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交指示翻译中的权势与规约性
浅谈指示语中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 (1)

(3)lixettse me。would you mind selling me a ticket to the
学上统称为“指示语”。 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
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JI合当地表达各自的言语 行为。
研究社交指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是从语法的 角度来研究某些语法形式的社交指示功能。例如研究代词系统 或某种句型的言语行为功能及其在社交场合的运用规OlIJ;另一 种方式是从言语功能的角度来研究“劝告”、“召唤”、“感谢”、 “自我介绍”、“请求”等等行为应采取什么样的言语表现形式 以符合社交的需要;还有另一种方式是从社交语境的角度来研 究谈活双方的身份和背景,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言语表现形式和 表达什么样的言语行为才算得体、合适等。下面我们分别从上 述的不同角度谈谈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
(2)我对自己的译文常是感到不如意的,明眼的读者还 会发现我自己未曾察觉的错误、毛病。
有意思的是,(1)的“我”改用“我们”,成了作者的谦词,无 伤大雅;但f2)的“我”改为“我们”,语气就大相径庭了,原 来明白表示个人承担负责的恳挚之辞会因而一下子变成了暖 昧的谦词,其社交效果很不一样。
至于汉语中的“你” “您”和许多欧洲语言中类似“你” “您”的“T”“V”之分,取决于社交场合和说话人的不同感 情,故可体现出社交指示的功能。汉语中的“你”与“您”, 一般只认为“您”是“你”的敬称,但欧洲语言中的“r与 “v”的应用颇为复杂,随着时代的变化“T竹“V”的应用也 在不断变化。西方的社会语言学家对“T”“v”的应用作过大 量的调查研究,我们在这里只能十分简要地作些介绍,以帮助 读者粗略的了解“T”“v”代词的社交指示功能。
社交指示语

论文标题: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研究A Pragmatic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Dexis论文作者论文导师宗世海,论文学位硕士,论文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论文单位暨南大学,点击次数6,论文页数63页File Size2410K2005-05-01论文网/lunwen_688256487/social deixis; apostrophe; modest honorific; relative power; social distance社交指示是汉语交际中非常典型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书信来往中。
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社交指示语进行整理、收录,并分析了汉语社交指示语在实际使用中所发挥的语用功能。
结果显示:汉语社交指示以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出现,其中以词汇形式出现的等级型称呼语和谦辞敬语是社交指示信息最主要的载体。
等级型称呼语包括敬称、谦称和权势语。
谦辞敬语是典型的社交指示语,敬称和谦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使用中,汉语社交指示语的功能有二,一是传递社交指示信息,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即传递交际双方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交际意图及情感等信息。
二是人们使用社交指示语来增加或减少受话人的面子、拉近或推远与受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恰当的称呼是开启社交大门的钥匙.本文分析了英汉言语交际实例,指出称呼语具有三种社交指示功能,即认同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及情感指示功能.论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赵英玲摘要称呼语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
它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
称呼语除了起“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这一根本作用以外,还具有社交指示功能,即角色认同指示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交际动机指示功能。
关键词称呼语社交指示角色认同人际关系情感交际动机关于称呼语问题,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罗杰·布朗(RogerBrown)、阿伯特·古尔曼(AlbertGilman)、玛格丽特·福德(MargueriteFord)就发表了有关称呼语的系列文章。
谈社交指示语翻译中的信息流失——以《红楼梦》所体现的权势和规约性称呼为例

息的最大限度传递 。 关 键 词 : 交指 示 语 ; 势 ; 约 ; 义 信息 ; 用 信 息 ; 化 内 涵 ; 体 信 息 社 权 规 语 语 文 文
中图 分 类 号 : 1 . H3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3 3 ( 0 6 0 ~ 1 7 0 1 0 —6 4 2 0 ) 306 —4
