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褶皱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褶皱的成因分析

纵弯褶皱的成因机制
主导波长理论
设有一厚度为d的高粘度(μ1)强硬层夹于低粘 度(μ2)的软弱岩层中,使其受侧向挤压而发 生纵弯作用。
W 2d 3 1 62
式中:d-强硬层的厚度,μ1,μ2 -强硬层和软 弱层的粘度(μ1>μ2)。 褶皱主波长与力的大小无关,只与介质的力学 性质有关。 褶皱主波长与褶皱层厚度d成正比、与强硬层和 软弱层的粘度比的立方根成正比,厚度、粘度 比越大,褶皱的波长就越大。
形成条件:地壳的下构造层次,温度和压力增高,各层岩石均显示很大韧性。 岩石间的韧性差异很小,趋向于均一。
流动褶皱和滑动褶皱
流动:是指物质的连续 位移(A)。 滑动:是指物质沿着许 多一定间隔的不连续面 的位移(B)。
纵弯褶皱和横弯褶皱
纵弯褶皱:是在平行于岩层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岩层失稳而 弯曲,称为纵弯褶皱。(左图) 横弯褶皱:是指在垂直于岩层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使岩层发生 弯曲,称为横弯褶皱。 (右图)
纵弯褶皱作用
第一节
岩层在受到侧向的顺层挤压力的作用后发生褶皱弯曲 叫做纵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形成的前提:岩层层理 和岩层间力学性质的差异在褶皱 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1. 如果岩石在力学性质上是均匀岩石, 则产生均匀压扁; 2. 如果岩石力学性质不一致,则:强硬 层(能干层)-正弦曲线状弯曲; 软弱层(非能干层)-均匀压扁。 3. 如果两层岩石力学性质(特别是韧性) 差异较小,则两层岩石受到总体压扁 作用。
褶皱的形成方式与其受力状态、变形环境及其 岩层的变形行为密切相关
根据褶皱过程中岩层的变形行为,可以划分为:
主动褶皱(弯曲褶皱)、被动褶皱(剪切褶皱)
根据褶皱过程中物质运动方式,可以划分为:
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

°,为开阔褶皱。枢纽向
NE
、
两个背斜与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
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
属褶
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与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
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
、
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
断层名称
(
地名
+
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
约
500m
,长约
2750m
,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
5
∶
1
,近线形背斜。两翼
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就是:西北翼就是
NW315
°∠
60
°
-55
°,东南翼
就是
SE135
°
-
∠
40
°
-25
°;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
80
°,转
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
80
NE-SW
,两端分别延
出图外,图内全长约
180km
。断层面倾向
NW
,倾角
20
°
-30
。上盘
(
即上升盘
)
为组成奇峰
-
寸
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
(
即下降盘
)
为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
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
800m
。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1
、褶皱描述
NE
、
两个背斜与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
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
属褶
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与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
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
、
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
断层名称
(
地名
+
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
约
500m
,长约
2750m
,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
5
∶
1
,近线形背斜。两翼
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就是:西北翼就是
NW315
°∠
60
°
-55
°,东南翼
就是
SE135
°
-
∠
40
°
-25
°;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
80
°,转
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
80
NE-SW
,两端分别延
出图外,图内全长约
180km
。断层面倾向
NW
,倾角
20
°
-30
。上盘
(
即上升盘
)
为组成奇峰
-
寸
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
(
即下降盘
)
为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
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
800m
。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1
、褶皱描述
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

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褶皱是指物体表面或内部形成凹陷或凸起的纹理,通常是由压力或拉伸力引起的。
褶皱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造物中,例如山脉的褶皱、地壳的褶皱、纸张的褶皱等。
本章将从力学角度对褶皱的成因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褶皱的基本概念。
