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政治演说语篇隐喻之异同
英汉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隐喻对比分析胡敏【摘要】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way but also a mode of thinking and a cognitive means shared by all hu man beings, so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a lot in common. However, due to som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the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culturally and structurally. This essay draw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gnition and rhetoric as well as expounding what causes those differences.%隐喻不仅是修辞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都具有很多共通之处,然而,由于一些历史文化原因,两者又有着文化和结构上的差异。
本文从认知和修辞两种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并阐述了产生异同的根源。
【期刊名称】《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17)002【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英汉对比;隐喻;认知;修辞【作者】胡敏【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影视动画学院基础部,重庆4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0 引言隐喻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有大量的中外学者分别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角度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最初人们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让语言更生动。
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隐喻的使用,有助于表达政治思想,增强政治语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英汉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常常指的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
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毛泽东用“雪”来比喻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苦难的坚忍不拔。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还用“雪”来比喻人民的希望,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主要指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另一个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英文政治语篇中,“iron curtain”是指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这个词语的本意是“铁幕”,但它隐含着“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的含义。
从以上两种隐喻的使用方式来看,中国政治语言中的隐喻更多的是比喻,而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更多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英官方政论文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和翻译策略--以中国《2014年两会

同一事物的隐喻概念可能有所异同。本文以中国 ( < 2 0 1 4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 ( ( 2 0 1 4 年度国情咨文》为例,试 图分 析和对 比两种政论文中的概念性隐喻以及产生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最后为中国政论文隐喻的英译提出一些启迪和反思。
关键 词 :政论 文;概念 性 隐喻 ;中国政府 工作报 告 ;美 国 国情咨文 ;隐喻 翻译
三 、( ( 2 0 1 4年两会政府工作பைடு நூலகம்告》的隐喻分析
经过 三十 年 改革开 放和 社会 主义现 代化 建设 , 中国在 在党 的周 围 ,紧紧 团结在 一起 , 听从党 的指 挥 。这 就像 一
一
、
政 论 文
推动 提质 增效升 级 ,为长远 发展 铺路搭 桥 。
英 : A n d w e a l s o p r o mo t e d i n d u s t r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
t he c o u r s e o f c a r r yi ng o u t i n n ov a t i on - d r i v e n d e v e l o pme n t ,
的 同时 ,将二 者进 行对 比 ,并简单 分析 导致 异 同的文 化心 理 原因 ,希望 对 中国政 论文 英译 时隐喻 的翻 译有 抛砖 引玉 的作 用 。
上述 例子在 日常的政 府工 作报 告 的一个 经典案 例 ,其 传递 的意 义是 :中 国是一 个大 家庭 ,而党 和政 府就 是这 个 大家 庭 的家长 ,其它 各个 民族 、人 民群众 和 军队都 要 团结
隐喻 的主 要功 能之 一就 是要 “ 通过 提供 一种方 式 , 以简单 明 中国政府 的态 度是 :发 展经济 需要 一步 步来 ,需要 追求 易懂 的语 言形 容各 种关 系、使 抽象 事物 具体化 并给 复 杂事 速 度但也 要注重安全 ,既要追 求结果也要 注重过程 。
英汉政治语篇的对比分析与批判分析