CHENG i—i Jn l
( pa t n fCo l g gl h Te c n De r me to l e En i a hi g,An u i e st e s h iUn v r i y,He e 3 3 。Ch n f i2 00 9 i a)
Ab t a t: s d o he d fe e c fs ca e x s b t e s r c Ba e n t if r n e o o ild i i e we n Eng i h a d Chi s ls n ne e,t spa e hi p r,o heba nt — ss o h h o y ofpo r a o e to l y,p ob s i o t e i f r ton l s i h r n l ton o i f t e t e r we nd c nv n i na i t r e nt h n o ma i os n t e t a s a i f s c a e xi r o i ld i sf om r s — ulu a e s c i e,whih i i y e b i d i he f l wi g f r lv l a c o s c t r lp r pe tv c s ma nl m od e n t olo n ou e e s: s m a i nf r to e ntc i o ma i n,p a m a i nf r to rg tc i o ma i n,c t r li f r ton a d s y i tc i or ton.The b — ulu a n o ma i n t ls i nf ma i a sc pur os o r nsa i n le i t e c ua r a iaton f h e f c i o i p e f t a l to is n h a t l e lz i o t e fe tve c mm un c tv v l he i a i e a ue of t s r e lng g s we la he s c e s u on e a e ofu t r n e i f ma i ou c a ua e a l st u c s f lc v y nc t e a c n or ton. Ke r s: o i ld i i y wo d s c a e x s;p we o r;c n n i na iy;s ma i n o ma i n;pr g tc i or ton;c — o ve to lt e ntc i f r to a ma i nf ma i ul t a o ot to ur lc nn a i n:s y i tc i o ma i t ls i nf r ton
汉英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翻译的文化指称视角

话人有关 的人或物 的社会指示 , 即以听话 人作 为参照点 。例 如 : 亦 汉语 中的“ 令郎”英语 中的 “orrhr等。第 三类包括第三人称 , yubo e t ”
社交指示中其他所有 的用法 , 其参照点既非 听话人亦非说话人 。 如
1 引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语 言层 面上产生社交指示语 的使 用。何
翻泽实践中, 为达到文本指称的连贯性 , 译者所选择的指称视角必
须考虑到 目的语读者, 的语的指称作为出发点 , 以目 特别是文化指称视
角。 因此, 于英语没有对应的谦称所指,难以在英语译文中保留汉语所具有的文
“ 平等 ”的理念。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 了英汉第三人称指示
语的表现形式的不同。
I
文 化 研 究
汉 英第 三人 称社 交指 示 语翻 译 的 文化 指 称视 角
王 嗣 海
( 蚌埠坦克学院外语室 安徽 ・ 蚌埠 235 ) 300
中图分类号 : 0 9 H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 3 - 3 - 2 1 7 — 8 4 2 0 )6 2 6- 0
摘
要
汉英两种语 言的社交指 示在 文化 内涵上 差异 明显。
与说话人有关的人或物的社会指示 , 亦即以说话人作为参照点 。例
如 : 的“ 汉语 寒舍”英语 的“ y o e等 。第二类包括所有指代与听 , m hm ”
在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 的翻译过程 中, 译者应选 择 目的语指称作为 出发点的文化指称视角, 以搭建沟通文化的桥梁。 关键词 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 文化指称 视角 翻译
一
明显 。敬语是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 的 言手段 , 语 通过抬高对方来表 达尊重 与礼貌 。 自 谦语是说话者通过贬 低 自己来达到对听 话人表 示尊重的效果 , 这种表达敬意的方式在汉语 中极为典型。汉语社交 指示语具有强烈的 民族色彩 , 概而言之 , 在尊 他和 自谦 以尊他 的社 交指称中出现“ 家大舍小令他人” 的语言 现象 。在西方国家 , 社交指 示分为 T/ V两种形式 , 一般地位较高者称地位较低者用 T 地位低 ,
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的社交指示用法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用法差异。
文章对四十篇中英学术论文进行了小范围语料检索,总结英汉论文第三人称不同社交指示用法和功能,帮助非英语本族语者撰写英语论文。
关键词: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1.引言在语言使用中,不同人称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和主观情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也需要通过对相应的社交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从而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
