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声现象

合集下载

第二讲 声现象

第二讲 声现象
精品课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例】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
乒乓球靠近音叉。 (1) 当 小 丽 用 锤 敲 击 音 叉 的 时 候 , 既 听 到 音 叉 发 出 的 声 音 , 又 观 察 到
____•__单___击_乒__此乓__球_处_被_编_弹__开辑___母___版___文__本___样_ 。式通过这 个实 验可以 得出 的结论 是
• 第二级
但不一定能听• 到第声三音级,因为发声频率不一定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声音传 播需要介质,在不• 同第四介级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 第五级
精品课件
单击此处编声音辑的特母性 版标题样式
【例2】(滨州中考)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
拉弓•时单马击尾和此弦处摩编擦发辑出母声版音,文如本图样所示式,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第五级
精品课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点•拨单】相击同此时间处内编完辑整波母形版个文数的本多样少可式确定音调高低;波的高度(振幅)可
确定响度•大第小二;波级的不同形状可确定音色是否相同。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精品课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A.声音•在第各种二介级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 m/s
B.只要物体•在第振•三动第级,四级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 镜第五,级说明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真空也能传声
精品课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针对训练1】(2017·安顺)第十七届科博会在北京召开,中外多款智能机器

第二章声现象讲义

第二章声现象讲义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A. 声音的产生来回往复的运动叫做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时的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弦乐器(二胡、京胡、琵琶、提琴等)的发声是靠弦的振动,管乐器(笛、箫、黑管、号等)的发声是靠管中的空气振动,打击乐器(锣、鼓等)的发声是靠锣面和鼓膜的振动.B.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一般说来,固体的传声能力比液体的强,液体的传声能力比气体的强. C. 声波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可将不可见的声波与可见的水波进行类比,以理解声波.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四周传播,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便听到了声音.发声停止是指声源停止向外界传送声波,而已经传送出去的声波仍可继续传播.如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人们在看到闪电后几秒钟才听到雷声,此时声源处的振动早已停止了.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山崖、墙壁、高大建筑物等障碍物,就会被障碍物的表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修建剧场、礼堂、音乐厅都要考虑回声,以免影响音响效果.声音的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利用回声现象制成的回声测深仪、水声定向器、超声探伤仪等广泛应用于矿床勘探、材料探伤、水深测量、鱼群探测等方面.从声源发出的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多个反射面,就可以发生多次的反射.如夏日的雷声,有时隆隆地延续几秒钟以上,就是声波在云层、山岳和地面间多次反射造成的;再如古建筑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以及江西弋阳境内的名胜“回声谷”等等都是属于多次反射的回声.人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讲话听起来要响亮,而且当讲话声停止以后,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仍然有余音回荡,就是由于声音在物体表面连续多次反射的多次回声交混在一起形成的,称为交混回响,简称混响,这种混响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从声源发声停止,到声音减弱到听不到的一段时间,称为混响时间.如果剧场的混响时间太长,往往使声音不清晰,音色混浊、发闷,形成嗡嗡不绝的噪声;如果剧场的混响时间太短,就会使本来婉转圆润的声音变得干涩无力、生硬,一般剧场的混响时间以l.5 S左右为宜.两列声波在某种物质中传播时相遇如振幅增大,响度就增大,这种现象在声学上叫做声音的共鸣.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乐器在制造时都充分考虑了这一原理.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也能吸收声波,特别是软的多孔的材料吸收声波的效果更好.播音室内的墙壁和地面都要用吸收声波的材料来减少杂音的干扰.雪疏松多孔会吸收声音,所以下雪天很安静。

物理中考基础篇第2讲简单声现象(附强化训练题)附答案

物理中考基础篇第2讲简单声现象(附强化训练题)附答案

第2讲简单声现象2.1 学习提要2.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怅的振动产生的,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郁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成为声源。

声音从声源处传播到耳中,引起鼓膜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1.2 声音的传播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这种现象,如图2 _ 1所示。

水平悬挂的长弹簧,原先每一圈弹簧的间距是相等的,当推动它的右端后,可以见到弹簧每一圈的间距发生了变化,弹簧中出现的疏密相间的形状会从右端逐渐传向左端,我们看见的是弹簧形成的疏密。

当发声物体振动时,附近的空气分子就会形成像弹簧中一样的疏密。

这些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就形成了声波,如图2-2所示,是用橡皮锤击打音叉,音叉推动周围的空气形成声波过程的示意图。

但要注意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尽是疏密相间的形状和能量,振动的空气分子并没有随声波向前移动。

图2-1 图2-2 图2-3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在没有传声物质的空间(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

如图2 - 3 为真空铃实验装置,当接通电源可清楚地听到铃声。

在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里面空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里面闹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

当玻璃罩里面的空气被抽光时,声音就无法传播出来了。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人玻璃钟罩内,铃声将会重新出现。

这一实验研究说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不同,如表2-1所示。

一般情况下,v固体>v液体>v 气体。

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如: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气温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增加0.6 m/s。

