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蒙地域文化与刘志成散文创作

合集下载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

这也就是说,文化来源于生活。

那么文学也就来源于生活了,而且文学更是来自一个地域的文化。

文学创作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代表了那个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

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之上的,而陕西文学的发展更是与陕西不同的文化密切相关。

我是陕西人,所以对陕西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陕西由于地理上的因素被分为三部分,所以陕西的文学也有了三个流派。

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高原派、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平原派、以及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山区派,这三个派别分别有他们所在地区的深刻烙印。

一、陕北高原与陕北文学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草原,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地带。

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长期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益荒漠化,形成了山荒岭秃、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

土地的贫瘠、气候干旱、生活的贫穷,使得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文学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浓的贫穷的印记。

也决定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关注当地贫穷的生活状态,决定他无法超越艰难的生存环境。

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所以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是他创作的初始。

路遥从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饥饿是经常面对的事情,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气质,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

”(2)要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3],路遥常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理解为人生的必修课,把痛苦理解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经受了苦难的洗礼,从而演绎出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悲剧。

从马健强、高加林到孙少安、孙少平,面对苦难,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屈服,反而表现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毅力。

以孙少平为例,在县城上中学时,每餐只能吃两个焦黑的高粱面馍,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是一种奢望。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故土风情与现代文明的交响——刘成章散文简论

故土风情与现代文明的交响——刘成章散文简论

故土风情与现代文明的交响——刘成章散文简论故土风情与现代文明的交响)))刘成章散文简论刘涵华一、对陕北风情的逼真描绘陕北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界地带,数千年来,北方的少数民族和聚居在这里的汉民族既争斗又融合,不仅形成了人种上的杂交优势,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同时,陕北又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兴之地,对中国现当代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刘成章的父亲是跟刘志丹一起/闹红0的老革命,但后来死在/自己人0的监狱里,年幼的刘成章跟着母亲走进了继父的家。

这种比较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刘成章既与/革命0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联系,又基于生活所迫不得不沉潜入社会底层艰苦奋斗。

在成长过程中,悠久乡土文化的影响最终大过了革命对他的影响,而他的散文自然也就较多地关注乡土文化了。

刘成章反映陕北风情的散文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直接反映风土民情的作品。

他的第一篇散文5转九曲6记叙了离延安80多里远的赵家沟春节闹秧歌的生动情景。

逼真地描绘了全村男女老少积极准备热火朝天地参加/转九曲0、闹秧歌的动人场面。

/转九曲0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和中国古代的一种叫九曲黄河阵的阵法有着渊源关系。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诗意的情思,把精心筛选出来的生活细节,变成-诗的锦彩.。

清脱淳朴的民情、民风、民俗,让人似乎是亲临其境感受黄土风情与文化。

0[1]这篇出发伊始的散文主要成功之处,在于既写出了/陕北味儿0,又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今天看来,虽然/其中一些-人物.(如叶叶、大背头、巧媳妇等)有-编织.痕迹,似有意为之;而且篇末点睛处还让人读出了-杨朔味儿.,落入窠臼0[2],但毕竟为刘成章的创作生涯提供了新的转机。

正如和谷所言:/他在方格纸上转了九曲十八弯,终是窥见散文这一文体雅典适意庄重优美的微笑。

0[3]接下来,刘成章的乡土风情散文创作渐入佳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与其他作家反映风土民情的散文相比,刘成章不仅写出了黄土地的神韵,而且常常进一步写出了深层象征意味。

刘志成

刘志成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讲讲本 文的故事情节
•遭遇红狐
•红狐偷鸡 (补叙)
•捉其幼崽 •红狐跪求
•释放狐崽
5Hale Waihona Puke 沙丘人腾起一团火 气恼 追 逮
红狐
默默望着我们 冷冷看着我 倏地一蹿 不紧不慢、悠闲 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
庭院

