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生化

合集下载

专升本考试生理、生化归纳

专升本考试生理、生化归纳
生化
生物化学是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体的物质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物质的代谢及调节,基因信息传递调控。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碳、氢、氧、氮、硫。
每克样品中含氮克数×6.25×100=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在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之间通过肽腱相连。
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阈值:引起机体发生刺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
静息电位:细胞出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机制:钾离子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
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性,时间延搁,易受环境的变化。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构想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酶:活细胞合成,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
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
酶的催化作用:高催化效率,高特异性,可调节性,不稳定性。
酶原: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质。
酶原的激活:将酶原变成酶的过程。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抑制剂,激活剂,酸碱值。
生物氧化: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的过程。
体内APT生成方式:氧化磷酸化(主要),底物水平磷酸化。
糖的无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成乳酸的过程。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的条件下彻底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生理生化分析

生理生化分析

生理生化分析生理生化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化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用于研究和理解生物体的生物化学反应、代谢过程和功能。

通过对生物体内生化物质的成分、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生物体的生理状态、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生理生化分析的意义生理生化分析是揭示生物体内各种物质和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糖类等生化物质的含量、结构和功能,可以了解其代谢过程、反应机制以及生物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差异。

这对于深入研究生物体的基本生命过程、发掘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理生化分析的方法生理生化分析涉及到多种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常用的方法包括:1. 分光光度法:通过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发射或散射来确定其浓度或结构。

例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可以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和药物的浓度。

2. 气相色谱法:通过气相色谱仪对物质进行分离、检测和定量分析。

该方法对于分析有机化合物、药物代谢产物等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3. 液相色谱法:通过液相色谱仪对物质进行分离和分析。

可以通过改变柱材料、溶剂组成和流速等条件,实现对多种生化物质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4. 质谱分析法:通过质谱仪对物质的质量-电荷比进行检测和分析。

质谱分析可以用于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元素组成,以及定量分析等。

5. 核磁共振法:通过核磁共振仪对物质的核自旋和能级进行检测和分析。

核磁共振技术在蛋白质、核酸结构研究和药物设计中具有重要应用。

三、生理生化分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生理生化分析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应用包括:1. 临床诊断: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的生化物质的含量和状态,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血糖检测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2. 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血液或其他生物样本中的特定蛋白质、核酸等生化物质,可以辅助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

生理生化机制与分子机制

生理生化机制与分子机制

生理生化机制与分子机制
生理生化机制指的是人体内部组织、器官以及细胞之间相互作用
的生化过程。

生理生化机制有许多种类,包括代谢、信号传递、酶作
用等。

代谢是一种生理生化机制,指的是人体内跨膜、胞内、细胞外物
质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可以产生能量、吸收营养物质、储存物质以
及排除废物等。

信号传递也是一种生理生化机制,它是指细胞内外发出的化学信
号在细胞间传递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酶作用也是一种生理生化机制,它指的是酶在生物分子间进行化
学反应的过程。

酶作用可以帮助分解分子或合成分子,加速生物反应。

分子机制是指生理生化机制背后的具体化学结构和过程。

分子机
制包括分子识别、分子结构、分子运动等。

例如,蛋白质结构决定了
它的功能,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则决定了分子在细胞内外的传递方式。

总之,生理生化机制和分子机制是人体内部机制的基础,它们包
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驱动着人体各种功能的实现。

生理生化

生理生化

生理学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

2、易化扩散:(1)经载体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高特异性、有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2)经通道扩散:Na/K/CL/Ca等离子,特异性不高,无饱和现象。

3、主动转运: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谁主动谁耗能),消耗ATP。

4、钠泵(钠钾泵、Na-K依赖性A TP)的意义:(1)造成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2)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3)造成膜内高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

(4)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5、钠泵激活:胞内Na增加和胞外K增加。

每分解一个ATP,移出3个Na,移入2个K。

6、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

7、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

8、【静K动Na】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Na内流形成,Na平衡电位根据Nernst公式计算的数值>实际测得的动作电位超射值。