褶皱是由内部或外部施加的力引起物体的变形而形成的,这种变形通常表现为凹陷或凸起的形态。
褶皱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是暂时的,取决于物体的材料性质和力的作用方式。
其次,介绍褶皱的成因。
褶皱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压缩力:当物体处于受到压缩力作用的状态时,会产生褶皱现象。
这是因为压缩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体积减小,而物体的表面积保持不变,从而引起物体表面的褶皱。
2.拉伸力:当物体受到拉伸力作用时,会发生褶皱。
拉伸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长度增加,而宽度保持不变,从而导致物体表面产生皱纹。
3.弯曲力:弯曲力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当物体弯曲到一定程度时,其表面会发生褶皱,形成明显的皱褶纹理。
4.温度变化:温度的变化也可以引起物体的褶皱。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体内部不同部位的热胀冷缩不同,从而导致物体表面出现褶皱。
以上是褶皱的主要成因,不同的成因会导致不同类型和形态的褶皱。
在自然界中,地壳的褶皱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山脉的褶皱是由于地质作用和构造活动产生的。
在人造物中,纸张的褶皱是由于机械压力和拉力引起的。
最后,总结褶皱的成因分析。
褶皱是由力的作用导致物体产生形变而形成的纹理。
压缩力、拉伸力、弯曲力和温度变化是褶皱的主要成因,不同成因会引起不同类型和形态的褶皱。
了解褶皱的成因分析对于理解物体形变和力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续探究褶皱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08-褶皱

Structural Geology
8 褶皱的成因分析
8 Mechanism of fold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Mechanism)
1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 2 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 3 剪切褶皱作用(Shear folding) 4 柔流褶皱作用(Gliding) 5 膝折作用(Kinking) 6 压扁作用(Flattening)
岩层难以发生流动,仍形
成平行褶皱;而软岩层容
易发生流动并去充填由于
层间滑动形成的虚脱空间, 从而形成与硬岩层褶皱形 态不同的顶厚褶皱
褶皱的成因分析
1 纵弯褶皱作用 弯流作用的特点: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 弯流作用
☆ 当硬岩层中夹有一大层层理发育并相对容易流动的
韧性岩层时,物质的流动并不顺其微层理发生层间差异 流动,而是在主褶皱的翼部和转折端形成从属褶皱,这 些从属褶皱显示了层内物质向转折端流动的特征。
5 膝折作用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主要发生在岩性较均一的脆性薄岩层或面理化岩 石中,脆性薄岩层在一定围岩的限制下,受到与层理 或面理平行或稍微斜交的压应力作用,使岩层发生层 间滑动,但又受到某种限制,常常使滑动面发生急剧 转折,即相当于轴面的膝折面折转而成尖棱褶皱
褶皱的成因分析
5 膝折作用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二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褶皱的成因分析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变形过程,它 的形成与多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有关: ★ 受力状态 ★ 变形环境 ★ 岩层的岩石力学性质 根据褶皱的形成条件、褶皱类型及形态,可将褶皱 的形成机制分为: ★ 纵弯褶皱作用 ★ 横弯褶皱作用 ★ 剪切褶皱作用 ★ 柔流褶皱作用
8 褶皱的成因分析
8 Mechanism of fold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Mechanism)
1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 2 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 3 剪切褶皱作用(Shear folding) 4 柔流褶皱作用(Gliding) 5 膝折作用(Kinking) 6 压扁作用(Flattening)
岩层难以发生流动,仍形
成平行褶皱;而软岩层容
易发生流动并去充填由于
层间滑动形成的虚脱空间, 从而形成与硬岩层褶皱形 态不同的顶厚褶皱
褶皱的成因分析
1 纵弯褶皱作用 弯流作用的特点: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 弯流作用
☆ 当硬岩层中夹有一大层层理发育并相对容易流动的
韧性岩层时,物质的流动并不顺其微层理发生层间差异 流动,而是在主褶皱的翼部和转折端形成从属褶皱,这 些从属褶皱显示了层内物质向转折端流动的特征。
5 膝折作用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主要发生在岩性较均一的脆性薄岩层或面理化岩 石中,脆性薄岩层在一定围岩的限制下,受到与层理 或面理平行或稍微斜交的压应力作用,使岩层发生层 间滑动,但又受到某种限制,常常使滑动面发生急剧 转折,即相当于轴面的膝折面折转而成尖棱褶皱
褶皱的成因分析
5 膝折作用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二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褶皱的成因分析
一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变形过程,它 的形成与多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有关: ★ 受力状态 ★ 变形环境 ★ 岩层的岩石力学性质 根据褶皱的形成条件、褶皱类型及形态,可将褶皱 的形成机制分为: ★ 纵弯褶皱作用 ★ 横弯褶皱作用 ★ 剪切褶皱作用 ★ 柔流褶皱作用
第十四讲褶皱作用应变和流变学分析

三、压扁作用对纵弯褶皱的影响
图9-5 强烈压扁作用对褶皱的影响 A.压扁前;B.被压扁;C.经强烈压扁后;S1.片理或流劈理;f.无根钩状褶皱
四、纵弯褶皱中发育的劈理型式
(1)高韧性差: A. 远离强岩层处,形成与褶皱轴面平行的劈理 B. 在强岩层附近,围绕强岩层形成劈理 C. 在强岩层内部,外侧受顺层拉伸,形成顺层劈 理、垂直层理的张裂隙,张裂隙内侧受压缩,形成正 扇形劈理、轴面劈理 (2)低韧性差: A. 褶皱前,顺层缩短而加厚 B. 褶皱幅度小时,压扁面垂直层面 C. 变形继续,强岩层中正扇形劈理;软岩层中 反扇形劈理 D. 变形再继续,发育轴面劈理
被动褶皱-褶皱假象 并没有真正发生过一般意 义的弯曲.