我 爹 娘 抹眼泪 死死抱住脖子 轻轻放到门外
红狐
站着长嚎 哀鸣着伏下前腿 瘦、双目黯然 表情呆滞、 眼角隐隐有泪痕
情感变化

愤恨 可怜 喜欢

尊敬
15
是什么东西让人对 红狐的态度发生改变 ?
“爱”
16
深入探讨:
“一种东西”已经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暗示人类遗失了美好的情感:
作者以“怀念红狐”为题,到底要“怀念” 什么?
1、对动物的爱怜和同情没了。
2、麻木、漠然(反映出物欲社会中人性 的迟钝、麻木,似乎无暇体悟生命的意义, 更不会去想什么狐的感人之处)。
母亲:唉声叹气-------精心喂养------轻轻地放 一个普通的母亲,为了尽力培养自己的孩子成长, 把解决儿子求学的 希望寄托在一只花母鸡身上,而母鸡横遭不测,无 比无奈的情况下,
面对仇人的孩子,却能以独特的母性的仁慈细心照 顾一群狐崽。而当
看到痛失做子女的红狐跪求的凄惨场面时,更表现 出为人之母的伟大、 博爱情怀,毅然放走了狐崽,让它们母子团聚。因 为她自己也是一位 母亲,更能理解红狐。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心一横,吐了口唾沫”为什么要能吐唾沫?----强硬起心,无 毒不丈夫,不硬的话,估计就放下了,那仇就报不了了。 这二个举动和犹豫恰恰就让我们偷窥到作者内心的一丝不忍和怜悯,已经触动了它。 ③“心一紧”为什么一紧?------替红狐担忧 那心里还恨吗?还想报复吗?为什么?-----被红狐的母爱所感动(从哪些语句看出 来) “颤抖”——狐崽颤抖的同时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的颤抖,恻隐之心的体现。 “跳下地,拉开门” ——他为什么要拉开门?对红狐的担忧,其内心立场已经站到 红狐这一边来了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下是对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调研报告。

一、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是兵马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制陶工艺精美、数量众多的陶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其次是秦始皇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陕西还有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二、建筑文化陕西的建筑文化以古代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古城墙,位于西安城内的古城墙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垣工程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是大雁塔,大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珍品之一,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为了收藏文物而修建的,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此外,陕西还有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重要的建筑文化景点。

三、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首先是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是莜麦文化,莜麦是陕西的传统农作物,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也是陕西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关中彩灯、西安刺绣等。

四、风俗习惯陕西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是陕北的坨子宴,坨子宴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是一种由土豆制成的面点,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次是陕西的脑白菜宴,脑白菜是一种在陕西特产,被当地人民视为富贵之物,而举办脑白菜宴则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此外,陕西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一吃酸辣豆腐羹,这是陕西的传统风俗。

总结起来,陕西地域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文化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风俗习惯引人注目。

这些特色使陕西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也为陕西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草原文学的救赎

草原文学的救赎

现当代文学草原文学的救赎文/王铭璇摘要:草原文学经历了建国前的凄风苦雨和“十七年”的诗意栖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时代的发展,草原文学的风格沉淀下来,逐渐变成了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对人性的思索和对人文情怀的探究。

刘志成以关注西部文学出发点,逐渐走进草原文学,以“悲怆”的情感,人性的救赎和诗意的栖居为根本,书写现代草原文学的救赎。

关键词:刘志成;草原文学;悲怆;救赎刘志成,知名散文家、诗人,现为西部散文学会主席。

作为“草原的儿女”,刘志成有着不寻常的人生阅历,在历经了无数次的灵魂与肉体的磨难,他选择了去直面生活的困苦、精神的折磨乃至灵魂的疼痛。

每个字都是作家对日常生活历史的烙印和醒悟。

刘志成的散文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故而形成了他个人写作的独特视角与个人风格。

《一条歌的河流》正是以其独特的诗意语言书写了草原生态的疼痛;以充满“悲怆”的情感揭示了草原上的人们对人性的自我践踏;以书写草原文学救赎自我并推动草原文学的自我救赎。

一、诗意的生态疼痛在这个苦难与迷茫的时代,刘志成作为一个散文的书写者、一个关乎生命的诗人,他所体会到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刺痛感。

刘志成在散文界算得上是一个新的标志,他书写的是一个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看到的是现代草原工业化带给人们短暂的快乐,而人们对退化的草原、荒凉的沙漠、干涸的河流、雾蒙蒙的天空以及弱小生命的哀嚎熟视无睹,刘志成以诗意的语言将草原生态的毁坏和由此引发的来自灵魂的疼痛书写成册。