9、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现象;具有不应期。

10、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第一卷P118页表2-03):上升支、下降支、峰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11、去极化超级化-50 ————-70 ————-100复极化12、局部兴奋的特点:不是“全或无”的;不能在膜上做远距离的传播(衰减性);可以互相叠加(可以总和)。

13、概念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

阈电位:是细胞去极化达到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

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称~。

阈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指标。

阈值: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细胞和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最好指标。

14、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特点:跳跃性、节能。

生理生化病理知识点总结

生理生化病理知识点总结

生理生化病理知识点总结
1. 生理:
- 细胞生理学: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的代谢和增殖等。

- 神经生理学: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传导的机制,神经递质的作用等。

- 肌肉生理学: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肌肉收缩的机制,肌肉的代谢等。

2. 生物化学:
- 碳水化合物代谢:糖的分解代谢,糖原的合成和分解等。

- 脂类代谢:脂肪的合成和分解,胆固醇代谢等。

-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氨基酸代谢等。

3. 病理:
- 炎症和免疫病理:炎症的机制和类型,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失调等。

- 肿瘤病理:肿瘤的类型和发生机制,肿瘤的治疗方法等。

- 循环系统病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等。

以上是一些生理生化病理的知识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或者修改这些知识点,组织成一篇满足你要求的文章。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动物生理生化

动物生理生化

动物生理生化动物生理生化是研究动物体内生理过程和生物化学反应的科学领域。

通过了解动物体内的生命过程、功能和代谢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为动物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一、动物生理学1.1 呼吸系统动物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不同动物的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如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哺乳动物则通过肺部呼吸。

1.2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负责动物摄食、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食物在消化道中经过机械和化学作用,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以供机体利用。

1.3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系统。

血液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通过心脏收缩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动物生化学2.1 蛋白质合成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之一,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和生命过程。

动物体内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通过氨基酸序列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功能蛋白。

2.2 糖代谢糖是动物体内的重要能量来源,参与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过程。

动物通过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调节体内血糖水平,保持能量供应的平衡。

2.3 脂肪代谢脂肪是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同时也参与结构和功能的调节。

动物通过脂肪的合成、分解和氧化调控体内脂肪含量,维持正常的能量代谢和内环境稳定。

2.4 代谢调节动物体内存在多种代谢调节机制,如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合成和释放来调节代谢过程。

充分了解动物的代谢调节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与代谢相关的疾病。

三、动物生理生化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3.1 动物保护通过研究动物的生理生化特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物物种的适应性特点,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3.2 动物疾病研究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动物体内生理生化过程的紊乱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研究动物疾病的生理生化机制,可以寻找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促进动物健康。

3.3 医学研究动物生理生化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医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生理生化总结要点

生理生化总结要点

生化1、谷胱甘肽是三肽其主要功能基团是半胱氨酸的巯基。

2、蛋白质二级构造是指蛋白质某段肽链的局部空间构造,即该肽段主链骨架原子的空间构象。

a—螺旋,以肽键间的氢键稳固其构象。

3、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生化要素影响下,蛋白质中非共价键或二硫键被损坏,特定空间构象改变,但一级构造不变,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改变(如溶解度降低),生物学活性丧失。

4、DNA和 RNA各个核苷酸间均由 3,5- 磷酸二酯键连结。

DNA有两条多核甘酸链,反向平行,一条走向从 3 至 5,另一条从 5 至 3。

在理化要素作用下, DNA双螺旋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分开成为两段单键的现象为DNA的变性。

5、真核生物 mRNA的前提称不均一核 RNA,核内合成的 hnRNA经剪切、加工转变成成熟的 mRNA,再转移到胞质。

6、酶的特异性分为三种种类: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

7、Km值的意义是 v 达到 Vmax一半时的【 S】值。

8、同工酶:催化同样的化学反响,而酶分子构造、理化性质及至免疫学性质不一样的一组酶。

同工酶只好是不一样基因或等位基因编码,或同一基因转录的不一样mRNA的翻译产物。

如:乳酸脱氢酶是四聚体酶,由骨骼肌型 M和心肌型 H两型亚基以不一样的比率构成 5 种同工酶其分子构造、性质各不一样。

9、a—酮戊二酸经 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氧化脱酸——琥珀酸(生成GTP),琥珀酸脱氢酶(辅酶 FAD)。