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思想的言语行为(何自然,1988)。
eguillo,1999),但是关于学术论文这种特定体裁中人称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
根据myers,在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myers,1989)。
我们通过人称的选择揭示论文作者在学术社交场合中对与接收者关系及态度的定位,即传达社交意图。
在研究学术论文人称社交指示的基础上,本文对英汉学术论文进行了横向对比。
中西论文写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统和写作规范的熏陶和影响,对人称在社交场合的选择应该有所差异。
本文所选用的二十篇中文学术论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分别来自cnki和国外五个领域专业协会期刊。
所涉及的五个领域分别为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每个领域各选取五篇论文。
2.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
陈治安对其的定义为“对编码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者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陈治安&彭宣维,1994)。
由此可见凡是在交际中参与者之间彼此称呼所用的符号都可以归为人称指示语。
黄国文(黄国文,1999)曾经对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了探索。
他认为人称代词“所指和用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无标记用法,(2)有标记用法。
《社交指示语》课件

如何正确使用社交指示语
05
03
保持礼貌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应保持礼貌和尊重,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
01
清晰表达
在交流中,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
02
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
避免使用带有攻击性或贬低他人的语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
在跨文化交流中,应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交指示语习惯,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避免冒犯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冒犯对方的文化敏感词汇或表达方式。
灵活应对
在面对不同文化的社交指示语习惯时,应保持灵活和开放的心态,尊重并接纳不同的文化差异。
社交指示语的实例分析
06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你好”、“再见”、“早上好”、“晚安”等指示语来表达问候或告别,这些话语能够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当别人给予帮助或礼物时,人们通常会说“谢谢”来表示感激;在造成误会或冒犯他人时,则会说“对不起”或“很抱歉”来表示歉意。
感谢与道歉
问候与告别
在工作场合中,人们通常使用正式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并互相寒暄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称呼与寒暄
在商务活动中,人们可能会发出邀请或收到邀请,此时需要使用恰当的社交指示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竞争与合作
非洲文化中的尊重与团结
非洲文化中,尊重长辈和团结族群是重要的价值观。在交流中,人们会注重使用敬语和强调族群间的团结与和谐。
阿拉伯文化中的热情好客
阿拉伯文化中,热情好客是一种传统美德。在交流中,人们会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关心,重视待客之道和家庭关系。
南美文化中的热情奔放
南美文化中,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热情而奔放。在交流中,人们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加强表达。
称谓语的权势性及翻译的规约性

给八 舅父七 舅母 八荑母等的信
( 九二 二 年 七 月五 日) 一
化特色。 称谓语及权势性有着 密不可分 的关系, 其使用取决于交际者 双方的社会地位及关系。称谓语使用 中的规约性应该运用到翻译理
论 当中, 即称 谓语的翻译 应该与说 话者 的社会地位和权势相对应。
关键词 称谓语 权势 规约性
八 舅父、 舅母 、 舅母及各位兄嫂 同鉴 : 七 八 润莲下乡带上一信 , 不知收到否?天气渐渐热 了, 各位 舅父母 、
兄嫂都好 么?甥今年住 家读书 , 没有在 外面做 事, 幸喜 身体还好 , 每
天也还快活。泽 民、 泽覃、 淑兰、 先桂、 泽建、 开慧都好 , 劳挂念。 不 端人 下乡, 他带上此信, 托 余后 再陈。歌颂 大安 ! 在这封信里 ,舅父” “ “ ,舅母 ” “ , 表兄嫂 ”不仅用于称呼亲属 , 还 在这些亲属称谓前加上数字 , 顺序。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些亲属 以示
