,居无定所。
这也导致他们聚少离多,互生思念之情。
那时,欧阳修在扬州为官,苏轼只要路过,必定要前往师父的住所拜访。
第一次经过平山堂是1071年,第二次已是三年后,而第三次则是107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从小就异于常人,小小年纪才华横溢,虽然从小家境不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是欧阳修很是争气,在母亲的培养下很是出众。
但是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
天圣元年和天圣四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
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
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
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
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天圣八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
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但是之后欧阳修的官场之路也是格外坎坷好在醉翁心态好,游山玩水悠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