10、三羚酸循环每转运一周经 2 次脱羧、 4 次脱氢,使一分子乙酰C oA完全氧化11、三羚酸循环是糖、脂肪及蛋白质三大营养素分解的最后代谢通路,又是三类物质互相转变、代谢联系的枢纽。

12、肝糖原是增补血糖的重要根源。

糖原分解过程的重点酶是:磷酸化酶13、糖异生的基本门路:由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丙酮酸羧化成草酶乙酸。

草酶乙酸再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

由糖果双磷酸酶 -1 催化, 1,6 双磷酸果糖转变成—— 6- 磷酸果糖。

生理生化

生理生化

生理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耗能的跨膜转运过程。

需泵(蛋白)的参与。

如Na+泵、Ca+泵。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依赖Na+泵活动所产生能量而实现的物质逆浓度差耗能的转运过程。

分为同向和反向转运两种方式。

阈值(阈强度):刚刚能使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指刚刚能引起细胞产生Ap的临界膜电位值。

(刚刚能引起细胞Na+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的现象。

Bleeding time:出血时间,刺破皮肤后开始出血至出血停止所需的时间。

Blood group:血型,是指血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心率和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一次舒张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通常心动周期是指心室活动周期而言。

每分钟心跳频率称之为心率。

成年人心率平均为75次/分。

每搏量和心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简称搏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在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之后,给予人工或窦房结以外的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和收缩,因其出现在下次窦性兴奋之前,故称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收缩压和舒张压: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动脉血压。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为0.4-1.2Kpa(4-12cmH2O)。

肺通气: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I 前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

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

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程。

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规范知识教育等。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部分注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分掌握、理解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

四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2007年8月第2版II 正文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一教学目的绪论部分着重围绕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要求,帮助大学生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促使其认识到其肩负的历史使命。

通过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本部分是本教材的前提和切入点。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大学生活的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把握人生的关键时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做好承担历史使命的准备。

(三)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三教学内容(一)适应人生新阶段1 认识大学生活特点2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3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4 培养优良学风(二)肩负历史新使命1 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 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3 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2 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3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1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2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教学目的理想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

二教学要求(一)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二)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三)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三教学内容(一)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1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2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1 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三)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1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2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3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一教学目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青年学生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坚定的爱国者,以振兴中华为已任。

二教学要求(一)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二)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

(四)了解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内容(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1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2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3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2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3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4 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三)做忠诚的爱国者1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2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3 增强国防观念4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教学目的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履行对祖国、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教学要求(一)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

(二)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与处境。

三教学内容(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1 世界观与人生观2 追求高尚的人生观3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2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3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4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1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2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3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4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教学目的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四)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三教学内容(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2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3 道德的历史发展(二)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1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2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3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1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3 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了解公共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二)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三)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三教学内容(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1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2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3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2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3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4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1 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2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一教学目的努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二教学要求1 了解职业的本质内涵,把握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主要法律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2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3 摆正爱情在人生发展中的位置,认识婚姻与家庭的关系,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三教学内容(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1 职业与道德和法律2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 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4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二)大学生择业与创业1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3 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三)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1 爱情与人生2 婚姻与家庭3 家庭美德4 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教学目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学要求(一)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四)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三教学内容(一)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1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1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2 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1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2 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3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1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2 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一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的法律制度以及程序法的法律制度,掌握基本的部门法律法律知识。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和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规定,弄清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及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国家结构形式和我国国家机构状况,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增强公民意识,维护宪法的尊严。

(二)了解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三)掌握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

(四)掌握刑法的基本原则及效力,熟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共同犯罪的基本内容,了解刑罚的种类及其具体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