而 易见 。 另外一个例 子就是 “ 伯父” 叔 父” 和“ 。这两个称呼不 仅包含 了
二者 的年龄 因素 , 也决定了他们在家庭 中的地位。 自 古就有 “ 长兄
如父 , 长嫂 如母 ” 的说 法 。一个家庭 中的长子通常也灌 注了父母最
般而言 , 称谓语分为两种 , 亲属称谓 和社会称谓 。亲属称 谓
2 称谓语的权势性
称谓语在交流 中经常使用也 容易从 中判 断出说话者 的阶层 或 身份 , 以称谓语的研 究受 到了社会语 言学 家的青 睐。最有影响 的 所 关 于称谓语 的研究 是美 国学者 B o n和 Gl a。他们对 欧洲的人 r w i n m 称代词进行 了系统 的研究 。并且 发现人称代词 的选择最易受两个
论汉英翻译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等值

收稿日期:2008210223;修回日期:2008212218作者简介:刘湘屏(1976-),女,安徽怀宁人,讲师,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第9卷第2期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9No.22009年6月J OU RNAL OF AN HU I TECHN ICAL COLL EGE OF WA TER RESOURCES AND H Y DRO EL ECTRIC POWER J un.2009论汉英翻译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等值刘湘屏(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 要: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社交指示语的翻译,如果刻意追求语义等值,译文往往会使读者误读或使译文太过晦涩,反而会造成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因而通过语用翻译达到源语和译语语篇之间交际功能上的等值是可取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社交指示语;语用等值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221(2009)022*******On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C -E translation of social deictic expressionsL IU Xiang 2ping(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Hefei ,Anhui 230601,China )Abstract :Owing to cult 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 he east and west ,t he p ursuit of t he semantic equiva 2lence tends to t he misunderstanding and obscurity of t he target language.So ,t he pragmatic approach in t ranslation can be adopted to solve t he problem and to obtain t he f unctional equivalence between t he source and target message for t he semantic equivalence will probably lead to pragmatic failure.K ey w ords :cult ural difference ;social deictic exp ressions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pragmatic failure社交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著名语言学家Searl 指出,一个言语行为不仅包含语义内容,而且还包含说话者的意图,语义表达是要为实现语用意图服务的,所以译者要首先保证语用等值,然后再考虑语义等值乃至语形等值,语用等值翻译意味着译者需力求使译文效果尽可能地接近与或等同于原文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6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0,No .6 2005年12月Journal of Suzhou C ollege Dec .2005论社交指示翻译中的权势与规约性周方珠(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摘要:社交指示系交际双方传递信息时使用的指示语。
这类指示语通常蕴含着一种权势内涵,并由此体现交际双方的地位、身份、修养、情感及相互关系。
社交指示语的权势内涵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不同的规约性原则。
由于源语和译语在社交指示方面的差异,权势与规约性在交际中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作者认为,这一点应是社交指示翻译中的焦点。
本文探讨了中英跨文化交际中权势与规约性的异同,以及翻译中体现其异同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社交指示;翻译;权势;规约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5)06-0060-05收稿日期:2005-08-27作者简介:周方珠(1950-),安徽淮北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语用学。