在其散文中,我体验了他在书写自然与生命时的那份无奈与困苦。

他在散文中将自然、生命与艺术相互交融、交织,谱写出一曲深入灵魂的悠扬的长调,正所谓曲未尽而意缠绵。

面对无尽的草原,他呼唤的东西正是草原人逐渐丧失的——对生态和生命的敬重。

他生活在草原,成长在草原,所以他更加热爱草原。

“这是一片越咀嚼越有滋味的原始古陆。

”[1]《鄂尔多斯》开篇就带给我们深厚历史沉淀感。

“从此,文明从一匹黑骏马的晨嘶中拉出,从一片马莲花叶子上滚落。

生命的依托

生命的依托

JING DIAN MEI WEN·经典美文草原美文刘志成1973年生于陕北,2007年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青年作家班并加入中国作协。

现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内蒙古作协全委会委员。

著有散文集《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等12部作品,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入围奖等100多项奖项。

文学界说“2003年内蒙古文学年是刘志成散文年”,入选内蒙古本土十佳作家。

本文节选自《民风中的鄂尔多斯》。

不忍心看奇木格含着泪水的眼睛,一狠心转身走了。

巴图一走就是二十天。

奇木格就在归来的时候从草原上拾些牛粪晾干当燃料。

牛粪虽然不沉,但对奇木格来说却比做任何手工活艰难。

因为腿上的残疾,奇木格本来走路就有些吃力,更何况要提上粪筐。

作为一个柔弱的女人,奇木格要撑起这个家的日常生活,要照料孩子,肩膀上的担子显得格外沉重。

每一天, 太阳在东边才露出半个脸,奇木格就起了床,微笑着帮孩子们把被角掖好,做好早饭,便出门去工地记工分。

有时怕孩子们醒来后找不到额吉(妈妈)心里着急,于是她趁八九点记完人名回家照看孩子。

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有一个夏日的傍晚,夕阳斜照进蒙古包,让蒙古包蒙上了一层氤氲的柔光,显得浪漫却孤单。

孩子们出去拾干沙柳枝都好一会儿了还没回来,奇木格做好饭,坐在门槛上朝远处张望着。

两个孩子素来听话,平时都不会让奇木格担心,今天怎么还没回来,莫非是遇上危险了?奇木格一想到这儿,不由得心头一紧。

夕阳慢慢收拢余晖,躲进遥远的地平线,奇木格再也坐不住,一瘸一拐向孩子们平时捡柴火的沙柳林走去。

“争气……”奇木格簸着脚,一遍遍呼喊着孩子的名字,但没有回应,只有晚归的鸟雀“啾啾”的声音。

眼看着天都快黑了,孩子们去哪儿了呢?奇木格忽然想到察汗淖尔湖,夏天总会有孩子在湖畔玩耍,也许会有人知道。

“争气,你们在哪啊……”奇木格沿着察汗淖尔湖唤着自己孩子们的名字。

夏天的察汗淖尔湖畔水草丰美,野花点缀,很是漂亮,借着夕阳的渲染更是妩媚。

刘成章《走进纽约》原文及赏析

刘成章《走进纽约》原文及赏析

刘成章《⾛进纽约》原⽂及赏析《⾛进纽约》看纽约,看这世界上⾸屈⼀指的最⼤都市,我扬起⼤西洋的浪花,以东⽅的古⽼语⾔发出⼀声滚烫的惊叹:威赫赫,何其伟哉壮哉!是啊,好像全球五⼤洲的将近⼆百个国家的⼀切⼭,⼀切岳,⼀切岭,⼀切峰峦,都⼀齐汇拢到这⼉来了!⽽眼前是⾝在庐⼭中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只是,⽆法超尘脱凡地领略它的全部壮丽和风采。

⼈⾛在阴森森的峡⾕之中,天显得那么窄,那么狭,常常成了纵横的蓝线。

⼈⾛在阴森森的峡⾕之中,显得那么渺⼩和孤独。

到了⼤名冲天却短⽽⼜短短得只有从⼑⽶且还弯弯曲曲的华尔街,⼭好像在那⼉举⾏着⼀场盛⼤博览;⼭⼀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因⽽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进每个沟壑都给⼈以⼭重⽔复的阻塞,以致令⼈闭⽓⽽终⼜柳暗花明之感。