表2-1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象,它符合光的反射定律。

人耳能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1s以上,所以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大于0.1s如人就觉得有回音。

例如北京天坛回音壁先滑圆型墙壁能使声音发主多次反射,这样就能听到另一端人的讲话声。

第2章 声现象(图片版) (共80张PPT)

第2章 声现象(图片版) (共80张PPT)

A.我们听到的回声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 340 m/s C.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D.频率相同的声波,其音色也相同
5. (2016· 黄石 )下列有关声现象知识应用的说法正 确的是 ( )
A.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 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 音乐家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 继续创作的
解析: 本题考查了传声的介质、声速的影响因素 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 体中传播, A 正确;声速受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的影 响,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B 错误;声音不 能在真空中传播, C 错误;振动产生的声音可能不在 人的听觉范围、可能响度太小、可能没有传播声音的 介质等原因,导致人耳听不到,D 错误. 答案: A
【答案】A
2.(2016·黑龙江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的是( ) 【导学号 73240011】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蝙蝠是靠发 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 能够反射,形成回声, A 不符合题意;倒车雷达是靠 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 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 B 不符合题意;利用 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C 不符合题意;
第二章 声现象 第2讲 声现象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 的物体都在 振动 ,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声音在 真空 中不能 传播. 一切气体、 液体、 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 介 质 .声音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2022年中考物理考前回归教材备考(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第二章声现象-2022年中考物理考前回归教材备考(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3.声波(1)声波: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声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3)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人耳如何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2)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声现象第2讲:声音的三要素和噪声(学生版)(A级)

声现象第2讲:声音的三要素和噪声(学生版)(A级)

我们陶醉于那美妙的音乐中,沉湎于此,久久不愿离开……当然,在现实里,也有很多噪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最常见的有哪些呢?马路上的汽鸣声,工地上轰鸣的作业声……这节课,我们主要谈声音的三要素,以及乐音和噪声的区别.课前预习中考要求声音的三要素与噪声小桥上,阿炳的孤单身影,当然还有哀婉凄凉的二胡声……还有梁祝,蝴蝶双双久徘徊……,那是俞丽娜的小提琴带给我们的悦耳琴声.知识点1.声音的三要素1.音调: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频率高低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管乐器的音调由发音部分的气体体积大小决定,体积越小,音调越高.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 ~20000Hz ,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在声学中,人们通常用分贝(dB )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4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不超过50dB ;为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3.音色:音色(也叫音品)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如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振动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也就不同.[参考资料]:音调和响度理解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生活中的语言与物理学中的语言是有区别的。

在生活中所说的声音高低,有时指音调;如唱歌时说音起得太高,唱不上去;有时指响度,如说某人说话太低,听不清.但在物理学中指音调时说高低,指响度时说大小,二者不能混淆。

“音调高就知识点睛。

第2讲声现象

第2讲声现象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命题点:(1)音调、响度、音色;(2)振幅、频率、超声 波、次声波. 例2(2013·泰安)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 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 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方法总结】在解题时除了能区别音调和响度外,还 应知道它们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 关,频率高则音调高;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大小和与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大则响度大.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答案:B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无关
C.音调是由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D.超声波不是声波
答案:C
3.如图所示,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 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 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 ℃时声音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3_4_0__m_/_s_.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快__;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 播的_快__.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_障__碍__物__被反射,反射回来的 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利用_回__声__和_速__度__ 公式可以计算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
了,原因是手( )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

第2讲 初二西城复习巩固好题精讲

第2讲 初二西城复习巩固好题精讲

初二西城复习巩固好题精讲
第二讲声现象
例题4:
答案:B
解析:此题不算难题,但选错的同学不在少数,关键在于停止敲击时钟还在振动,如果用手摸能明显感觉到,很多物体停止敲击但振动还很明显,尤其像大钟、锣、鼓等打击乐器。

所以答案应该选B。

例题8:
答案:C
解析:很多同学会错选D,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电光速度比雷声速度快,所以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所以D选项的内容不是解释雷声轰隆不断的原因。

所以审题尤为重要,同学们在审题时一定要读清题意,避免答非所问。

例题9:
答案:C
解析:
再比如,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仍然是声速,千万不能认为超声波超过声速。

不过音调高低,响度大小还是音色如何,它们是声波的特征,传播速度就是声波的传播速度。

例题20:
答案:A
解析:选项A和C都是在室内进行,前段时间发出声音的回声和这一时刻声源发出的原声会干扰,
所以效果都会变差。

1m/s的速度比汽车速度还慢,汽车都经过的地方声音还没到,所以起不到喇叭提醒人的作用了。

同样飞机也是这个道理。

例题22:
答案:
练习题:11
答案:D
解析:声音的实验体现的物理思想要仔细分析,A图的实验装置还可以把空气都抽走,可以验证声音的传播和介质的关系;B,空气柱越短振动的越容易,音调越高;C, 发声体都在振动;D选项符合题意。

练习20:
(许萍老师提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