1 引言社交指示系交际双方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为传递信息所采用的指示语。
社交指示体现在交际双方所使用的不同言语手段之中,它通过不同的人称标记、不同的言语层面、不同的谈话场合、不同的称谓、不同的言语行为等表现出交际参与者各自的身份、地位、修养、神态、情感及相互间的关系等。
社交提示的参照点是相对于受话者被谈及的第三者而言的说话者本人的身份和社交地位。
社交指示所承载的信息直接受交际语言的文化背景影响,同交际双方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交指场合和交际身份也有密切关系。
交际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交际者对社交指示语的选择,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权势内涵,而权势的体现又遵循特定的规约性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社交指示语的选用因语言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如中国人习惯用拟亲属称谓(assumed kinship terms)和敬称(ho nor ifics)以表示对受话者的尊敬,从而缩短交际双方的平等。
因此,权势与规约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社交指示语的差异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其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故此,笔者认为,权势与规约性是社交指示翻译中的焦点。
2 权势与规约性众所周知,社会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的使用一方面是为了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在其上都扮演一个角色。
在纷繁杂乱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在有意或无意识地表露自己的社会和人生态度。
社交指示在表明社会角色、维护社会关系方面凸显其重要作用。
因为社交指示语的选择是交际双方基于对交际场合、交际时间、交际过程与交际对象等因素的综合权衡判断做出的。
它体现了交际者当时的心理定位,是其对维护一定社会关系的心理期待。
稍有差错,便可能造成社交角色错位。
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时处处小心,时时提防,以免称谓出错招来祸灾。
因此其心理定位是见人矮三分,称谓低一辈,甚至连贾府中体面的丫头也要称之为“姑娘”(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份,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而平儿却要称贾母为老太太,称邢、王夫人为大太太、二太太,称身边的王熙凤为二奶奶,称探春为姑奶奶,称宝玉为宝二爷,这其中便体现了社交指示和称谓语所蕴含的权势及其使用中所遵循的规约性。
前者表明交际双方的地位差异,可分为以下三类:同级—对—同级(equal —to —equal )下级—对—上级(low er —to —higher )上级—对—下级(higher —to —low er)权势由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年龄及宗教信仰决定。
因此,社交指示中所蕴含的权势可分为社会地位权势,如王市长、张局长、余书记、李处长等所有的官位称谓以及某些技术职务头衔;宗教权势,如犹太教中的拉比,佛教中的方丈,伊斯兰教中的阿訇;宗法权势,如老爷爷、老太太、爷爷、奶奶、伯父、叔父等;年龄权势,如一切对年长者的尊称。
《红楼梦》中的贾母对所有家族中人(元春除外)的称谓所蕴含的是宗法权势,因为她处于家族地位的顶端。
然而,元春省亲时,连古稀之年的祖母也要跪拜,并称之为“娘娘”,这其中体现的是纯粹的社会地位权势,因为封建社会皇权高于一切权势。
而贾府中所有仆人、佣人、对其主人的称谓是社会地位权势、宗法权势、年龄权势甚至包括宗教权势(如对妙玉的称谓)的综合体现。
所有这些称谓的正确运用则以规约性为基本原则。
“规约”在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条释义:(1)经过相互协议规定下来的共同遵守的条款;(2)限制、约束;英文词典对”规约“(convention)释义则更加明晰:a:usag e o r custom esp in social matter s;b:a rule of conduct o r behavior (W ebster's N inth N ew Collegiate Dictionar y P826),该词典对conventionality(规约性)的释义是:“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co nv entio nal; specify adherence to conv ention”。
T he N ew Ox f or d Dictionary of English(《新牛津英语词典》P401)对convention的释义是“a w ay in w hich so mething is usually done,especially w ithin a particular area o r activity”。
中英文工具书对“规约”的解释已很清楚。
规约性用于社交指示可理解为在特定场合交际者必须遵循的称谓准则规范,这类准则规范有些已为典章条款,而多数则是经过历史沉淀之后为特定的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
社会交际,尤其是其中的社交指示语的使用必须遵循规约性。
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本身就是以规约性为前提的。
