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重点词解释、翻译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卫灵公》)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克(克制,约束)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称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事(实践,从事) ⑥一言(一个字) ⑦其(大概)
(第12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 ⑨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 ⑩观(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 的盛衰) ⑪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⑫怨(指讽刺时政 ) ⑬迩(近 ) ⑭事(侍奉 )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 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 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第10章)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践行)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颜渊》)
(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 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 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自愿搬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去住的孔子的弟 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 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还没断绝。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译文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译文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译文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译文】孔子曰:“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译文】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

”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孔子说:“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24.《论语》十二章

24.《论语》十二章

<zd>
</zd>
时:__按__时__ 愠:__生__气__,_恼__怒___
(3)吾日三省吾身
<zd>
</zd>
三:__泛__指__多__次__。__一__说__,__实__指__,__即__下__文__所__说__的__三__个__方__面__
省:__自__我__检__查__、__反__省__
(4)为人谋而不忠乎
7.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 就会疑惑。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 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4.《论语》十二章
课下注释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
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吾(wú):人称代词,我。
⑦日:每天。 ⑧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 ⑨省(xǐng):自我检查、反省。 ⑩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⑪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⑫信:诚信。 ⑬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⑭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论语》十二章“三行翻译法”

《论语》十二章“三行翻译法”

学习态度
个 人 《论语》 修 十二章 养
时间流逝 的感慨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 ②吾日三省……传不习呼
习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方 法
④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名句默写】 (1)子曰:“___学__而__时__习__之_______,不亦说乎?” (2)_有__朋__自__远__方__来_______,不亦乐乎? (3)_人__不__知__而__不__愠_______,不亦君子乎?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__人__谋__而__不__忠__乎__?与__朋__友__交__而__不__信__乎___? 传不习乎?”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____六__十__而__耳__顺______,__七__十__而__从__心__所__欲____,不逾矩。”
【段层精解】 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短暂的叹息。 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坚定志向。笃,坚定。
恳切。
仁德。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层精解】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同时, 也讲的是求仁的途径。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段层精解】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加强自我反 省,提高自我修养。
十五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 能有所成 就。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②翻译: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 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 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讨论归属: 学习态度
2、这则论语提到了学习的哪
几种境界? 讨论明确:
三种境界——知学、好学、乐学
3、思考探究:如何理解知学、好
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 境界?
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 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 而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 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为了任务去学习,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 就差了,且学习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 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 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的喜恶而定的,自然 不如乐学者的学习效果好。
〈《论语》十二章〉
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1、读准节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附注:朗读节奏一般用单斜线标, 点号类标点处自然形成停顿)
2、读准字音
曰:yūe 好:hà o
①重点字词:
曰:动词,说 之:代词,它,指代学习 者: 代词,的人 好:动词,爱好,喜欢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学不至于乐, 不可谓之学。 —司马光
拓展: 视频欣赏张晶晶 - 孔子曾经 曰过 00_00_00-00_02_21.avi

(完整版)《〈论语〉十二则》重点词解释、翻译

(完整版)《〈论语〉十二则》重点词解释、翻译

《〈论语〉十二则》重点词解释、翻译1、子曰:“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它.指学过的内容),不亦说.(通“悦",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也是……吗)?人不知.(了解)而.(却)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学而》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每天)三.(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吾.(我)身.(自己):为.(替)人谋而不忠.(尽心竭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复习)乎?"《学而》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能独立做事情。

),四十而不惑.(疑惑,迷惑),五十而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随,顺))心所.(……的东西)欲.(想要),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为政》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对听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当)师矣。

”《为政》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5、子曰:“学而.(却)不思则.(就)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为政》5、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便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6、子曰:“贤.(贤德)哉,回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简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6、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论语〉十二则重点词解释翻译

〈论语〉十二则重点词解释翻译

〈论语〉十二则重点词解释翻译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论语〉十二则》重点词解释、翻译1、子曰:“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它。

指学过的内容),不亦说.(通“悦”,愉快。

)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也是……吗)人不知.(了解)而.(却)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学而》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每天)三.(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吾.(我)身.(自己):为.(替)人谋而不忠.(尽心竭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复习)乎”《学而》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能独立做事情。

),四十而不惑.(疑惑,迷惑),五十而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随,顺))心所.(……的东西)欲.(想要),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为政》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对听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以.(凭借)为.(当)师矣。

”《为政》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却)不思则.(就)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则》重点词解释、翻译
1、子曰:“学而■(按时)习(复习)之(它。

指学过的内容),不亦说(通“悦”愉快。

)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也是……吗)?人不知(了解)而(却)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学而》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每天)三侈次)省(自我检查,反省)吾俄)身(自己):为(替)人谋而不忠(尽心竭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复习)乎?”《学而》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能独立做事情。

),四十而不惑(疑惑,迷惑),五十而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随,顺))心所(……的东西)欲(想要),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为政》
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对听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只供学习与交流
4、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以.(凭借)为.(当)师矣。

《为政》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却)不思则.(就)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为政》
5、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便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6、子曰:“贤.(贤德)哉,回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简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6、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知道)之(它。

指学问和事业)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之者(……的人)不如
乐(以为乐趣)之者。

"《雍也》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只供学
习与交流
乐的人。


8、子曰:“.饭(吃)疏食(粗粮)饮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把……当作枕头)之,乐(乐趣)亦(也)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对,对于)我如浮云。

《述而》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几个)人行(行走,走路),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其(他们的)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学习)之,其不善者(缺点,不好的方面)而改(改正)之。

《述而》
9、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10、子在川上曰:“逝(流逝)者(……东西)如斯(这,指河水)夫,不舍(停止)昼夜。

”《子罕》
10、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11、子曰:“三军(军队)可夺(改变)帅也,匹夫(普通人,男子汉)不可夺志(志气)也。

”《子罕》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忠实,坚守)志,切(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子张》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