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浏览(8分)
浏览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左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应用了怎么的艺术技能?(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扼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么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参考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同样皎洁的月光的照射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取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凸起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起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开展分析,言之成理便可给分。
[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
![[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1d41aafad6195f302ba6a4.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1.理解性默写⑴《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⑵《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2.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5.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7.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1. ⑴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⑵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3.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4.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5.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6.B。
7.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夜上受降城闻笛》自主学习资料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及答案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答案】B。
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答案】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答案】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

《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本诗作者,唐朝诗人,被冠于“大历十才子”之首答案:李益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写即可。
点评:对于不是重要的作者,作一简单的了解即可。
2、唐代描写边疆战争生活的诗歌称之,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
著名的诗篇有、等答案: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凉州词》|《从军行》解析:抓住题干中的信息提示“边疆生活”“诗歌流派”,根据知识积累来判断填空内容,作品名要用书名号。
点评:学习古代作品,要对有关文学流派作一了解。
3、理解词语①受降城:②回乐峰:③芦管:答案: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解释即可,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中的字词要理解准确,才能了解诗歌的内容。
4、本诗从体载来看,是一首,它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答案:七言绝句解析:根据知识积累,了解格律诗的体裁特点,根据诗歌内容即可判断。
点评:格律诗一般有五言和七言,律诗和绝句的形式,容易判断。
5、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前两句写的是,第三句写的是,末句写的是(各填一字)。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答案:色|声|感(情)|烘托、铺垫解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提示“描写角度”“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梳理诗歌内容,按要求填答即可。
注意前三空只能填一字。
点评:此类多点概括填答题,一要抓住答点和提示信息,二要对作品内容熟悉,学习时要多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6、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和修辞手法,表达了大漠的和月色的答案:比喻|对偶|荒寒|凄冷。
解析:前两空根据提示“修辞手法”来判断填答,后两空根据诗句所写的内容从景物的特点方面来概括填答。
点评:此类多点概括填答题,一要抓住答点和提示信息,二要对作品内容熟悉,学习时要多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受降城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意义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1.2 作者简介李益的生平事迹李益的文学成就及风格特点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解析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和意境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起承转合及意象运用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修辞手法解析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3.2 意象与画面描绘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画面的构建与表现第四章:诗歌鉴赏与解读4.1 诗歌情感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读者如何体会诗人的情感4.2 诗歌内涵与外延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诗歌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反映第五章:教学实践与训练题5.1 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5.2 训练题设计与解析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训练题型设计训练题的解答与解析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历史文化探讨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分析诗歌对历史文化的反映和传承6.2 诗歌的艺术价值评价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分析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七章:诗歌比较与鉴赏7.1 诗歌比较分析将《夜上受降城闻笛》与其他唐诗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诗歌之间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7.2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第八章:课堂互动与讨论8.1 课堂提问与讨论设计针对诗歌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8.2 学生展示与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解读展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第九章:拓展阅读与推荐9.1 相关诗歌推荐推荐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关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欣赏唐诗9.2 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拓展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回顾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六、诗歌与历史文化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挖掘诗歌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学生认识到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初一【语文(统编版)】《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

附件6
教育部资源课后练习模板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7Y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我们诵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配乐、配图等方式帮助理解和记忆。课后请同学们在以下四个题目中任选或组合,至少完成其中一项。
1.为《峨眉山月歌》选曲或谱曲配乐,力求用音乐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并配乐诗朗诵。
2.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景物描写配图,力求准确传达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予的情感。
3.假如你是杜甫,在江南与李龟年相逢时是怎样的情景?李龟年当时正在做什么?你如何与他相认?又会与他谈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小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三、赏析简答题: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选择、简答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解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解析】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4、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前两句写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B、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反衬出诗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之情,生发出思乡情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一、理解性默写:
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解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解析】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4、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前两句写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B、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反衬出诗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之情,生发出思乡情愫。
C、第三句写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D、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
【解析】B,正面衬托……
三、赏析简答题: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答: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