-剪切褶皱
褶皱过程中物质的运动方式:
流动-物质的连续滑移 (只是一种
晶粒尺度或晶格尺度的微小滑动)
滑动-物质沿不连续面的滑移
褶皱作用的基本类型
长期以来对褶皱的分类,一直采用成因分类方案,其 基本类别包括受水平挤压力形成的纵弯褶皱,受垂直压力 形成的横弯褶皱,受剪切应力作用形成的剪切,以及受重 力作用形成的柔流褶皱。
1. 正扇形与反扇形劈理 正扇形——在强岩层中; 反扇形——在弱岩层中; 2.劈理与层序的关系 正常——劈理倾角>层理倾角; 倒转——劈理倾角<劈理倾角;
图9-27 褶皱中的劈理型式
第二节 横弯褶皱作用
定义: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应力作用而发生弯曲 的行为称为横弯褶皱作用
特点:
(1)褶皱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各层都没有中和面,其应力轨迹如 图9-30所示。 (2)由于褶皱的顶部受到强烈的侧向拉伸,因此,如果岩层具有一定 的韧性,则可被拉薄而形成ⅠA型顶薄褶皱。但在脆性较高的沉积岩层中 顺层拉伸则引发断裂,于背斜顶部形成地堑;如果是弯状隆起,则可形成 放射状或环状正断层等,总体达到伸展变薄的效果(图9-31) , (3)横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弯流作用是使岩层物质从弯曲的顶部向翼部 流动。褶皱翼部的韧性岩层由于重力作用和层间差异流动可能形成轴面向 外倾倒的层间小褶皱。其轴面与主褶皱的上、下层面的锐夹角指示上层顺 倾向滑动,下层逆倾向滑动(图9-32)
褶皱的几何分析

褶轴:
圆柱状褶皱:一轴线平行自身 移动形成的弯曲面。
非圆柱状褶皱:凡不属于上述 特征的褶皱,其中有一特殊类 型即圆锥状褶皱。它是由一轴 线一端固定,以某一皱的大小(正交剖面上)
一. 等轴褶皱:长:宽 = 1:1(穹隆、构造盆地)
01
二. 短轴褶皱:长:宽 = 3:1
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成复背斜和复 向斜构造,是造山带强烈地带主要 构造样式。
复背斜和复向斜概念。
22
(二)侏罗山式褶皱(Juratype folds)
又称过度型褶皱,其代表性构造是 隔档式与隔槽式褶皱,隔档式褶皱 又称梳状褶皱。 其成因是沉积盖层在刚性基底的软 弱层上滑脱变形或薄皮滑脱的结果, 属于造山带前陆的构造现象。 我国湘、鄂西、黔北和川东发育外, 在湘赣一带也广泛发育。(示图)
F1的轴面变形影响不大,而β1再褶皱, 呈有规律的起伏,表现为穹盆相间的构造, 类似两个波叠加,波峰+波峰=峰更高, 波谷+波谷=谷更低,波峰+波谷=中和, 相当一个鞍部。
26
型、a2⊥s1(或大角相 交) B1∧b2成中等或大 角度相交
F1常为紧闭或等斜的斜 歪褶皱,平卧褶皱,S1 与翼一起褶皱,B1也同 时褶皱,形成平面上的 新月型或蘑菇型褶皱。
7.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最高点的连线
8. 拐点:由向形向背形转折 过渡(公共翼上)的几何点
槽线:同一褶皱面上最低点的连线
2
第二节 描述
褶皱的
一.正交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正交剖面(横截面)-垂直褶 皱枢纽的剖面
一.按转折端的形态分类
1. 圆弧褶皱 2. 尖棱褶皱 3. 箱状褶皱 4. 挠曲(膝折)
3
新第三系红 层中的大型 箱状褶皱
04 褶皱(2)

1
4
4.1 褶皱和褶皱要素 4.1.4 褶皱形态的基本形式:
褶 皱 构 造 的 基 本 类 型
褶 皱
背斜 指岩层向上拱弯,形 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 外侧岩层时代新的褶皱。 向斜 指岩层向下凹曲,形 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 外侧岩层时代老的褶皱。
背斜
向斜
4
4.1 褶皱和褶皱要素 4.1.4 褶皱形态的基本形式:
4
4.2.2 褶皱形态的描述:
褶 皱
