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辨证论治
太阴病辨证论治课件

黄。
六、太阴病的转归
1.经过恰当治疗或自身阳气恢复,其病得愈。 2.太阴病过用温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
由太阴而转出阳明。 3.病邪内传,太阴病由于失治误治,阳衰加重,
病邪又可传入少阴或厥阴。
《伤寒论·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
原文第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 动故也。
讲析:二条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 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桂枝加芍药汤分析
医反下之 太阳病
属太阴
腹满时痛
气不利则满
桂枝加芍药汤
血不和则痛
时腹自痛? 四逆辈
太阴脾络受伤 气血不和
桂枝加芍药汤分析
禁例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若将腹满、呕吐、不欲食、 腹痛误认为阳明里实证而误用下法,使中阳更伤, 脾胃更弱,运化无力,水停食阻,寒凝气滞更甚, 可导致胸下结硬。
结论
病机:脾阳不足,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 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其人续自便利:若阳虚加重,使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 寒湿下注,可出现下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此时即使出现络脉不和, 气滞血瘀的腹满时痛或大实痛,当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 加大黄汤时,其大黄、芍药的用量宜轻。
二、太阴病成因
①本经自病:外邪直接侵犯中焦 ②他病传来: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
受损从而转为太阴病。
三、太阴病临床表现及病机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 自痛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
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 提要:述太陰病的證治
❖ 分析: 脾氣不升寒濕下注 故“屬太陰”前後
自利不渴 言寒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陰
互應文法—症狀
示裏虛寒證
以其髒有寒故也— 脾虛失運,寒濕阻滯—病機 當溫之—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治則 四逆輩—理中、四逆、真武湯等—方藥
❖ 討論: 為何不直接具體方藥而以“四逆輩”? 從病機:脾陽與寒濕消長。
身、目、溲黃 溫中散寒
黃如晦暗
化濕退黃
切忌攻下
此即“寒濕在裏不解故也”
第四節太陰病預後
原文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緊在太 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 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 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 提要:太陰陽複的機理與表現 ❖ 分析: 傷寒脈浮而緩 辨表證不在太陽而在太陰 手足自溫(要點)
二、太陰腹痛證
原文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 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 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 提要:太陰誤下,邪陷太陰的證治
❖ 分析:
腹滿時痛—太陰誤下,中焦脾胃氣機不和氣滯 瘀阻脾絡
大實痛—腹滿時痛的重證
❖ 治法:
腹滿時痛—通泄濕熱以安脾絡—桂枝加芍藥湯
大實痛—泄熱消滯—桂枝加大黃湯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概說
一、太陰生理
❖ 太陰之氣:脾胃及其經脈功能綜合體現。
胃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胃之腐熟是脾主運化 之基礎,脾的運化又促進胃之受納腐熟,可見脾 胃關係甚為密切。脾主運化精微與水濕又須賴肺 的肅降,乃能水精四布。五行並行,此即經曰: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 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行並 行。可見脾胃肺功能關係密切。此外,肺之肅降 尚須大腸傳導功能配合,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經脈互相溝通,共同完成水穀精微四布,水液運 行。
太阴病辨证论治

治法: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甘草: 辛甘通阳 生姜、大枣: 补脾和胃 芍药、甘草: 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气滞血瘀 大实痛 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化瘀止痛
【原文】大阴为病,脉弱,其人续 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 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80)
太阴病预后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
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 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 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
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 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 病也。(187)
二者纳化相依,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 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腐熟、转疏和吸收
证候特点:
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盛,升降紊乱 治法:温补(四逆辈) 痊愈 转归: 转出阳明 邪传少阴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 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 脉证分析:
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概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太阴病本证 太阴病兼变证 太阴病预后
第五节
太阴病欲解时
病位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概
成因:•外寒直中太阴
论
太阴病是中阳不足,寒湿内盛的证候。
•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而转为太阴 •内伤劳倦,损伤脾胃而运化失职 生理: 足太阴脾经从足走腹 脾主大腹 络胃属脾 沟通脾胃之间的表里关系 1.胃与脾同居中州,以膜相连,互为表里 2.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胃主 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以降为顺
辨太阴病脉证辨治法

01
春季养生
顺应春季阳气生发,注意保暖, 避免过早减衣,以防寒邪入侵。
02
03
04
秋季润燥
秋季干燥,应养阴润燥,多食用 梨、藕等滋阴食物,保持室内湿 度。
饮食起居调整建议
饮食调整
0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之品。
起居有常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03
辨治法详解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与实施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如腹满、呕吐、食不下 等,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配伍
依据中医药理论,合理搭配药物,以增强疗 效,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药物剂量与用法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轻重,确定药物的剂量 和用法,确保安全有效。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01
02
延误治疗时机