不过不管是⼭也好,沟壑也好,它们之中都没有真的曦岩怪⽯,都没有真的⼭泉飞瀑,都没有真的苍松翠柏。

可是有窗,窗有千千万万,镶追每⼀⼨⼭崖。

可是有⼈,⼈如蚁,隐于窗中静⽆声。

可是也有云,云就戮在那些重峦叠嶂似的⾼楼⼤厦的扇扇窗前。

⼀座玻璃的峻岭映照出⾦属和⽔泥的悬崖绝壁,也映照出朵朵⽩云。

那是我的⼩⼉媳⼩薇刚刚去⼯作了的地⽅。

旋转门在旋转。

⼈,被旋着吞吞吐吐。

分明看见她那么⼀闪上电梯了,也可以想见那电梯在升,在升,却难以猜见她已经到了哪⼀⽚云⾥……但与横空出世的帝国⼤厦和世贸中⼼的两座并肩⼤厦相⽐,这些建筑⼜统统显得微不⾜道了。

它们是⼀⽚篙草,⽽帝国⼤厦和世贸中⼼是三棵擎天的椰⼦树:它们是⼀堆玩具,⽽帝国⼤厦和世贸中⼼是三只啃⾷⽉中桂叶的长颈⿅。

登上帝国⼤厦和世贸中⼼,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乔⼽⾥峰、⼲城章嘉峰。

虽不见⽩雪皑皑,⽓温却骤然降⾄寒⽓贬⾻。

万⾥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千⾥的时速掠过,龙⽖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的⾐裳和头发,使每个⼈都狼狈如龙的掌中玩物,⽆法站稳。

你以为你来到九天之外了,其实,你还没离开纽约,只是,容光焕发⼒⼤⽆穷的纽约站起来了,纽约这个超级巨⼈站得好⾼,⽽你,是站在纽约的肩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陕蒙地域文化与刘志成散文创作
作者:王瑞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2期
刘志成的家乡在陕北神木,地处黄土高原。

陕北厚实的黄土养育了这位黄土地平凡的儿子,同时,也受到陕北独特的地域文化的熏染,这对他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刘志成作为内蒙古作协会员,长期在内蒙生活,这种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也有所流露。

而陕北与内蒙古地界毗邻,因此,陕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内蒙文化有其相似或者相同之处。

甚至可以说,陕北神府一带和内蒙在地域上都属于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范围之内。

陕北、内蒙,是刘志成心中永恒而温馨的家园。

对于这块黄土地以及生发于这块土地上的特殊文化,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愫时时涌动在心间,处处流淌在文中。

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如《待葬的姑娘》、《燃烧的高原》、《陕北歌悠悠》、《行进毛乌素》、《长风烈马啸西风》、《沙柳蕤蕤在生命的高原上》、《内蒙》、《包头》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情感,并且通过散文写作传达出这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陕北地处中国的大西部,较为偏远落后。

但是,文明之风的拂动似乎并没有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春天。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头脑仍然被那些古老的、落后的迷信思想和习俗所禁锢着,流传着并践行着这些愚昧而落后的习俗,甚至残忍地迫害人的生命,剥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存和生命权利。

这些都被作者用他那支承担着重大责任的笔书写下来。

在他的《待葬的姑娘》一文中,作者真实地记录了“我”所看到、听到的关于“待葬的姑娘”的一切。

“待葬的姑娘”是为去世多年的二拴的二叔准备的媳妇,是为了让她在死后与死去的二叔在坟墓里做夫妻。

之初,“我”听到姑母对她恶毒的诅咒。

随后,我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见到了与老鼠为友的姑娘,她身体瘫痪,脏乱得让人难以入目。

二拴本来患有痴呆症,但是,作为一个弱者,他也欺负另一个弱者——瘫痪的姑娘,对之拳脚相加。

之所以花四千块钱买来这位身体瘫痪的姑娘给死去的二叔做媳妇,是因为在陕北有一个旧习俗——“冥婚”。

“冥婚”也叫阴婚,是为死了的人找配偶。

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

那时,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

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

也免得男、女两家的茔地里出现孤坟。

还有的少男、少女还没定婚就夭折了。

老人们出于疼爱、想念儿女的心情,认为生前没能为他(她)们择偶,死后也要为他(她)们完婚,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其实,这是人的感情寄托所至。

另外,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

姑母家也是因为家里死了几头大牲口,就认定是死去的二叔因为在坟墓里孤单,所以处处和家里作对。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陕北落后的习俗和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更是一种对人的生命的蔑视与践踏。

因为这个旧习俗在人们生活中的残留,以至于让一个身体瘫痪的姑娘失去生活的权利去陪葬。

刘志成在这一篇散文中,不仅是对陕北封建思想的揭露与批判,而且是对生活在落后地方的人,或者是对弱势群体表达自己的一种悲悯的情怀,同时,也投注了作者深切的关怀。

在他的《沙柳蕤蕤在生命的高原上》一文中,沙柳对刘志成或者所有的陕北人来说,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植物。