4.2.2.1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3. 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可将褶皱描述为:
平缓褶皱(背斜)
4
4.2.2 褶皱形态的描述:
褶 皱
4.2.2.1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3. 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可将褶皱描述为: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褶 皱
4.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 4.2.2 褶皱形态的描述:
4.2.2.1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1. 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褶皱可以描述为:
直立褶皱
4
褶 皱
4.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 4.2.2 褶皱形态的描述:
4.2.2.1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1. 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褶皱可以描述为:
4
4.1 褶皱和褶皱要素
褶 皱
4.1.6 褶皱轴面和褶皱枢纽的测定:
4.1.7 褶皱的波长与波幅:
褶皱的波长和波幅是量度褶皱大小的要素, 其定义如下: 对于对称褶皱来说: 波长: 两个同相 位拐点的距离(W) 。
波幅: 相邻两个
包络面之间垂直距离 的一半 (A)。
4
第十章 褶皱的形成作用(第一节)

复习思考题
1、简要叙述劈理的应变意义。
1
劈理一般垂直于最大压缩方向,平行于 压扁面。
绝大多数劈理与褶皱同期发育,劈理大 致平行于褶皱轴面。
σ1
2
第十章 褶皱的形成作用
3
第十章 褶 皱形 成 作 用
第一节 纵弯褶皱作用 第二节 剪切褶皱作用
特别提示:
本节内容理论 性强,概念多, 请认真在笔记 本上做好记录!
17
弯滑褶皱作用的特点:
4、当两个强硬岩层之间夹有层 理比较发育的韧性岩层时,发 生纵弯褶皱作用,则会在层间 滑动的力偶作用下,使薄的韧 性岩层发生层间小褶皱(在翼部 为不对称)。除平卧和翻卷褶皱 外,可据此确定岩层顶底面。
18
相邻岩层的 小褶皱的轴面与其上、下相邻的主褶皱面滑所动夹方锐向角指示
9
被动褶皱作用: 当各层岩石均具 有较大的韧性 且差异小时, 常沿着斜交层 面的剪切面不 均匀剪切而形 成的褶皱。
10
第一节 纵弯褶皱作用
一、中和面褶皱作用 二、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三、纵弯褶皱中发育的劈理 四、褶皱的发育 五、压扁作用
11
一、中和面褶皱作用(主要是对单个岩层讨论) 外弧伸长
接触应变带内), 各层的粘度、厚度 不同,形成复协调 褶皱
38
纵弯褶皱作用
规则互层岩系的褶皱(了解)
令: n = d2 / d1 d1 ——硬层厚度 d2 ——软层厚度 μ1>μ2 μ1——硬层粘度 μ2——软层粘度
39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高(软层较厚), μ1/μ2低(韧性差小)
40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中
n中等(软层厚度适中) ,μ1/μ2低(韧性差仍小), 褶皱形态明显,进一步压扁后成压扁的平行褶皱
1、简要叙述劈理的应变意义。
1
劈理一般垂直于最大压缩方向,平行于 压扁面。
绝大多数劈理与褶皱同期发育,劈理大 致平行于褶皱轴面。
σ1
2
第十章 褶皱的形成作用
3
第十章 褶 皱形 成 作 用
第一节 纵弯褶皱作用 第二节 剪切褶皱作用
特别提示:
本节内容理论 性强,概念多, 请认真在笔记 本上做好记录!