英汉政治语篇的对比分析与批判分析苑春鸣,田海龙(天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天津300134) 摘 要:语言与政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以至有的语言学家断言“政治就是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政治。
”语言与政治的这种紧密联系明显地反映在政治语篇上。
政治语篇包括演讲、标语、宣言及政治家回答记者提问等方面,这些构成语篇对比研究中的语域对比语料。
Beard在T he La ng uage of Po litics一书中,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对英语的政治语篇进行了综合性分析,演绎出一些英语政治语篇的特点。
本文在对英汉政治语篇中“层递”和“代词运用”进行对比分析后,运用批判语篇分析的方法探索英汉政治语篇所反映的中西方政治家的不同个人风格。
关键词:政治语篇;对比分析;批判分析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62(2001)05-0051-03The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Contrastive and Critical AnalysisY U A N Chun-ming,T IA N Hai-long(Depart ment of College F or eig n L ang uag e,T ianjin U niver sity of Commer ce,T ianjin300134,China)Abstract:P olitics a nd language are so clo sely related that,as L akoff put it,po litics is languag e and,at t hesame time,languag e is politics.T he clo se r elatio n betw een po litics and languag e is rev ealed in the po lit icaldiscour se,w hich includes po litical speeches,slo gans a nd po sters,ma nifest oes,and polit ician s answer ingquest ions.Bear d,in his new ly published boo k,T he L anguag e of P olitics,analyzes the Eng lish po litcaldiscour se by means o f discour se analy sis and point s out so me o f t 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po lit icaldiscour se.T his article fir st m akes a co ntra st ive study of the Eng lish polit ical discourse and the Chinesepolit ical discourse.T hen it applies the cr itical disco urse analy sis to the Eng lish and Chinese po lit icaldiscour se,making an at tempt to see how po litical disco urse demonstr ate t he different per sonality of w estand east po liticians.Key words:political discour se;contr ast ive analysis;crit ical a nalysis 一、政治语篇 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语言学家对政治语篇(political discourse/text)的认定也有所区别。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1)

英语知识摘要】由于英汉文化的异质性特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隐喻的理解往往成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后,探讨出了隐喻的理解过程,即它是一个以靠推理来认知的过程。
进而就隐喻的理解、翻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关键词】隐喻关联理论跨文化交际隐喻的翻译修辞手法是所有语言中最常见的用于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更为生动活泼的手段之一。
作为修辞方式之一的隐喻,以其简练、贴切、生动、含蓄的特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从文人墨客、政坛要人、演说家,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成语、谚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隐喻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
英汉文化的异质性特征反映在隐喻上就形成了交际的障碍,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外国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交际失败是其必然。
因此正确理解隐喻,恰当转达作者/说话人的意图则成了问题的关键。
本文试图从语用学基础关联理论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取得翻译等效。
1 隐喻英汉隐喻比较1.1 关于隐喻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其定义就表现为不同的说法。
余利三在他著的《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中说到:‚隐喻是一种将以事物比喻成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备相似点,比喻中不使用喻词,有时甚至省略本体。
‛亚历士多德说:‚隐语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韩礼德(1985)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出发,提出隐喻是将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用另一种语法形式表现出来‛。