但是,它们却在刘志成的心中平凡而伟大。

当“我”每一次看见沙柳,“我”的心情会异常的平静。

在“我”困难的时候,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我”度过难关,当“我”回望村口时,村头的沙柳一排排竖立着,仿佛是乡亲们在为“我”送行。

刘志成笔下的沙柳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正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可敬可爱的人们的象征,“我”深深地爱着这些沙柳,正如“我”深深地眷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

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正是凭借着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奋力生活于此。

作者借助散文创描写沙柳,以及我对沙柳的特殊感情,更主要的是,抒发了“我”对生活在高原的人们的无尽赞美之情。

在刘志成的散文作品中除了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绘制了一幅幅西北画卷。

他的散文作品中蕴含着陕北、内蒙地域文化,并将此书写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大西北虽然经济贫穷,但是富有底蕴深厚博大的精神与文化。

在他自由驰骋的笔端,勾勒了一幅幅陕蒙的自然风景画,更重要的是,渲染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陕北风情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文化。

在陕北、内蒙这块土地上,绮丽的高原风景别具一格。

大自然赐予这里的是簇簇的沙柳,潺潺的河流,浑厚的黄土,并构成一副瑰丽的自然风景画。

有这些美术绘画素材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形成各具风情的画面。

《沙柳蕤蕤在生命的高原上》里生命力顽强的沙柳、《行进毛乌素》中苍黄广袤的毛乌素、《燃烧的高原》里雄浑的高原等等,都极其富有灵气。

散文家刘志成不仅给我们精心描绘了大量精美的西北风景画,而且引用了大量清新浪漫的信天游。

从《一条歌的河流》和《沙柳葳蕤在生命的高地上》等这几篇散文来看,其实刘志成不仅是一个很有才气的画家,而且是一位很杰出的民歌手。

刘志成曾经为了研究和整理陕北民歌信天游花去了很长时间,并且将其出版。

在《一条歌的河流》中,刘志成又给我们唱出了一曲曲精美绝伦的信天游。

这一曲曲高亢的信天游犹如这一条奔腾的河里有无数精美活泼的浪花。

“芦花公鸡窗台上卧,不图喝酒图红火;酒曲曲出在心里头,抖搭上几声声解忧愁”、“阳婆婆出来照西墙,爱妹妹的心思一肚肚装;手拿上刀刀磨石上处,你不信我就豁开肚”、“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衣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盘上”、“好曲曲好比没梁梁的斗,装在咱的心里出在咱的口”……奔腾向前的黄河,悠悠扬扬的延河,静静流淌的的无定河等西北的河流,孕育出了悠扬的信天游,像一方方洁白的羊肚手巾和一条条艳丽的红腰带,飘荡在西北瓦蓝瓦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下……古人逐水而居,中华民族自古爱唱歌,西北风大沙多,
寒冷苍凉,人们就更爱唱歌,更爱喝酒,一碗豌豆酒下肚,准都把心里憋着的各种情感用一首首信天游吐出来。

否则,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刘志成心里,中国大西北的一条条河流,就是一条条民歌信天游的河流。

“每一首山曲,就是陕北人的一种自嘲自娱,大乐大欢……那诱人的酸曲信天游,犹如陕北这块纯朴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沙打旺、沙竹一般,年年发芽,年年疯长,绿油油,水嫩嫩。


此外,作者在作品中引用大量的陕北民歌,同时也对这种即将消失的精神文化遗产的担心与担忧。

“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正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经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大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逸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

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做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刘志成在其散文创作中叶透露出这种深深的惋惜、心痛和担忧。

陕北这块黄土高原上,具有丰富悠久的历史。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刘志成的散文之所以在西部散文甚至是中国散文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在刘志成的散文作品中体现为对陕蒙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挖掘,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感。

同样,也可以这样说,正是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支撑着刘志成在散文写作的旅途上继续艰苦奔波、坎坷前行。

参考文献:
[1]王亦群.陕北文化研究[M].陕北文化研究会出版,1995.
[2]陈勤建.民俗文艺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瑞(1986-),女,陕西府谷人,陕西省榆林师范学校(榆林育才中学)教师,延安大学200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