17
弯滑褶皱作用的特点:
4、当两个强硬岩层之间夹有层 理比较发育的韧性岩层时,发 生纵弯褶皱作用,则会在层间 滑动的力偶作用下,使薄的韧 性岩层发生层间小褶皱(在翼部 为不对称)。除平卧和翻卷褶皱 外,可据此确定岩层顶底面。
18
相邻岩层的 小褶皱的轴面与其上、下相邻的主褶皱面滑所动夹方锐向角指示
9
被动褶皱作用: 当各层岩石均具 有较大的韧性 且差异小时, 常沿着斜交层 面的剪切面不 均匀剪切而形 成的褶皱。
10
第一节 纵弯褶皱作用
一、中和面褶皱作用 二、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三、纵弯褶皱中发育的劈理 四、褶皱的发育 五、压扁作用
11
一、中和面褶皱作用(主要是对单个岩层讨论) 外弧伸长
接触应变带内), 各层的粘度、厚度 不同,形成复协调 褶皱
38
纵弯褶皱作用
规则互层岩系的褶皱(了解)
令: n = d2 / d1 d1 ——硬层厚度 d2 ——软层厚度 μ1>μ2 μ1——硬层粘度 μ2——软层粘度
39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高(软层较厚), μ1/μ2低(韧性差小)
40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中
n中等(软层厚度适中) ,μ1/μ2低(韧性差仍小), 褶皱形态明显,进一步压扁后成压扁的平行褶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µ1/ µ2> 50
——来自基质的阻抗很小(设想为强岩层处于近 于自由空间的环境中)
µ1/ µ2 < 10
——来自基质的阻抗很大(强岩层难以自由褶皱 变形)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µ1/ µ2 > 50 )
µ1/ µ2> 50——来自基质的阻抗很小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5.2.3.4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弯流褶皱内应变分布
¾ 注意与中和面 褶皱作用应变 分布形式(左 上)的对比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与强硬层间距
• 两“硬层”间隔 小,相互干扰, 但厚度、粘度 相同,形成协 调褶皱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与强硬层间距
• 不规则互层岩系 • 硬层间隔小(位
于接触应变带 内),各层的粘 度、厚度不同, 形成复协调褶皱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强硬层内部,趋于形成大波长 软弱层,阻止大波长形成 根据最小功原理,褶皱波长为二者之间的调
和中间值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
Wi = 2πd 3 µ1 / 6µ2
¾ Biot 等根据计算和实验提出
把岩层视作弹性板 d——岩层厚度;µ1——强层粘度;µ2——
弱层(基质)粘度
滑动 流动
¾ 据作用力方 式分类
纵弯 横弯
5.2.2 纵弯褶皱作用
¾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 形成褶皱的作用
¾ 岩层之间的力学性质差异起主导作用
硬层主动褶皱 软层被动缩短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褶皱的发育机制
¾ 岩层褶皱的阻抗来自强硬层内部和相邻 的软弱层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¾ n低,μ1/μ2高(薄的硬层岩系,夹少量软层起润滑作用) ¾ 没有初始特征波长,形成膝折—不规则尖棱褶皱
5.2.3
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¾ 纵弯褶皱层内应变特征的控制因素
层的弯曲方式
弯滑 弯流
压扁作用
¾ 应变分布控制小构造的类型和形成
5.2.3.1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强层间的距离 接触应变带的宽度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
¾ 接触应变带指的是 “硬层”褶皱对介质 的影响范围。接触 应变带以外,介质 不产生明显的褶皱, 仅仅发生均匀缩短
¾ 接触应变带的宽度
强硬层初始主波长 (Wi)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与强硬层间距
¾ 两“硬层”间 隔远,互不 影响,形成 各自的特征 波长褶皱, 整个岩系不 协调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小(软层很薄),μ1/μ2低,岩层普遍压扁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高(软层较厚),μ1/μ2高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中等, μ1/μ2高,发育尖棱状褶皱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5.2.3.2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中和面褶皱作用:应变分布和伴生构造
5.2.3.3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顺层剪切作用
¾ 弯作用与弯流作用 在宏观上具有共性