有研究者在其研究中习惯用‚暗喻‛一词,使之与‚明喻‛相对应。
同明喻一样,隐喻也是在两个不同类对象之间进行比喻。
区别在于:明喻把本体和喻体说成是相似的,而隐喻则干脆把两者说成是一致的;明喻用‚比喻词‛,而隐喻中不用了。
如,The news is as a dagger to his heart.(明喻) The news is a dagger to his heart..(隐喻) Joe fought like a lion.(明喻) Joe was a lion in the battle.(隐喻)。
浅析英语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

浅析英语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作者:甘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4期摘要: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世界的认知工具。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在政治演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用来框架某一个政治事件,还可以用来激发大众情感,引导民众政治倾向的。
本文旨在对英语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以期揭示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隐喻;政治演讲;概念隐喻隐喻一直是专家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话题, 其研究历史已长达两千多年。
传统隐喻理论仅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这一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首先提出概念隐喻理论。
该理论把隐喻视为一种思维推理的方式,而不仅仅是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们是通过其他的概念域来认识一个特定的概念域的,而隐喻就是其中的认知工具。
本文中将运用这种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英语政治演讲中的隐喻,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以期揭示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重要作用。
1、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的体现,也是人类进行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Lakoff 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Lakoff & Johnson, 1980:3)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隐喻理论中,人类的认知过程被描述如下:大脑就认知对象形成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并就某个熟知的事物建立起一个来源域(source domain)。
当人们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即“跨域映射”(cross domain mappings)时,就形成了一个隐喻,这一认知过程在进行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时都必不可少。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隐喻是一种直观的、带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语言、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中,其表达效果更加具体、生动,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十分丰富的隐喻形式。
本文以比较分析的角度,深入研究英汉隐喻之间的异同,以期让读者对隐喻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从具体的表达方式来看,英汉隐喻表达方式大致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
两种语言中最常见的隐喻表达类型是比喻,它利用不同的象征性物体或者动作来比拟或者模拟某一行为或者思想。
比如英语中一直流传甚广的“time is money”这个有名的谚语,它将抽象的概念“时间”用有形的货币“金钱”相比较,引发读者的思想活动,以此类推,英汉中其他类型的隐喻表达也是基本相同的。
其次,从用途及创作上来看,英汉隐喻也有所差异。
英汉隐喻均可用于修辞及文学写作上,但一般来说,英语中的隐喻更多用于文学作品中,但是汉语中的隐喻既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中。
此外,英汉隐喻的创作形式也有所不同,英语隐喻更加随意,可以由许多不同的形式表达,而汉语隐喻则更加规范,需要比较精确地把握简繁汉字以及词组的用法,另一个不同是汉语隐喻往往比较直接、简单,而英语隐喻更加隐晦、抽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英汉隐喻在形式、用途及创作上存在着差异,但在本质上仍共同体现出一种直观的、及具有感染力的表达
方式,它们无论是在政治语言、文学语言还是新闻语言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促进读者理解文章的同时,激发读者更多的思想及情感,从而丰富文学作品,构建更加完美的文章结构。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运用,然而隐喻在不同语言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英汉隐喻比较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并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扩大词汇量。
一、英汉隐喻的相同之处首先,英汉隐喻都具有比喻性,即用一个形象或抽象的物体来指代另一个事物,表达出一种新的语义效果,从而使语句更有意义,更有意义,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英文中:The storm smashed the windows.中文中:狂风摧毁了窗户。
此外,英汉隐喻都能够增强表达的强度,让语言更具有美感。
