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磐石市松山中学八年级语文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最后一课》导学案

八年级《最后一课》导学案

八年级《最后一课》导学案八年级《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积累文中生字词、文学常识二、合作探究:1、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3)究竟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2.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3.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三、精讲点拨:四、巩固检测:1、注音、填字:挟()着踱()来踱去诧()异懊()悔郝()叟qí()dǎo()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作家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为背景,刻画了和两个人物形象。

3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

A、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B、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C、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D、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E、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F、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G、对亡国的悲痛。

H、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朱自清和其代表性作品《背影》,了解青年成长问题和亲情的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朱自清以及《背影》文本的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身边亲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背影》。

这篇作品是朱自清作于1931年的一篇散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父亲为儿子背影的羞辱,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父亲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亲情之重要和青年成长问题。

通过本篇散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风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青年时期的爱与亲情。

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也同样可以得到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 听课法——通过听讲解、朗读句子等方式,使学生全面认知这篇文章。

2. 听说法——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看图法——通过图像教学或者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4. 演示法——让学生分组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5. 课堂互动法——让学生互相交流,采用小组讨论、班内比赛等形式进行互动,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1. 预习环节:预习《背影》的内容,以及朱自清的作品创作脉络。

2. 导入环节:以亲情故事或者朱自清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引出本篇课文《背影》。

3. 阅读环节: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反复讲解,强化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4. 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情节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5. 思考环节:围绕文章中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吉林省磐石市松山中学八年级语文 最后一课 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吉林省磐石市松山中学八年级语文 最后一课 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课题7、最后一课(第2课时)主备人班级七年时间学习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题目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重点难点1.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小说的要素。

3. 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合作探究】3、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论述?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什么事啦”这句话?5、听到钟声和号角,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6、小弗朗士为什么会“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7、仅写了两个大字,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8、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描写来结尾,好在哪里?审阅人:时间:【检测过关】一、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答:()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二、阅读。

(一)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②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③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

1.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的写。

B. 以上三段文字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C.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社会背景的交待。

D.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心情的描写。

2. 以上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选出正确的几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表现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最后1课》教学设计 ,教案_初二语文教案.doc

《最后1课》教学设计 ,教案_初二语文教案.doc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案_初二语文教案◆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文章由收集。

侧重展示:《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本课教学旨在立足于学生充分的预习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在互动交流和展示中熏陶情感,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1.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3.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由爱国主义主题互动导入。

二、我的积累请学生按照课前的布置来展示积累的知识卡片。

展示内容可以包括词句积累、作者情况介绍、背景介绍、文学常识、文题理解、文章结构等。

三、我的展示1、感情朗读展示。

(1)自主阅读:挑选自己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进行组内感情朗读。

(2)选出朗读代表。

明确朗读段落。

其他小组讨论:给朗读代表提朗读建议。

(3)个体范读。

(4)读完进行朗读评价。

(5)请学生畅谈本课预习感受2、互动研讨展示(1)根据预习课的自主、合作学习和《预习稿》,你觉得我们全班的互动探讨环节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2)教师板书互动探讨关键词。

(3)小组根据关键词展开对文章的互动探讨讨论。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学案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学案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学案【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挟.着〔〕戒.尺〔〕踱.来踱去〔〕督.学〔〕诧.异〔〕郝叟..〔〕〔〕..〔〕〔〕惩罚宁.可〔〕钥匙..〔〕〔〕哽.住〔〕〔2〕理解词义[①宛转:②征发:③祈祷:④懊悔:〔3〕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①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__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②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

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

2、二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写出文中你认为需要补充且应该积存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要紧人物。

思考:本人要紧写了哪几个人物?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小说有三要素:、、。

情节一般能够分为:、、、。

情节是故事发生、进展、结束的过程,能够看作是人物性格的进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进展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小说以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情况节进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故事的进展:。

这一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按情节的进展,分为三层: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

〔四〕三读课文,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1、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2、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范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导学案

【范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导学案

最后一课(第1课时)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第0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理清故事情节,感受选材角度的巧妙。

2.抓住细节描写,去感受韩麦尔先生的内心。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高考要求: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知识链接:、写作背景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被誉为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在他25岁那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这篇小说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在两年后出版了一部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这本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

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

“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

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李庆兰审核:东山七年语文备课组时间:2012-02【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都德及作品,熟练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能理清课文的结构;分析小弗郎士的作用。

【学法指导】首先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能够准确流利地将课文读完整;然后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小说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3)小说情节的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有序幕(开端前)和尾声(结局后)。

(4)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小说的分类:按篇幅有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按题材有历史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

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独立预学(一)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自然段序号,并勾画生字、生词(二)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后,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1.读一读,为加点字注音郝叟..懊悔..字帖.诧.异强迫..踱.步哽咽..惩.罚2.辨一辨,留心多音字的用法(注音组词)帖柏宁3.认一认,注意形近字的区别(注音组词),请你再写出两组来喧暄渲4.解词(你还查了哪些,也请写在下面)征发:布告:踱来踱去:懊悔:责备: 祈祷:(三)速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段意。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星期:班级:姓名:小组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课题:《最后一课》课型:新授课共课时第课时总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理清文章的线索;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线索,理解文章中心。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认识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2、请以时间推移(或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3、本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4、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整理学案】
【归纳小结】
【追忆奠基】
1、给加点字注音:
踱()来踱去郝叟()()懊()悔哽()督()学
惩罚()()钥匙()()祈祷()()膝()头
小弗()郎()士
2、给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
()帖()强()()()
()
()
3、解释词语意思:
征发:
祈祷:
思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7、最后一课(第一课
时)主备人班级七

时间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小说的要素。

3. 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课前寄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小说文体简介: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
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
是渲染气氛,设悬念;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请学生结合教科书、练习册、字典等学习资料完成下列习题。

1、为下列字注音。

哽咽( ) 戒( )尺郝( ) 叟( ) 膝( ) 头
诧( )异惩( )罚赚( )钱钥( ) 匙( ) 祈( ) 祷( ) 挟( ) 懊( )悔皱( ) 边
踱()步
2、解释下列词语。

喧闹:
懊悔:
惩罚:
3、填空。

都德(1840~1897),国著名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4、熟悉课文(以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一找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样的不同?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老师
(2)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合作探究】
1、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在书中相应位置画出)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评价)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温馨提示: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检测过关】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 )着踱( )来踱去诧( )异懊( )悔郝( )叟
2、给注拼音的填上汉字:
duó()步 wǎn()转沙tān() tān()痪
kuàng()课 kuàng()产ào()悔
cǎn()白紫téng()瀑布 qí( )dǎo( )
3、《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_,
二、选出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 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三. 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 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