软层形成平行褶皱时, 应变椭圆表明其受到 简单剪切作用,以弯 流作用为主
硬层----差异性顺层剪 切。当硬层厚度薄到 可以忽略不记时,看 作宏观上的弯流作用
弯流作用与弯滑作用
¾ 视频:弯滑褶皱和弯流褶皱
5.2.3.2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中和面褶皱作用
¾ μ1/μ2较大时,强岩层具有此种特征 ¾ 中和面是位于层内的无应变面 ¾ 应变特征:平面应变 ¾ 褶皱形态:1B平行式 ¾ 切向长度应变-外弧伸长,内弧缩短 ¾ 小构造的发育:决定于变形时的韧性
褶皱主波长理论(µ1/ µ2 < 10 )
µ1/ µ2 < 10——来自基质的阻抗很大;Wa<<Wi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不同的粘度比)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
粘度比小,形成肠状褶皱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岩层的褶皱发育
¾控制褶皱形态的影响因素
各层的能干性 相邻层互相影响
应变椭圆示弯流作用 (没有中和面)。流动 是通过小尺度的层间滑 动实现的
5.2.3.4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弯流褶皱内的应变分布
¾ 平面应变 ¾ IB平行式,但无中和面 ¾ 褶皱面为剪切面,相当“圆切面”(无应
变) ¾ 正交剖面上,λ1方向呈“反扇形”,转折
端处无应变,拐点处应变最强 ¾ 线理在赤平投影图上的变位轨迹为小圆
¾ 主波长理论表明:初始主波长与强岩层 的厚度和强岩层与介质的粘度比有关, 而与作用力无关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
褶皱主波长与强岩层厚度成正比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µ1/ µ2)
¾ 褶皱主波长与强岩层粘度(µ1)与介质粘度 ( µ2 )的比值有关
¾ 2种典型(极端)情况
规则互层岩系的褶皱
¾ 令: n = d2 / d1
d1 ——硬层厚度 d2 ——软层厚度
μ1>μ2
μ1——硬层粘度 μ2——软层粘度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高(软层较厚), μ1/μ2低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中等,μ1/μ2低,褶皱形态明显,进一步压 扁后成压扁的平行褶皱
讨论:褶皱几何学
¾ Alpino- ( Jura-, German-) type fold是在何 种应力和变形条件下形成的?
¾ Ramsay为什么提出基于等倾斜线的褶皱 分类方案?这种分类有何意义?
第五章 褶 皱
¾褶皱几何学
¾褶皱成因分析
5.2 褶皱成因分析
¾ 概述 ¾ 纵弯褶皱作用 ¾ 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¾ 其它褶皱作用
5.2.1 褶皱成因概述
¾ 褶皱成因分析的目的
了解褶皱多样的形态及组合特点 褶皱的区域展布及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对矿产的控制规律 侧压力,重力,岩石力学性质等控制因素在
褶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褶皱层内部应变及其与其它构造的内在联系
5.2.1 褶皱成因概述
褶皱成因分类
¾ 据物质运动 方式分类
——来自基质的阻抗很小(设想为强岩层处于近 于自由空间的环境中)
µ1/ µ2 < 10
——来自基质的阻抗很大(强岩层难以自由褶皱 变形)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µ1/ µ2 > 50 )
µ1/ µ2> 50——来自基质的阻抗很小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5.2.3.4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弯流褶皱内应变分布
¾ 注意与中和面 褶皱作用应变 分布形式(左 上)的对比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与强硬层间距
• 两“硬层”间隔 小,相互干扰, 但厚度、粘度 相同,形成协 调褶皱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与强硬层间距
• 不规则互层岩系 • 硬层间隔小(位
于接触应变带 内),各层的粘 度、厚度不同, 形成复协调褶皱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强硬层内部,趋于形成大波长 软弱层,阻止大波长形成 根据最小功原理,褶皱波长为二者之间的调
和中间值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
Wi = 2πd 3 µ1 / 6µ2
¾ Biot 等根据计算和实验提出
把岩层视作弹性板 d——岩层厚度;µ1——强层粘度;µ2——
弱层(基质)粘度
滑动 流动
¾ 据作用力方 式分类
纵弯 横弯
5.2.2 纵弯褶皱作用
¾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 形成褶皱的作用
¾ 岩层之间的力学性质差异起主导作用
硬层主动褶皱 软层被动缩短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褶皱的发育机制
¾ 岩层褶皱的阻抗来自强硬层内部和相邻 的软弱层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¾ n低,μ1/μ2高(薄的硬层岩系,夹少量软层起润滑作用) ¾ 没有初始特征波长,形成膝折—不规则尖棱褶皱
