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科举制度(PPT33页).pptx

合集下载

中国的科举制度.ppt

中国的科举制度.ppt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庭院, 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唯是 庭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 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 者。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中比(两股):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
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 波转,而不见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 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 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 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过接:噫嘻!
始自武德辛巳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四月 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 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 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 唐贡士之始也。 ――《唐摭言》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经:经义策,帖经。 进士:时务策,帖经,杂
文。 杂文:箴、铭、论、表和
四、宋代科举的变革
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 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敢 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 下百数,常常赘戾,以其 授于人而不自决致也。为 国家天下,止文与武二柄 取士耳,无为其下鬻恩也。 ――《宋史》卷一五五 《选举志》
糊名、弥封
誊录
清代鄉會試例將士子墨卷交謄錄生用硃筆謄寫,以免字跡洩露考生身 份,發生弊端。謄錄生僅謄正文,不謄添註塗改文字。硃卷為考官親 閱,故上有圈點及批語。本件為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會試第一 名沈珩硃卷。
后结: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 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 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 咸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完整版ppt课件
1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完整版ppt课件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 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科举制 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 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
科举的弊端
• 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科举制度创立后,,“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导致了中国 人职业选择上的心态扭曲,时至今日,通过国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顾 炎武曾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对于心态的毒害——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 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 还能光宗耀祖。《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 取士的时代,姑爷今非昔比了,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 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娘”。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制的发展 课件

科举制的发展 课件

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 加强思想专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 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 八股取士、文字狱
古今考试制度之比较
相同点: 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清朝废除: 清朝1905年光绪帝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比一比: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年 世界主 中 占百 代 要科技 国 分比
明朝八股取士 限于四书五经
唐朝科举考试 儒家45件 28 62﹪ 容 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僵化呆板
可发表个人见解 不限文体
科举制的发展史
隋朝创立: 1.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唐朝完善: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重要。 2.武则天:创立武举、殿试。 3.唐玄宗:增加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宋朝改革 与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僵化: 实行八股取士
将读书、应试、做官结合,
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以才学为选拔标准,
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拔方式: 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扩大人才来源, 打破士族垄断, 提高官员素质。
科举制的发展史
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 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 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隋 唐
宋 元
45件 67件
32 71 ﹪
禁锢思想自由,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中国选举和科举制度教材.pptx

中国选举和科举制度教材.pptx

。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上午9时49分44秒09:49:4420.9.17
• •
T H E E N D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0年9月上午9时49分20.9.1709:49September 17, 2020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9时49分44秒09:49:4417 September 2020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9.1720.9.1709:49:4409:49:44September 17, 2020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汪洙(北宋)
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励学诗(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开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结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一、科举制度实行以前的官 吏选拔制度

科举制课件

科举制课件

• “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势族”,九品中正 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 政权的工具。前期积 极,后期重家世轻才 德,累世公卿,门阀 政治。日益腐败。
2021/6/30
4
科举制的演变历程
开创 隋
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举人 隋炀帝设进士,以策取士 完善 唐 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 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 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同时,科举取 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 央集权。 束缚 明、清 八股取士 2四021书/6/30五经为主,试经义制策,定以八股文。1905年废除 5
2.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也对世界产生了重 要影响。下列对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兴起于秦朝 ②唐朝开始设进士科 ③这一制度扩大 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④对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2021/6/30
11
谢谢
2021/6/30
12
结束语
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2021/6/30
7
八股取士应试者必须
严来的官吏,成为顺
从皇帝的奴仆。至清
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
2021/6/30
才废除。 8
课堂设问
你知道科举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 影响吗?
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是我国政治制度方 面的重要创造,有利于保证中华帝国长期的繁荣 昌盛,对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起着直接而 巨大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 熟。
2021/6/30
2
察举与征辟
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科举制度过程PPT课件

科举制度过程PPT课件

古代举人的福利 第一,全家人不用纳税纳粮。这点很厉害的,只要你中了举人, 马上就有人来“投现”,就是把他的地挂靠到你的名下。然后 他以比给国家低的税率给你交租子。这样你就保证衣食无忧了! 第二,当上举人意味着可以当官了。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 学官、当知县的机会,只不过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运气好的 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个小县担任知县 第三,举人可以与县令平起平坐,自由出入县衙,因为举人与 他们中的姣姣者,进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举人在野,
2021
13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
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 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 新科状元还需率领同科进士
赴礼部专设的宴会,唐、宋
称“探花宴”,明代称“琼
林宴”,清代则叫做“恩荣
宴”。宴会之后,状元还得
率众进士到孔庙拜谒这位儒
家鼻祖,礼拜既完,再去试
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
2021
5
这个是标准考卷。 注意注意,这只是童生的卷子。
2021
6
童生经过县、府两级初试,合格者,再参加由省提学院使( 即学政)主持的考试,故称院试。院试一般每二年举行一次 ,由学政分别至各府巡回举行。考中者,称生员,即可入
录取者称为 “贡士”, 第一名称为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会元”
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
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
多寡而酌定
2021
11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 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只是排名, 不黜落。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 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 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 传阅,各加○、△、\、1、×五种 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 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 皇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殿试图
告示
(五)元朝 -- 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 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 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 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据《元 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等书的记载统计, 元代共举行科举世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汉 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 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 “天下习儒者少”。

帖经
墨义
(三)唐朝 --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 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 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 乡贡。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 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 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在唐代 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 年,公元702年。
•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 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 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 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 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弟出任郎官 (四)魏晋南北朝 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中国的科举制度
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一)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A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六)明朝 -- 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 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 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 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 可以直接做官。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 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 举做官。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 级进行。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 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 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 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 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 了很大的效力。
主要流程: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 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 试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 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 士称为"雁塔题名"。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 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 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 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 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 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 场。
隋文帝
“分科举人”
隋炀帝
开设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 式创立
(二)隋朝 --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 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 科举制度。
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 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 取进士。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 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 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 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 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 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 也不乏其人。
我国最早的殿试,为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 二月。据《通典》载录:“策问贡人于洛载殿,数 日方了。”只不过,唐代的殿试还没有成为制度。 唐代的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知名人士举行的 考试科目。制科名目繁多。
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三年大比” 制度
• 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 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 “秋闱”,
•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 “春闱”
(四)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 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 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 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 相科。
• 宋代: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 帝亲策,三年一考。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中国科举制度
一、科举之前的选人制度
(一)春秋战国以前 世卿世禄制 血统 世袭 (二)春秋战国时期 客卿制:从下层军士和平民中选官 (三)汉代 察举制 征辟制 1、察举 高级官员考察推荐人才出来做官 公卿、列侯、太守有资格察举人才
策问 对策 察举科目:贤良方正 秀才 孝廉 明经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征辟 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做官 任子制:两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后保举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