例如:英文中:He was an immovable mountain.中文中:他是一座山般的坚定不移。
二、英汉隐喻的不同之处然而,英汉隐喻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英文的隐喻更多的是指代自然现象,例如:“The heart is a pump.”而汉语更多的是指代人文现象,例如“那场比赛就像攀岩一样困难”。
其次,英文隐喻更多拓展性,一个隐喻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如“He was a lion in the fight”,可以表达勇敢、凶猛等形容。
而汉语的隐喻更具有具体意义,一个隐喻一般表达一种概念,如“这项工作就像冰山一角”,表达的具体意义就是难度巨大。
再次,英文隐喻多以同义比喻形式出现,如“It was a desert”,表达的是无聊无趣。
而汉语隐喻则更多以反义比喻形式出现,如“他是一座孤山”,表达的是孤独无助。
三、结论从上面的比较与分析来看,英汉隐喻有着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新的意义,使语言更加丰富,更有吸引力。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提升英语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东西文化和思维方 式的差别。英汉语 篇 隐喻对 比研 究对语 言 学理论 的扩充 , 英汉话语 的理解和使 用, 英汉
互译 以及语 言教 学具有 重要 意义。 关键 词 : 语 篇 隐喻 ; 英汉 对比研 究 ; 政治 演说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1 9
一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l 6 7 3 — 2 3 5 9 ( 2 0 1 3 ) 0 6 — 0 o 6 1 - 0 8
、
引 言
有隐喻 , 在此基础上 对英汉语篇隐喻进行对 比分 析。
语篇性 、真 实性和可 比性是 本研究收集数 据的 隐喻研 究 的历史 悠久 ,不 同领 域 的学者从 不 同 三个原则 。 《 联合 国论 坛演说名篇》 闭 中十篇英汉演说 角度都对其 进行 了研 究 。在此基 础上系统功 能语言 是本研究语 篇隐喻数据 的来 源 。语篇性原 则是指数 学创始人 韩礼德率先 对语法 隐喻进行研究 ,成果丰 据必须源 于语 篇 ,并具有语 言语境和非语 言语 境 的 硕, 得 到普遍 的认 同。但语 篇 隐喻的研究至 今很少 , 特征 ; 真实 性原则 是指 数据必 须源 于真实语 境之 下 且意见不一 。 最早提 出语篇隐喻 的是 马丁 , 然后一些 的语 篇 ; 可 比性 原 则指 的是 英 汉语 篇 中 的文 体 、 长 国内外 学者相继对语 篇隐喻进行 了研究 。尽 管语篇 度 、交 际环境 以及发表 的时间地点得相 同或十分相 隐喻 已得到一定程度 的重视 , 但 到 目前为止 , 语篇 隐 似。 同时英汉语篇 的数 目必须相 同。 在此基础上就英 喻 的界定 不统一 , 分类不完 整。 英汉语 篇隐喻对 比研 汉语篇 隐喻 的种类 、 出现 的次数 、 分布 的比率和语言 究 尚无成果 发表 。语 篇隐喻界定 和分类直接 影响英 形式进行对 比分析 ,从而探 明英汉语篇 隐喻的异 同 汉语篇 隐喻的 比较 。 因此 , 本文首先尝试 以韩礼德 的
及其成 因。 “ 自下 而上 ” 和“ 自上而 下 ” 的隐喻 观【 ・ 界 定语 篇 隐 本文依 据定量和定性原 则对十篇英汉 演说 中的 喻, 以语 言的组篇功 能对语篇 隐喻进 行分类 , 以便涵 语篇 隐喻进 行分析 。定量原 则主要涉及英 汉语篇 中 盖不 同学 者提 出的在语 篇层面上具 有组篇功 能 的所 各种类型 的语 篇隐喻 出现 的次数和 比率 。本研究首
近 。除主位化评论 句和被 动主位外 的隐喻 性主位 、 隐喻性述位 、 隐喻 性新信息和 隐喻性 旧信 息的数 量相 同或
Hale Waihona Puke 接近 。英汉语篇 中有很 多衔 接语 篇 隐喻 , 其 中元信 息关系 占据 了最大比率 , 其次是 内部连接和语篇 照应。英 汉语篇 中隐喻性 旧信 息都要 比隐喻 性新信 息的比率 高得 多。英汉政治演说 中的语篇 隐喻 差异可归结为汉语
南 通 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版 第2 9卷 第 6期 双 月 刊 2 0 1 3年 l 1月 出版
英 汉 政 治 演 说 语 篇 隐 喻 之 异 同
杨 娟
( 南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江苏 南通 2 2 6 0 1 9 )
摘 要 : 英汉政 治演说 中语篇 隐喻 类型相 同 , 英汉语篇 中元信息 关 系语 篇 隐喻 的数 量相 同, 分 布比率接
T o k e n / I d e n t i i f e d
P r o c e s s Va l u e 3d e n t i i f e r
Rhe ne i Ne w
二、 语篇 隐喻的界定
韩礼德在 1 9 9 6年提 出十 三种语 法 隐喻 , 其中 - 二种体现 了语言连接方 式与语 义 的关 系。这说 明韩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1 5
作者简介 : 杨娟 ( 1 9 7 8 一) , 女, 江苏海 安人 , 南通大学外 国语学 院讲师 。
61
先统计 出英汉语篇 中各种类 型的语篇 隐喻 出现的次 为 日后 的语篇 隐喻研究打下 了坚实 的基础 。 表 1 m e t a p h o r i c a l l y r e a l i z e d s e q u e n c e : 数, 合计 出总数 , 然后计算 出各 种类型 的语篇 隐喻在 t e x t ua l o r ga n i z a t i o n 全部语篇隐喻 中所 占的 比率。定性原则关注 的是英
语篇 中语篇照 应 、 内部 连接 、 协 商结构、 主位 化评论 句和被 动主位 的数量要 比英语语 篇 中的数 量 少得 多, 另 英 汉语 篇 隐喻 的意 思虽然相 同或相近 , 但语 言形 式不 同, 主要 体现在 词序 的差异 、 范畴词 的差异、 连词 的差 异和语 言成分转化差异 方面 。英汉语 篇 隐喻 的共性 取 决于人类认知 方式的相似性 , 两者之 间的 差异则起 因
The i T l e Gi v e n
c l a u s — X wa s d i s p l a c e d a —
S0
t h e B a l d wi n Re s e r v o i r f a i l e d j n l 9 6 3
礼德虽然没有 明确提 出语篇隐喻 ,但他列举 的部分 语法隐喻体现 了他所提 出的语言 的组篇 功能。韩礼
汉语篇 中各种类 型的语 篇隐喻 的类型 、特征 和语 言
形式 。
c l a us e
di s p l a c e me n t a l o n g f a i l u r e o f t h e Ba l d wi n c a us e d t h e s e f a u l t s Hi l l s Res e r v oi r i n 1 9 63