误诊误治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 机,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引发变证
误治还可能引发其他变证,增加治疗 难度和患者痛苦。
损伤正气
误用寒凉药物或过度使用攻伐之法, 会损伤患者正气,导致病情加重或缠 绵难愈。
提高诊断准确率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医生应加强对太阴病理论的学习,掌握其病 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水平。
误诊原因分析
症状相似度高
太阴病与其他一些疾病在 症状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如腹泻、腹痛等,容易 导致误诊。
病史采集不全
医生在诊断时未能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忽略了太阴 病的特异性表现,从而导 致误诊。
体征观察不细
医生脉象等,也容易导致误 诊。
误治后果评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TAI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太阴病是由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疾病。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归于太阳篇。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
由于经络相互络属的关系,使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脾胃位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阳,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脾胃各项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精四布,五脏得荣。
若脾胃虚弱,或被邪气所犯,以致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寒湿内停,升降失常则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的成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六淫之邪主要是寒湿之邪直接侵犯中焦,或七情中的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从而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二是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之阳气不足而自病;亦可因脾胃素虚,复被邪气所犯而发病。
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从而转为太阴病。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概括了太阴病的基本特点,作为整个太阴病的诊断标准,反映了太阴病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
太阴病亦分为太阴病本证和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本证即太阴病提纲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且自利不渴为基本表现。
太阴病兼变证主要有太阴兼表证,太阴兼腹痛证以及寒湿发黄证等。
太阴病的治疗,仲景提出“当温之”治疗大法,即太阴病本证当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理中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太阴病兼变证中,若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者,宜调和营卫用桂枝汤;若兼腹痛证宜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大实痛则化瘀通络,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属于寒湿发黄者则“于寒湿中求之”,即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太阴病】太阴属于里虚寒温化寒饮是关键

【太阴病】太阴属于里虚寒温化寒饮是关键第一节太阴里虚寒中焦是重点一、太阴病脉证病机与治则太阴病为里阴证。
病位在里,病性属于阴(寒),病状(病理状态)属于虚。
太阴病与阳明病同为里证,太阴病为里阴证,性质里虚脏寒;阳明病为里阳证,性质里热腑实。
太阴病的证候特点就是虚寒、畏寒无热。
太阴病里证的主要证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溏泻不爽,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
或口干饮水不多,或喜热饮。
胃中和腹中寒凉喜温。
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妇人带下清稀,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或水滑;脉象沉弱,或沉弦。
太阴病的病机:里虚寒饮(湿)盛。
太阴病的治则:温里散寒化饮(温法)。
二、太阴病提纲证太阴病提纲证为《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一条主要阐明了太阴病提纲及太阴病的治疗禁忌。
太阴病病变反应在三阴的最里层,为大虚大寒之证。
太阴病为里虚寒水饮盛。
阳明为腑,太阴为脏,皆是位于胸腹部的内脏。
三焦包括整个胸腹部脏器及功能,“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明·张景岳《类经·脏象类》)。
太阴病里证所反应的病位亦涵盖于三焦,重点是中焦,中焦是人身胃气的发源地,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胃气立极于中焦,为脾、胃等脏腑整体运化功能所生,是平人之常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伤寒论》第398条曾有:“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之言,说明运化精微以奉生身的功能主在脾胃之气。
《伤寒论》第280条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这里脉弱是太阴病的主脉,太阴病脉弱,自下利不止,即“自利益甚”,原因在于胃气弱,不能用大黄、芍药,否则会加重胃气虚弱。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TAI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太阴病是由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疾病。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归于太阳篇。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
由于经络相互络属的关系,使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脾胃位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阳,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脾胃各项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精四布,五脏得荣。
若脾胃虚弱,或被邪气所犯,以致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寒湿内停,升降失常则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的成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六淫之邪主要是寒湿之邪直接侵犯中焦,或七情中的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从而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二是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之阳气不足而自病;亦可因脾胃素虚,复被邪气所犯而发病。
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从而转为太阴病。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概括了太阴病的基本特点,作为整个太阴病的诊断标准,反映了太阴病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
太阴病亦分为太阴病本证和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本证即太阴病提纲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且自利不渴为基本表现。
太阴病兼变证主要有太阴兼表证,太阴兼腹痛证以及寒湿发黄证等。