5.2.3
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¾ 纵弯褶皱层内应变特征的控制因素
层的弯曲方式
弯滑 弯流
压扁作用
¾ 应变分布控制小构造的类型和形成
5.2.3.1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强层间的距离 接触应变带的宽度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
¾ 接触应变带指的是 “硬层”褶皱对介质 的影响范围。接触 应变带以外,介质 不产生明显的褶皱, 仅仅发生均匀缩短
¾ 接触应变带的宽度
强硬层初始主波长 (Wi)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与强硬层间距
¾ 两“硬层”间 隔远,互不 影响,形成 各自的特征 波长褶皱, 整个岩系不 协调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小(软层很薄),μ1/μ2低,岩层普遍压扁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高(软层较厚),μ1/μ2高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中等, μ1/μ2高,发育尖棱状褶皱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5.2.3.2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中和面褶皱作用:应变分布和伴生构造
5.2.3.3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顺层剪切作用
¾ 弯作用与弯流作用 在宏观上具有共性
软层形成平行褶皱时, 应变椭圆表明其受到 简单剪切作用,以弯 流作用为主
硬层----差异性顺层剪 切。当硬层厚度薄到 可以忽略不记时,看 作宏观上的弯流作用
弯流作用与弯滑作用
¾ 视频:弯滑褶皱和弯流褶皱
5.2.3.2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中和面褶皱作用
¾ μ1/μ2较大时,强岩层具有此种特征 ¾ 中和面是位于层内的无应变面 ¾ 应变特征:平面应变 ¾ 褶皱形态:1B平行式 ¾ 切向长度应变-外弧伸长,内弧缩短 ¾ 小构造的发育:决定于变形时的韧性
褶皱主波长理论(µ1/ µ2 < 10 )
µ1/ µ2 < 10——来自基质的阻抗很大;Wa<<Wi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不同的粘度比)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
粘度比小,形成肠状褶皱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岩层的褶皱发育
¾控制褶皱形态的影响因素
各层的能干性 相邻层互相影响
应变椭圆示弯流作用 (没有中和面)。流动 是通过小尺度的层间滑 动实现的
5.2.3.4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弯流褶皱内的应变分布
¾ 平面应变 ¾ IB平行式,但无中和面 ¾ 褶皱面为剪切面,相当“圆切面”(无应
变) ¾ 正交剖面上,λ1方向呈“反扇形”,转折
端处无应变,拐点处应变最强 ¾ 线理在赤平投影图上的变位轨迹为小圆
¾ 主波长理论表明:初始主波长与强岩层 的厚度和强岩层与介质的粘度比有关, 而与作用力无关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
褶皱主波长与强岩层厚度成正比
5.2.2.1 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主波长理论(µ1/ µ2)
¾ 褶皱主波长与强岩层粘度(µ1)与介质粘度 ( µ2 )的比值有关
¾ 2种典型(极端)情况
规则互层岩系的褶皱
¾ 令: n = d2 / d1
d1 ——硬层厚度 d2 ——软层厚度
μ1>μ2
μ1——硬层粘度 μ2——软层粘度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高(软层较厚), μ1/μ2低
5.2.2.2 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规则相间的强硬层的褶皱
n中等,μ1/μ2低,褶皱形态明显,进一步压 扁后成压扁的平行褶皱
讨论:褶皱几何学
¾ Alpino- ( Jura-, German-) type fold是在何 种应力和变形条件下形成的?
¾ Ramsay为什么提出基于等倾斜线的褶皱 分类方案?这种分类有何意义?
第五章 褶 皱
¾褶皱几何学
¾褶皱成因分析
5.2 褶皱成因分析
¾ 概述 ¾ 纵弯褶皱作用 ¾ 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¾ 其它褶皱作用
5.2.1 褶皱成因概述
¾ 褶皱成因分析的目的
了解褶皱多样的形态及组合特点 褶皱的区域展布及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对矿产的控制规律 侧压力,重力,岩石力学性质等控制因素在
褶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褶皱层内部应变及其与其它构造的内在联系
5.2.1 褶皱成因概述
褶皱成因分类
¾ 据物质运动 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