可以说会话原则即是语言使用规约性的体现,对会话原则的违反其实质是对会话规约性的违背,会话含意是话语规约意义在交际场合的具体体现。
违背会话规约性往往会破坏合作原则,其结果轻则将交际一方置于尴尬境地,重则导现致会话失败。
“刘姥姥见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月貌,便当是风姐了,才要称‘姑娘娘’,只见周瑞家的说:‘她是平姑娘’。
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叫她‘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体面的丫头”(《红楼梦》第六回)。
刘姥姥虽是山野村妇,却也深谙世事,初进荣国府攀亲,自然有攀龙附凤之惶惑。
为了达到此行的目的,她处处小心,事事谨慎,加之事先已由周瑞家的口中得知王熙凤在贾府中权势地位,所以她早在与凤姐会面之前已将自己与凤姐的社会关系与社交角色明确界定。
如果见的真是凤姐,刘姥姥的称谓——“姑奶奶”则符合当时的规约性原则,能够体现不同社交角色的不同权势关系。
遗憾的是她错把平儿当凤姐,如果称平儿为“姑奶奶”则违背规约性原则,此时如果凤姐、王夫人等也在场,则势必引起更多人的尴尬,会话则难以继续。
可见遵循规约性原则,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才能更好地体现,违反规约性原则,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则合作原则与礼貌原也会遭到破坏,语用失误在所难免。
人的认识过程是对外部世界的结构化过程。
“通过同一种语境中对某些具体语言特征的反复使用,使这些语言特征及其对应的具体语境在大脑中结构化,此后一提到有关具体场合,便会想到在该场合可能使用的语言表达,一提某种语言表达,便会自然想到与这种表达有关系的具体场合”[1]。
当语言表达和与这相对应的具体场合的联系相对固定化之后,语言使用的习惯性与规约性也便形成。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语言使用中的规约性,尤其是社交指示的规约性并非一成不变。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如果参与交际者的关系过于亲昵,惯常的亲属称谓也会改变;如果交际双方在开玩笑,或在发怒,习惯的社交称谓也会变化,规约也会被破坏。
如夫妻之间、朋友、同学之间,亲密友好时可用昵称,俗称或单名,玩笑时可用绰号、戏称,而发怒时则往往用全称或虐称。
变化的结果可能导致交际双方的社交角色由“上级对下级”变为“同级对同级”,或“上级对下级”,或其它形式的社交角色的转变,这是译者必须关注的要点。
从语言角度分析,社交指示的翻译无法达到等值,有时连词级等值也难以实现。
原因是不同的民族会因其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传统沉淀出不同的心理定式。
虽然各种语言的使用都存在规约性,但其中的社交角色定位和社交指示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定式的影响。
因些,在语际交际中双方首先要判断交际场合,然后进行语际场合转换,并根据各自语言中的规约性原则寻找与之对应的表达式,社交指示的翻译也应遵循这一程序。
如图1:图1 社交指示的翻译程序Fig ure1 Pr ocedur e of t ransla ting o f social deix is 具体的翻译涉及到语义等值、语用等值和文体对应等诸多因素。
因此,翻译过程比较复杂。
以下通过具体译例,从三个方面论社交提示翻译中权势与规约性问题。
3 权势与规约性在译文的体现3.1 说话者(Addresser)说话者(亦称言者)指交际过程中的发言人,说话者如何称谓自己对受话者(即听者)的社交指示选择起着导向性作用。
说话者如以谦辞称己,受话者则可以以礼还之。
说话者若出言不逊,受话者通常反唇相讥。
由此可见,说话者对社交指示的选择通常会对交际场合的气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请看以下译例。
例 旺儿又打着千儿回道:“奴才天天在二门上听差事,如何能知道二爷在外头的事呢?”(曹雪芹、高鄂:《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译文 “I'am on duty all day lo ng at the inner gate”,stam mered Lai Wang.“Ho w could I kno w abo ut the Second M aster's business.”译文 I spend all m y tim e on call at the inner gate,madam.I have no m eans o f know ing w 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Dav id Haw kes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译文 Little Wang bent one kenn:“The slave perform s his service at the second gate way day after day.How can be he know w hat the m aster do es outside?”(Florence and Isabel Mc Hugh译:T he Dr eam of the Red Chamber)例 “Yo u are w asting your tim e.I'll nev er marry that w hore.”But they said indig nantly, w hat a w ay to talk!Aren't you asham ed of yourself?We can take you to rabbi and hav e y ou fined for giv ing her a bad nam e."(B.Sing er,Gimp el the Fool)“你们全是白费口舌,我他妈的八辈子打光棍也不要那种破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