太阴病的治疗,仲景提出“当温之”治疗大法,即太阴病本证当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理中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太阴病兼变证中,若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者,宜调和营卫用桂枝汤;若兼腹痛证宜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大实痛则化瘀通络,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属于寒湿发黄者则“于寒湿中求之”,即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而胃主降; 4. 脾与胃燥湿相济,升降协调,相辅
相成,共同完成对水谷受纳,运化、吸 收及输布的任务。
4
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病是由 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 疾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5
一、太阴病成因
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
太阴病成因
17
证候:自利不渴,利下溏泄,有不消 化食物,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 自痛,苔白腻,脉缓弱。
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 盛,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药: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
18
“自利”鉴别
“自利”一症,太阴、阳明均可 见,临床当注意鉴别。
19
太阴下利
22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四肢烦疼, 脉浮而缓,伴脘腹冷痛胀满、纳呆 少食。
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 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药:桂枝汤。
23
本条与太阳篇163条桂枝人参汤 证同为太阴兼表证,鉴别如下:
24
桂枝人参汤证为太阳病不解,屡用 误下,表邪不去反伤脾阳所致协热 下利,证属太阴兼表,以太阴里虚 寒为主,症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发热恶寒,脉必不浮,故治宜温中 解表,双解两经之邪,方用桂枝人 参汤,表里同治,以温中为主。
虽病在太阴,但非阳虚寒湿之证, 故无吐利、食不下。
若脾气不和,气滞络瘀较重,兼腐 秽壅滞,轻度里实者,则可见“大 实痛”,属脾气不和,气滞络瘀兼 挟积滞的虚中挟实证。
27
1. 桂枝加芍药汤证
证候:腹满时痛,喜温喜按,无食不 下、呕吐、下利。
病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伤 气滞络瘀。
忧思伤脾 中阳不足
饮食劳倦所伤 先天不足,脏气虚弱
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 中阳,脾胃受损
6
二、太阴病病机
邪犯太阴,脾阳虚损,寒 湿内盛,升降失常。
7
三、太阴病主要脉症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时腹自痛,口不渴, 脉弱。
8
四、太阴病性质
里 虚 寒 证 , 主 要 为 脾 虚 寒 证。
9
五、太阴病证候类型
治法:通阳益脾,和络止痛。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生姜)
28
2. 桂枝加大黄汤证
证候:大实痛(腹满痛较甚,有拒 按现象,且持续不止),伴有大便 不爽或便秘,舌苔白腻。
病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 伤气滞络瘀,或兼腐秽壅滞。
治法:通阳益脾,和络止痛,化瘀 导滞。
11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一、太阴病提纲
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 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 之,必胸下结硬。
12
证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 腹自痛。
病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气机不畅。 治法:温中健脾,祛寒燥湿。 方药:理中丸(汤)(人参 干姜 炙甘
草 白术) 治禁:禁苦寒攻下。 意义:此为太阴病的基本脉证,凡具备此
本证则为脾阳素虚,又复感外邪, 但里虚不甚,以表证为主,故治以 桂枝汤。
25
二、太阴腹痛证(279、280条)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
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 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
26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不和则 气机壅滞而腹满,血不和则经脉拘 急而腹痛。
病机: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 湿内盛,升降失司。
特点:利下溏泄,有不消化食物, 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 喜温喜按,口淡乏味而不渴,舌 苔白腻,脉弱(迟软或濡弱)。
20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二、太阴腹痛证
21
一、太阴兼表证(276条)—— 太阴兼表的证治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 枝汤。 (276)
腹满时减,复如故, 伴腹痛、吐利,虽 见吐利而腹满痛不 减,余症也不减轻
15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 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 逆辈。
16
本条论述太阴虚寒下利的辨证要点、 病机、治则和方例。
“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 的方剂。
中焦下利单纯脾胃虚寒,可服理中 汤(丸)。若利久不愈,由脾及肾, 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
方药:桂枝加大黄汤(桂枝 大黄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29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汤 两方药物组成相同,但剂量不一,
故方义不同。
30
桂枝汤以等量桂枝与芍药配伍,是祛风 解肌,调和营卫之剂,主治太阳中风证。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 方以桂枝合甘草,辛甘通阳;生姜、大 枣合甘草,健脾和胃,补益中气;倍用 芍药,与甘草为伍,既能酸甘益阴,又 能和脾通络,缓急止痛。诸药合用,通 阳益脾,和中缓急,用于太阴腹满时痛。
证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13
阳明腑实证与太阴病 皆见腹满疼痛,鉴别如下:
14
病证
阳明病
太阴病
性质
里实热证
里虚寒证
邪入阳明,胃肠燥
病机
热亢盛,燥热之邪 与肠中糟粕互结成
中阳不足,寒湿内 盛,气机不畅
实,腑气通降失顺
症状 特点
满痛不减,减不足 言,大便秘结,下 之则大便得通,腹 满疼痛即减,余症 也随之减导滞。
31
桂枝加芍药汤证 与273条太阴提纲证 均有腹满时痛,但两者病机、 症状表现不同,鉴别如下:
32
病证 太阴病提纲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
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1
概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 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 其治疗方法。
2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 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 述足太阴脾的病变,而手太 阴肺的病证大多于太阳病篇 论及。
3
太阴的生理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1. 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2. 脾胃位居中焦,胃司纳而脾司运,
太阴病本证 太阴病证候类型
太阴病兼变证
兼表证 兼腹痛证
寒湿发黄证
10
六、太阴病治法、治禁
1. 治法: 本证:温中祛寒,健脾燥湿。(当温之) 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宜调和营卫。 兼腹痛证: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或通阳益脾,
化瘀通络。 寒湿发黄: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2. 治禁:禁用苦寒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